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第Ⅰ卷 选择题
1. 读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有关该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7月,可能是因为该月降水多
B. 从气温变化特点来看,图示地区一定在南半球
C. 图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欧洲最典型
D. 6月该地区气温上午升温慢,下午降温快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最高气温是出现在5到6月份,此地是在北半球排除选项B;最低气温最在250C以上,应该是热带地区,欧洲是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故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以图中6月份的某一天为准,可以做出如下的一条辅助线
从辅助线上不难看出上午(6――12点)穿越的等温线较下午(12――18点)密集,说明该地区气温上午升温愉,下午降温降,排除选项D。根据该地为北半球的热带地带,最高气温出现在4――6月份,有可能是南亚地区的热带季风气候,其最高气温就出现在其雨季到来之前的旱季,到了7月时,由于降雨天气多,大气中云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反而不是最高。故选A
考点:等温线的判读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要求考生判断出这是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的可能性大,能根据图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欧洲的气候类型的及通过作辅助线的方法排除选项B C D 选项,试题属于中档性的题目
2.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图B表示图A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题。
判断图B可能是图A(甲、乙、丙、丁)中的某地以及制约该地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
A. 甲、 温和湿润 B. 丙、 光照充足
C. 丁、 雨热不同期 D. 乙、 市场需求量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B可知该气候类型夏季(代表性月份7月)高温少雨,雨热不同期,冬季(代表性月份1月)温和多雨,应该是地中海气候;根据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图A中经纬度及其陆地轮廓可知,该半岛是地中海沿岸伊比利亚半岛,甲地位于大西洋沿岸而且在40°以北,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地势较高,而且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在30°--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
下图中虚线示意同一天位于甲、乙两地物体影子顶端端点的变化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两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地均位于北半球 B. 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C. 两地均为昼短夜长 D. 甲地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4. 若乙地影子朝向正南时北京时间为 16:00,且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7770千米,则乙地( )
A.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位于亚欧板块
C. 此时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 此时盛行西南风
【答案】3. A 4. D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日出日落方向与物影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地方时计算、地球上两点距离计算、世界气候分布、板块、北印度洋夏季洋流流向成因等,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难度大,涉及知识点多,读懂图是关键,尤其是乙地位置的判读。
【3题详解】
读图,甲地物体影子顶端始终位于甲地正南方向,且与甲地距离不变,说明甲地是北极点,北极点有极昼现象。分析乙地物体影子顶端移动范围,从西南转向北最后位于东南,说明乙地位于直射点以北,且乙地该日是夏半年,乙地位于北半球。因此,甲、乙两地均位于北半球,A正确;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地,B错误;甲地出现极昼现象,乙地昼长夜短,C错误;甲地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慢,D错误。
【4题详解】
根据“乙地影子朝向正南时北京时间为16:00”推断,乙地经度为60°E;根据材料“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7770千米”计算,甲、乙两地纬度相差约70°,乙地纬度约为20°N;因此,乙地经纬度为(20°N,60°E),位于阿拉伯半岛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属于印度洋板块,故A、B错误。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乙地为夏半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使乙地附近的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故C错误,D正确。
【点睛】1、太阳方位与影子朝向相反。
2、某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说明此地位于直射点以北;若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则说明此地位于直射点正南。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据该系数可将人口发展阶段分为“人口红利期”“盈亏平衡期”“人口负债期”。图为“1950~2050年法国、日本和中国人口负担系数统计及预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日本人口红利期最短 B. 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大
C. 人口负债因老龄化所致 D. 中国目前人口红利较为丰厚
6. 在我国人口红利将要消失的背景下,不合理的措施为( )
A.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
B.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
D.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因此人口红利期,负担系数较低。故D正确。结合图例可知法国人口红利期最短;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小;非劳动人口包括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故A、B、C错误。
【6题详解】
人口红利消失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减少人口流动会加剧劳动力地区分布不均,因此不合理,故C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人口负担系数的理解,人口负担系数大,人口红利期,负担系数较低。
7.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
A. 文化区
B. 商业区
C. 住宅区
D. 工业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c在2010年时,人口密度最大,地租是一个明显的次高峰地段,应该是城市的住宅区所在地。根据所学的城市功能分区原理,工业区集中在城市的外缘、交通方便的地方,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街道的转角处或放射线与环形线的交汇、高速公路旁等交通方便的地方,图中的c明显都不适宜商业区的布局。故选C
考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城市地价的变化规律、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等相关知识点,试题的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 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 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 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 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8. D 9.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8题详解】
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故选B。
