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C-12 H-1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共44分)
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沼气是可再生能源
B.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C. 电能是一级能源
D. 氧化还原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答案】C
【解析】A.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故A正确;
B.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放热反应,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故B正确;
C. 电能是通过物质燃烧放热转化而成的,或是由风能、水能、核能等转化而来的,为二级能源,故C错误;
D. 氧化还原反应有的是放热反应,如氢气的燃烧就是放热反应,有的是吸热反应,如C+H2OCO+H2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2.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故答案选: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3. 已知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 H2+F2===2HF,ΔH = -270 kJ/mol
B. 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 (g) 与1 mol F2 (g) 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 (g) 的能量
D. 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减小
【答案】C
【解析】A. 题中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出物质的状态,正确的是:H2(g)+F2(g)=2HF(g),ΔH = -270 kJ/mol,故A错误;
B. 因H2(g)+F2(g)=2HF(g) ΔH = -270 kJ/mol,正反应△H<0,为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
C. 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正反应△H<0,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C正确;
D.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热,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名师点睛】明确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这是解题关键;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反应放热,即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与反应热大小无关; 据此分析解题。
4. 下列条件的改变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浓度 ②增大气体的压强 ③升高体系的温度 ④使用催化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 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①错误;
②. 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了浓度,活化分子数目增大,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②错误;
③. 升高温度,升高了分子的能量,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③正确;
④. 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④正确;
故答案选D。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5.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B. 一个化学反应能自发进行,则它在一定条件下能迅速地发生反应
C. 焓变小于零而熵变大于零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 其他条件不变,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C
【解析】A. 自发反应需要引发才可以进行,也就是反应物需要达到活化能,反应才能发生,如果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比较高的话,就需要点燃、加热或者高温等条件,因此自发反应不一定都能自动实现,故A错误;
B. 一个自发进行的反应,其速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如H2和F2在黑暗处就可以发生爆炸,反应非常快,而H2和I2就需要高温条件下才能反应,并且反应比较慢,故一个化学反应若能自发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也不一定能够迅速的发生反应,故B错误;
C. 焓变小于零而熵变大于零的反应,则△G=△H-T△S<0,反应能够自发进行,故C正确;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反应方向,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 25℃时,在0.1 mol/L的醋酸中,水溶液的KW值为( )
A. 大于1×10-14 B. 小于1×10-14 C. 等于1×10-14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25℃时,水的KW=1×10-14,故答案选C。
考点:离子积常数。
7.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 =7的溶液 B. c(H+)= c(OH-) 的溶液
C. c(H+)• c(OH-)= 1×10-14 的溶液 D. CH3COONa的溶液
【答案】B
【解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取决与溶液中H+浓度与OH-浓度的相对大小,当溶液中:c(H+)>c(OH-),溶液呈酸性;c(H+)=c(OH-),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呈碱性。
A.pH=7的溶液,不一定是在常温下,所以水的离子积不一定是KW=1×10-14,溶液中c(H+)、c(OH-)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溶液中c(H+)=c(OH-)时,溶液一定呈中性,故B正确;
C.c(H+)• c(OH-)= 1×10-14 的溶液,只能说明该溶液的温度是在常温下,并不能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以无法判断溶液是否是中性溶液,故C错误;
D.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根据“谁强显谁性”的原则,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考点:溶液酸碱性的定义及判断。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同温同压下,反应H2 (g)+Cl2 (g)===2HCl (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C. 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D. 相同条件下,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少
【答案】D
【解析】A. 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发生反应时并不需要加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故A错误;
B. 反应热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故B错误;
C. 因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反应热,但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所以C错误;
D. 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相比较,硫蒸气具有的能量多,因此完全燃烧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
所以答案选D。
9. 反应4NH3(g)+ 5O2(g)4NO(g)+ 6H2O(g) 在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v(NH3)= 0.1 mol·L1·s-1 B. v(O2)= 0.01 mol·L1·s-1
C. v(NO)= 0.01 mol·L1·s-1 D. v(H2O)= 0.045 mol·L1·s-1
【答案】C
【解析】在体积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
则v(H2O)=0.45mol÷1L÷30s = 0.015mol·L−1·s−1,再根据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判断。
v(NH3)=×0.015mol·L−1·s−1=0.01mol·L−1·s−1,故A错误;
v(O2)=×0.015mol·L−1·s−1=0.0125mol·L−1·s−1,故B错误;
v(NO)=×0.015mol·L−1·s−1=0.01mol·L−1·s−1,故C正确;
v(H2O)= 0.45mol1L30s = 0.015mol·L−1·s−1,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0. 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 (A)、v (B)、v (C)表示。已知v (A)、v (B)、v (C)之间有以下关系2 v (B)=3 v (A), 3 v (C)=2 v (B)。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 2A + 3B = 2C B. A+ 3B = 2C
C. 3A + B = 2C D. A + B = C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根据2 v (B) =" 3" v (A)、3 v (C) =" 2" v (B)可知v (A) :v (B) :v (C)=2:3:2,则此反应可表示为2A + 3B = 2C,答案选A。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应用
11. 对于反应2H2 (g)+O2 (g)2H2O (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增大O2 的物质的量浓度 B. 增大反应容积
C. 移去部分H2O(g) D. 降低体系温度
【答案】A
【解析】A. 增大O2 的物质的量浓度,能增大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增大容器容积,气体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
