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2018-2019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2018-2019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
1.下列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核能
【答案】D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均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而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D。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
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B.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干扰发电厂和输电线 D.诱发潮汐现象和地震灾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会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B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会产生强大的感生电流,对供电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停电,C选项正确;潮汐是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故选C。
3.太阳耀斑( )
A.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B.因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而显得暗一些
C.是太阳活动的唯一标志 D.出现在光球层中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类型。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时出现,并且具有同样的变化周期,故A选项正确;因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而显得暗一些,叫做黑子,不是耀斑,B选项错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耀斑不是唯一的太阳活动标志,C选项错误;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D选项错误。故选A。
4.北京和广州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极点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5.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形成的,与自转无关,A不是,选A。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C、D错。
6.图中,正确表示12月22日昼夜分布状况的是(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表示夜半球)( )
【答案】B
【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选B正确。
7.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下列选项中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月系 B.②﹣太阳系 C.③﹣总星系 D.④﹣银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根据所学知识,①为银河系,②为地月系,③为总星系,④为太阳系,所以,ABD选项错误,故选C。
8.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土壤 ⑤植被。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A
【解析】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水文、土壤和植被受地形和气候影响。
9.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答案】A
【解析】造成水田农业(800毫米以上)、旱地农业(大于400毫米、小于800毫米)和畜牧业(大于200毫米小于400毫米)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差异。故选A。
10.读甲、乙两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下图),判断与乙相比,甲中心地( )
A.级别高 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多
C.服务范围小 D.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少
【答案】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级别高,故A正确;甲中心地等级高,因此中心地数量少,故B不符合题意;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等级高,服务范围大,故C不符合题意;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等级高,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的规模不同,服务功能业有所差异,城市级别越高,服务种类越多,城市数量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服务种类越少,城市数量越多。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 B.人口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C.人口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答案】D
【解析】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即人口的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决定的。选D正确。
12.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与欧洲 B.非洲与欧洲
C.欧洲与拉丁美洲 D.亚洲与大洋洲
【答案】B
【解析】受生产力水平、传统文化和政府政策等综合性因素影响,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居世界最高水平,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故B为正确选项。
1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 B.国家政策的影响
C.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答案】D
【解析】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故选D。
15.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级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答案】A
【解析】合理人口容量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可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的适度人口,即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选择A。
16.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分布。城市住宅区用地占总面积的40%-60%,所以,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商业用地,C选项正确。故选C。
17.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反之,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18.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答案】C
【解析】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9.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答案】B
【解析】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使调节城市小气候能力增强,有利于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对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所以B正确。
20.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B
【解析】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且该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故B项正确。
21.云、桂、琼欲打造我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其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技术 D.交通
【答案】A
【解析】云南、广西和海南都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纬度位置低,冬季气温高,适合农作物生长,而此时北方和西北的广大地区,气温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该三个省区成为我国冬季菜篮子。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气候。
2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说明这里适合作物生长的生长期短,热量充足,①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宁夏平原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水稻种植发展主要是黄河提供的灌溉水源,所以②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果品质优良,③的主导因素是光照;乳畜业发展主要是市场和饲料两个区位条件。上海市经济发达,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④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故A选项正确。
23.20 世纪 90 年代初,某台商在上海投资建厂,然后逐渐向江苏、安徽等省扩展。2015 年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转移。由此推测该企业很可能属于( )
