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一、 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共计45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放出能量的是( )
A. 化合物的分解 B. 可燃物的燃烧
C. 液体的气化 D. 固体的溶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A.化合物的分解一般为吸热反应;
B.燃烧都放热;
C气化吸热;
D.物质溶解水中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
【详解】A.化合物的分解一般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吸热,故C错误;
D.物质溶解在水中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如铵盐溶于水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只有(甲) B. 只有(乙)
C. 只有(丙) D. 除(乙)均可以
【答案】C
【解析】甲装置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乙装置中电极材料相同,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丙装置中Fe失电子作负极,氢离子得电子在正极上反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正确;丁装置中酒精为非电解质,该装置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只有丙装置构成原电池,故选C。
3.有如下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阴离子,②是原子
B. ①②是同种元素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C. ②③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A. 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B.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C. ②是铝离子,③是氖元素的原子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详解】A. 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故A错误;
B.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故B正确;
C. ②是铝离子,③是氖元素原子,故C错误;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Na、Mg、Al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
B. 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D. I2、Br2、Cl2、F2与H2化合越来越容易
【答案】A
【解析】A.Na、Mg、Al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均位于第三周期。故A说法错误。B.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B说法正确。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故C说法正确D. I、Br、Cl、F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其单质与氢气的反应越来越容易。故D说法正确。A。
5.a、b、c、d、e五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a金属溶解;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强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c析出;将a与e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电子沿导线流向a。则活动性顺序为( )
A. a>c>e>d>b B. d>a>b>c>e
C. d>b>a>c>e D. e>d>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电池中被腐蚀的金属是活动性强的金属;金属和相同的酸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反应剧烈;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金属能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将a与b用导线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a金属溶解,a为负极,则活动性a>b,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强烈,可知活动性d>a;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c析出,可知活动性b>Cu>c;将a与e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电子沿导线流向a,则金属活动性e>a,则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e>d>a>b>c。
故选D。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如图)( )
A. 锌是负极,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B.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C. 如果将硫酸换成橙汁,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D. 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
【答案】C
【解析】A.锌比铜活泼,且与硫酸反应,因此锌作负极,电子从锌经导线流向铜,故A正确;
B.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发生2H+2e-H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B正确;
C.橙汁中含有电解质,能构成原电池,有电子的流动,故C错误;
D.此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灯泡发光,电能转化成光能,故D正确。
故选C。
7.在2L的密闭容器中: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 3.4 mol B. 3.2 mol C. 2.8 mol D. 1.2 mol
【答案】C
【解析】在2L的密闭容器中: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n(A) =0.12mol/(L·s),所以消耗B的物质的量n(B)= n(A) =1.2mol ,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4mol-1.2mol=2.8mol。所以本题选B.
8.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下图一致的是( )
A. 镁条溶于盐酸 B. 氨气液化
C. 碳酸钙分解 D. NaOH固体溶于水
【答案】A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
A.镁条溶于盐酸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氨气液化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燃烧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D. 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煤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A错误;B.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B错误;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C正确;D.一次能源是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来的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D正确,答案选D。
10.在四种不同情况下,可逆反应A(g)+2B(g)⇌C(g)+D(g)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v(A)=0.15 mol/(L·min) B. v(B)=0.6 mol/(L·min)
C. v(C)=0.4 mol/(L·min) D. v(D)=0.02 mol/(L·s)
【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如果都用物质B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mol/(L·min)]0.3、0.6、0.8、2.4,所以选项D中反应速率最快,答案选D。
11.设C(s)+CO2(g) 2CO(g) ΔH>0,反应速率为v1;N2(g)+3H2(g) 2NH3(g) ΔH<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1增大,v2减 D. v1减小,v2增大
【答案】A
【解析】升高温度,增大了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所以当温度升高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都增大。
故选A。
