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竞赛试题 试卷 3 次下载
- 湖北省国学知识200题(含答案) 学案 2 次下载
- 常用的敬辞和谦辞 学案 学案 3 次下载
- 古代文化常识中考备考要点 学案 学案 7 次下载
- 年号、庙号、谥号教学PPT 课件 2 次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学习 学案
展开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学习
古代文化常识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新年)农历正月初一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社日 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 清明前一日
清明 公历四月六日前后,祭扫坟墓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祭奠屈原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敬老节
腊日 农历腊月初八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有时是二十九)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耆: 60岁。
古稀:70岁。 耋: 70~80岁。
耄: 80~90岁。 期颐:100岁。
2.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官职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 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 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重点历史文化常识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3)干支纪年法;①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②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国学】
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
【地理山川 】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以山水之名加“阳”或“阴”而得地名不少,如衡阳、汉阳、华阴、江阴等。
2.中原:“中原”一词原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后来发展到专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3.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4.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5.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
【避讳】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十二生肖】
“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每年一肖,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涵义】
(1)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大篆)(周)→小篆(秦)→隶书(秦汉→楷书(汉魏隋唐)→行书(行楷)(汉魏隋唐)→草(行草)。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名、字、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称字(对平辈或长辈)出于尊敬。
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古人 “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B.备、孟德 C.玄德、操 D.玄德、孟德
总结:名应自称(则有谦恭之意,直呼别人之名则不敬,应称字);字可称人(出于尊敬);号自称、称人都行。
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文 史 常 识
1、三皇五帝: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4、【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5、【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6、关羽与关帝: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但丢了性命,还把蜀汉置与危险境地。但宋元他被追封为王,明清封为帝。这主要是因为关羽重忠义,适合了封建时代忠君思想的需要
7、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8、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9、宋徽宗擅长花鸟画,创“瘦金体”书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宋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10、宋代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家”;元代书法:赵孟頫创“赵体”。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书圣--王羲之 史圣--司马迁
文圣--欧阳修 曲圣--关汉卿 画圣--吴道子
11、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1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1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14、【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1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16、【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等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17、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①谥号: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②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③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