C. 移去部分H2O (g),反应物的浓度不变,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减小,故C错误;
D. 降低体系的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为提高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可采取增大浓度、增大压强或加入催化剂、升高温度等,注意把握反应的特点,为解答该题的关键,也是易错点。
1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2NO2 (g) N2O4 (g) ,ΔH < 0,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 降低温度 B. 充入适量N2
C. 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D. 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答案】C
【解析】A.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NO2的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A错误;
B. 冲入适量N2,若容器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若容器体积变大,平衡向左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变小,颜色变浅,故B错误;
C. 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增大,颜色变深,故C正确;
D. 增大体积,减小压强,平衡向左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变小,颜色变浅,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3. 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 △H=-746.8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
C. 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 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A错误;B、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则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可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B正确;C、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转化率减小,C错误;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反应速率减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
14. 已知相同温度下:H2 (g)+I2 (g) 2HI (g)的平衡常数为K1;1/ 2 H2 (g) + 1/ 2 I2 (g)HI (g) 的平衡常数为K2, 则 K1、K2 的关系为 ( )
A. K1=2K2 B. K1=K2 2 C. K1=K2 D. K1= 1/ 2 K2
【答案】B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通常表示为各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除以各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所以H2 (g)+I2 (g) 2HI (g)的平衡常数K1= ,1/ 2 H2 (g) + 1/ 2 I2 (g)HI (g) 的平衡常数为K2= ,所以K1=K22,故答案选B。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等,平衡常数是衡量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平衡常数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在学习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5.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
B. H2O2中加入MnO2, 产生O2的速度加快
C. 3H2 (g)+N2 (g) 2NH3 (g),ΔH< 0反应,为提高 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
D. 氨水应密闭保存、放置于低温处
【答案】B
【解析】A. 在光照下,新制氯水中的次氯酸会见光分解,次氯酸浓度减小,使得Cl2 +H2O HCl + HClO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氯气的浓度减小,溶液颜色变浅,所以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 H2O2中加入MnO2,MnO2作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故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
C.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使生成的氨气增多,所以为提高氨气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故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所以C错误;
D.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NH3+H2O NH3·H2O,在密闭容器中,总体积一定,一旦氨气逸出,瓶内压强增大,会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减少氨水的挥发,而氨水受热会分解产生氨气,即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在低温处可使平衡向右移动,也减少了氨水的挥发,故氨水应密闭保存、放置于低温处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错误;
所以答案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16. 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 (g) + B (g) 3C (g)的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C.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答案】B
【解析】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
B.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都体现正反应方向,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B选;
C. 方程式两端化学计量数不相等,则容器内的压强将随平衡的移动而变化,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
D. 方程式两端化学计量数不相等,则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将随平衡的移动而变化,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注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此类试题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往往有:平衡时浓度不变 ,不是表示浓度之间有特定的大小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表示是数值大小相等;对于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是否不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
17. 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是一个恒定值
B. 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C.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浓度、压强无关
D. 从平衡常数K的大小可以推断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答案】C
【解析】A、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故错误;B、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故错误;C、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故正确;D、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判断一个反应进行程度,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程度越大,故错误。
18.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比较其酸性强弱( )
A. 测其pH值: pH值越小,酸性越大
B. 与镁条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产生氢气多的,其酸性强
C. 测溶液导电能力:导电能力强的,其酸性强
D. 比较其电离常数的大小:K越大,酸性越强
【答案】B
【解析】A.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酸性越强,在溶液中电离出的c(H+)也越大,PH值越小,所以可以通过测溶液的PH值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A正确;
B. 因HA和HB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所以二者与镁条反应时,最终电离出的H+物质的量也相等,所以与镁条反应产生等量的氢气,故B错误;
C.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酸性越强,在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也越多,离子的浓度也越大,导电性就越强,故通过测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可以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C正确;
D. HA和HB两种酸,电离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所以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电离常数的大小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9. 在0.1mol/L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 + 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C. 加入少量0.1mol/L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 加入水,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B