12.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甲:500 ℃,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乙:500 ℃,V2O5作催化剂,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丙:450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丁:500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甲、丁、丙 D. 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甲与乙相比,氧气、SO2浓度相等,乙中使用催化剂,其它条件相同,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所以反应速率:乙>甲;甲与丁相比,甲中SO2的物质的量比丁中大,即SO2的浓度比丁中大,其它条件相同,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甲>丁;丙与丁相比,其它条件相同,丁中温度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丁>丙;所以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乙、甲、丁、丙,答案选C。
1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 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B. 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g)和1.5 mol 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C.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D. 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1
【答案】D
【解析】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谓稳定的氧化物指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故方程式中水的状态错误,故错误;B. 氮气和氢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不能计算反应消耗的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其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故错误; C. 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有沉淀生成,所以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不等于中和热,故错误;D. 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热量和物质的量成正比,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所以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 (g)+O2 (g) 2H2O(l) Δ H=-571.6 kJ·mol-1,故正确。故选D。
1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其中P为电解质溶液。由此判断M、N、P所代表的物质可能是( )
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锌
稀盐酸
C
银
锌
AgNO3溶液
D
铜
铁
Fe(NO3)3溶液
【答案】C
【解析】分析:装置为原电池,M棒变粗为原电池正极,正极上金属离子得电子生成金属单质;N棒变细为原电池负极,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锌做负极,溶解变细,即M变细,A错误;
B.锌做负极,失电子溶解变细,M电极生成氢气不会变粗,B错误;
C.锌做负极,溶解N电极变细,银作正极,溶液中银离子得到电子析出铜,M变粗,C正确;
D.Fe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变细,铜做正极,正极上铁离子得电子生成亚铁离子,N极不变,D错误;
答案选C。
15.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和H2,经测定反应开始后的2 s内氢气的平均速率:v(H2)=0.45 mol/(L·s),则2 s末NH3的浓度为( )
A. 0.45 mol/L B. 0.50 mol/L
C. 0.55 mol/L D. 0.60 mol/L
【答案】D
【解析】发生反应N2+3H2⇌2NH3,2s内氢气的平均速率:ν(H2)=0.45mol/(L•s),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NH3),则v(NH3)=×ν(H2)=×0.45mol/(L•s)=0.3mol/(L•s),故2s末NH3的浓度为0.3mol/(L•s)×2s=0.6mol/L,故选D.
二、 填空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16.在下列事实中,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1)集气瓶中H2和Cl2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____;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矿粒:________;
(3)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则很快产生气体 :____;
(4)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与0.1 mol·L-1盐酸和1 mol·L-1盐酸反应,速率不同: __________。
(5)夏天食品容易变质,而冬天不易发生该现象:_______________。
(6)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______能量(填吸收或放出,下同),形成化学键要_____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下同);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___反应。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正极是_______(填名称),发生_______反应;负极是_______(填名称),发生________反应,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光 (2).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 催化剂 (4). 反应物的浓度 (5). 反应温度 (6). 吸收 (7). 放出 (8). 放热 (9). 吸热 (10). 铜 (11). 还原 (12). 锌 (13). 氧化 (14). Zn+H2SO4ZnSO4+H2↑
【解析】(1)H2和Cl2在常温下不反应,在瓶外点燃镁条时放光,H2和Cl2发生反应,即影响因素为光照,故答案为:光照。
(2)粉碎成矿粒增大了固体表面积,即影响因素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MnO2起催化作用,即影响因素为催化剂,故答案为:催化剂。
(4)盐酸的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即影响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浓度。
(5)夏天气温高故食品易霉变,而冬天气温低不易发生该现象,即影响因素为反应温度,故答案为:反应温度。
(6)因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因化学发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表现是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不相等,若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若为吸热反应,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故答案为:吸收,放出,放热,吸热。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其中正极材料是铜,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2H++2e-H2↑,锌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故答案为:铜,还原,锌,氧化,Zn+H2SO4ZnSO4+H2↑。
17.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列出了12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名称:①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在①~⑫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非金属性最强的素是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均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②与水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氮 (2). 硅 (3). 硫 (4). K (5). F (6). Ar (7). 2K+2H2O2KOH+H2↑ (8). 2F2+2H2OHF+O2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N元素,②为F元素,③为Na元素,④为Mg元素,⑤为Al元素,⑥为Si元素,⑦为S元素,⑧为Cl元素,⑨为Ar元素,⑩为K元素,⑪为Ca元素,⑫为Br元素,结合元素的结构及性质进行答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①为氮元素,⑥为硅元素,⑦为硫元素,故答案为:氮,硅,硫。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K,非金属性最强的素是F,最不活泼的元素是Ar,故答案为:K,F,Ar。
