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4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1.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2. 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3. 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暴雨天气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从图中看,4—6日有降水过程,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为冷锋过境,C项正确。反气旋影响是晴朗天气,气压先升后降。A项错误。气旋影响产生降水过程,气压先降后升。B项错误。暖锋产生连续性降水,气压降低,气温升高。D项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本次降水过程是冷锋造成。反气旋气流下沉。A项错误。气旋气流上升。B项错误。暖锋暖气团主动沿锋面向上爬升。C项错误。冷锋暖气团被迫抬升。D项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江淮准静止锋造成的。A项错误。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是冷锋过境造成。B项正确。东南沿海的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C项错误。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反气旋造成的。D项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天气系统与天气
【知识拓展】冷、暖锋的比较方法
1、平面图判断方法:①根据符号来判断。冷锋用线条加(黑)另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暖锋用线条加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②根据冷暖气团和移动方向判断。在锋面气旋图中,若冷气团的移动箭头指向锋面,而暖气团背离锋面,则为冷锋,反之为暖锋。③根据雨区的位置来判断,雨区若是在锋后为冷锋,若在锋前则为暖锋。
2、侧视图判断法:①锋面坡度。冷锋坡度比暖锋陡。②冷气团的移动方向。冷锋图中,冷气团的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图中,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③雨线倾斜方向。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暖气团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冷气团倾斜。
下图为我国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 5月 B. 6月
C. 10月 D. 12月
5. 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A. 黄河流域 B. 塔里木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6. 该区域常见地貌景观是:
A. B.
C. D.
【答案】4. C 5. C 6. C
【解析】
该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和外力作用。
【4题详解】
该图为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库水位上涨,反之则下降,图中5-9月的水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则这段时间水库水位不断上涨,10月份水库流出量开始小于流入量,即水库水位开始下降,所以可以判断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10月。所以选C。
【5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水库水的流入主要与雨水有关,出现两次峰值和一次低谷主要和锋面雨带的移动有关,由低谷出现的时间可以判断,主要是受副高影响下的伏旱天气,该水库最可能位于长江流域。所以选C。
【6题详解】
该水库位于长江流域,那么该区域可以看见的景观应该是C河口三角洲;A是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B是绵长的褶皱山脉;D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地区。所以选C。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7. 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戈壁
8. 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9.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
【答案】7. C 8. B 9. C
【解析】
【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判读,左图中沉积物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应为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大量冲积物到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较低,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山前冲积扇,C正确;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应为右图,戈壁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右图所示地貌为沙丘,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B正确;流水侵蚀形成流水侵蚀沟谷地貌;风力侵蚀形成风力侵蚀地貌,比如风蚀蘑菇等,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冲击平原或冲积扇等地貌。综上本题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故选C。
【点睛】列表法比较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化作用 |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
侵蚀作用 | 风力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 |||
流水侵蚀 | 侵 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
侵蚀 | 冰川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
沉积 | 冰川沉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沉积作用 | 流水沉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
风力沉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 ||||
海浪沉积 |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 滨海地带 | ||||
固结成岩作用 | 形成沉积岩 | 普遍 |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11.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 )
A. 庐山 B. 喜马拉雅山 C. 华山 D. 泰山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山地M位于岩层断裂上升的位置,图中山地M为断层形成的断块山,A对。
【11题详解】
庐山、喜马拉雅山、华山、泰山等山地中,庐山、华山、泰山均为断块山,只有喜马拉雅山为褶皱山,B对。
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2. 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
A 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 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 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 沉积岩、变质岩
13.图中②表示的是( )
A. 外力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冷却凝固 D. 重熔再生
【答案】12. A 13. B
【解析】
试题分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A表示来自地幔的岩浆,岩浆喷出地表后会形成喷出岩E;而岩浆如果侵入地下则形成侵入型岩浆岩B;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后会形成沉积岩D;沉积岩又会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故选A。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C表示变质岩;则②表示各类岩石转变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结合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作用判断即可。