【解析】A.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溶液中的c(CH3COO-)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后,H+和氢氧化钠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
C. 盐酸是强电解质,加入少量0.1mol/L HCl溶液后,溶液中c(H+)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但是达到新的平衡时,溶液中c(H+)仍比原平衡时增大,故C错误;
D. 加入水时,溶液被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会促进醋酸的电离,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名师点睛】电离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溶液的温度、浓度以及离子浓度改变时,电离平衡都会发生移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其规律是:①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离子浓度一般会减小。②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因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时平衡向右移动。③同离子效应: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增大了CH3COO-的浓度,平衡左移,电离程度减小;加入稀盐酸,平衡也会左移。④能反应的物质。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锌或NaOH溶液,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20.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 进行反应:2X (g) + Y (g) Z (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 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2 mol/(L·s)
B. 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Z的平衡浓度为原来的1/ 2
C. 若增大压强, 则物质 Y 的转化率减小
D. 若升高温度, X的体积分数增大, 则该反应的 ΔH < 0
【答案】D
【解析】A. 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 =0.0005 mol/(L·s),根据同一方程式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用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05 mol/(L·s)×2 = 0.001mol/(L·s),故A错误;
B. 将容器体积变为20L,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Z的平衡浓度小于原来的1/2,故B错误;
C.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物质Y的转化率增大,故C错误;
D. 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可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H<0,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21. 如图所示的曲线: 表示其他条件一定,2NO + O22NO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 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 v正>v逆 的点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答案】C
【解析】A. a点在曲线上,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故A错误;
B. b点在曲线上,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故B错误;
C. c点在曲线下方,未达到平衡状态,要想达到同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则由c点向上引垂直线到曲线上的一点,这样NO的转化率要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故v(正)>v(逆),故C正确;
D. d点在曲线上方,未达到平衡状态,要想达到同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则由d点向下引垂直线到曲线上的一点,这样NO的转化率要减小,平衡向左移动,故v(正)<v(逆),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22. 可逆反应aA (g) + bB (s) cC (g) + dD (g)在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C的物质的量分数和T或P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使用催化剂,C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
C. 化学方程式系数a <c+d
D. 无法根据图像确定改变温度后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答案】C
【解析】对于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1)可知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A.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
B.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平衡移动没有影响,C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 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a
D. 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定一议二”“先拐先平”即可解答。
二、填空题(总分56分)
23. I.(1)25℃、101kPa时,使1.0 g乙烯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生成CO2和液态H2O并放出50 KJ的热量,表示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大小关系。
CH4 (g)+2O2 (g)===CO2 (g)+2H2O (l) ΔH1
CH4 (g)+2O2 (g)===CO2 (g)+2H2O (g) ΔH2
则ΔH1________ΔH2
(3)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推算。
已知:C (s,石墨) + O2 (g) = CO2 (g) ΔH1
2H2 (g) + O2 (g ) = 2H2O (l) ΔH2
2C2H2 (g) + 5 O2 (g ) = 4 CO2 (g) +2 H2O (1) ΔH3
则2C (s,石墨)+ H2 (g)= C2H2 (g) 反应的ΔH的表达式为:ΔH =_____。
II. 草酸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如下反应:2MnO4- + 5H2C2O4 + 6H+ = 2 Mn2++ 10CO2↑ + 8H2O。现用4 mL 0.001 mol/L KMnO4溶液与2 mL 0.01 mol/L H2C2O4溶液,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下:
组别
10%硫酸体积/mL
温度/℃
其他物质
I
2 mL
20
/
II
2 mL
20
MnSO4固体
III
2 mL
30
/
IV
1 mL
20
1 mL蒸馏水
(4)如果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__和____ (用I~IV表示,下同);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和______。
(5)对比实验I和IV,可以研究_______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IV中加入1 mL蒸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2). < (3). ΔH = 2ΔH1 +1/2 ΔH2 - 1/2 ΔH3 (或ΔH = 1/2(1ΔH1 +ΔH2 - 2ΔH3) (4). Ⅰ (5). Ⅱ (6). Ⅰ (7). Ⅲ (8). 硫酸浓度(或c(H+)) (9). 稀释硫酸
【解析】(1). 1g乙烯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50KJ的热量,则1mol乙烯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出热量50kJ×28=1400KJ,则表示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故答案为: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2). 两个反应的反应物都一样,水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1<△H2;
故答案为:<。
(3). 已知:① C (s,石墨) + O2 (g) = CO2 (g) ΔH1
② 2H2 (g) + O2 (g ) = 2H2O (l) ΔH2
③ 2C2H2 (g) + 5 O2 (g ) = 4 CO2 (g) +2 H2O (1) ΔH3
则根据盖斯定律,2C (s,石墨)+ H2 (g)= C2H2 (g) 的反应可以根据①×2+②×-③×得到,故ΔH = 2ΔH1 +1/2 ΔH2 - 1/2 ΔH3 (或ΔH = 1/2(1ΔH1 +ΔH2 - 2ΔH3)。
(4). 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温度、浓度相同,则选实验Ⅰ、Ⅱ;
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浓度相同、不使用催化剂,则选实验Ⅰ、Ⅲ,
故答案为:Ⅰ;Ⅱ;Ⅰ;Ⅲ;
(5).实验Ⅰ和Ⅳ中硫酸的浓度不同,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IV中加少量蒸馏水可以稀释硫酸,确保两实验中总体积相等,从而确保对比实验中c(KMnO4)、c(H2C2O4)相同,只让Ⅰ和Ⅳ中硫酸浓度不同;