(3)⑩为K元素,单质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K+2H2O2KOH+H2↑,故答案为:2K+2H2O2KOH+H2↑。
(4)②为F元素,单质氟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F2+2H2OHF+O2,故答案为:2F2+2H2O=HF+O2。
18.工业合成氨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氨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周期第_______族;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指出分子中化学键类型是_____。
(3)写成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相同条件下“1molN2和3molH2”的能量与“2molNH3”的能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2周期 (2). ⅤA族 (3). (4). (5). 共价键 (6). N2+3H22NH3 (7). 1molN2和3molH2
【解析】试题分析:(1)氮元素原子序数是7,氮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
(2)氨气是共价化合物;氮原子、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3)氮气、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1)氮元素原子序数是7,氮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ⅤA族;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氨气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氮原子、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3)氮气、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同条件下“1molN2和3molH2”的能量与“2molNH3”的能量较高的是1molN2和3molH2。
19.I.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g投入盛有500mL 0.5mol•L﹣1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由O→a段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曲线由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曲线由c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II.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现有Na2SO4、MgSO4、Ag2SO4、K2SO4四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___。
【答案】(1). 铝片表面有Al2O3,硫酸首先与Al2O3反应 (2). 2Al2O3+6H2SO42Al2(SO4)3+6H2O (3).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 (4). 曲线c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5). Zn+CuSO4ZnSO4+Cu (6). Zn+H2SO4ZnSO4+H2↑ (7). 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并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加快 (8). Ag2SO4
【解析】试题分析:I. (1)曲线O→a段表示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盐酸与铝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
(3) 随反应进行盐酸浓度减小。
II.(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有: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2)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单质,构成铜锌原电池;
(3)锌与硫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构成银锌原电池;
解析:I. (1)曲线O→a段表示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硫酸和氧化铝反应,不产生氢气;反应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2)盐酸与铝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增大。
(3) 曲线c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II.(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有: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Zn+CuSO4ZnSO4+Cu ;
(2)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并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加快;
(3)锌与硫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构成银锌原电池,所以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Ag2SO4;
20.(1)某温度下,在体积为5 L的容器中,A、B、C三种物质物质的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2 s内用A的浓度变化和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把0.6 mol X气体与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发生反应:2X(g)+Y(g)nZ(g)+2W(g),2 min末已生成0.2 mol W,若测得以v(Z)浓度变化表示的v(Z)=0.1 mol/(L·min)。求:
(1)n=_____?
(2)前2 min内,v(X)=_____?
(3)2 min末时Y的浓度_____?
【答案】(1). 2A2B+C(可逆反应) (2). 0.08mol/(L.s) (3). 0.12mol/(L.s) (4). 4 (5). 0.05mol/(L.min) (6). 0.25mol/L
【解析】
【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再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出方程式;
(2)①先计算出2min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根据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计算出n;
②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计算出前2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③根据Z的物质的量变化及Z与Y的计量数关系计算出2min内消耗Y的物质的量,然后计算出2min时Y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c=n/V计算出2min末Y的浓度。
【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A的物质的量减小,B、C的物质的量增多,则A为反应物,B、C为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有△n(A):△n(B):△n(C)=(1.6mol-0.8mol):1.2mol:0.4mol=2:3:1,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3B+C;反应开始至2s,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t==0.08mol·L-1·s-1,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t==0.12 mol·L-1·s-1,故答案为:2A3B+C,0.08mol·L-1·s-1,0.12mol·L-1·s-1。
(2)①Z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1mol/(L·min),则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1mol/(L·min)×2L×2min=0.4mol,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可以知道,n:2=0.4mol:0.2mol=2:1,可得出:n=4,故答案为:4。
②Z与X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4、2,则前2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与Z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即v(X)=v(Z)=×0.1mol/(L·min)=0.05mol/(L·min),故答案为:0.05mol/(L·min)。
③2min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1mol/(L·min)×2L×2min=0.4mol,根据反应2X(g)+Y(g)=4Z(g)+2W(g)可以知道2min末总共消耗Y的物质的量为0.4mol×=0.1mol,则2min末剩余Y的物质的量为:0.6mol-0.1mol=0.5mol,所以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5mol/L,故答案为:0.25mol/L。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一、 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共计45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放出能量的是( )
