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三模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2019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三模理科综合
生物试卷(解析版)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H、O、N、Fe、S等元素可构成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C. 参与氨基酸转运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D. 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尔基体的功能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详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S、Fe等,A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都以相同的方式脱水缩合,B错误;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C错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可加工和转运蛋白质,D错误。故选A。
2.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下图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 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
D. 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只具有运输功能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详解】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C正确;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具有运输功能、催化功能和调节功能,D错误。故选D。
3.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D段细胞内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
B. 若D点时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则其子细胞只有1种基因型
C. DE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E点时单个细胞中含有0或2条Y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其中AB段DNA分子复制前准备时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CD段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加倍,表示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有丝分裂前期DNA已经复制完成,故基因型为AAaaBBbb,而分成两个子细胞后基因型恢复为为AaBb;初级精母细胞的AAaaBBbb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为AAbb或aaBB,B正确。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此时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C正确。若XY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分离,DE段的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若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DE段的细胞中含有2条Y染色体,D正确。故选A。
4.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B. 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 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D. 若抑制GRPR基因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A正确;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 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有抓痒行为,B正确;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C错误;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或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都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 结合,没有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故选C。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的数量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B. 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由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先于植物的演化
D. 草原上雄鸟发现危情迅速起飞,以此给雌鸟发出的警报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
【详解】动物种群密度过高,种内斗争会加剧,过低容易被环境所淘汰。所以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的数量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A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由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演化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草原上雄鸟发现危情迅速起飞,以此给雌鸟发出的警报,因为这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行为实现的,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故选C。
6.T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同时还有很多辅助分子来帮助完成这一过程。此外,T细胞表面还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如PD—1。当PD—1与某些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迫使免疫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科学家研制出PD—1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负调控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免疫抑制反应,进而治疗甚至治愈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PD—1有助于防止免疫反应过度,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
B. 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
C. PD—1单克隆抗体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对免疫细胞起作用,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D. 人体细胞中含有控制合成PD—1和PDL1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PD-L1是PD-1配体,PD-1与PD-L1结合后可提供抑制性信号,从而使T细胞凋亡,最终抑制T细胞免疫”。
【详解】正常情况下,PD—1有助于防止免疫反应过度,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A正确;T细胞表面还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如PD—1。当PD—1与某些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T细胞会在PDL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B错误;PD—1单克隆抗体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对免疫细胞起作用,达到抗肿瘤的目的,C正确;人体细胞中含有控制合成PD—1和PDL1的基因,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信息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7.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湿地公园”将成为很多城市的一张名片。
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公园”从政府规划到园区开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
(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水生植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平方向上,湿地植物常呈_________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净化生活污水,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流经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大于湿地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的含量、溶氧量等是检测水质的指标,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调查净化后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来确定湿地的水质情况.
【答案】 (1).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 第一营养级 (3). 镶嵌 (4). 〉 (5). 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也属于流经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 (6). 抽样检测
【解析】
【分析】
该人工湿地公园输入的城市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含有能量。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旅游观光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蓄洪防旱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人工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1)“湿地公园”从政府规划到园区开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水生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在水平方向上,湿地植物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净化生活污水,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流经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大于湿地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理由是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也属于流经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微生物的含量、溶氧量等是检测水质的指标,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净化后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来确定湿地的水质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8.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5℃,将其放入25℃恒温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置于户外一昼夜,测得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中Ⅰ、Ⅱ、Ⅲ、Ⅳ、Ⅴ表示该植物某细胞内的生理过程,a、b、c、d、e代表相应的物质。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曲线中,该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__,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昼夜后,该植物有机物的含量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恒温密闭玻璃容器内温度设置为35℃,其余条件相同,重复此实验,则B点应向______________方移动。
(4)图2中c、d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符号作答)。
