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1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1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1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
A. 锡 B. 硒 C. 氧 D. 硅
2.已知复分解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可进行。在常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
溶质 | CH3COONa | NaHCO3 | Na2CO3 | NaClO | NaCN |
pH | 8.8 | 8.6 | 11.6 | 10.3 | 11.1 |
表中数据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碱性较强的物质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碱性弱的物质。依照该规律,请你判断下列反应不能成立的是( )
A. CO2+H2O+2NaClO=Na2CO3+2HClO
B. CO2+H2O+NaClO=NaHCO3+HClO
C. CH3COOH+NaCN=CH3COONa+HCN
D. NaClO+CH3COOH=HClO+CH3COONa
3.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的气体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大理石与盐酸 | 锌粒与稀硫酸 |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 |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 |
浓硫酸 | 浓硫酸 | 无水氯化钙 | 浓硫酸 |
CO2 | H2 | O2 | O2 |
4.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
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
A. ⑤④①③② B. ④⑤①②③ C. ④⑤①③② D. ⑤④①②③
5.下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 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
C. 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
D. 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6.初中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常温下B、C为气体,且B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重要原料;D、F均为无色液体,都由甲、乙两种元素组成,且分子中甲、乙原子个数比依次为2:1和1:1;E为黑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E转变为B一定是置换反应
B. A不一定是含CO32-或HCO3- 的盐
C. 除去B中混有的少量C,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D. D、F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7.FeCl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剔电路,反应原理为 aFeCl3+bCu==c CuCl2+dX。向含溶质32.5g的FeCl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反应过程中FeCl3、CuCl2的质量随铜粉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为FeCl2
B. 化学计量数c=1
C. 化学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D. 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g
8.—定条件下,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30 | 20 | 10 | 15 |
反应后的质量/g | x | y | 0 | 10 |
A. 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B. x+y=65
C. 当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 x的取值范围:0≤x≤30
9.某固体可能含有Ca(NO3)2、Na2SO4、Na2CO3、FeCl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
③取②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对原固体组成的推断中正确的是( )
A. 肯定有Na2CO3、Na2SO4、无FeCl3、Ca(NO3)2
B. 肯定有Na2CO3,无FeCl3、Ca(NO3)2
C. 肯定有Na2CO3、Na2SO4,无FeCl3
D. 肯定有Na2CO3,无FeCl3、KCl
二、填空题
10.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Cu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向Cu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滴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蓝色,试写出该反映的化学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会析出Cu2(OH)2CO3绿色固体,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
(3)火法炼铜的原理:Cu2S+O2═2Cu+SO2 在Cu2S中铜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
11.已知氯气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发生反应一般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现有铜、铝、镁、铁、锌五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取该混合物4g与足量的氯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7.1 g;等质量的该金属混合物投入足量的盐酸中,产生氢气0.2 g。金属混合物的组成情况可能有__种,分别为_____________ 。
12.C60的模型如图所示,每个碳原子和相邻的_________个碳原子以小棍结合。若要搭建一个这样的模型,需要代表碳原子的小球_________个,需要代表化学键的连接小球的小棍________根。
13.CaSO4·2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取纯净的CaSO4·2H2O固体3.44 g进行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则D~E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是硅,故答案选D。
2.A
【详解】A.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2CO3溶液的pH=11.6,所以CO2+H2O+2NaClO=Na2CO3+2HClO不能成立;
B.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HCO3溶液的pH=8.6,所以CO2+H2O+NaClO=NaHCO3+HClO能成立;
C.NaCN溶液的pH=11.1>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CH3COOH+NaCN=CH3COONa+HCN能成立;
D.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NaClO+CH3COOH=HClO+CH3COONa能成立;
答案选A。
3.A