A. 化合物的分解 B. 可燃物的燃烧
C. 液体的气化 D. 固体的溶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A.化合物的分解一般为吸热反应;
B.燃烧都放热;
C气化吸热;
D.物质溶解水中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
【详解】A.化合物的分解一般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吸热,故C错误;
D.物质溶解在水中可能放热也可能吸热,如铵盐溶于水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只有(甲) B. 只有(乙)
C. 只有(丙) D. 除(乙)均可以
【答案】C
【解析】甲装置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乙装置中电极材料相同,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丙装置中Fe失电子作负极,氢离子得电子在正极上反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正确;丁装置中酒精为非电解质,该装置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错误;只有丙装置构成原电池,故选C。
3.有如下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阴离子,②是原子
B. ①②是同种元素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C. ②③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A. 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B.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
C. ②是铝离子,③是氖元素的原子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详解】A. 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故A错误;
B. ①②是同种元素的微粒,且①是原子,②是阳离子,故B正确;
C. ②是铝离子,③是氖元素原子,故C错误;
D.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Na、Mg、Al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
B. 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D. I2、Br2、Cl2、F2与H2化合越来越容易
【答案】A
【解析】A.Na、Mg、Al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均位于第三周期。故A说法错误。B.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B说法正确。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故C说法正确D. I、Br、Cl、F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其单质与氢气的反应越来越容易。故D说法正确。A。
5.a、b、c、d、e五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a金属溶解;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强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c析出;将a与e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电子沿导线流向a。则活动性顺序为( )
A. a>c>e>d>b B. d>a>b>c>e
C. d>b>a>c>e D. e>d>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电池中被腐蚀的金属是活动性强的金属;金属和相同的酸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反应剧烈;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金属能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将a与b用导线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a金属溶解,a为负极,则活动性a>b,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强烈,可知活动性d>a;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c析出,可知活动性b>Cu>c;将a与e用导线连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电子沿导线流向a,则金属活动性e>a,则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e>d>a>b>c。
故选D。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如图)( )
A. 锌是负极,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B.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C. 如果将硫酸换成橙汁,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D. 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
【答案】C
【解析】A.锌比铜活泼,且与硫酸反应,因此锌作负极,电子从锌经导线流向铜,故A正确;
B.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发生2H+2e-H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B正确;
C.橙汁中含有电解质,能构成原电池,有电子的流动,故C错误;
D.此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灯泡发光,电能转化成光能,故D正确。
故选C。
7.在2L的密闭容器中: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 3.4 mol B. 3.2 mol C. 2.8 mol D. 1.2 mol
【答案】C
【解析】在2L的密闭容器中: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n(A) =0.12mol/(L·s),所以消耗B的物质的量n(B)= n(A) =1.2mol ,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4mol-1.2mol=2.8mol。所以本题选B.
8.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下图一致的是( )
A. 镁条溶于盐酸 B. 氨气液化
C. 碳酸钙分解 D. NaOH固体溶于水
【答案】A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
A.镁条溶于盐酸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氨气液化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燃烧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D. 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煤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A错误;B.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B错误;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C正确;D.一次能源是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来的能源,电能属于二次能源,D正确,答案选D。
10.在四种不同情况下,可逆反应A(g)+2B(g)⇌C(g)+D(g)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v(A)=0.15 mol/(L·min) B. v(B)=0.6 mol/(L·min)
C. v(C)=0.4 mol/(L·min) D. v(D)=0.02 mol/(L·s)
【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如果都用物质B表示反应速率,则分别是[mol/(L·min)]0.3、0.6、0.8、2.4,所以选项D中反应速率最快,答案选D。
11.设C(s)+CO2(g) 2CO(g) ΔH>0,反应速率为v1;N2(g)+3H2(g) 2NH3(g) ΔH<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1增大,v2减 D. v1减小,v2增大
【答案】A
【解析】升高温度,增大了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所以当温度升高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都增大。
故选A。
