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踏上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预计 2019 年年初择机软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探测器发射时,地球上与西昌日期相同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8 B. 1/6 C. 1/4 D. 1/2
2. “嫦娥四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期间( )
A. 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 B. 全球夜的范围大于昼
C. 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 是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3. “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后,面临的难以预料的威胁是( )
A. 宇宙辐射强 B. 大气太稀薄 C. 陨石撞击多 D. 昼夜温差大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的关键是找出0时经线。根据时差1小时,经度差15度,时差4分钟,经度差1°,可知0时经线约在84°E探附近。与西昌日期相同的范围是从84°E向东到180°,约占全球的1/4,选C。
【2题详解】
“嫦娥四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后向北移动,A错;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昼夜平分,B错;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C错;南极此时处于暖季,且是极昼,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D对。
【3题详解】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陨石能直接撞击月球,C正确;“嫦娥四号”探测器不是人,宇宙辐射和昼夜温差以及大气太稀薄对其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春季某时亚洲部分地区的天气形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此时,乙地的风向为( )
A. 偏东风 B. 偏北风 C. 偏西风 D. 偏南风
5. 当日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的比较及其成因是( )
A. 甲地日较差大,地势较高 B. 乙地日较差大,大陆性强
C. 甲地日较差小,云层较厚 D. 乙地日较差小,纬度较低
6. 甲地所在区域春季天气多变,是因为该地区( )
A. 水平气压梯度大,水热循环的速度快 B. 春季气温回升快,南北之间温差缩小
C. 冬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D. 海陆热力差异大,大气垂直运动明显
【答案】4. D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此时,乙地处于高压中心附近,依据北半球风向向右偏,且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垂直,可知乙地的风向为偏南风。故选D。
【5题详解】
当日甲地处于低压中心附近,阴雨天气多,气温日较差小,云层较厚,C对,A错;乙地处于高压中心附近,天气以晴天为主,气温日较差大,因为位于朝鲜半岛上,三面环海,海洋性强,BD错。故选C。
【6题详解】
甲地所在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且都很活跃,所以经常出现大风天气,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风力较大。选C,其余选项可排除。
河口坝是发育在河口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貌,是径流在输沙过程中,由于河流与海洋动力及泥沙自身重力的相互作用,沉降在河口附近的隆起沙体。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河口坝的位置变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甲时期河口坝( )
A. 相对稳定 B. 向外海移动 C. 向河口移动 D. 利于泄水排沙
8. 甲到乙时期,河口坝位置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
A. 海平面上升 B. 地壳抬升 C. 河流泥沙增多 D. 降水量增加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时期,沙坎靠外,位置较低,内坡粗泥沙较多,表明该时期河流的的径流量较大,河流含沙量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说明不是很稳定,AC错,B对;河口坝,一般指河口砂坝,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的。不利于泄水排沙,D错。故选B。
【8题详解】
甲到乙时期,河口坝距河口的位置越来越近,也就是说入海径流较少,海流动力增强,海平面上升,则海流动力增强,河流径流动力减弱,使河口坝向陆地移动,A对,CD错,B可排除。故选A。
下图所示的国家为非洲第一大产鱼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中 M 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 入海河流众多 B. 距离欧洲市场近
C. 寒暖流相交汇 D. 盛行上升补偿流
10. 洋流 N( )
A. 减缓南下渔船航速 B. 使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C. 增加沿岸地区湿度 D. 促进海陆间水热交换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图中 M 海域位于非洲西海岸。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加那利寒流是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涌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选D。渔业资源远近与距离欧洲市场远近关系小,其余选项排除。
【10题详解】
洋流 N流向向南流,加快南下渔船航速,A错;寒流对沿岸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海洋水蒸气遇冷易凝结,使附近海域夏季多雾,B对,C错;促进高低纬度间海洋水热交换,D错。故选B。
下图示意亚欧大陆 40˚N 附近东西两侧的 M、N 两地1、4、7、10 四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M 所在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 )
A. 温带荒漠草原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12. 与 N 地 1 月降水特征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 暖流增湿 B. 地形阻挡 C. 气旋活跃 D. 盛行西风
13. 与英国相比,N 地发展旅游业的突出自然优势是( )
A. 阳光海滩 B. 奇石异洞 C. 风沙地貌 D. 海湾幽深
【答案】11. B 12. D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M 所在地区的雨热同期,且最冷月在0℃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2题详解】
N地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N地1月降水特征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盛行西风,选D,其余选项可排除。
【13题详解】
英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N地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N地发展旅游业的突出自然优势是阳光海滩,A对。其余选项排除。
2018 年 9 月 16 日,强台风“山竹”在广东沿海登陆。下图示意“山竹”经过广东江门市时的风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山竹”水平气流的是( )
