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湘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湘南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 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在a b c d四点中,能代表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总体状况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 “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 a B. b C. c D. d
3.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
A.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及其地区分布情况。
【1题详解】
读图,a点出生率、死亡率都大于4%,为高-高-低模式;b点出生率高,大于4%,死亡率也较高,大于2%,也属于高-高-低模式,但相比于a阶段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c点出生率较高,大于2%,但死亡率低,小于1%,为高-低-高模式;d点出生率约为1.5%,死亡率小于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为低-低-低模式;当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总体处于高-低-高模式,故选C,A、B、D错。
【2题详解】
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我国应进一步控制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应为低-低-低模式,故选D;a、b模式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当前我国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原因死亡率普遍较低,不可能为高-高-低模式,A、B错;c模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大,会导致人口快速增长,C错。
【3题详解】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成本、子女养育成本上升,人们生育观念渐渐发生变化,使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B、C错;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原因使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故选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会造成高自然增长率,D模式错误。
【点睛】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因而当前世界人口的总增长情况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高-低-高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而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基本实现了“三低”型)。学生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当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 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 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 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所以人口是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故选B。
考点:人口的迁移
5.1980年以后,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 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C.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D. 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流动(迁移)的原因。
【详解】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即闲置劳动力),同时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的落户等政策,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这些不是导致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A、B、D错;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而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务农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因而城市地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大,从而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C对。
6.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政府政策影响的结果
B. 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生活水平高
C. 南方地区地势低平,交通便利
D. 南方地区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轻,气候条件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
【详解】美国政府并没有颁布特别的人口政策鼓励老年人南迁,A错;美国东北部经济发达,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超过北方,且生活水平越高越不利于吸引老年人口迁入,B错;地势低平不是吸引老年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且北方地势也较低平,南北方交通都便利,C错;美国南方地区相比北方,纬度较低,光热资源较充足,且南方人口、工业分布密度较北方小,环境污染较轻,气候更为温和、环境质量更好,更适合老年人生活,D对。
7.1979年以前,深圳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到1990年该市常住人口达167万,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 深圳经济条件的改善 B. 深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深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 深圳自然条件的改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详解】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深圳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A对;伴随着深圳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文化教育事业和交通、通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不是深圳吸引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C错;深圳自然条件并没有明显的改善,随着深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深圳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有一定改变但并不一定都变好,如城市化可能会破坏城市原有河网系统,D错。
8.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 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 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 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 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限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9.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
A.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 定居人口减少
C. 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D. 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二战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是: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 特 点 | 迁移路线 | |
二战前 |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
二战后 |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0.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科技发展水平 B. 人口文化
C. 资源状况 D. 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C.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容纳的最大的人口规模,故A不符合题意;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很大,故B不符合题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故C不符合题意;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读台湾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图中反映台湾省( )
A. 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 4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C. 20岁人口比重现下降再上升 D. 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13. 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B. 人口增长速度快
C. 就业压力太大 D. 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12. A 13. A
【解析】
试题分析:
【12题详解】
图中反映台湾省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40岁人口比重先上升后下降;2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正确答案选A。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金字塔的判读及人口问题。
14.读兰州市的城市形态图,该城市的城市形态属( )
A. 分散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地域形态及其判断。
【详解】图中兰州市地域形态呈现出东西延伸的条带状(南北两侧宽度窄、东西两侧狭长),故选C;兰州市各城区间分布较紧凑、相连成一个整体,并没有分散成多块,A、B错;放射状是这城市沿河流、道路等多个方向延伸的形态,而兰州主要是沿东西这一个方向延伸,D错。
【点睛】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通常可分为组团式、团块状(集中式)、条带式、放射状等。(1)团块状主要是指在地形平坦地区,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接成片的形态,如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形成了较完整的团块状;(2)组团式主要是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影响,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例如重庆市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形成了组团状的格局;(3)条带式和放射状,都是指城市形态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使城市沿主要的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其区别是条带式主要沿某一个方向延伸,而放射状城市形态沿多个方向延伸,例如,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带状;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城市发展受河流影响大,城市地域形态呈放射状。