12.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甲:500 ℃,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乙:500 ℃,V2O5作催化剂,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丙:450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丁:500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甲、丁、丙 D. 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甲与乙相比,氧气、SO2浓度相等,乙中使用催化剂,其它条件相同,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所以反应速率:乙>甲;甲与丁相比,甲中SO2的物质的量比丁中大,即SO2的浓度比丁中大,其它条件相同,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甲>丁;丙与丁相比,其它条件相同,丁中温度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丁>丙;所以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乙、甲、丁、丙,答案选C。
1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 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B. 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g)和1.5 mol 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C.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D. 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1
【答案】D
【解析】A. 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谓稳定的氧化物指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故方程式中水的状态错误,故错误;B. 氮气和氢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不能计算反应消耗的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其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故错误; C. 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有沉淀生成,所以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不等于中和热,故错误;D. 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热量和物质的量成正比,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所以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 (g)+O2 (g) 2H2O(l) Δ H=-571.6 kJ·mol-1,故正确。故选D。
1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其中P为电解质溶液。由此判断M、N、P所代表的物质可能是( )
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锌
稀盐酸
C
银
锌
AgNO3溶液
D
铜
铁
Fe(NO3)3溶液
【答案】C
【解析】分析:装置为原电池,M棒变粗为原电池正极,正极上金属离子得电子生成金属单质;N棒变细为原电池负极,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锌做负极,溶解变细,即M变细,A错误;
B.锌做负极,失电子溶解变细,M电极生成氢气不会变粗,B错误;
C.锌做负极,溶解N电极变细,银作正极,溶液中银离子得到电子析出铜,M变粗,C正确;
D.Fe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变细,铜做正极,正极上铁离子得电子生成亚铁离子,N极不变,D错误;
答案选C。
15.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和H2,经测定反应开始后的2 s内氢气的平均速率:v(H2)=0.45 mol/(L·s),则2 s末NH3的浓度为( )
A. 0.45 mol/L B. 0.50 mol/L
C. 0.55 mol/L D. 0.60 mol/L
【答案】D
【解析】发生反应N2+3H2⇌2NH3,2s内氢气的平均速率:ν(H2)=0.45mol/(L•s),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NH3),则v(NH3)=×ν(H2)=×0.45mol/(L•s)=0.3mol/(L•s),故2s末NH3的浓度为0.3mol/(L•s)×2s=0.6mol/L,故选D.
二、 填空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16.在下列事实中,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1)集气瓶中H2和Cl2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____;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矿粒:________;
(3)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则很快产生气体 :____;
(4)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与0.1 mol·L-1盐酸和1 mol·L-1盐酸反应,速率不同: __________。
(5)夏天食品容易变质,而冬天不易发生该现象:_______________。
(6)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______能量(填吸收或放出,下同),形成化学键要_____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下同);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___反应。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正极是_______(填名称),发生_______反应;负极是_______(填名称),发生________反应,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光 (2).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 催化剂 (4). 反应物的浓度 (5). 反应温度 (6). 吸收 (7). 放出 (8). 放热 (9). 吸热 (10). 铜 (11). 还原 (12). 锌 (13). 氧化 (14). Zn+H2SO4ZnSO4+H2↑
【解析】(1)H2和Cl2在常温下不反应,在瓶外点燃镁条时放光,H2和Cl2发生反应,即影响因素为光照,故答案为:光照。
(2)粉碎成矿粒增大了固体表面积,即影响因素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MnO2起催化作用,即影响因素为催化剂,故答案为:催化剂。
(4)盐酸的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即影响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浓度。
(5)夏天气温高故食品易霉变,而冬天气温低不易发生该现象,即影响因素为反应温度,故答案为:反应温度。
(6)因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因化学发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表现是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不相等,若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若为吸热反应,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故答案为:吸收,放出,放热,吸热。
(7)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其中正极材料是铜,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2H++2e-H2↑,锌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故答案为:铜,还原,锌,氧化,Zn+H2SO4ZnSO4+H2↑。
17.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列出了12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名称:①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在①~⑫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非金属性最强的素是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均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②与水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氮 (2). 硅 (3). 硫 (4). K (5). F (6). Ar (7). 2K+2H2O2KOH+H2↑ (8). 2F2+2H2OHF+O2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N元素,②为F元素,③为Na元素,④为Mg元素,⑤为Al元素,⑥为Si元素,⑦为S元素,⑧为Cl元素,⑨为Ar元素,⑩为K元素,⑪为Ca元素,⑫为Br元素,结合元素的结构及性质进行答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①为氮元素,⑥为硅元素,⑦为硫元素,故答案为:氮,硅,硫。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K,非金属性最强的素是F,最不活泼的元素是Ar,故答案为:K,F,Ar。
(3)⑩为K元素,单质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K+2H2O2KOH+H2↑,故答案为:2K+2H2O2KOH+H2↑。
