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5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5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5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宣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高三理科综合试题
1.氮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
B.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C. 蛋白质中N的数目等于氨基酸数目
D. 含N的生物大分子有RNA、ATP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都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有一个氢和一个R基,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
【详解】A. 核酸中的N存在于含氮碱基中,A正确;
B. 蛋白质中氨基在脱水缩合时形成了肽键,所以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B错误;
C. 蛋白质中N存在于肽键、肽链末端的氨基,R基上也可能有N,故蛋白质中N的数目等于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氮原子数之和,C错误;
D. ATP是小分子,D错误。
2.下图是人体睾丸内一个细胞中几种物质在a、b、c、d四个时期的数目变化情况,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依次表示染色单体和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b-c过程中
C. 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c-d过程中
D. c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分析可知,a和d中无带斜线的柱子,故斜线柱表示染色单体;比较白色柱子和黑色柱子可知,两者比例为1:1或2:1,故白色柱子表示DNA,黑色柱子表示染色体,据此分析。
【详解】A. 据分析可知,图中依次表示染色单体和染色体,A正确;
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b-c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说明该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数量减半,B正确;
C. 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d过程中染色单体消失,说明该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C正确;
D. c时期存在姐妹染色单体,说明着丝点未分裂,故不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D错误。
3.图甲为某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所示过程对应图乙中的②③
B. 图甲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提供
C. 图乙中③过程中存在2种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 图乙中①过程不会发生在人体神经元的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图可知:图甲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空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图乙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 图甲所示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对应图乙中的②③,A正确;
B. 图甲过程所需的能量由ATP提供,由分析可知图甲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而原核细胞无线粒体,B错误;
C. 图乙中③是翻译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与U配对、G与C配对,共2种,C正确;
D. 图乙中①是DNA复制过程,人体神经元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故不会发生该过程,D正确。
4.艾滋病( 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
B. HIV侵入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
C. 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也可由母亲遗传给子女
D. 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遭到破坏,监控和清除功能也受到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详解】A. 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经吞噬细胞吞噬,A正确;
B. HIV侵入机体后,能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B细胞和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B正确;
C.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属于传染病,可由母亲感染女儿,但不是遗传,C错误;
D. 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得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缺失,最终导致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遭到破坏,监控和清除功能也受到影响,D正确。
5.赤霉素( GA3)可以影响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如图为某实验小组研究GA3对柱型苹果和普通型苹果所得结果(处理时间均为15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
B. 2. 0mg/L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
C. 相同GA3浓度条件下,普通型苹果的a-淀粉酶活性小于柱型苹果
D. 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处理时间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赤霉素( GA3)处理普通型苹果,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即0.5mg/L-1.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增加;在1.0mg/L-2.5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在2.5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几乎不变;赤霉素( GA3)处理柱型苹果,在0.5mg/L-2.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增加;在2.0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2.0mg/L时,a-淀粉酶活性最高。
【详解】A. 据分析可知,两种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与GA3的浓度有关,A正确;
B. 分析曲线可知,2.0mg/L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B正确;
C. 据图可知,GA3浓度在0.5mg/L-1.5mg/L时,普通型苹果的a-淀粉酶活性高于柱型苹果,C错误;
D. 实验中处理时间均为15天,即处理时间为无关变量,实验中自变量为GA3浓度和苹果种类,但随着苹果的成熟度不同,可能会导致苹果中a-淀粉酶活性变化,故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处理时间有关,D正确。
6.蜜蜂群体中有蜂王(2n= 32)、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形成,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现有一只雄蜂和一只蜂王交配,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 aaBb=1:1。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从雄蜂的来源看,卵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 在蜜蜂中,隐性性状在雄蜂中出现的概率较雌蜂中低
C. 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则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
D. 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则F1雄蜂基因型为Ab、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形成,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故雄蜂为单倍体,雄蜂的基因型就是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据此分析。
【详解】A. 从雄蜂的来源看,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体现了卵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
B. 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所以子代雄蜂的基因型就是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故隐性性状在雄蜂中出现的概率较雌蜂中高,B错误;
C. 根据题意,一只雄蜂和一只蜂王交配,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 aaBb=1:1,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则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为AB、aB,子代为AaBb: aaBb=1:1,符合题意,C正确;
D. 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由于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 aaBb=1:1,说明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为Ab、ab,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故F1雄蜂基因型为Ab、ab,D正确。