A.技术主导型 B.原料主导型
C.劳动力主导型 D.能源主导型
【答案】C
【解析】该产业拓展或转移的方向均为工资较低廉、人口较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据此判断该产业为劳动力指向型,选C。
24.如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
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图示反映甲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乙表示技术指向型工业;丙表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丁表示市场指向型工业。故B项符合。
25.“竭泽而渔,岂不获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周期性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材料反映竭泽而渔影响以后的渔业资源再生,故属于持续性原则。
26.下图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山谷降温慢,气流上升,城市是热岛,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温度低,气流下沉。
27.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选C箭头。
28.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处垂直气流下沉,为高压带,①②气流相遇后,①气流上升,说明该气流来自较低纬度,所以甲点位于30°N附近,A对。乙点位于90°N附近,B错。①的性质为暖湿,C错。②是极地东风,D错。故选A。
29.如图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的冷暖气团的运动,A图冷气团主动进攻,判断为冷锋;B图冷气团后退,判断暖气团主动进攻,判断为暖锋;C图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判断为准静止锋;D图暖气团的进攻方向应为锋面的移动方向,故D图错误。
30.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答案】C
【解析】四图的比例尺相同,而明显AB两图之间的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较CD要小,故风力最大的是CD图示中,CD两图中的P点比较,C图中的P点所在等压线较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最大。
31.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答案】B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故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一些。夜晚因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导致气温日较差大。故B正确。
32.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如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的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答案】B
【解析】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判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和蒸腾,“可呼吸地面”,使得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33.如图所示的湖泊或湖群,为咸水湖的是( )
【答案】B
【解析】首先要明确咸水湖所处的位置及特点,其次要了解内流河与咸水湖之间的补给关系,最后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点,了解河流的流向。咸水湖的地势较河流低,且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水源。
34.读“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 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
【答案】C
【解析】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延伸方向一致。甲图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洋流自低温处流向高温处,为寒流。即甲为南半球的寒流。乙图温度自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洋流自低温处流向高温处,为寒流,即乙图表示北半球的寒流。据此选C。
35.下列渔场不属于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 D.纽芬兰渔场
【答案】B
【解析】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而秘鲁渔场是因沿岸有上升流而形成的。故选B。
36.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D
【解析】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侵入岩一般不会呈薄板状。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岩石岩性不是致密,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选择D。
3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
【答案】C
【解析】泰山的形成原因是断层上升的一侧形成的断块山,图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山,图B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山,图C两侧岩层不连续是断块山,C正确;图D是火山。
38.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脉的成因。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形成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主要动力是地壳的水平挤压,A选项错误;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B选项错误;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选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D选项正确。故选D。
39.按图中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直方图的判读。气候①为冬雨型,故为地中海气候,气候②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③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④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高于0℃,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40.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D
【解析】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几乎无风,东北信风或者东南信风性质干燥一般不会带来降水,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受西风影响,B错;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C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D对。
41.如图河谷中的四个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水运、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其中水运包含河流交汇处,河流航运的起讫点,河口位置等。c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最容易发展为城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冰雪因气候回升冰雪大量融化,冰雪总量会减少。
43.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A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O2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
44.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土面积狭小 ②森林资源丰富
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日本以岛屿为主,领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日本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沿海为平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与题意不符。故选B。
4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大致是长城一线,以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A选项错误;我国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一线,以北为牧区畜牧业,以南为农耕区,B选项错误;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是半湿润区,C选项错误;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选项正确。故选D。
46.如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图示反映该产业部门自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47.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少,晴天多,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太阳辐射强,故答案选B。
48.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山西建设坑口电站,不能达到的目标是(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输出方式
