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化学(解析版)
展开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5小题,共60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图示为过滤操作,未用玻璃棒引流,操作不规范,A项错误;
B. 闻气体时,用手轻轻的在瓶口扇动,仅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务必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气体,图示操作科学规范,B项正确;
C. 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防止沸腾溅出,图中液体太多,C项错误;
D. 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D项错误;
答案选B。
2. 如果你在厨房不小心将花生油与凉开水混在一起,你将采用下列何种方法进行分离( )
A. 过滤 B. 蒸馏 C. 分液 D. 萃取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滤适用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蒸馏适用于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分液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据此判断。
【详解】花生油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方法分离,答案选C。
3.下列名词中,哪个名词不属于物理量( )
A. 长度 B. 质量 C. 摩尔 D. 时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长度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选项错误;B.质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选项错误;C.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得到单位,不属于物理量,故选项正确;D.时间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CaCO3 B. P2O5 C. CuO D. KMnO4
【答案】B
【解析】
【详解】CO2、SO2归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且属于酸性氧化物。
A. CaCO3属于盐类,A项错误;
B. P2O5是非金属氧化物,且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正确;
C. CuO属于碱性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项错误;
D. KMnO4属于盐类,D项错误;
答案选B。
5.完成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是( )
A. HCl→HNO3 B. Ba(OH)2→BaCl2
C. K2SO4→KNO3 D. Fe2O3→Fe(OH)3
【答案】D
【解析】
【详解】A. HCl可与AgNO3反应AgCl沉淀与硝酸,其化学方程式为HCl +AgNO3═AgCl↓+HNO3,A项正确;
B. Ba(OH)2可与Fe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与氯化钡,其化学方程式为:3Ba(OH)2+2FeCl3═2Fe(OH)3↓+3BaCl2,B项正确;
C. K2SO4可与Ba(NO3)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硝酸钾,其化学方程式为:2K2SO4+Ba(NO3)2═BaSO4↓+2KNO3,C项正确;
D. 氧化铁与水不反应,则氧化铁不能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铁,D项错误;
答案选D。
6.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 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 非金属氧化物一 定是酸性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树状分类就是一个确定范围内的物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有子概念与母概念,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A项正确;
B.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在给物质进行分类时,采用交叉分类法能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B项正确;
C. 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C项正确;
D.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答案选D
7.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主要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
B.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C. 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D. 标准状况下,水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是确定的,故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分子数目,A项错误;
B.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为:在某状态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据的体积为该状态下的气体摩尔体积,B项正确;
C.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和所处的状态有关,单位为L/mol,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等于22.4L/mol,但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不等于22.4L/mol,C项错误;
D. 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水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D项错误;
答案选B。
8.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是( )
A. S2﹣→HS﹣ B. HCO3﹣→CO2
C. 2Cl﹣→Cl2 D. Cu2+→Cu
【答案】C
【解析】
【分析】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说明该物质作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S2﹣→HS﹣中硫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不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HCO3﹣→CO2中C、O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2Cl﹣→Cl2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氯离子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C正确;
D.Cu2+→Cu中Cu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铜离子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
B. 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C. 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P、S、Cl三种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答案】BD
【解析】
【详解】A.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减弱,A项错误;
B.金属性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B项正确;
C.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则HCl、HBr、Hl的稳定性依次减弱,C项错误;
D.P、S、Cl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升高,D项正确;
答案选BD。
10.海水提溴过程中,将溴吹入吸收塔,使溴蒸气和吸收剂SO2发生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化学反应为Br2+SO2+2H2O=2HBr+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r2发生了还原反应 B. SO2在反应中被还原
C. Br2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D. 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溴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则溴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A项正确;
B.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二氧化硫在反应中被氧化,B项错误;
C. 溴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溴单质在反应中得到电子,C项错误;
D. 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A。
1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NaOH和NaCl固体 | 分别加少量水溶液 |
B |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 点燃后闻气味 |
C |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 |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D |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 |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
【答案】D
【解析】
【详解】A. 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可以鉴别, A项正确;
B. 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燃烧棉线产生纸燃烧的气味,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可用燃烧法区别, B项正确;
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正确;
D.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盐酸、氯化钠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确定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错误;
答案选D。
12.同温同压下,1 mol H2和1 mol O2,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相同,体积不同 B. 分子数相同,质量不同