7.下图同一自然区域内两种植物氧气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变化曲线。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植物A与植物B____(填“细胞呼吸”或“实际光合作用”或 “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2)光照强度长期小于b点时,不能正常生长的植物是____;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以植物A为食物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会降低,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植物A叶肉细胞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加快,其原因是_________。
(4)从图中曲线可知,农作物根部周围生长出的杂草需要及时清除,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净光合作用 (2). A (3). 食物减少导致出生率和迁入率降低、死亡率和迁出率增加 (4). 光照增强导致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增多 (5). 较弱光照下,适应于弱光下生长的杂草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强,导致农作物下部叶片光合速率降低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同一自然区域内两种植物氧气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变化曲线,纵坐标表示O2释放速率,因此该图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表示植物A的和植物B的净光合速率相同,b是植物A的光的补偿点,此时植物A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由图可知,植物A的呼吸速率大于植物B的呼吸速率。
【详解】(1)据分析可知,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植物A与植物B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2)b点为植物A的光补偿点,在该光照强度下,植物B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等于0,若光照强度长期小于b点,不能正常生长的植物是A;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植物A不能正常生长,则以植物A为食物的动物会由于食物减少,导致出生率和迁入率降低、死亡率和迁出率增加,该动物的种群密度会降低。
(3)根据曲线图,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植物A的净光合速率增强,此时光照增强导致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增多,叶肉细胞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也加快。
(4)从图中曲线可知,农作物根部周围生长出的杂草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较低,因此在较弱光照下,适应于弱光下生长的杂草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强,会导致农作物下部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故需要及时清除杂草。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要点的能力,能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8.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
(l)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甲、丙两组设置为实验组,乙、丁两组设置为对照组;
②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乙组小鼠_______;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丁组小鼠__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气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2)预测实验结果:____
(3)甲状腺激素除了能够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外,还具有____的功能。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____。
【答案】 (1).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2). 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3). 甲组小鼠耗氧量减少,乙、丁两组小鼠耗氧量基本不变,丙组小鼠耗氧量增加 (4).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 131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其放射性强度可被相关仪器测定
【解析】
【分析】
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根据题意,实验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故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或有无注射或服用甲状腺激素,应变量为小鼠的代谢水平即耗氧量;现将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甲、丙两组设置为实验组,乙、丁两组设置为对照组;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故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丁组小鼠应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故耗氧量降低;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耗氧量增加;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丁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两组的小鼠耗氧量几乎没有影响。
【详解】(1)②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乙组小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丁组小鼠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2)预测实验结果:甲组小鼠耗氧量减少,乙、丁两组小鼠耗氧量基本不变,丙组小鼠耗氧量增加。
(3)甲状腺激素除了能够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外,还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由于131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其放射性强度可被相关仪器测定,故也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激素调节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和分析实验。
9.请回答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l)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________分布;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又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
(3)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饲料中含有的能量 (2). 集群 (3). 垂直 (4). 提高了生物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 (5). 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生物有迁出和迁入) (6). 加速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该池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投喂饲料,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喂的饲料所含有的化学能;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为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同时植物的垂直结构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
(2)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集群分布;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
(3)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原因是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或者也可能生物有迁出和迁入。
(4)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加速物质循环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等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等。
10.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 -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B或b),但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以下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实验及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l)等位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杂交组合及结果推测该致死基因是____(填“B”或“b”),并且与____(填“A”或“a”)在一条染色体上。
(3)导致乙组子代雌雄中黄色与黑色比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丙组亲本毛色基因型为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或答“遗传信息不同”) (2). b (3). A (4). 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且在其产生的雄性激素的影响下表达而导致死亡 (5).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中乙杂交组合,黄色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雌雄中出现黄色和黑色个体,说明黄色对黑色为显性性状,故乙中黄色亲本均为Aa;后代雌性个体中黄色:黑色≈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雄性个体中黄色:黑色≈2:1,说明在雄性个体中,AA致死,故致死基因与A连锁,若是显性基因致死,则乙组后代雄性中应都为黑色,故是隐性纯合致死,即雄性个体中AAbb致死。