规模优势指数( SA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的比值。下表为“2006、2015两年我国某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农作物是( )
A. 玉米 B. 冬小麦 C. 棉花 D. 油菜
11. 与O<SAI≤0.5的省区相比.SAI>2.0的省份种植该农作物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 )
A. 地形更平坦 B. 土壤更肥沃
C. 热量更丰富 D. 水源更充足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规模优势指数( SA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的比值。表格中,规模优势指数最大的是吉、辽,说明该农作物在吉林种植面积最有优势,吉林是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少,该作物是玉米,A对。吉林产春小麦,B错。吉林不产棉花,C错。油菜最大产区在长江流域,D错。
11题详解】
O<SAI≤0.5的省区有皖、苏、鄂,位于南方地区,土壤以红壤为主,肥力差。与其相比,SAI>2.0的省份有吉、辽,土壤是黑土,种植该农作物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土壤更肥沃,B对。种植业分布区地形平坦的特征相似,A错。吉、过等省的热量、水源较少 ,C、D错。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留尼汪岛是一个火山岛,大部为高原、山地,沿海有狭窄平原。岛上气流上升运动异常激烈,是世界上暴雨多发地区。19世纪后期,甘蔗成为该岛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种植业占用三分之二耕地和大多数劳动力,粮食、蔬菜、肉乳均不能自给。下图为留尼汪岛略图。
(1)分析留尼汪岛多暴雨的原因。
(2)指出甘蔗产区的主要分布特征并说出该岛种植甘蔗的优势自然条件。
(3)分析留尼汪岛以甘蔗产业为经济支柱的不利影响。
(4)请你为留尼汪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大气对流运动强烈;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为山地、高原),受地形抬升水汽冷凝,多地形雨;周围海域广阔,蒸发强烈,水汽充足。
(2)多分布西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带。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多火山灰土,土壤肥沃;沿海有平原分布,地形平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等。
(3)(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有限),经济结构单一,收入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剩余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影响其他农产品供应;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产量不稳定,经济收入不稳定。
(4)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多种热带经济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热带观光旅游业;发展甘蔗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解析】
考查降水成因,种植甘蔗的优势自然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
(1)降水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留尼汪岛多暴雨主要是对流雨与地形雨。因为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强烈,多对流雨;中部为山地、高原,水汽充足,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甘蔗产区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带。种植甘蔗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肥沃火的山灰土;沿海平原面积较大。
(3)甘蔗产业为经济支柱的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投入较大,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影响其他农产品供应;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产量不稳定,经济收入不稳定。
(4)留尼汪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甘蔗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热带观光旅游业等方面考虑。
13.材料一 德国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材料二 北德平原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宽200~300千米,是广大的冰碛平原。以易北河为界,东部由于玉木冰川发育,冰碛地貌较明显,并形成连续长丘,最高点海拔178米;西部受后期流水侵蚀,冰川遗迹不显著,平均海拔50米。
材料三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下图为鲁尔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率状况。
材料四 政府的大力扶持,1998年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生产大国,是全球风能利用最成功的国家。
(1)简述德国交通运输便利性的主要表现。
(2)说出北德平原地貌的主要特点及主要的外力作用。
(3)简述1961~2000年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4)试列举德国发展风电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1)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欧洲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都经
过德国;运河沟通多条河流(莱茵河与多瑙河等),形成河海联运水运网。
(2)广大的冰碛平原;易北河以东:冰碛地貌发育,海拔较高(坡度较陡);
主要外力作用为冰川堆积作用;易北河以西:流水地貌发育,海拔较低(较平坦);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
(3)就业率特点:第二产业就业率高,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逐年
上升,1980~1990年后第三产业的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率。原因: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
(4)政府大力扶持;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市场
对能源需求量大:风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欧洲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都经过德国。运河沟通多条河流(莱茵河与多瑙河等),形成河海联运水运网。可见德国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2)北德平原有广大的冰碛平原,易北河以东地区,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冰碛地貌发育。主要外力作用为冰川堆积作用。易北河以西地区,海拔较低,较平坦,流水地貌发育。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图,1961~2000年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是,第二产业就业率高,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逐年上升。1980~1990年后第三产业的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
(4)德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风电的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风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等。有政府大力扶持。
【考点定位】区域交通运输特点,地貌特征及成因,就业率变化特点及原因,风电发展条件。
【名师点睛】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的陆上交通便利,是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有运河与河流想通,水运便利。了解区域冰川地貌分布广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劳动力就业变化的特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传统工业得到有效的改造治理。结合风电的特点,区域发展水平,分析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