故答案为:硫酸浓度(或c(H+));稀释硫酸。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在比较反应热大小时要带符号比较,并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来解答。有关盖斯定律的习题,首先要根据所求的反应分析以下几点:1、所求反应中的反应物在哪个反应里面?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2、所给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所求反应中没有的?3、如何才能去掉无用的?然后,通过相互加减,去掉无关物质,再将所对应的△H代入上述化学方程式的加减中就可以了。
24. 在密闭容器中,使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 (g) + 3H2 (g)2NH3 (g) ΔH <0。
(1)达到平衡时, 充入N2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2)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3)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4)达到平衡时,将c(N2)、c(H2)、c(NH3)同时增大1倍,平衡______移动(同上)。
(5)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时,混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比是______;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______。
【答案】 (1). 正向 (2). 不 (3). 逆向 (4). 正向 (5). 变小 (6). 不变 (7). 1:3 (8). 1:3
【解析】(1). 达到平衡时, 充入N2并保持体积不变,则c(N2)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故答案是:正向。
(2). 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体积不变,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故答案是:不。
(3). 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逆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向。
(4). 达到平衡时,将c(N2)、c(H2)、c(NH3)同时增大1倍,相当于增大压强,则平衡正向移动,故答案是:正向。
(5).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时,平衡将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加,但总质量不变,根据M= 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变小;因容器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也不变,根据ρ= 可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故答案是:变小;不变。
(6).设反应中N2消耗xmol,容器的体积是1L,根据三段式法,有:
N2 (g) + 3H2 (g)2NH3 (g)
起始量(mol/L) 1 3 0
转化量(mol/L) x 3x 2x
平衡量(mol/L) 1-x 3-3x 2x
所以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比是 = 1:3,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 = 1:3,故答案是:1:3;1:3。
25.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 (g) + H2 (g)CO (g)+H2O (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3)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满足关系式:3c(CO2)·c(H2) = 5c(CO)·c(H2O),该温度为______。
(4)若830℃时,该容器中的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 mol CO2,达到新平衡后,与原平衡相比,H2的转化率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2 mol H2O,达到新平衡后,其化学平衡常数K__1.0(选填“>”“<”或“=”)。
(5)若1200℃时,某个时刻,该密闭容器中的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此时上述反应________(填“正向” “逆向”或“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 (1). K = c(CO)·c(H2O)/c(CO2)·c(H2) (2). 吸热 (3). 700℃ (4). 增大 (5). = (6). 逆向
【解析】(1).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幂之积,所以K=c(CO)•c(H2O)/c(CO2)•c(H2),故答案为:K= c(CO)•c(H2O)/c(CO2)•c(H2);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3).根据K=c(CO)•c(H2O)/c(CO2)•c(H2)可知,当3c(CO2)·c(H2) = 5c(CO)·c(H2O)时,K=3/5=0.6,故该温度为700℃,所以答案是:700℃。
(4).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 mol CO2,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此时平衡正向移动,H2的消耗量增大,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为830℃时,化学平衡常数K为1.0,因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2 mol H2O,达到新平衡后,因未改变温度,故平衡常数不变,K仍然为1.0,故答案为:=。
(5). 若1200℃时,某个时刻,该密闭容器中的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则此时该反应的浓度商Qc=(4 mol·L-1×4 mol·L-1)÷(2 mol·L-1×2 mol·L-1)=4,因1200℃时K=2.6,故Qc>K,则平衡逆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向。
26. I. 室温下,分别在2 mL ,0.1 mol/L HCl与0.1 mol/L CH3COOH溶液中投入足量镁条。
(1)反应前两溶液的pH:pH(盐酸) _______ pH(醋酸)(选填“>”、“<”或“=”,以下2空相同)。
(2)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v(盐酸) ________v(醋酸)。
(3)最终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盐酸________醋酸。
(4)反应前盐酸中c(OH-)=_________mol/L。
II. 分别在2 mL 氢离子浓度均为0.1 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投入足量的镁条。
(5)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v(盐酸)_____v(醋酸)(选填““>”、“<”或“=”,以下2空相同)。
(6)两种酸起始的物质的量浓度:c(盐酸) ______c(醋酸)。
(7)最终生成氢气的的物质的量:盐酸______醋酸。
III. 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20℃ 时的电离常数K ≈ 0.1。
(8)写出它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K的表达式:K=________, 0℃ 时,0.2 mol/L H3PO2溶液的pH =_____(平衡时c(H3PO2)不做近似处理)。
【答案】 (1). < (2). > (3). = (4). c(OH-)=10-13 mol/L (5). = (6). < (7). < (8). H3PO2H2PO2- + H+ (9). c(H2PO2 )·c(H+ ) /·c(H3PO2) (10). 1
【解析】I、(1). 室温下, 0.1 mol/L HCl与0.1 mol/L CH3COOH溶液,因HCl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故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HCl溶液中的c(H+)大,PH值小,CH3COOH溶液中的c(H+)小,PH值大,故答案是:<。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HCl溶液中的c(H+)大,故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大,CH3COOH溶液中的c(H+)小,则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小,故答案是:>。
(3). 因HCl与CH3COOH溶液的体积相同、浓度相等,故二者与镁条反应时最终电离出的氢离子物质的量也相等,所以与镁条反应最终生成的氢气也相等;故答案是:=。
(4). 室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0-14, HCl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HCl=H++OH-,故0.1 mol/LHCl溶液中的 H+浓度是10-1mol/L,则c(OH-)= = = 10-13mol/L,故答案为:c(OH-)=10-13 mol/L。
II、(5).因盐酸与醋酸溶液中c(H+)均为0.1mol/L,所以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相等,故答案是:=。
(6).因盐酸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故c(H+)相等时,CH3COOH溶液的浓度更大,故答案是:<。
(7).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体积相同、c(H+)相等时,HCl溶液的浓度较小, HCl最终能够电离出的H+也少,与镁条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也更少,CH3COOH溶液的浓度更大, CH3COOH最终能够电离出的H+更多,与镁条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也更多,故答案是:<。
III.、(8).因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故在溶液中只能发生一步电离,电离方程式是:H3PO2H2PO2- + H+,故答案是:H3PO2H2PO2- + H+。
(9).电离平衡常数等于电离出的离子平衡浓度的幂之积除以弱电解质平衡浓度的幂之积,故K= c(H2PO2 )·c(H+ ) /·c(H3PO2);
设溶液中电离出的c(H+)是xmol/L ,
H3PO2 H2PO2- + H+
起始量(mol/L): 0.2 0 0
转化量(mol/L): x x x
平衡量(mol/L): 0.2-x x x
则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0.1,解得x=0.1 mol/L,则PH= -lg c(H+)=1。
所以答案为:K= c(H2PO2 )·c(H+ ) /·c(H3PO2);1。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C-12 H-1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共44分)
