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 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节气”是古人通过观 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十月份的“节气”是
A. 白露 B. 秋分 C. 寒露 D. 霜降
2. 在合肥市,白昼时间与“小满”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A. 雨水 B. 大暑 C. 霜降 D. 惊蛰
3.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暑表示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处暑后我国华北地区气 温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
A. 正午太阳高度渐小,日地距离渐远
B. 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渐弱
C. 白昼时间渐短,地球自转变慢
D. 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大约一个月有两个节气,白露和秋分是9月份的两个节气;则10月份的节气是寒露和霜降,再根据材料月初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则10月份的”节气”为寒露。答案选C。
【2题详解】
根据设问,白昼时间与小满最接近的节气,则两节气日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相同。小满与大暑是关于夏至对称的两个节气,两个节气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相同,因此白昼时间最接近,B对;雨水、霜降、惊蛰三个节气日时太阳直射点都在南半球,合肥市昼短夜长,排除ACD。
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推算,处暑时间大约8月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华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白昼时间最短,日地距离渐近,自转速度加快,AC不对,D正确;8月底,夏季将结束,雨带南移,雨水减少,太阳高度角减小,昼长变短,太阳辐射强度减弱,B不对。
故答案选D。
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 下列节气,正午时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面积达到最大的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5. 当太阳光线为②时,该日浙江( )
A. 正处梅雨季节 B. 正处伏旱季节
C. 全省冰雪覆盖 D. 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4. B 5. D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第1题为易错题,解答时一定要仔细审读设问,题目求解“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面积”。第2题关键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明确②的季节。
【4题详解】
根据题目,夏至日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遮阳棚影子倾斜最小,能最多遮在车位上,B对,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都小于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遮阳棚影子倾斜度较大,遮在车位上面积较小,AC不对;冬至时,浙江省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遮阳棚影子倾斜度最大,车位上影子面积最小,B不对。
故答案为B。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②的太阳高度角居中,则判断为春秋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梅雨季节一般在6月份,A不对;伏旱季节一般在7、8月份,B不对;春秋分时,浙江不会冰雪覆盖,C不对;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D对。
故答案为D。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1966年设计,1970年开钻,1992年7月停工。现在井深 12262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 该钻井的最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地心
7. 关于该钻井最深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 8~9 km/s 之间
B. 此处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C. 此处为岩浆的发源地
D. 此处位于岩石圈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钻井井深12.262千米,小于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33千米,为该钻井位于地壳,不可能在地幔、地核、地心位置,排除BCD,答案选A。
【7题详解】
S波传播速度慢,为横波,P波传播速度快,为纵波。根据图示,地壳以上的横波传播速度小于6㎞/s,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一定小于8km/s,A不对。此处钻井井深12.262千米,一定在莫霍界面以上的位置,B不对;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中的软流层,C不对;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因此此处一定位于岩石圈,D对。
故答案为D。
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甲地气流上升
B. 乙地是低气压中心
C. a 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D. c 地的气压低于乙地的气压
9. 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8. B 9. B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天气图的综合判断。
【8题详解】
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甲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乙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c地位于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处于北移冷锋的锋前,目前天气晴朗。
【9题详解】
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实质上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甲流向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应斜穿等压线,流入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气流与等压线垂直,在流出高压中心甲时与等压线垂直。
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甲地位于大陆西岸。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 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
①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④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1. 甲地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相比,气候类型不同,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下垫面状况 B. 太阳辐射
C. 大气环流 D. 人类活动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的风向为西南风,所以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题详解】
大陆西岸受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而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造成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的差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是“某年 4 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的是( )