A. B. C. D.
15. 9 月 16 日 19 时,位于江门市以北的佛山市( )
A. 气压升高 B. 风速减弱 C. 风向偏南 D. 雨势增强
16. “山竹”过境可能发的地质灾害是( )
A. 风灾、沙尘暴 B. 地震、火山喷发 C. 海啸、洪灾 D. 滑坡、泥石流
【答案】14. B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山竹”是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B正确;A是北半球的高压反气旋,C是南半球的气旋,D是南半球的高压反气旋。故选B。
【15题详解】
台风的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台风中心附近气压低,9月16日19时,位于江门市以北的佛山市气压降低,A错;风速加大,B错;风向偏北,C错;雨势增强,D对。故选D。
【16题详解】
“山竹”过境会带来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作用强,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是滑坡、泥石流,D对。沙尘暴不是下雨天带来的,且是气象灾害,A错;地震、火山爆发不是台风带来的,B错;洪灾不是地质灾害,C错。故选D。
菲律宾地处太平洋“火山带”上,其境内有 22 座活火山。 2017 年 12 月底,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下图)开始喷发并持续近一个月,喷出大量炙热的岩浆及火山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菲律宾多火山的原因是( )
A.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C. 陆壳俯冲洋壳之下 D. 三大板块挤压碰撞
18. 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 岩石圈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19. 火山喷发期间,其火山灰有可能降落在火山的( )
A. 西北方 B. 西南方 C. 东北方 D. 东南方
【答案】17. B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菲律宾多火山的原因是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对,A错;洋壳俯冲陆壳之下,C错;菲律宾马荣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D错。故选B。
【18题详解】
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选B。
【19题详解】
当地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刮西南风,冬季刮东北风。此时是冬季,该地主要受东北季风影响,火山灰将飘向西南方,故选B。
下表是黄河干流四个水站不同年份的输沙量(单位:亿吨)比较。下图示意黄河水系及四个水文站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甲水文站位于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21. 1989-2015 年,乙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年降水变率大 ③植被盖率大幅提高 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2. 为减少下游河床淤积,c 处水库采用了放水冲沙的办法。其冲沙效果最佳的放水方式是( )
A. 汛期时持续放水 B. 汛期后持续放水
C. 汛期时集中放水 D. 汛期前集中放水
【答案】20. A 21. D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甲水文站输沙量一直都较小,说明生态环境较好,应在河流上游,对应图中的a,A正确;其余三个选项都在黄河流的中下游,由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的中下游含沙量大,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21题详解】
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河流大坝能起到蓄水拦沙的作用。1989-2015 年,乙水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③植被盖率大幅提高 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答案选D。其余选项可排除。
【22题详解】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則可完成河床凊淤,排除A、C选项。故选D。
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23. 该山脉位于( )
A. 非洲 B. 亚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
24. 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垂直分异规律 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5. 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对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降水 D. 土壤
【答案】23. D 24. C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该山脉位于从10°N到50°S,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条件,选D。
【24题详解】
注意题中的条件是该山脉的山麓自然带的更替,是水平方向上的更替,不是从山麓到山顶,由于安第斯山脉呈南北走向,不同纬度山麓的热量不同,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选C,其余选项排除。
【2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对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纬度越高,热量越低,故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
坐落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落,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每年 7 月至 10 月,古朴建筑之上,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晾晒各种作物,整个山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形成著名的“晒秋”景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篁岭晒秋”的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热条件优越 B. 民居沿山坡分布 C. 生物资源丰富 D. 梅雨期空气潮湿
27. “晒秋”期,当地主要受( )