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沼气是可再生能源
B.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C. 电能是一级能源
D. 氧化还原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答案】C
【解析】A.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故A正确;
B.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放热反应,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故B正确;
C. 电能是通过物质燃烧放热转化而成的,或是由风能、水能、核能等转化而来的,为二级能源,故C错误;
D. 氧化还原反应有的是放热反应,如氢气的燃烧就是放热反应,有的是吸热反应,如C+H2OCO+H2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2.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故答案选: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3. 已知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 H2+F2===2HF,ΔH = -270 kJ/mol
B. 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 (g) 与1 mol F2 (g) 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 (g) 的能量
D. 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减小
【答案】C
【解析】A. 题中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出物质的状态,正确的是:H2(g)+F2(g)=2HF(g),ΔH = -270 kJ/mol,故A错误;
B. 因H2(g)+F2(g)=2HF(g) ΔH = -270 kJ/mol,正反应△H<0,为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
C. 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正反应△H<0,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C正确;
D.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热,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名师点睛】明确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这是解题关键;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反应放热,即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与反应热大小无关; 据此分析解题。
4. 下列条件的改变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浓度 ②增大气体的压强 ③升高体系的温度 ④使用催化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 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①错误;
②. 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了浓度,活化分子数目增大,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②错误;
③. 升高温度,升高了分子的能量,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③正确;
④. 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④正确;
故答案选D。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5.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B. 一个化学反应能自发进行,则它在一定条件下能迅速地发生反应
C. 焓变小于零而熵变大于零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 其他条件不变,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C
【解析】A. 自发反应需要引发才可以进行,也就是反应物需要达到活化能,反应才能发生,如果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比较高的话,就需要点燃、加热或者高温等条件,因此自发反应不一定都能自动实现,故A错误;
B. 一个自发进行的反应,其速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如H2和F2在黑暗处就可以发生爆炸,反应非常快,而H2和I2就需要高温条件下才能反应,并且反应比较慢,故一个化学反应若能自发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也不一定能够迅速的发生反应,故B错误;
C. 焓变小于零而熵变大于零的反应,则△G=△H-T△S<0,反应能够自发进行,故C正确;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反应方向,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 25℃时,在0.1 mol/L的醋酸中,水溶液的KW值为( )
A. 大于1×10-14 B. 小于1×10-14 C. 等于1×10-14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25℃时,水的KW=1×10-14,故答案选C。
考点:离子积常数。
7.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 =7的溶液 B. c(H+)= c(OH-) 的溶液
C. c(H+)• c(OH-)= 1×10-14 的溶液 D. CH3COONa的溶液
【答案】B
【解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取决与溶液中H+浓度与OH-浓度的相对大小,当溶液中:c(H+)>c(OH-),溶液呈酸性;c(H+)=c(OH-),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呈碱性。
A.pH=7的溶液,不一定是在常温下,所以水的离子积不一定是KW=1×10-14,溶液中c(H+)、c(OH-)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溶液中c(H+)=c(OH-)时,溶液一定呈中性,故B正确;
C.c(H+)• c(OH-)= 1×10-14 的溶液,只能说明该溶液的温度是在常温下,并不能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以无法判断溶液是否是中性溶液,故C错误;
D.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根据“谁强显谁性”的原则,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考点:溶液酸碱性的定义及判断。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同温同压下,反应H2 (g)+Cl2 (g)===2HCl (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C. 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D. 相同条件下,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少
【答案】D
【解析】A. 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发生反应时并不需要加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故A错误;
B. 反应热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故B错误;
C. 因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反应热,但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故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所以C错误;
D. 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相比较,硫蒸气具有的能量多,因此完全燃烧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
所以答案选D。
9. 反应4NH3(g)+ 5O2(g)4NO(g)+ 6H2O(g) 在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v(NH3)= 0.1 mol·L1·s-1 B. v(O2)= 0.01 mol·L1·s-1
C. v(NO)= 0.01 mol·L1·s-1 D. v(H2O)= 0.045 mol·L1·s-1
【答案】C
【解析】在体积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
则v(H2O)=0.45mol÷1L÷30s = 0.015mol·L−1·s−1,再根据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判断。
v(NH3)=×0.015mol·L−1·s−1=0.01mol·L−1·s−1,故A错误;
v(O2)=×0.015mol·L−1·s−1=0.0125mol·L−1·s−1,故B错误;
v(NO)=×0.015mol·L−1·s−1=0.01mol·L−1·s−1,故C正确;
v(H2O)= 0.45mol1L30s = 0.015mol·L−1·s−1,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0. 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 (A)、v (B)、v (C)表示。已知v (A)、v (B)、v (C)之间有以下关系2 v (B)=3 v (A), 3 v (C)=2 v (B)。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 2A + 3B = 2C B. A+ 3B = 2C
C. 3A + B = 2C D. A + B = C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根据2 v (B) =" 3" v (A)、3 v (C) =" 2" v (B)可知v (A) :v (B) :v (C)=2:3:2,则此反应可表示为2A + 3B = 2C,答案选A。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应用
11. 对于反应2H2 (g)+O2 (g)2H2O (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增大O2 的物质的量浓度 B. 增大反应容积
C. 移去部分H2O(g) D. 降低体系温度
【答案】A
【解析】A. 增大O2 的物质的量浓度,能增大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增大容器容积,气体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