【答案】 (1). B、D (2). C (3). 增加 (4). 一昼夜后CO2含量下降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有机物净积累 (5). 右上 (6). CO2 (7). ATP、[H] (8). I、II
【解析】
【分析】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图1曲线中,该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B、D,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C。
(2)一昼夜后CO2 含量下降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有机物净积累,该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增加。
(3)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ºC和35ºC,将其放入25ºC恒温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置于户外一昼夜,测得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如图1所示。若该恒温密闭玻璃容器内温度设置为35ºC,其余条件相同,则光合作用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重复此实验,则B点应向右上方移动。
(4)图2中c代表的物质是CO2、d代表的物质是ATP、[H] ,大量产生ATP的过程有Ⅰ光反应、Ⅱ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9.在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植株营养器官养料以可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状态运往种子,在种子中逐渐转化为不溶性的大分子化合物,并且进行积累使种子逐渐变得充实,该过程受到内源激素的调节。下图为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和鲜重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植物激素有5类,据上图推测,玉米素属于________________类激素。
(2)分析上图可知,能够调节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和积累的激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图推测,在籽粒成熟期,种子中__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将会出现增长高峰。
【答案】 (1). 细胞分裂素(CTK或CK) (2). 赤霉素、生长素 (3). 种子充实期内,GA、IAA含量增加并达到最高值,种子鲜重快速增加 (4). 乙烯(或乙烯和脱落酸)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1)相互促进作用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作用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②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④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详解】(1)小麦种子在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玉米素相对值最高,这与该时期小麦籽粒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相关,故推测玉米素为细胞分裂素(CTK 或 CK);
(2)看图可知:在种子充实到成熟的过程中,小麦种子鲜重逐渐增加,在此期间,小麦种子种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是均先增加后减少;
(3)乙烯在植物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能够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点睛】本题通过种子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曲线图考查了植物的激素调节相关知识,属于信息提取类题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0.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叶形、株高和花色性状都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小组选取宽叶矮茎白花甲品系的植株与狭叶高茎白花乙品系的植株杂交,除了一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黄花外,F1代中其它植株都表现为宽叶高茎白花。为了确定该宽叶高茎黄花植株的基因型,实验小组将该植株分别与甲、乙品系植株进行杂交,获得的子代中宽叶高茎黄花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4和1/2。上述过程中未发生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F1代中偶然出现的黄色花色属于___________变异(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产生这种变异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由题干数据分析,控制叶形、株高和花色这三对相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F1中的黄花植株与甲、乙品系植株杂交的子代中,就上述三对等位基因而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3)若要快速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宽叶高茎黄花植株,可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具体操作过程为________。
【答案】 (1). 可遗传 (2). 基因突变 (3). 控制叶形的基因和控制株髙的基因,控制株高的基因和控制花色的基因 (4). 4 (5). 单倍体育种 (6). 取F1代中宽叶高茎黄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正常二倍体植株,从中挑选出宽叶高茎黄花植株即为纯合体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法:对于植物个体来说,如果条件允许,取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根据植株的性状即可推知待测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1)F1代中偶然出现的黄色花色属于可遗传变异,产生这种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
(2)由题干数据分析,控制叶形、株高和花色这三对相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控制叶形的基因和控制株高的基因,控制株高的基因和控制花色的基因。在F1中的黄花植株与甲、乙品系植株杂交的子代中,就上述三对等位基因而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3)若要快速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宽叶高茎黄花植株,可采用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具体操作过程为取 F1 代中宽叶高茎黄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正常二倍体植株,从中挑选出宽叶高茎黄花植株即为纯合体。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变异、自由组合定律、单倍体育种,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1.科研人员以猕猴桃为原料,选用优良菌种,制备猕猴桃酒和猕猴桃醋,其简化工艺流程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榨汁过程中清洗和破碎的顺序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发酵过程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
(3)最初的猕猴桃酒中含有少量尿素,脲酶可以分解尿素。根据电荷性质分离脲酶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定化菌种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固定化酶不宜用此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先清洗再破碎 (2). 防止杂菌污染 (3). 18-25 (4). 酒精发酵的条件为缺氧、酸性,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5). 电泳法 (6). 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 (7). 包埋法 (8). 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详解】(1)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在榨汁过程中应先清洗再破碎。
(2)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ºC,发酵过程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原因是酒精发酵的条件为缺氧、酸性,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3)最初的猕猴桃酒中含有少量尿素,脲酶可以分解尿素。根据电荷性质分离脲酶的方法是电泳法,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
(4)固定化菌种常用的方法是包埋法,固定化酶不宜用此方法的原因是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果酒、果醋制作和固定化酶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2.回答下列问题:
(1)格登用紫外线照射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细胞,然后将非洲爪蟾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其中,最终得到克隆爪蟾,该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相比,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核移植前,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答出2项)去除受体细胞的遗传物质。
(2)大多数哺乳动物排出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_____________期才具有受精的能力;处于该时期的细胞进行核移植后得到的重构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激活,从而恢复分裂周期。
(3)根据病毒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病毒常在基因工程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工程上作为促融剂之前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答案】 (1).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 (2). 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核全能性更容易表达 (3). 显微操作去核法、紫外线照射法 (4). MII中 (5). 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 (6). 运载体 (7). 灭活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3、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
4、重组卵细胞最初分裂时虽然复制了DNA,但基因的转录并未开始;同时,供体核DNA开始丢失来源于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而正是这些调节蛋白最初阻止了核基因的表达;在重组卵细胞开始第三次分裂时,原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便全部被卵细胞质中的蛋白因子替换了,因此核重新编排,胚细胞开始表达自己的基因,进而调控胚在代孕母亲子宫中的进一步发育。
【详解】(1)格登用紫外线照射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细胞,然后将非洲爪蟾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其中,最终得到克隆爪蟾,该实验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与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相比,胚胎细胞该移植比较容易成功的原因是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核全能性更容易表达;在进行核移植前,可采用显微操作去核法、紫外线照射法方法去除受体细胞的遗传物质。
(2)大多数哺乳动物排出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MII 中期才具有受精的能力;处于该时期的细胞进行核移植后得到的重构卵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方法激活,从而恢复分裂周期。
(3)根据病毒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病毒常在基因工程作为运载体;在细胞工程上作为促融剂之前需要进行灭活处理。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及核移植相关的知识点,熟知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和核移植过程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