A. B.
C. D.
13. 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 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 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 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 甲地大风;乙地阴雨连绵
【答案】12. B 13. D
【解析】
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12题详解】
根据锋面气旋原理,东部为暖锋,西部为冷锋,故排除C、D;因为甲(40°N,ll0°E)、乙(45°N,120°E)是近地面的两地点,都位于北半球,水平气流逆时针方向,所以B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结构示意图,排除A。故B正确。
【13题详解】
据上题,甲地冷锋锋后,阴雨、刮风、降温天气,乙地暖气团锋前,连续性降水,排除AB;根据北半球气旋水平运动规律——逆时针辐合,故甲地为偏北风,乙地为偏南风,排除C。故D正确。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 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B 15.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动力和环节。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4题详解】
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B正确。
【1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地面水分蒸发和大气中水分的凝结和降落,没有水汽输送和地下径流,所以说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重点掌握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造成①处等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大气环流
17.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南北温差递减速度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6. B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海陆分布会造成海洋和陆地的大范围的温度差异,不会导致①处的局部气温偏低,A不对;①处是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地区,对该地区起到降温作用,使气温偏低,B对;太阳辐射使纬度相同地区的温度趋于相同,C不对;大气环流主要对降水产生影响,且①处无特殊的大气环流影响其温度降低,D不对。
故答案选B。
【17题详解】
从图中看,甲乙丙丁四地比较,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可得南北温差递减速度最小,故答案为B。
【点睛】等温线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其特点可以反映气温与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温线的判断要注意判读等温线的值、递变、疏密、弯曲等,等温线的疏密代表温差的大小,也就是温度的递变速度。
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8. 下列洋流位于图示大洋环流的是( )
A. 加利福尼亚寒流
B. 秘鲁寒流
C. 本格拉寒流
D. 西澳大利亚寒流
19. 若①③海域位于 30°附近,则与③海岸相比,①海岸( )
A. 冬温较高,冬雨较多
B. 夏温较高,夏雨较多
C. 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
D. 夏季太阳辐射量较多,冬季太阳辐射量较少
20. 图中①~④地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8. A 19. B 20. A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图中②为东北信风,④为西南风,为顺时针大洋环流,由此得出该大洋环流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都位于南半球,排除,加利福尼亚寒流位于北太平洋,与洋流③吻合,选A。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知,①处位于30°N附近大陆东岸,为暖流;③位于30°N附近大陆西岸,为寒流。③海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冬雨较多,①海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①海岸夏季受暖流增温增湿和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影响,夏温较髙,夏雨较多,③海岸夏季受寒流和副热带高压控制,夏雨较少,选项B正确。①海岸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比③海岸夏季太阳辐射量少,冬季太阳辐射量大。
【20题详解】
世界著名渔场多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升处,图中①〜④地附近海域中,只有①附近海域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故选A。
【考点定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次重要考查洋流的相关知识,第1题,跟据图示信息,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即可解题;第2、3题结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全球气候的分布,确定出①、③海岸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解题。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1.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类岩石和岩浆,则表示岩浆岩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 图中 a、b、c、d,能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 a B. b
C. d 或 c D. a 或 b
【答案】21. A 22. C
【解析】
【分析】
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1题详解】
读图,丁为岩浆、三进一出是岩浆,而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此,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丁为变质岩或沉积岩。正确答案选A。
【22题详解】
读图,甲为岩浆岩、丁为岩浆、乙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丁为变质岩或沉积岩。图中a、b、c、d,能表示变质作用的是d或c。正确答案选C。
【点睛】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3. 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丁、丙、甲、乙 D. 丙、丁、甲、乙
24. 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 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 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 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答案】23. C 24. A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图中最完整的岩层是沉积岩乙,所以是最晚形成;岩浆岩丙穿越了褶皱丁,所以褶皱在前,岩浆岩在后。岩浆岩被断层分段,所以岩浆岩在先,断层在后。最后的排列顺序为丁丙甲乙。
【24题详解】
采石场一般选择在背斜顶部,受张力易断裂破碎,A正确。铁路建设应该避开断层,B错误;该天然拱形受到断层破坏,工程建设应该避开;背斜中可能存在油气,但不是确定不变。
考点:地质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 侵蚀、搬运、堆积 B. 搬运、侵蚀、堆积
C. 侵蚀、堆积、搬运 D. 堆积、搬运、侵蚀
26. 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所在地区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 瀑布、河漫滩平原 B. 冲积扇、三角洲
C. 三角洲、冲积平原 D. 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河流a处位于山区,是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主要流水作用是侵蚀。b处位于河流沿岸有狭小的农业区,说明水流变缓,但速度仍较快,泥沙沉积少,沿岸平地面积小,主要流水作用是搬运。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水流缓慢,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有城市形成,主要流水作用是沉积。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侵蚀、搬运、堆积,A对。B、C、D错。
【26题详解】
图中d农业区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的地貌是山麓冲积扇。c城区所在地区是河流入海口,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河口三角洲。B对。A、C、D错。