C. 移去部分H2O (g),反应物的浓度不变,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减小,故C错误;
D. 降低体系的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为提高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可采取增大浓度、增大压强或加入催化剂、升高温度等,注意把握反应的特点,为解答该题的关键,也是易错点。
1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2NO2 (g) N2O4 (g) ,ΔH < 0,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 降低温度 B. 充入适量N2
C. 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D. 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答案】C
【解析】A.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NO2的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A错误;
B. 冲入适量N2,若容器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若容器体积变大,平衡向左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变小,颜色变浅,故B错误;
C. 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增大,颜色变深,故C正确;
D. 增大体积,减小压强,平衡向左移动,但NO2的浓度仍然变小,颜色变浅,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3. 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 △H=-746.8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
C. 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 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A错误;B、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则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可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B正确;C、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转化率减小,C错误;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反应速率减小,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
14. 已知相同温度下:H2 (g)+I2 (g) 2HI (g)的平衡常数为K1;1/ 2 H2 (g) + 1/ 2 I2 (g)HI (g) 的平衡常数为K2, 则 K1、K2 的关系为 ( )
A. K1=2K2 B. K1=K2 2 C. K1=K2 D. K1= 1/ 2 K2
【答案】B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通常表示为各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除以各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所以H2 (g)+I2 (g) 2HI (g)的平衡常数K1= ,1/ 2 H2 (g) + 1/ 2 I2 (g)HI (g) 的平衡常数为K2= ,所以K1=K22,故答案选B。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等,平衡常数是衡量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平衡常数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在学习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5.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
B. H2O2中加入MnO2, 产生O2的速度加快
C. 3H2 (g)+N2 (g) 2NH3 (g),ΔH< 0反应,为提高 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
D. 氨水应密闭保存、放置于低温处
【答案】B
【解析】A. 在光照下,新制氯水中的次氯酸会见光分解,次氯酸浓度减小,使得Cl2 +H2O HCl + HClO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氯气的浓度减小,溶液颜色变浅,所以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 H2O2中加入MnO2,MnO2作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故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
C.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使生成的氨气增多,所以为提高氨气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故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所以C错误;
D.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NH3+H2O NH3·H2O,在密闭容器中,总体积一定,一旦氨气逸出,瓶内压强增大,会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减少氨水的挥发,而氨水受热会分解产生氨气,即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在低温处可使平衡向右移动,也减少了氨水的挥发,故氨水应密闭保存、放置于低温处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错误;
所以答案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16. 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 (g) + B (g) 3C (g)的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C.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答案】B
【解析】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
B.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都体现正反应方向,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B选;
C. 方程式两端化学计量数不相等,则容器内的压强将随平衡的移动而变化,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
D. 方程式两端化学计量数不相等,则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将随平衡的移动而变化,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注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此类试题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往往有:平衡时浓度不变 ,不是表示浓度之间有特定的大小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表示是数值大小相等;对于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是否不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
17. 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是一个恒定值
B. 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C.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浓度、压强无关
D. 从平衡常数K的大小可以推断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答案】C
【解析】A、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故错误;B、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故错误;C、在给定的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故正确;D、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判断一个反应进行程度,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程度越大,故错误。
18.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比较其酸性强弱( )
A. 测其pH值: pH值越小,酸性越大
B. 与镁条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产生氢气多的,其酸性强
C. 测溶液导电能力:导电能力强的,其酸性强
D. 比较其电离常数的大小:K越大,酸性越强
【答案】B
【解析】A.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酸性越强,在溶液中电离出的c(H+)也越大,PH值越小,所以可以通过测溶液的PH值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A正确;
B. 因HA和HB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所以二者与镁条反应时,最终电离出的H+物质的量也相等,所以与镁条反应产生等量的氢气,故B错误;
C. 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的HA和HB,酸性越强,在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也越多,离子的浓度也越大,导电性就越强,故通过测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可以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C正确;
D. HA和HB两种酸,电离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所以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电离常数的大小判断HA和HB的酸性强弱,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9. 在0.1mol/L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 + 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C. 加入少量0.1mol/L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 加入水,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B