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省内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在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是加大山西的大气污染。
49.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公路植被覆盖最少,升温快,表面温度最高,所以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也是最亮的。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0.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和GPS都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利用GPS可以准确确定污染海区的位置,利用RS可以监测污染海区的变化;RS不能精确分辨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而石油日泄漏量还需要用到GIS技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51.如图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C点位于昏线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为_________。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4)A、B、C三点相比,人们可能正值午休的地点是________,可能正值下班的地点是________。
(5)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国际标准时为________。
(6)此时与A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________。
A.等于1/8 B.等于7/8
C.等于5/8 D.小于1/4
(7)此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答案】(1)逆时针
(2)如图
(3)夏至;(23°26′N,45°W)
(4)A; B
(5)23时;15时
(6)B
(7)43°0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1)小题,根据所学知识,由昼半球进入到夜半球为昏线,C点位于昏线上,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第(2)小题,太阳光线位于昼半球一侧。第(3)小题,由图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的节气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该条经线为45°W ,故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45°W)。第(4)小题,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B点地方时为18点,C点地方时为21点。故人们可能正值午休的地点可能是A点,可能正值下班的地点是B点。第(5)小题,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A点所在的经线是45°W,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两地距离165°,相差11个小时,120°E在东,45°W在西,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地方时为23时;国际标准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A点所在的经线是45°W,两地相距45°,时间相差3个小时。0°经线在东,45°W在西,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国际标准时为15时。第(6)小题,0点经线为165°E,165°E向东到180°为新的一天,A点位于旧的一天范围,此时与A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7/8。第(7)小题,此时太阳直射23°26′N,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S+23°26′N| =43°08′
52.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______波,(P)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
(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_______不连续面。
(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不连续面。
【答案】(1)横(1分) 纵 (1分)
(2)地壳(1分) 地幔(1分) 地核(1分)
(3)33千米(1分) 莫霍界面(1分)
(4)消失(1分) 变慢(1分) 古登堡界面 (1分)
【解析】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较慢,表示横波,(p)速度较快,表示纵波。
(2)DE分别为莫霍面、古登堡面,则图中B为地幔,C为地核。
(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33Km处明显加快,说明该处存在不连续面,从而发现了D 莫霍面这个不连续面。
(4)图中显示,在2900Km深处,s波完全消失,p波波速突然下降,从而发现了E古登堡界面这个不连续面。
53.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F为流动沙丘,________(陡坡、缓坡)是迎风坡。
(2)图中断层右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上升、下降)。
(3)C、D、E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利用该地貌资源可发展________业。
【答案】(1)西北 缓坡 (2)下降 (3) E D C (4)喀斯特 旅游
【解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壳的垂直运动,岩层的新老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示信息。
第(1)小题,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A图是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一般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图中F为流动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即是风出来的方向,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坡度较缓。第(2)小题,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根据图中的两侧的岩层的位置分析,左侧是上升的,右侧是下降的。第(3)小题,由图可知,D、E岩层为沉积岩,E岩层在D岩层下面,E岩层形成的时间早于D,C为侵入岩,形成的时间晚于其切穿的岩层,所以C岩层形成时间最晚。所以C、D、E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E、D、C。第(4)小题,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图中的D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利用该地貌资源可发展旅游业。
54.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国相近。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容易出现________现象,产生________问题。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答案】(1)7‰(6‰~8‰) ,现代型 (4分)
(2) A(2分)
(3)C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缺乏,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8分)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2分,答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解析】
(1)直接读图,A国的人口出生率约15‰,人口死亡率约8‰,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即可。据此判断该国的人口增长应符合“低-低-低”模式。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低于10‰,且人口增长模式接近“低-低-低”模式,故与A国最接近。
(3)根据四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C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低-低-低”模式,且人口增长率接近0,故判断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但人均寿命较长,故容易出现老龄化现象,进而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家庭养老压力较大。(4)根据图示B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环境、就业等造成压力大。
55.下图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某省地图,读后回答问题。
(1)判断M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2)该省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到省外务工经商的人口数量达200多万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该省的影响。
【答案】(1)水稻种植业 气候暖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2)原料和水能丰富
(3)有利: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
不利:劳力和人才流失
【解析】本题结合我国的区域地理综合考查了农业、工业、城市化等问题。
(1)考查了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和认识。根据题目提供的地形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我国的农业区域分布,可以判断出该的是水稻种植业,农业的自然条件一般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
(2)考查了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图例,可以判断出该地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所以其原料和水能丰富。
(3)考查了人口流动的影响。根据教材提供的模板,人口外流的有利影响是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不良影响是劳力和人才流失。