读图“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和①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 暖流 B. 山脉迎风坡 C. 大气环流 D. 寒流
15. ⑤处自然带的名称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热带稀树草原带 D. 温带草原带
16. 自然带①1→③→②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4. D 15. B 16. B
【解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形成因素,自然带的判读及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应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①地由于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大气环流)迎风坡,多降水,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与寒流无关,故本题答案为D。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⑤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被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正确。
【16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①-③-②,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沙漠带。三地位于相近纬度,海拔差异不大,距离海洋远近的差异导致三地水分条件差异,形成不同自然带,即其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故选B。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它纵贯于澳大利亚的东北沿海,珊瑚礁是一代代的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年复一年堆积而成。专家指出如果大堡礁水温上升1℃,珊瑚虫将全部死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按照成因划分,珊瑚礁属于
A. 沉积岩 B. 侵入岩 C. 喷出岩 D. 变质岩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岛礁将
A. 生长速度加快 B. 形成速度先增加后减慢
C. 向深海海域扩展 D. 与澳大利亚大陆相连
【答案】17. A 18. B
【解析】
本题考查珊瑚礁的成因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珊瑚礁的成因,结合材料珊瑚礁是一代代的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年复一年堆积而成,体现的沉积作用,故属于沉积岩。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岛礁的影响,结合材料专家指出如果大堡礁水温上升1℃,珊瑚虫将全部死亡。初期由于气温升高,大量珊瑚虫死亡,该岛礁会迅速增加,后期由于珊瑚虫死亡后,岛礁形成的速度减慢,故选B。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0.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20题详解】
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第Ⅱ卷(综合题)
21.读图,回答问题。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______半球。洋流③按性质属于________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________环节,④表示________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沉积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________作用。
【答案】 (1). 甲 (2). 北 (3). 暖 (4). (地表和地下)径流 (5). 水汽输送 (6). 外力
【解析】
【分析】
一个循环图串联了热力环流、大洋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必须搞清楚每个循环的各个环节。
【详解】(1)乙处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甲处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故甲气压较高。
(2)逆时针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或南半球中低纬度,若图示的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北半球。①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③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
(3)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故①为大气降水、②(地表和地下)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水汽输送。
(4)甲为沉积岩,形成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故箭头①为外力作用。
22.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处,________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_______,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___。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_____(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______(填“前”或“后”)。
(4)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此时长春刮_____________风。
【答案】 (1). 甲 (2). 反气旋 (3). 上升 (4). 甲 (5). ① (6). 后 (7). 前 (8). 长春 (9). 偏南风(南风、西南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等压线的判读以及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的知识点。
【详解】(1)图中,甲地等压线闭合且中心数值大于边缘数值,为高压中心,乙地等压线闭合且中心数值低于边缘数值,为低压中心;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盛行上升气流,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盛行下沉气流;甲地为高压中心,属于反气旋,乙处为低压中心,属于气旋,所以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的状况为上升。
(2)图中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白天天气晴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甲地气温日较差较大。
(3)由图可知,乙为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应为逆时针辐合。①处位于气旋的左侧,气流运动方向为高纬向低纬,故形成冷锋,冷锋雨区主要在锋后;②处位于气旋的右侧,气流运动方向为低纬向高纬,故形成暖锋,暖锋雨区在锋前。
(4)由图可知,长春处于暖锋过境后,此时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而哈尔滨仍处于暖锋过境前,此时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所以气温较高的是长春。长春刮的是偏南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由东南向西北,然后向右偏转30°-45°)。
2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D地在 的控制下形成 气候,与之对应的⑤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见解析)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落叶阔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1)三个模式图的对应关系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2)根据两侧气压带可知甲地位于西风带,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
(3)A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4)结合图示可知,D地位于西风带的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自然带①②③④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向南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热量为基础的;⑤⑥⑧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其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