A. 西南季风影响 B. 亚洲低压控制 C. 副热带高压控制 D. 东北信风影响
28. 图中所示的建筑物屋顶坡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利于通风散热 B. 利于雨季排水 C. 利于积雪滑落 D. 节省建筑材料
【答案】26. B 27. C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一个地区的地形、 气候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 生活,位于亚热带的江西婺源由于地形崎岖,平地少,从而使得当地居民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 形成了一中“篁岭晒秋”现象,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故答案选 B,ACD可以排除。
【27题详解】
根据材料篁岭晒秋节时期天气应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西南季风、亚洲低压易带来多雨的天气,故AB错误;亚欧大陆的存在,海陆热力差异,使得信风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故D错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炎热干燥,多晴朗天气,故该题选C。
【28题详解】
热带地区房屋采用高脚屋利于通风散热,故A错误;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故B正确;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冬季温和,降雪稀少,故C错误;屋顶呈现倾斜利用的建筑材料更多,故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太原市(约112.5˚E)某中学校园局部平面,O为旗杆,OM为某日某时旗杆日影,该校学生现日落时日影的指向随日期移动。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图中所示时刻到北京时间12时,旗杆日影( )
A. 逐渐变短,顺时针移动 B. 逐渐变长,逆时针移功
C. 先变长后变短,顺时针移动 D. 先变短后变长,逆时针移动
30. 日落时杆影指向由体育馆向教学楼方向移动的时段为( )
A. 丁-甲-乙 B. 甲-乙-丙 C. 乙-丙-丁 D. 丙-丁-甲
【答案】29. A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图中旗杆影子朝向西北,说明太阳照射方向在东南方向,为日出方向,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图中所示时刻到北京时间 12 时,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太原比北京时间晚30分钟。即从日出时间到当地地方时的11时,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旗杆日影逐渐变短,呈顺时针移动,选A,其余选项可排除。
【30题详解】
日落时杆影指向由体育馆向教学楼方向移动的时段即日落物影朝向由东北向正东再向东南,即日落从西南向正西再向西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到春分到夏半年;根据右图甲是春分,乙是夏至,丙是秋分,丁是冬至。符合条件的只有A,其余选项可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对冬、夏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对流层大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的变化值,其数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逐月变化。
(1)据图比较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分析秦岭的走向对太白山北坡冬季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
(3)分析夏季风对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
【答案】(1)夏季(4-10月)北坡高于南坡,冬季(10月一次年3月)南坡高于北坡;一年中南坡变化幅度小于北坡。
(2)秦岭呈东西走向,对冬季风(偏北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冬季来自西北(偏北)风的冷空气在北坡山麓堆积,使山麓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减小,进而使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
(3)夏季,南坡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时释放热量,使山顶与山麓的温差减小,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使山麓与山顶的温差增大,气温垂直递减率升高。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从两坡的冬夏季的差异,和整体气温垂直递减率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4-10 月)北坡高于南坡,冬季(10 月-次年 3 月)南坡高于北坡;一年中南坡变化幅度小于北坡。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北坡的垂直递减率较低。垂直递减率越小,上下层大气的温差越小。秦岭呈东西走向,对冬季风(偏北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冬季来自西北(偏北)风的冷空气在北坡山麓堆积,使山麓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减小,进而使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
(3)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北坡高于南坡,说明北坡上下层大气的温差大,南坡上下层大气的温差小,两者温差的原因可从降水的差异对热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南坡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时释放热量,使山顶与山麓的温差减小,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使山麓与山顶的温差增大,气温垂直递减率升高。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上是指 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厚度减小是冻土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近 50 年来黑龙江省入春、入夏时间提前,入秋入冬时间推迟,成为我国冻土退化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年空间分布,下图示意黑龙江省1970-
2010 年冻土厚度的季节变化。
(1)归纳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分布规律。