甲为某地貌景观图,乙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丙为某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7. 甲地貌的形成与图乙中相对应的箭头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丙图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表示其成因的箭头(乙图中)相对应的是(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⑤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④
D.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⑤
【答案】27. B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通过景观图可知,甲地貌是山前冲积扇,则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是流水和地貌之间的关系。①箭头代表气候对水文的影响,不符合题意;②代表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即可以是流水的堆积作用,正确;③代表地貌对土壤的影响,不符合题意;④代表土壤对生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28题详解】
丙图反映的自然带从常绿阔叶林到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带,体现的是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排除BC。自然带形成是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热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因此自然带更加体现的气候对植被的作用;⑤箭头代表气候对生物的作用,正确,④箭头代表土壤对生物的作用,排除。答案选D。
【点睛】自然带的形成: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不同的植被和土壤呈现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因此,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的差异。
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29. ②地的典型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30. 以下能体现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是( )
A. 从①地到③地 B. 从②地到③地
C. 从①地到②地 D. 从②地到④地
【答案】29. B 30. A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图中②地1月温和多雨,7月高温少雨,是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正确。
【30题详解】
图中①7月高温多雨,1月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②是地中海气候;③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大陆气候;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从温带季风气候到温带大陆性气候能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
【考点定位】气候类型的判断
【方法总结】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 全年最高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
2、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况)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31. 甲、乙两图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d—④
32. 甲图中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 )
A. 海陆位置 B. 洋流 C. 大气环流 D. 地形
【答案】31. D 32. B
【解析】
该题第一小题的选项应为:A.a-① B. b-② C. c-③ D.d-④
第二小题的题干为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延伸。
【31题详解】
根据图示:甲图中a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荒漠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乙图中①为高寒荒漠带;②为高山草甸带;③为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相似的是d和④。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2题详解】
c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在南半球呈南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受沿岸的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3. 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 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 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
C.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答案】33. C 34. D
【解析】
试题分析:
【33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的数值,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③,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C对。
【34题详解】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就增加,反之,总人口减少。读图,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值,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少,A错。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B错。②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人口数量未达到最大值,C错。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对。
考点:读图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5.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6.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育龄妇女比重 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35. A 36.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变化特点。
【35题详解】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防止未富先老,我国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动态调整,①、②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③错;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影响不大,④错。选A。
【36题详解】
我国平均初婚年龄降低,人口出生率上升,①说法错误;生活富裕程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利于降低出生率,②、③说法正确;育龄妇女比重提高会使出生率上升,④说法错误。选B。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2017 年春节期间,“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都 至少有一半的人回家过年,主要前往附近省 份或本省异地,其中一些金融行业人士纷纷选 择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深圳的空城率达到 69%,为四城最高,堪称名副其实的“空城”。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7. 四城市中,深圳春节期间空城率达最高的原因是 ( )
A. 流动人口比重最高 B.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C. 流动人口数量最多 D.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8. 四城市人口流出与主要目的地对应正确的是( )
A. 北京→广西 B. 广州→河北
C. 上海→安徽 D. 深圳→江苏
【答案】37. A 38.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点。第1题解答时要审读材料,明确空城率的概念和空城率产生的原因,注意区别流动人口比重最高和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别。第2题要理解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对选项中的两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37题详解】