【解析】A.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溶液中的c(CH3COO-)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后,H+和氢氧化钠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
C. 盐酸是强电解质,加入少量0.1mol/L HCl溶液后,溶液中c(H+)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但是达到新的平衡时,溶液中c(H+)仍比原平衡时增大,故C错误;
D. 加入水时,溶液被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会促进醋酸的电离,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名师点睛】电离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溶液的温度、浓度以及离子浓度改变时,电离平衡都会发生移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其规律是:①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离子浓度一般会减小。②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因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时平衡向右移动。③同离子效应: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增大了CH3COO-的浓度,平衡左移,电离程度减小;加入稀盐酸,平衡也会左移。④能反应的物质。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锌或NaOH溶液,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20.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 进行反应:2X (g) + Y (g) Z (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 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2 mol/(L·s)
B. 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Z的平衡浓度为原来的1/ 2
C. 若增大压强, 则物质 Y 的转化率减小
D. 若升高温度, X的体积分数增大, 则该反应的 ΔH < 0
【答案】D
【解析】A. 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 =0.0005 mol/(L·s),根据同一方程式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用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05 mol/(L·s)×2 = 0.001mol/(L·s),故A错误;
B. 将容器体积变为20L,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Z的平衡浓度小于原来的1/2,故B错误;
C.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物质Y的转化率增大,故C错误;
D. 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可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H<0,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21. 如图所示的曲线: 表示其他条件一定,2NO + O22NO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 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 v正>v逆 的点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答案】C
【解析】A. a点在曲线上,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故A错误;
B. b点在曲线上,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故B错误;
C. c点在曲线下方,未达到平衡状态,要想达到同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则由c点向上引垂直线到曲线上的一点,这样NO的转化率要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故v(正)>v(逆),故C正确;
D. d点在曲线上方,未达到平衡状态,要想达到同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则由d点向下引垂直线到曲线上的一点,这样NO的转化率要减小,平衡向左移动,故v(正)<v(逆),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22. 可逆反应aA (g) + bB (s) cC (g) + dD (g)在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C的物质的量分数和T或P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使用催化剂,C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
C. 化学方程式系数a <c+d
D. 无法根据图像确定改变温度后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答案】C
【解析】对于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1)可知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A.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
B.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平衡移动没有影响,C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 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a
故答案选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定一议二”“先拐先平”即可解答。
二、填空题(总分56分)
23. I.(1)25℃、101kPa时,使1.0 g乙烯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生成CO2和液态H2O并放出50 KJ的热量,表示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大小关系。
CH4 (g)+2O2 (g)===CO2 (g)+2H2O (l) ΔH1
CH4 (g)+2O2 (g)===CO2 (g)+2H2O (g) ΔH2
则ΔH1________ΔH2
(3)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推算。
已知:C (s,石墨) + O2 (g) = CO2 (g) ΔH1
2H2 (g) + O2 (g ) = 2H2O (l) ΔH2
2C2H2 (g) + 5 O2 (g ) = 4 CO2 (g) +2 H2O (1) ΔH3
则2C (s,石墨)+ H2 (g)= C2H2 (g) 反应的ΔH的表达式为:ΔH =_____。
II. 草酸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如下反应:2MnO4- + 5H2C2O4 + 6H+ = 2 Mn2++ 10CO2↑ + 8H2O。现用4 mL 0.001 mol/L KMnO4溶液与2 mL 0.01 mol/L H2C2O4溶液,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下:
组别
10%硫酸体积/mL
温度/℃
其他物质
I
2 mL
20
/
II
2 mL
20
MnSO4固体
III
2 mL
30
/
IV
1 mL
20
1 mL蒸馏水
(4)如果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__和____ (用I~IV表示,下同);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____和______。
(5)对比实验I和IV,可以研究_______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IV中加入1 mL蒸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2). < (3). ΔH = 2ΔH1 +1/2 ΔH2 - 1/2 ΔH3 (或ΔH = 1/2(1ΔH1 +ΔH2 - 2ΔH3) (4). Ⅰ (5). Ⅱ (6). Ⅰ (7). Ⅲ (8). 硫酸浓度(或c(H+)) (9). 稀释硫酸
【解析】(1). 1g乙烯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50KJ的热量,则1mol乙烯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出热量50kJ×28=1400KJ,则表示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故答案为:C2H4(g) + 3O2(g) = 2CO2(g) + 2H2O(l) ΔH = - 1400 kJ/mol。
(2). 两个反应的反应物都一样,水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1<△H2;
故答案为:<。
(3). 已知:① C (s,石墨) + O2 (g) = CO2 (g) ΔH1
② 2H2 (g) + O2 (g ) = 2H2O (l) ΔH2
③ 2C2H2 (g) + 5 O2 (g ) = 4 CO2 (g) +2 H2O (1) ΔH3
则根据盖斯定律,2C (s,石墨)+ H2 (g)= C2H2 (g) 的反应可以根据①×2+②×-③×得到,故ΔH = 2ΔH1 +1/2 ΔH2 - 1/2 ΔH3 (或ΔH = 1/2(1ΔH1 +ΔH2 - 2ΔH3)。
(4). 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温度、浓度相同,则选实验Ⅰ、Ⅱ;
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浓度相同、不使用催化剂,则选实验Ⅰ、Ⅲ,
故答案为:Ⅰ;Ⅱ;Ⅰ;Ⅲ;
(5).实验Ⅰ和Ⅳ中硫酸的浓度不同,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IV中加少量蒸馏水可以稀释硫酸,确保两实验中总体积相等,从而确保对比实验中c(KMnO4)、c(H2C2O4)相同,只让Ⅰ和Ⅳ中硫酸浓度不同;
故答案为:硫酸浓度(或c(H+));稀释硫酸。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在比较反应热大小时要带符号比较,并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来解答。有关盖斯定律的习题,首先要根据所求的反应分析以下几点:1、所求反应中的反应物在哪个反应里面?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2、所给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所求反应中没有的?3、如何才能去掉无用的?然后,通过相互加减,去掉无关物质,再将所对应的△H代入上述化学方程式的加减中就可以了。