【详解】(1)等位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根据上述杂交组合及结果推测该致死基因是b,并且与A在一条染色体上。
(3)据分析可知,乙组中亲本为AaBb,子代雌性有AAbb:aaBB:AaBb=1:1:2,雄性中AAbb(致死):aaBB:AaBb=1(致死):1:2,故导致乙组子代雌雄中黄色与黑色比例差异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且在其产生的雄性激素的影响下表达而导致死亡。
(4)丙组亲本为黄色,且子代雌性和雄性均只有黄色个体,说明亲本至少有一个个体是显性纯合子,但亲本中雄性黄色个体不可能是纯合子,故丙组亲本毛色基因型为AA(♀)×A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蓝莓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水果,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热敏性活性物质,不易挥发,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中,在pH小于3.0时比较稳定。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炎症、延缓衰老等作用,因此人们将蓝莓加工,形成了蓝莓汁、果酒、果醋等系列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l)从蓝莓中提取花青素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提取的花青素常作为食品添加剂,从安全角度考虑,以下方案最佳的是____________。
①盐酸+甲醇 ②柠檬酸+乙醇 ③柠檬酸+丙酮
(2)超临界流体萃取是目前最先进的物理萃取技术。萃取剂在常压和室温下为气体,在温度、压力高于临界值时为流体。利用超临界CO2为溶剂,可将基质与萃取物有效分离、提取和纯化。与传统有机溶剂萃取法相比,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制作蓝莓汁时,为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可向果汁中加入________。酿造蓝莓酒时,若要实现酵母菌的反复利用,可进行____________。为保证果酒发酵正常进行,需要严格控制的发酵条件有____________(答出2种即可)。
(4)蓝莓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散发出酸味,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更是如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花青素不易挥发,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且高温会破坏花青素 (2). ② (3). 提取率高、无有害溶剂的残留、操作条件温和、对有效成分的破坏少、不燃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4).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5).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6). 温度和密闭条件 (7).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较高温度下更有利于其生长繁殖,有氧条件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发酵
【解析】
【分析】
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常用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蒸馏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适用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萃取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液中;据此分析。
【详解】(1)根据题意,花青素是一种热敏性活性物质,花青素不易挥发,又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中,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且高温会破坏花青素,故从蓝莓中提取花青素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甲醇和丙酮有毒性,故从安全角度考虑,最佳方案是②。
(2)根据题意,利用超临界CO2为溶剂,可将基质与萃取物有效分离、提取和纯化。与传统有机溶剂萃取法相比,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优点有:提取率高、无有害溶剂的残留、操作条件温和、对有效成分的破坏少、不燃烧、不污染环境等。
(3)制作蓝莓汁时,可向果汁中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破坏细胞壁,可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酿造蓝莓酒时,若要实现酵母菌的反复利用,可进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为保证果酒发酵正常进行,需要严格控制的发酵条件有温度和密闭条件。
(4)蓝莓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散发出酸味,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更是如此,其原因是有氧条件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发酵,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较高温度下更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酶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常见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能根据提取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同时能根据工程目的,设计和改良实验技术,难度适中。
12.现有甲、乙两种双子叶植物,植物甲含有抗旱基因而具有极强的抗旱性,植物乙抗旱性低。若将该基因转移至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抗旱性。回答下列问题:
(l)目前,基因工程中使用的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获得。含有限制酶的细胞通常还具有相应的甲基化酶,它可以对DNA序列进行修饰。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菌可利用限制酶切割外源DNA,但不破坏自身DNA,其原因可能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
(2)为获取抗旱基因,可以先从植物甲中提取该基因mRNA,然后经____________过程获得cDNA。以此获得的cDNA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须添加_________等调控元件。
(3)将抗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利用农杆菌可被双子叶植物细胞分泌的_________化合物吸引,将其________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从而获得含有抗旱基因的植物乙的体细胞,再经_________技术得到再生植株。
(4)要确认该抗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获得表达,还需要在田间对再生植株进行抗旱性实验,以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自身的DNA分子没有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2). 甲基化酶对细胞自身的DNA分子进行了修饰,使限制酶无法识别 (3). 逆转录 (4). 启动子和终止子 (5). 酚类 (6). Ti质粒上的T- DNA (7). 植物组织培养 (8). 再生植株是否具有抗旱性以及抗旱性的程度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而甲基化酶可以对DNA序列进行修饰,使限制酶不能对这一序列进行识别和切割,可见,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胞,可以利用限制酶切割外源DNA,但不破坏细胞自身的DNA。基因表达载体主要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其中启动子位于基因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农杆菌是植物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农杆菌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的植物有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少数单子叶植物,农杆菌能受到植物伤口处的细胞分泌的大量酚类化合物吸引,移向这些细胞,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详解】(1)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菌可利用限制酶切割外源DNA,但不破坏自身DNA,其原因可能是①细胞自身的DNA分子没有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②甲基化酶对细胞自身的DNA分子进行了修饰,使限制酶无法识别。
(2)为获取抗旱基因,可以先从植物甲中提取该基因的mRNA,然后经逆转录过程获得cDNA。以此获得的cDNA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须添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调控元件。
(3)将抗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利用农杆菌可被双子叶植物细胞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将其Ti质粒上的T- DNA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从而获得含有抗旱基因的植物乙的体细胞,再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再生植株。
(4)要确认该抗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获得表达,还需要在田间对再生植株进行抗旱性实验,以确定再生植株是否具有抗旱性以及抗旱性的程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工具酶、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质粒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以及目的基因的检测等基本操作,意在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