(2)概括 1970 年以来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说明 1970-2010 年冻土厚度减小幅度最大的季节及其原因。
【答案】(1)冻土厚度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变小(北厚南薄);中部较同纬度的东西部地区厚度偏小;最厚处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最薄处在中南部(及三江平原以东)。
(2)1970 年以来冻土厚度整体呈减小(变薄)趋势, (尤其是 2000 年以后和春季,)其主要原因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春季。1970-2010年该省入春时间提前,早春气温回升加快;入夏时间提前,春末气温回升加快,春季气温整体偏高,导致冻土大量消融,厚度明显减小。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主要分析总体变化趋势,最薄处和最厚处,特殊分布区等。从图中可以看出冻土厚度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变小(北厚南薄);中部较同纬度的东西部地区厚度偏小;最厚处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最薄处在中南部(及三江平原以东)。
(2)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 年以来冻土厚度整体呈减小(变薄)趋势,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使得冻土融化。
(3)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春季冻土厚度减小幅度最大。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材料中可看出1970~2010年该省入春时间提前,早春气温回升加快;入夏时间提前,春末气温回升加快,春季气温整体偏高,导致冻土大量消融,厚度明显减小。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而成的,其形成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老虎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地区,流域内常年低温,降水丰富,其冰川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67.65%,但近年来冰川严重退缩。左图示意老虎沟流域及其冰川分布,右图示意 1959年7月和2014年7月该流域的气温变化。
(1)从气候、地形角度说明该流域冰川面积广大的原因。
(2)分析该流域7月份2-4˚C 日数的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3)说明该流域冰川退缩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
【答案】(1)海拔高,常年低温:固态降水丰富,冰雪积累多,利于冰川形成;山谷宽阔地势较平缓,冰雪面积大且稳定。
(2)2-4℃气温的日数明显增多(成倍增长),(低温)升温明显,流域冰雪消融量(和降雨量)增加;导致地表和地下径流增大。
(3)短期内河流径流量增大,水资源增加;长远看,冰川融水减少,河流补给减少,导致径流量减少,水资源匮乏。
【解析】
【详解】(1)冰川面积广大说明气温低,该地地处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地区海拔高,常年低温: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该地固态降水丰富,冰雪积累多,利于冰川形成;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该地山谷宽阔地势较平缓,冰雪面积大且稳定。
(2)从看出从图中2-4℃气温的日数明显增多(成倍增长),说明升温明显,流域冰雪消融量增加;导致地表和地下径流增大。
(3)流域冰川退缩说明冰川融化量增多,其影响可从长期和短期进行分析。短期内河流径流量增大,水资源增加;长远看,冰川融水减少,河流补给减少,导致径流量减少,水资源匮乏。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上里程最长(全长 55 千米)、施工难度最大投资最多、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跨海大桥,于 2009 年 12月 15 日动工建设, 2018 年 10 月 24 日正式通车,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 1269 亿元。港珠澳大桥将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交通时间从三小时缩短到四十五分钟。下图示意港珠澳大桥的地理位置。
(1)推测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
(2)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成本高的自然原因。
【答案】(1)夏秋季节多台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风雨;江入海口,泥沙淤积,地基不稳;珠江口外海区,多风浪、潮汐、大雾等。
(2)海域宽,大桥长度(跨度)大,且集桥-岛-隧于一体,工程量大,设计、施工难度大;海域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人工费用高;设计和施工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高;海水腐蚀性强,对材料性能要求高,材料成本高等。
【解析】
【分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每一项,都是艰难的挑战。
【详解】(1)自然障碍:①浪涌。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其下有两个深海沟,即便是无风天气,看似平静的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浪涌。②气候。暴风雨多,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③地质。在海底,孤石、探头石、斜坡岩遍布,打桩基成了大难题。④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哺乳动物,目前仅存活千余头,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港珠澳大桥的九洲航道桥施工区域还因穿越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而做出相应调整。为尽量少占白海豚生存空间,此次特地将承台深埋在海床底下,这种“把石头凿了几层楼深”的施工法在世界上当属首次。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港珠澳大桥所经海域宽阔,桥梁长度大;海底隧道长度大,埋藏深,技术要求高;海底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气候条件复杂,对施工的影响大;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的要水高。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