深圳流动人口比重最高,因此春节回家过年的人数比重最高,空城率最高,A对;根据材料,空城率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与环境污染没有直接关系,B不对;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不一定是流动人口比例最高,不一定会造成空城的比例最高,C不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会造成流动人口的外迁,空城率是春节短暂地回家乡,D不对。
故答案选A。
【38题详解】
北京与广西距离较远,广西人不会大规模到北京务工,A不对;广州和河北距离较远,河北人不会大规模到广州区务工,B不对;上海和安徽地理位置邻近,经济差异大,上海是安徽人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地,C对;江苏经济较发达,不是主要流出地,相对落后地区会流入距离更近的上海,D不对。
故答案选C。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9. 上海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 )
A. 降水小 B. 河流缺乏
C. 水体污染 D. 农业用水多
40. 为了提高上海市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人口外迁 B. 鼓励生育
C. 海水淡化 D. 接纳移民
【答案】39. C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超过800mm,降水较多,A不对;该地河网密布,并且在长江入海口,B不对;上海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城市密集,排放污水多,易产生水体污染,导致水质型缺水,C对;该地工业发达,农业用水不是导致水短缺的主要原因,D不对。故答案为C。
【40题详解】
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根据材料,上海市人口容量由当地的水资源量来决定,因此人口外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改变人口数量的措施都无法影响地区水资源的质和量,无法改变人口容量,ABD不对。海水淡化可以增加上海市的水资源的数量,提高上海市人口容量,C对。
故答案选C。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能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地区最少资源量的多少直接限制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消费能力、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等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二、综合题(共40分)
4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和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甲、乙、丙、丁哪一处可能找到石油?_______________。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 ,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3)简述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断层 背斜 丁
(2)冲(洪)积扇 流水堆积
(3)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潮的顶托作用发生堆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
【解析】
【详解】(1)乙地岩层发生明显的断裂错位,故乙地构造为断层。丁地岩层向上拱起,构造为背斜。石油较轻会随着岩层走向上浮到背斜顶部,故丁处更易找到石油。
(2)丙为在出山口出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叫冲积扇,由流水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形成的。由于河流在入海口处流速变慢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导致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42.读天山位置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 A、B 的南北坡向差异并比较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
(2)指出天山云杉林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A 坡是南坡,B 坡是北坡;自然带差异:北坡有云杉林带,而南坡缺失;北 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比南坡多;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的海拔比南坡低。
(2)分布特征:大致位于天山北坡中部,东西绵长呈带状。
原因:天山北坡处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多,水分条件好;天山大致东西走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天山自然带的知识。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关知识,明确山地不同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等)对山地自然带产生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观察图中山地的自然带的差异,结合天山的地理环境特征产生的影响。
【详解】(1)与B坡相比,相同自然带,A坡分布海拔高度较高,说明A坡为阳坡,即南坡,B坡为北坡,即阴坡。两坡自然带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带的数目和分布高度上,如北坡有云杉林带,而南坡缺失;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比南坡多;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的海拔比南坡低。
(2)观察图中天山云杉林带的分布,大致位于天山北坡中部,东西绵长呈带状。天山北坡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多,水分条件好,可以形成云杉林;天山大致东西走向,因此该云杉林带呈东西绵长分布。
【点睛】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形成是由于随着海拔差异造成的水热条件差异。天山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南坡降水少,气候干旱,基带形成荒漠带;北坡可以迎大西洋、北冰洋水汽,降水较多,随着海拔升高,形成山地针叶林自然带。
43.阅读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目前正处 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 岁)及老 年人口(65 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 岁~64 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 总人口之比。
(1)说出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 2013 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简析导致这两个时期抚养比均快速上升的原因。
(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或抚养比与就业比呈负相关)。
(2)新中国成立初期,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或少儿数量 增加),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 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 度加快,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或老年人数量增加),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其 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 少,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
【解析】
【详解】(1)从曲线图中看,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即抚养比与就业比呈负相关。
(2)解答此题要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稳定,中国经济开始发展,医疗水平上升,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较高,少儿数量增加,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 年后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3) 根据材料,“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因此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社会负担较轻,财富积累较快;不利影响是劳动人口过多,就业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