【详解】A.大理石与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二氧化碳不能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A正确;
B.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但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但Y中不能装固体干燥剂,故C错误;
D.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不能用图中实验装置制取,故D错误;
答案选A。
4.D
【解析】化学反应就是断裂旧键、形成新键的过程。因此,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分别到达催化剂表面;接着,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两种分子分别在催化剂表面分裂为氮原子和氢原子;然后,氮原子与氢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结合为氨分子;最后,氨分子离开催化剂表面。 综上所述,D正确,本题选D。
5.C
【详解】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A说法正确;
B.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故B说法正确;
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C说法错误;
D.碳循环中将CO2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C。
6.B
【详解】A.E转变为B即氧化铜转化为二氧化碳,采用一氧化碳对氧化铜进行还原可完成转化,但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A说法错误;
B.由图示可知A与B的转化中A可以通过含有CO32-或HCO3-的盐加酸完成,A也可以是碳酸,因为碳酸分解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碳酸,故B说法正确;
C.由F、D、C及E的转化可知C是氧气,所以除掉二氧化碳中的氧气时可以将其通过灼热的通网,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是不但不能除掉氧气,而且会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故C说法错误;
D.由于D是H2O,F是H2O2,两物质中氢的化合价相同都是+1价,而氧的化合价分别是-2和-1,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B。
7.C
【详解】A.铜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还原为+2价的铁,因此X为氯化亚铁,故A说法正确;
B.反应原理为2FeCl3+Cu═CuCl2+2FeCl2,因此c=1,故B说法正确;
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2:1,故C说法错误;
D.设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x,则
2FeCl3+Cu═CuCl2+2FeCl2
135 254
13.5g x 则x==25.4,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C。
8.D
【详解】A. 参加反应c和d的质量比为10g:5g =2:1,故A说法正确;
B.由于反应消耗了c、d共15g,则x+y=30+20+15=65g,故B说法正确;
C. 当y≤20,说明b没有参与反应或参与反应但为反应物,生成物只有a,则此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或三种,但生成物只有一种,此反应为化合反应,故C说法正确;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x+y+0+10=30+20+10+15,即x+y=65,x的取值范围:0≤x≤65,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9.A
【详解】①中实验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可知固体中没有FeCl3;②中实验加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有Na2CO3,同时可证明没有Ca(NO3)2;③中实验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则原固体中含有Na2SO4;无法确定是否含有KCl,根据上述分析可得答案选A。
10.Cu+H2O2+H2SO4=CuSO4+2H2O
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1
【详解】(1)金属铜投入稀硫酸中不发生反应,但再加入H2O2溶液后铜开始溶解,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说明过氧化氢在酸性溶液中具有氧化性溶解铜,反应方程式为:Cu+H2O2+H2SO4=CuSO4+2H2O;故答案为:Cu+H2O2+H2SO4=CuSO4+2H2O;
(2)将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会析出Cu2(OH)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故答案为:
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3)在化合物Cu2S中,由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推知的化合价为+1,故答案为:+1。
11.2 铝和锌 镁和锌
【详解】由题意中关于氯气的特点可建立如下的反应关系式Cu-CuCl2、Al-AlCl3、 Mg-MgCl2 、Fe-FeCl3 、Zn-ZnCl2, 固体质量增加7.1 g,即Cl的质量为7.1,若仅有一种金属,且增加7.1g,则根据关系式对相应的金属质量求解可知分别是:Cu 6.4g 、 Al 1.8g 、Mg 2.4g 、Fe 3.73g 、 Zn 6.5g;因两种金属混合后的质量为4g,故可能的组合为Cu-Al、Cu-Mg、Cu-Fe、Zn-Al、Zn-Mg、Zn-Fe六种 ;同理,若仅有一种金属,产生氢气0.2 g,则依据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可计算出对应的金属质量分别是Al 1.8g、Mg 2.4g、Fe 5.6g、Zn 6.5g;因两种金属混合后的质量为4g,故可能的组合为Cu-Al、Cu-Mg、Zn-Al、Zn-Mg、Al-Fe、Mg-Fe六种 符合两种情况的共4种Cu-Al、Cu-Mg、Zn-Al、Zn-Mg;但五种金属中要排除铜和铁,原因是铜不与盐酸反应而会与氯气反应,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而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均不能同时满足固体质量增加7.1g并产生氢气0.2g。故答案为:2;铝和锌、镁和锌。
12.3 60 90
【详解】由图中可以看出,在C60的模型中每一个碳原子和相邻的三个碳原子相结合,从化学式C60可以看出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而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所以小球的个数应为60个,每个小球与三个小棍连接,而每个小棍都计算两次,故小棍的数目应为:(60×3)/2=90;故答案为:3、 60、90。
13.2CaSO4·H2O 2CaSO42CaO+2SO2↑+O2↑
【详解】设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CaSO4·xH2O,
CaSO4·2H2OCaSO4·xH2O+(2-x)H2O
172 136+18x
3.44g 2.90g
172/3.44g=(136+18x)/2.9g 解得x=0.5,
所以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2CaSO4·H2O;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则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硫,方程式为:2CaSO42CaO+2SO2↑+O2↑,故答案为:2CaSO4·H2O;2CaSO42CaO+2SO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