15.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 城市规划的需要 B. 交通条件的发展
C. 各功能活动之间空间竞争和集聚的结果 D. 民族信仰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详解】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不同功能区,且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工业区多位于郊区而住宅区居中,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各功能活动之间空间竞争和集聚的结果:市中心地租高,商业付租能力强,因而市中心往往形成商业区;郊区地租低,工业付租能力差,因而郊区往往形成工业区;市中间地带地租较高,住宅的付租能力居于商业和工业之间,因而中间地带往往形成住宅区,故选C;城市规划、交通条件的发展会影响城市功能分布的布局,但不是造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内在因素和主要因素,A、B错;民族信仰主要是影响住宅区的内部分化,而不是影响城市形成各功能区的主要原因,D错。
【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有: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现状;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会影响城市功能布局;社会原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和宗教等,这是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最大的因素;行政因素,政府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而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16.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 商业用地 B. 住宅用地
C. 工业用地 D. 文化用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空间。
【详解】在城市的各类土地利用中,一般城市住宅用地约占40%--60%,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分布特征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读“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该城市的a、b、c、d四个地块中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8. 下列图中能够反映上图中沿“A→B”虚线地租水平变化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17. D 18. B
【解析】
考查城市功能分布和城市地租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17题详解】
高级住宅区应建在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的地区;该市盛行东北风,a地位于城市的西部郊区且a的东侧为工业区,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来自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容易吹向a处,该地环境质量较差,A错;b南部邻近工业区、西部邻近铁路,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B错;c与西侧的工业区距离近,受工业区影响大,C错;d地位于城市的东北方向,即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上游、靠近文教区和公路,环境优美,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D对。
【18题详解】
观察图中AB线经过的地区,A处为工业区,地处郊区、环境质量较差,地租水平低;AB线的中间位于商业区,地处市中心,地租水平最高;由A到市中心,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再由市中心到B,距离市中心渐远,地租水平下降,但在到达B之前经过了交通干线,其地租水平稍高于邻近地区,且B位于住宅区,地租水平较A点稍高。因此图中对应正确的是B选项;A图住宅区地租水平高于市中心的商业区、C图各地地租相同、D图工业区地租水平最高都与图示实际情况不符,A、C、D错。
19.有关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邻的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显
B. 大城市所具备的职能小城市也具备
C. 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
D. 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不一定明确;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0.主要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或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
A. 商业区 B. 住宅区 C. 行政区 D. 工业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主要是各类商店,故选A项。
21.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经济规模
C. 城市的用地规模 D. 城市的地域位置
【答案】A
【解析】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是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人口100W以上为特大城市,50W—100W为大城市;20W—50W为中等城市;20W以下为小城市。
22.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 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 界限分明,彼此相离
C. 界限分明,偶有交错 D. 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心地理论,一定区域内,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六边形,六边形大小不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距离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六边形数目多,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构成了层次分明,重叠交错层层嵌套的关系,故选A。
23.在中心地理论中,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
A. 矩形 B. 圆形 C. 六边形 D. 五边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中心地理论中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形态)。
【详解】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系转化为六边形体系。在一定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高级别的中心地其服务的六边形面积大,低级别的中心地其服务的六边形面积小。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因此依据中心地理论,城市的服务范围也是六边形,故选C,A、B、D错。
【点睛】中心地理论中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过程:按距离最近原则形成了以每个供应点(中心地)为中心的圆形的服务范围,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离其最近的供应点。同时,每个供应点的供应商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就拼命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相互瓜分圆与圆之间的空白区,使供应点在这一地区达到饱和状态。这样,圆形的服务范围就被六边形的服务范围所替代,形成了六边形服务网格。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从1949年至今的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24. 下列关于城市化意义的说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小城乡差别
B.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
C.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能够较为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D. 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所以会极大地降低整体社会效率
25. 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
A. 城市人口的增加 B.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情况
C.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D. 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26.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该图同时间接反映了其他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B. 乡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
C. 城市规模变大,其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D. 出现了卫星城,证明了该城市不会再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问题
【答案】24. D 25. B 26. D
【解析】
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4题详解】
城市化能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A、B对;城市化能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使城市人口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城市化使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有利于改善工业区位条件,C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农业、工业等生产效率,如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D错,故不合理的选D。
【25题详解】
图中“直接”体现出来的是由①到④阶段,该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故选B;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往往增加、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被转化为城市人口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但这些现象没有在图中直接反映出来,A、C、D错。
【26题详解】
该图反映了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通常城市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加,A对;有更多的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活动,B对;城市规模越大、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越强,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越强,C对;卫星城的出现有利于分散城市中心过于集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也有利于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但卫星城的建设并不能使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完全解决,D错,故说法不正确的是D。