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
1.下列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核能
【答案】D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均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而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D。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
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B.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干扰发电厂和输电线 D.诱发潮汐现象和地震灾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会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B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会产生强大的感生电流,对供电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停电,C选项正确;潮汐是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故选C。
3.太阳耀斑( )
A.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B.因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而显得暗一些
C.是太阳活动的唯一标志 D.出现在光球层中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类型。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时出现,并且具有同样的变化周期,故A选项正确;因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而显得暗一些,叫做黑子,不是耀斑,B选项错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耀斑不是唯一的太阳活动标志,C选项错误;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D选项错误。故选A。
4.北京和广州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极点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5.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形成的,与自转无关,A不是,选A。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C、D错。
6.图中,正确表示12月22日昼夜分布状况的是(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表示夜半球)( )
【答案】B
【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选B正确。
7.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下列选项中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月系 B.②﹣太阳系 C.③﹣总星系 D.④﹣银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根据所学知识,①为银河系,②为地月系,③为总星系,④为太阳系,所以,ABD选项错误,故选C。
8.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土壤 ⑤植被。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A
【解析】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水文、土壤和植被受地形和气候影响。
9.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答案】A
【解析】造成水田农业(800毫米以上)、旱地农业(大于400毫米、小于800毫米)和畜牧业(大于200毫米小于400毫米)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差异。故选A。
10.读甲、乙两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下图),判断与乙相比,甲中心地( )
A.级别高 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多
C.服务范围小 D.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少
【答案】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级别高,故A正确;甲中心地等级高,因此中心地数量少,故B不符合题意;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等级高,服务范围大,故C不符合题意;与乙相比,甲中心地等级高,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的规模不同,服务功能业有所差异,城市级别越高,服务种类越多,城市数量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服务种类越少,城市数量越多。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 B.人口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C.人口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答案】D
【解析】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即人口的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决定的。选D正确。
12.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与欧洲 B.非洲与欧洲
C.欧洲与拉丁美洲 D.亚洲与大洋洲
【答案】B
【解析】受生产力水平、传统文化和政府政策等综合性因素影响,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居世界最高水平,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故B为正确选项。
1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 B.国家政策的影响
C.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答案】D
【解析】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故选D。
15.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级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答案】A
【解析】合理人口容量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可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的适度人口,即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选择A。
16.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分布。城市住宅区用地占总面积的40%-60%,所以,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商业用地,C选项正确。故选C。
17.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反之,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18.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答案】C
【解析】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9.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答案】B
【解析】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使调节城市小气候能力增强,有利于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对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所以B正确。
20.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B
【解析】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且该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故B项正确。
21.云、桂、琼欲打造我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其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技术 D.交通
【答案】A
【解析】云南、广西和海南都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纬度位置低,冬季气温高,适合农作物生长,而此时北方和西北的广大地区,气温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该三个省区成为我国冬季菜篮子。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气候。
2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说明这里适合作物生长的生长期短,热量充足,①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宁夏平原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水稻种植发展主要是黄河提供的灌溉水源,所以②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果品质优良,③的主导因素是光照;乳畜业发展主要是市场和饲料两个区位条件。上海市经济发达,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④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故A选项正确。
23.20 世纪 90 年代初,某台商在上海投资建厂,然后逐渐向江苏、安徽等省扩展。2015 年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转移。由此推测该企业很可能属于( )
A.技术主导型 B.原料主导型
C.劳动力主导型 D.能源主导型
【答案】C
【解析】该产业拓展或转移的方向均为工资较低廉、人口较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据此判断该产业为劳动力指向型,选C。
