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西浦北县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9月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广西浦北县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一9月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划分的不连续面划分的,故选C。
【考点定位】地球圈层结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结构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 )
A. 地核 B. 地幔 C. 地壳 D. 岩石圈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地壳,故C正确。
【点睛】本题简单,属于基础题目。
3.以下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7千米
②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③上地幔顶部的物质结构和地壳很相似,它们共同组成岩石圈
④内地核和外地核两者均由铁和镍组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 33千米,①错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是莫霍面,②错误;上地幔顶部的物质结构和地壳很相似,它们共同组成岩石圈,③正确;内地核和外地核两者均由铁和镍组成,④正确。故B正确。
【点睛】本题宜采用排除法。
4.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
A. 电波测试 B. 地震波研究 C. 岩石分析方法 D. 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地震波横波与纵波的传播特征的差异,科学家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区内部圈层划分的基本依据即可判断。
5.读下图,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 地壳就是岩石圈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下地幔的底部
【答案】A
【解析】
地壳和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A正确,选A。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小,B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D错。
6.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各圈层结构的位置关系。
【详解】C层位于最下层,为岩石圈;B层介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为水圈;A层渗透于岩石圈顶部、整个水圈和大气圈底层,为生物圈,故D正确。
7.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古登堡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A. 地壳和地幔 B. 上地幔和下地幔 C. 内核与外核 D. 地幔与地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其以下是地幔,故A错。上地幔和下地幔同属地幔圈层,故B错;下地幔底部是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故D正确。外核和内核同属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地核圈层,故C错。
8.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 )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 内地核 D. 物质状态接近液体的外核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B正确。
9.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 D. 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正确;生物圈、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考点定位】地球圈层结构
10.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
B.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空间
C. 生物圈是指生物存在的地壳表层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圈的理解,属基础题,难度较小。
1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 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震波是一种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A错;纵波速度比横波快,故D正确;到古登波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故B错误。
考点:本题侧重地震波基础知识的考查。
12.读下图,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 地壳就是岩石圈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下地幔的底部
【答案】A
【解析】
地壳和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A正确,选A。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小,B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D错。
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温的垂直差异 B. 地球内部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C. 地震波速度的垂直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们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垂直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层,故C正确。
【点睛】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当组成物质成分和相态发生变化时,地震波波速改变。
1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温的垂直差异 B. 地球内部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C. 地震波速度的垂直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们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垂直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层,故C正确。
【点睛】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当组成物质成分和相态发生变化时,地震波波速改变。
15.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古登堡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A. 地壳和地幔 B. 上地幔和下地幔 C. 内核与外核 D. 地幔与地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两个不连续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其以下是地幔,故A错。上地幔和下地幔同属地幔圈层,故B错;下地幔底部是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故D正确。外核和内核同属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地核圈层,故C错。
16.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 )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 内地核 D. 物质状态接近液体的外核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B正确。
17.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 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震波是一种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A错;纵波速度比横波快,故D正确;到古登波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故B错误。
考点:本题侧重地震波基础知识的考查。
18. “日凌”是指太阳发出的强烈电磁波干扰地面通信。造成“日凌”现象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
A. 光球层的黑子 B. 光球层的日珥
C. 日冕层的太阳风 D. 色球层的耀斑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色球层的耀斑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到达地球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等等,因此选择D项。
19.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 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排列
D. 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的内、外部各圈层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生物圈是跨圈层的,因此它们并非呈同心圆状排列;地球外那圈层中物质运动的能量基本上部是来自太阳辐射,但内部圈层物质
运动的能量则来自地球内部;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问都存在看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如海水蒸发不仅将水这种物质带到了大气圈,也将蕴藏在其中的太阳辐射能带入了大气圈。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解答时应注意地球的圈层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20.在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的内部圈层中为液体的是 ( )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外核 D. 上地幔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下2900千米以下为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震波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播,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故C正确。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21.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是________面,B是________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①+②是________;①+②+③是________;④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3)D层的物质状态是________。
【答案】(1)莫霍 古登堡 B
(2)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外地核
(3)熔融状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属于基础性题目。
【详解】(1)A位于地面以下约35km处,为莫霍面。B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km处,为古登堡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B。
(2)①+②位于莫霍面以上至地表,为地壳。①+②+③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④位于上地幔上部,是软流层。C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D位于古登堡面以下,是外地核。
(3)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突然消失。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因此D层的物质状态是熔融状态。
2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 F是________。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________。
(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图中地震波E是 横波 F是 纵波 、
(2)图中分界面A是 莫霍面 B是 古登堡面
(3)图中圈层C是 地幔 D是 外地核 H是 内地核
(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解析】
试题分析:
(1)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
(2)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 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 古登堡面。
(3)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
(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2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界面A以上的圈层名称为 ,F所示范围的圈层名称为 ,G所示范围的圈层名称是 。
⑵ 图中B界面以下的物质状态为 ,判断的理由是 。
⑶ 图中自地面以下、E层以上的固体物质部分被称为 。
【答案】⑴ 地壳 地幔 地核 ⑵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无法通过 ⑶ 岩石圈
【解析】
【详解】(1)界面A为莫霍面,其以上圈层为地壳。F所示范围的圈层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G位于古登堡面到地心之间,为地核。
(2)横波在B界面处突然消失,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因此B界面以下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3)E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为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至地面之间的固体物质部分被称为岩石圈。
24.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界面;②____________界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__。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答案】(1)莫霍 古登堡 纵波 横波 (2)外核 地幔 地壳
【解析】
【详解】(1)在地球内部,同一深度处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①处横波和纵波均突然加速,为莫霍界面;②处纵波波速降低,横波消失,为古登堡界面;同一深度处,③值大于④,因此③曲线代表纵波;④曲线代表横波。
(2)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从地表到地心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核+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