27.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B. 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 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 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答案】D
【解析】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A正确。城市经济发展快,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十分活跃,B正确。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C正确。城市化本质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人口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三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D错误。
28.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是在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B.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均超过发展中国家
C.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D. 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很快,但还没有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使城市和乡村分离,促进了城市的产生,但城市出现的时间更早,如我国商朝属奴隶社会时期,但商朝早已有城市,A错;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的速度慢于发展中国家,B错;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如造成人口密集、就业压力大、居住困难等问题,C对;目前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如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等,D错。
29.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 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 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D. 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因城市人口众多,环境日益恶化,同时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而出现逆城市化,故D正确。
考点:考查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0.我国古代南方城市大多建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建在大道会合处,说明( )
A. 水源对城市的影响显著 B.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显著
C. 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影响显著 D. 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影响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古代南方城市布局于河流交汇和大道交汇处,主要反映城市总趋向于交通便利的地方,据此分析选D。
【点睛】城市是聚落的高级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面积虽然不大,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功能。
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区位的主导因素。
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1.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
2.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3.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度、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1.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沿河城市区位: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②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③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2.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等。
四、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工矿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依托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等;
依托世界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等;
依托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等;
依托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依托中国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等;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五、交通与城市区位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面积比较大的聚落,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的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因铁路枢纽兴起的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线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六、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而建;美国的圣地亚哥、阿那波利斯,英国的普利茅斯,法国的土伦,日本的佐世保和我国的旅顺等,都驻扎大量军队,拥有大量军事设施,为有名的军事城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问题时,要注意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城市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都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泰安、黄山市等。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AB两条城市化进程的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是______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二十世纪后期,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水平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加速发展。
【答案】 (1) B 逆城市化现象 (2)晚 较低 1950
【解析】
【分析】
考查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AB曲线当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A,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B,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因此为B曲线;A曲线代表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二十世纪后期,该曲线增长缓慢且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出现了部分城市人口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
(2)读图,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因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1950年后,B曲线斜率明显增大,说明其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点睛】城市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当前,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处于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而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第三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一些国家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右图表示“城市的付租能力随距离示意图”,每一块土地的用于那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A表示_____的付租能力;B表示________的付租能力;C表示______的付租能力。
【答案】(1)距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2)商业 住宅 工业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详解】(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通常人口越密集、市场越广阔,地租越高,而距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便利,地租越高,如城市环线与干道交汇处,交通通达度较高,则该地地租较周围高,交通条件越差地租越低。
(2)读图,三条曲线,在市中心处,付租能力最强的是A曲线且该曲线随距离变化下降幅度最大,说明A代表的是商业的付租能力,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强,同时对距离变化最为敏感;C曲线在市中心付租能力最低,而在郊区付租能力强且该曲线随距离变化下降幅度小,说明C代表的是工业的付租能力,工业付租能力较差且对距离变化不敏感;B曲线代表住宅的付租能力,因为住宅的付租能力及其随距离的变化居中。
33.读“某城市规划图”,该市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从A处修建公路到B处,选A—C—B线,还是选A—D—B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
【答案】(1)A—D—B线 施工方便,不打隧道,减少工程量;同时,绕过市区,减少对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2)
【解析】
【分析】
考查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城市不同工业活动的布局,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A-C-B线穿过了三条等高线(山脊处),起伏大、地势陡,修建时需要打隧道,使公路造价高,而A—D—B线与等高线走向一致,地形平坦,不需要修建隧道、施工便利且造价低,经济效益好;A-C-B线经过了城区,而A—D—B线绕过市区,对城区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减小,环境效益好。
(2)读图,北部等高线数值大,说明北部地势高,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图示河流由北向南流,则①位于河流上游,化工厂有水污染,位于①处会污染城市水源,安排在此不合理;②位于城市中间地带,食品厂对环境要求较高,食品厂产生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较少,对城区环境破坏小,且市中心地带,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安排在此合理;③位于河流下游,水质较差,而自来水厂应建在水质较好的上游,因此安排在此不合理;④附近有煤炭分布,为钢铁厂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有公路经过且沿河流,交通便利,位于城市主导风的下风向,对城区造成的大气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