24. 在密闭容器中,使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 (g) + 3H2 (g)2NH3 (g) ΔH <0。
(1)达到平衡时, 充入N2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2)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体积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3)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______移动(同上)。
(4)达到平衡时,将c(N2)、c(H2)、c(NH3)同时增大1倍,平衡______移动(同上)。
(5)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时,混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比是______;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______。
【答案】 (1). 正向 (2). 不 (3). 逆向 (4). 正向 (5). 变小 (6). 不变 (7). 1:3 (8). 1:3
【解析】(1). 达到平衡时, 充入N2并保持体积不变,则c(N2)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故答案是:正向。
(2). 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体积不变,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故答案是:不。
(3). 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Ar),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逆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向。
(4). 达到平衡时,将c(N2)、c(H2)、c(NH3)同时增大1倍,相当于增大压强,则平衡正向移动,故答案是:正向。
(5).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时,平衡将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加,但总质量不变,根据M= 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变小;因容器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也不变,根据ρ= 可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故答案是:变小;不变。
(6).设反应中N2消耗xmol,容器的体积是1L,根据三段式法,有:
N2 (g) + 3H2 (g)2NH3 (g)
起始量(mol/L) 1 3 0
转化量(mol/L) x 3x 2x
平衡量(mol/L) 1-x 3-3x 2x
所以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比是 = 1:3,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 = 1:3,故答案是:1:3;1:3。
25.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 (g) + H2 (g)CO (g)+H2O (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3)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满足关系式:3c(CO2)·c(H2) = 5c(CO)·c(H2O),该温度为______。
(4)若830℃时,该容器中的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 mol CO2,达到新平衡后,与原平衡相比,H2的转化率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2 mol H2O,达到新平衡后,其化学平衡常数K__1.0(选填“>”“<”或“=”)。
(5)若1200℃时,某个时刻,该密闭容器中的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此时上述反应________(填“正向” “逆向”或“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 (1). K = c(CO)·c(H2O)/c(CO2)·c(H2) (2). 吸热 (3). 700℃ (4). 增大 (5). = (6). 逆向
【解析】(1).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幂之积,所以K=c(CO)•c(H2O)/c(CO2)•c(H2),故答案为:K= c(CO)•c(H2O)/c(CO2)•c(H2);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3).根据K=c(CO)•c(H2O)/c(CO2)•c(H2)可知,当3c(CO2)·c(H2) = 5c(CO)·c(H2O)时,K=3/5=0.6,故该温度为700℃,所以答案是:700℃。
(4).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 mol CO2,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此时平衡正向移动,H2的消耗量增大,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为830℃时,化学平衡常数K为1.0,因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2 mol H2O,达到新平衡后,因未改变温度,故平衡常数不变,K仍然为1.0,故答案为:=。
(5). 若1200℃时,某个时刻,该密闭容器中的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则此时该反应的浓度商Qc=(4 mol·L-1×4 mol·L-1)÷(2 mol·L-1×2 mol·L-1)=4,因1200℃时K=2.6,故Qc>K,则平衡逆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向。
26. I. 室温下,分别在2 mL ,0.1 mol/L HCl与0.1 mol/L CH3COOH溶液中投入足量镁条。
(1)反应前两溶液的pH:pH(盐酸) _______ pH(醋酸)(选填“>”、“<”或“=”,以下2空相同)。
(2)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v(盐酸) ________v(醋酸)。
(3)最终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盐酸________醋酸。
(4)反应前盐酸中c(OH-)=_________mol/L。
II. 分别在2 mL 氢离子浓度均为0.1 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投入足量的镁条。
(5)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v(盐酸)_____v(醋酸)(选填““>”、“<”或“=”,以下2空相同)。
(6)两种酸起始的物质的量浓度:c(盐酸) ______c(醋酸)。
(7)最终生成氢气的的物质的量:盐酸______醋酸。
III. 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20℃ 时的电离常数K ≈ 0.1。
(8)写出它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K的表达式:K=________, 0℃ 时,0.2 mol/L H3PO2溶液的pH =_____(平衡时c(H3PO2)不做近似处理)。
【答案】 (1). < (2). > (3). = (4). c(OH-)=10-13 mol/L (5). = (6). < (7). < (8). H3PO2H2PO2- + H+ (9). c(H2PO2 )·c(H+ ) /·c(H3PO2) (10). 1
【解析】I、(1). 室温下, 0.1 mol/L HCl与0.1 mol/L CH3COOH溶液,因HCl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故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HCl溶液中的c(H+)大,PH值小,CH3COOH溶液中的c(H+)小,PH值大,故答案是:<。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HCl溶液中的c(H+)大,故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大,CH3COOH溶液中的c(H+)小,则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小,故答案是:>。
(3). 因HCl与CH3COOH溶液的体积相同、浓度相等,故二者与镁条反应时最终电离出的氢离子物质的量也相等,所以与镁条反应最终生成的氢气也相等;故答案是:=。
(4). 室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0-14, HCl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HCl=H++OH-,故0.1 mol/LHCl溶液中的 H+浓度是10-1mol/L,则c(OH-)= = = 10-13mol/L,故答案为:c(OH-)=10-13 mol/L。
II、(5).因盐酸与醋酸溶液中c(H+)均为0.1mol/L,所以开始时与镁条反应的速率相等,故答案是:=。
(6).因盐酸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故c(H+)相等时,CH3COOH溶液的浓度更大,故答案是:<。
(7).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体积相同、c(H+)相等时,HCl溶液的浓度较小, HCl最终能够电离出的H+也少,与镁条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也更少,CH3COOH溶液的浓度更大, CH3COOH最终能够电离出的H+更多,与镁条反应时产生的氢气也更多,故答案是:<。
III.、(8).因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故在溶液中只能发生一步电离,电离方程式是:H3PO2H2PO2- + H+,故答案是:H3PO2H2PO2- + H+。
(9).电离平衡常数等于电离出的离子平衡浓度的幂之积除以弱电解质平衡浓度的幂之积,故K= c(H2PO2 )·c(H+ ) /·c(H3PO2);
设溶液中电离出的c(H+)是xmol/L ,
H3PO2 H2PO2- + H+
起始量(mol/L): 0.2 0 0
转化量(mol/L): x x x
平衡量(mol/L): 0.2-x x x
则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0.1,解得x=0.1 mol/L,则PH= -lg c(H+)=1。
所以答案为:K= c(H2PO2 )·c(H+ ) /·c(H3PO2);1。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