(4)②为F元素,单质氟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F2+2H2OHF+O2,故答案为:2F2+2H2O=HF+O2。
18.工业合成氨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氨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周期第_______族;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指出分子中化学键类型是_____。
(3)写成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相同条件下“1molN2和3molH2”的能量与“2molNH3”的能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2周期 (2). ⅤA族 (3). (4). (5). 共价键 (6). N2+3H22NH3 (7). 1molN2和3molH2
【解析】试题分析:(1)氮元素原子序数是7,氮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
(2)氨气是共价化合物;氮原子、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3)氮气、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1)氮元素原子序数是7,氮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ⅤA族;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氨气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氮原子、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3)氮气、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同条件下“1molN2和3molH2”的能量与“2molNH3”的能量较高的是1molN2和3molH2。
19.I.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g投入盛有500mL 0.5mol•L﹣1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由O→a段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曲线由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曲线由c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II.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现有Na2SO4、MgSO4、Ag2SO4、K2SO4四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___。
【答案】(1). 铝片表面有Al2O3,硫酸首先与Al2O3反应 (2). 2Al2O3+6H2SO42Al2(SO4)3+6H2O (3).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 (4). 曲线c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5). Zn+CuSO4ZnSO4+Cu (6). Zn+H2SO4ZnSO4+H2↑ (7). 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并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加快 (8). Ag2SO4
【解析】试题分析:I. (1)曲线O→a段表示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盐酸与铝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
(3) 随反应进行盐酸浓度减小。
II.(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有: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2)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单质,构成铜锌原电池;
(3)锌与硫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构成银锌原电池;
解析:I. (1)曲线O→a段表示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硫酸和氧化铝反应,不产生氢气;反应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2)盐酸与铝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增大。
(3) 曲线c以后,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该因素变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使反应速率减小。
II.(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有: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Zn+CuSO4ZnSO4+Cu ;
(2)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并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加快;
(3)锌与硫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构成银锌原电池,所以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Ag2SO4;
20.(1)某温度下,在体积为5 L的容器中,A、B、C三种物质物质的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2 s内用A的浓度变化和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把0.6 mol X气体与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发生反应:2X(g)+Y(g)nZ(g)+2W(g),2 min末已生成0.2 mol W,若测得以v(Z)浓度变化表示的v(Z)=0.1 mol/(L·min)。求:
(1)n=_____?
(2)前2 min内,v(X)=_____?
(3)2 min末时Y的浓度_____?
【答案】(1). 2A2B+C(可逆反应) (2). 0.08mol/(L.s) (3). 0.12mol/(L.s) (4). 4 (5). 0.05mol/(L.min) (6). 0.25mol/L
【解析】
【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再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出方程式;
(2)①先计算出2min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根据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计算出n;
②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计算出前2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③根据Z的物质的量变化及Z与Y的计量数关系计算出2min内消耗Y的物质的量,然后计算出2min时Y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c=n/V计算出2min末Y的浓度。
【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A的物质的量减小,B、C的物质的量增多,则A为反应物,B、C为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有△n(A):△n(B):△n(C)=(1.6mol-0.8mol):1.2mol:0.4mol=2:3:1,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3B+C;反应开始至2s,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t==0.08mol·L-1·s-1,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t==0.12 mol·L-1·s-1,故答案为:2A3B+C,0.08mol·L-1·s-1,0.12mol·L-1·s-1。
(2)①Z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1mol/(L·min),则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1mol/(L·min)×2L×2min=0.4mol,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可以知道,n:2=0.4mol:0.2mol=2:1,可得出:n=4,故答案为:4。
②Z与X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4、2,则前2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与Z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即v(X)=v(Z)=×0.1mol/(L·min)=0.05mol/(L·min),故答案为:0.05mol/(L·min)。
③2min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1mol/(L·min)×2L×2min=0.4mol,根据反应2X(g)+Y(g)=4Z(g)+2W(g)可以知道2min末总共消耗Y的物质的量为0.4mol×=0.1mol,则2min末剩余Y的物质的量为:0.6mol-0.1mol=0.5mol,所以2min末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5mol/L,故答案为:0.25mol/L。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