24.如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
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图示反映甲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乙表示技术指向型工业;丙表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丁表示市场指向型工业。故B项符合。
25.“竭泽而渔,岂不获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周期性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材料反映竭泽而渔影响以后的渔业资源再生,故属于持续性原则。
26.下图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山谷降温慢,气流上升,城市是热岛,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温度低,气流下沉。
27.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选C箭头。
28.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甲处垂直气流下沉,为高压带,①②气流相遇后,①气流上升,说明该气流来自较低纬度,所以甲点位于30°N附近,A对。乙点位于90°N附近,B错。①的性质为暖湿,C错。②是极地东风,D错。故选A。
29.如图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的冷暖气团的运动,A图冷气团主动进攻,判断为冷锋;B图冷气团后退,判断暖气团主动进攻,判断为暖锋;C图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判断为准静止锋;D图暖气团的进攻方向应为锋面的移动方向,故D图错误。
30.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答案】C
【解析】四图的比例尺相同,而明显AB两图之间的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较CD要小,故风力最大的是CD图示中,CD两图中的P点比较,C图中的P点所在等压线较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最大。
31.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答案】B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故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一些。夜晚因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导致气温日较差大。故B正确。
32.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如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的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答案】B
【解析】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判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和蒸腾,“可呼吸地面”,使得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33.如图所示的湖泊或湖群,为咸水湖的是( )
【答案】B
【解析】首先要明确咸水湖所处的位置及特点,其次要了解内流河与咸水湖之间的补给关系,最后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点,了解河流的流向。咸水湖的地势较河流低,且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水源。
34.读“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 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
【答案】C
【解析】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延伸方向一致。甲图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洋流自低温处流向高温处,为寒流。即甲为南半球的寒流。乙图温度自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洋流自低温处流向高温处,为寒流,即乙图表示北半球的寒流。据此选C。
35.下列渔场不属于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 D.纽芬兰渔场
【答案】B
【解析】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而秘鲁渔场是因沿岸有上升流而形成的。故选B。
36.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D
【解析】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侵入岩一般不会呈薄板状。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岩石岩性不是致密,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选择D。
3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
【答案】C
【解析】泰山的形成原因是断层上升的一侧形成的断块山,图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山,图B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山,图C两侧岩层不连续是断块山,C正确;图D是火山。
38.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脉的成因。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形成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主要动力是地壳的水平挤压,A选项错误;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B选项错误;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选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D选项正确。故选D。
39.按图中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直方图的判读。气候①为冬雨型,故为地中海气候,气候②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③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④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高于0℃,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40.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D
【解析】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几乎无风,东北信风或者东南信风性质干燥一般不会带来降水,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受西风影响,B错;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C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D对。
41.如图河谷中的四个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水运、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其中水运包含河流交汇处,河流航运的起讫点,河口位置等。c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最容易发展为城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冰雪因气候回升冰雪大量融化,冰雪总量会减少。
43.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A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O2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
44.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土面积狭小 ②森林资源丰富
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日本以岛屿为主,领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日本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沿海为平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与题意不符。故选B。
4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大致是长城一线,以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A选项错误;我国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一线,以北为牧区畜牧业,以南为农耕区,B选项错误;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是半湿润区,C选项错误;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选项正确。故选D。
46.如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图示反映该产业部门自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47.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少,晴天多,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太阳辐射强,故答案选B。
48.山西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山西建设坑口电站,不能达到的目标是(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输出方式
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省内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在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是加大山西的大气污染。
49.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公路植被覆盖最少,升温快,表面温度最高,所以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也是最亮的。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0.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和GPS都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利用GPS可以准确确定污染海区的位置,利用RS可以监测污染海区的变化;RS不能精确分辨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而石油日泄漏量还需要用到GIS技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51.如图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C点位于昏线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为_________。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4)A、B、C三点相比,人们可能正值午休的地点是________,可能正值下班的地点是________。
(5)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国际标准时为________。
(6)此时与A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________。
A.等于1/8 B.等于7/8
C.等于5/8 D.小于1/4
(7)此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答案】(1)逆时针
(2)如图
(3)夏至;(23°26′N,45°W)
(4)A; B
(5)23时;15时
(6)B
(7)43°0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1)小题,根据所学知识,由昼半球进入到夜半球为昏线,C点位于昏线上,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第(2)小题,太阳光线位于昼半球一侧。第(3)小题,由图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的节气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该条经线为45°W ,故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45°W)。第(4)小题,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B点地方时为18点,C点地方时为21点。故人们可能正值午休的地点可能是A点,可能正值下班的地点是B点。第(5)小题,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A点所在的经线是45°W,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两地距离165°,相差11个小时,120°E在东,45°W在西,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地方时为23时;国际标准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A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正午12点,A点所在的经线是45°W,两地相距45°,时间相差3个小时。0°经线在东,45°W在西,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国际标准时为15时。第(6)小题,0点经线为165°E,165°E向东到180°为新的一天,A点位于旧的一天范围,此时与A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7/8。第(7)小题,此时太阳直射23°26′N,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S+23°26′N| =43°08′
52.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______波,(P)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
(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_______不连续面。
(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不连续面。
【答案】(1)横(1分) 纵 (1分)
(2)地壳(1分) 地幔(1分) 地核(1分)
(3)33千米(1分) 莫霍界面(1分)
(4)消失(1分) 变慢(1分) 古登堡界面 (1分)
【解析】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较慢,表示横波,(p)速度较快,表示纵波。
(2)DE分别为莫霍面、古登堡面,则图中B为地幔,C为地核。
(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33Km处明显加快,说明该处存在不连续面,从而发现了D 莫霍面这个不连续面。
(4)图中显示,在2900Km深处,s波完全消失,p波波速突然下降,从而发现了E古登堡界面这个不连续面。
53.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F为流动沙丘,________(陡坡、缓坡)是迎风坡。
(2)图中断层右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上升、下降)。
(3)C、D、E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利用该地貌资源可发展________业。
【答案】(1)西北 缓坡 (2)下降 (3) E D C (4)喀斯特 旅游
【解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壳的垂直运动,岩层的新老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示信息。
第(1)小题,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A图是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一般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图中F为流动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即是风出来的方向,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坡度较缓。第(2)小题,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根据图中的两侧的岩层的位置分析,左侧是上升的,右侧是下降的。第(3)小题,由图可知,D、E岩层为沉积岩,E岩层在D岩层下面,E岩层形成的时间早于D,C为侵入岩,形成的时间晚于其切穿的岩层,所以C岩层形成时间最晚。所以C、D、E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E、D、C。第(4)小题,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图中的D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利用该地貌资源可发展旅游业。
54.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国相近。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容易出现________现象,产生________问题。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答案】(1)7‰(6‰~8‰) ,现代型 (4分)
(2) A(2分)
(3)C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缺乏,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8分)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2分,答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解析】
(1)直接读图,A国的人口出生率约15‰,人口死亡率约8‰,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即可。据此判断该国的人口增长应符合“低-低-低”模式。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低于10‰,且人口增长模式接近“低-低-低”模式,故与A国最接近。
(3)根据四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C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低-低-低”模式,且人口增长率接近0,故判断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但人均寿命较长,故容易出现老龄化现象,进而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家庭养老压力较大。(4)根据图示B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环境、就业等造成压力大。
55.下图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某省地图,读后回答问题。
(1)判断M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2)该省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到省外务工经商的人口数量达200多万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该省的影响。
【答案】(1)水稻种植业 气候暖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2)原料和水能丰富
(3)有利: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
不利:劳力和人才流失
【解析】本题结合我国的区域地理综合考查了农业、工业、城市化等问题。
(1)考查了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和认识。根据题目提供的地形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我国的农业区域分布,可以判断出该的是水稻种植业,农业的自然条件一般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
(2)考查了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图例,可以判断出该地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所以其原料和水能丰富。
(3)考查了人口流动的影响。根据教材提供的模板,人口外流的有利影响是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不良影响是劳力和人才流失。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