C. 体积相同,分子数不同 D. 体积相同,原子数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n=m/M,1molH2的质量为2g,1molO2的质量为32g,质量不同,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H2和O2的体积相同,故A错误;
B、利用n=N/NA,1molH2和1molO2中含有分子数相等,质量不相等,故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体积相同,分子数相同,故C错误;
D、1molH2中含有H的物质的量为2mol,1molO2中含有O的物质的量为2mol,原子数相同,故D正确。
13.设NA表示阿伏加得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mol NH3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 常温常压下,22.4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C. 常温常压下,48g O3所含的氧原子数为3NA
D. 1 L 0.1mol/LNaCl溶液中所含的Na+为NA
【答案】C
【解析】根据氨气的化学式可知,1molNH3中含有3mol原子,A不正确;常温常压下,22.4L氧气不是1mol,B不正确;48g臭氧是1mol,含有3mol氧原子,C正确;D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含有钠离子是0.1mol,D不正确,答案选D。
14.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 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a点所示的溶液pH小于7,稀盐酸没有完全反应,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A项错误;
B.b点所示的溶液pH等于7,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B项错误;
C.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NaOH过量,C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都含有Na+、Cl-,D项正确;
答案选D。
15.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若先将甲中液体滴入丙中,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液体滴入丁中,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 滴管甲 | 烧杯丙 | 滴管乙 | 烧杯丁 |
A | 双氧水 | 二氧化锰 | 水 | 氢氧化钙 |
B | 稀硫酸 | 镁 | 盐酸 | 碳酸钙 |
C | 水 | 氢氧化钠 | 水 | 硝酸铵 |
D | 水 | 氧化钙 | 盐酸 | 镁 |
【答案】D
【解析】
【分析】气球要鼓起,则液体与固体混合能产生气体或者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氧气,氧气一段时间后不会被吸收,气压不能减小,气球不能恢复原状,A项错误;
B. 稀硫酸与镁混合产生氢气,氢气一段时间后不会被吸收,气压不能减小,气球不能恢复原状,B项错误;
C. 氢氧化钠遇水放热,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恢复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硝酸铵遇水吸热,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不会重新鼓起来,C项错误;
D. 氧化钙遇水放热,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恢复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盐酸与镁混合产生氢气,氢气不会被吸收,使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重新鼓起来,D项正确。
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6.在14.2g硫酸钠中:
(1)含有的Na+的数目是_________;
(2)含有的SO42-的质量是________;
(3)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
【答案】 (1). 0.2 NA或1.204×1023 (2). 9.6g (3). 0.4mol
【解析】
【分析】先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找出硫酸钠的物质的量,再利用物质结构并结合公式n==进行相关计算。
【详解】依据题意可知,硫酸钠的物质的量n(Na2SO4)==0.1mol,则
(1)Na+的物质的量n(Na+)=2 n(Na2SO4)=0.2mol,则含有的Na+的数目N(Na+)= n(Na+)×NA=0.2 NA或1.204×1023;
(2)含有的SO42-的物质的量n(SO42-)= n(Na2SO4)= 0.1mol,则SO42-的质量m(SO42-)= n(SO42-)×M(SO42-)=0.1mol×96g/mol=9.6g;
(3)1个硫酸钠中含有4个氧原子,则硫酸钠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O)= 4n(Na2SO4)=0.1mol×4=0.4mol。
17.结合元素周期表,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请在图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边界。_______
(2)表中所列元素,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种;i元素位于第_____周期第______族。
(3)元素f是第____周期____族元素,请在如图方框中按氮元素的式样写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填标号)。
A. He和Ne B. B和Mg C. Al和Si D. F和Cl
【答案】(1). (2). H、C、Na、Mg、Al、S、Ar (3). 6 (4). 四 (5). ⅡB (6). 三 (7). ⅥA族 (8). (9). AD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所列元素分别是:H、C、Na、Mg、Al、S、Ar,Ti和Zn,则
(1)上边界为短周期元素,一周期有2种元素,二、三周期有8种元素,以此分析;
(2)短周期为一、二、三周期;元素周期表分为主族、副族、VIII族和0族;
(3)依据S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判断;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0族元素最外层电子处于稳定状态,均比较稳定。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1)上边界为短周期元素,一周期有2种元素,二、三周期有8种元素,表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如图:;
(2) 元素周期表中前三周期为短周期元素,表中所列元素,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H、C、Na、Mg、Al、S、Ar,属于主族元素的有H、C、Na、Mg、Al、S共6种;i元素为锌,在元素周期表位于第四周期第ⅡB族,故答案为:H、C、Na、Mg、Al、S、Ar;6;四;ⅡB;
(3)元素f为S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ⅥA族,原子序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根据要求可写为:,故答案为:三;ⅥA族;;
(4)A. He和Ne均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符合题意,A项正确;
B. B和Mg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3和2,化学性质不同,B项错误;
C. Al和Si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3和4,化学性质不同,C项错误;
D. F和Cl同为卤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易得电子,化学性质相似,D项正确;
答案选AD。
三.解答题
18.某溶液中含有MgSO4和Na2SO4两种溶质,选择适当试剂将溶液中的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或固体分离出来,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欲证明滤液中存在SO42-、CO32-,选用的方案是先取少量的滤液滴加过量的____,发现有气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_____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SO42-、CO32-均存在。
(2)如何检验MgCO3沉淀是否洗涤干净?____________
【答案】(1). 盐酸(或硝酸) (2). 氯化钡(或硝酸钡) (3). 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洗涤液少许,向洗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MgCO3沉淀已经洗涤干净,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未洗涤干净。
【解析】
【分析】(1)依据SO42-、CO32-与酸或金属阳离子反应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2)检验碳酸镁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有SO42-。
【详解】(1)欲证明滤液中存在SO42-、CO32-,选用的方案是先取少量的滤液滴加过量的盐酸(或硝酸),CO32-和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若发现有气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SO42-和Ba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SO42-、CO32-均存在,故答案为:盐酸(或硝酸);氯化钡(或硝酸钡);
(2)检验碳酸镁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有SO42-,具体方法为: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洗涤液少许,向洗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MgCO3沉淀已经洗涤干净,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未洗涤干净。
19.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20g黄铜样品加入大烧杯中,把2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加入稀盐酸质量/g | 50 | 50 | 50 | 50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6.75 | 13.5 | m | 12.2 |
计算:
(1)表中m=______。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
(3)反应总共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答案】(1). 12.2 (2). 反应后剩余的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即12.2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1% (3). 设反应共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
锌的质量为:20g−12.2g=7.8g
x=0.24g
则产生的氢气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12mol
【解析】
【分析】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由表中数据可知,50g稀盐酸恰好能和3.25g锌反应,150g稀盐酸能和9.75g锌恰好完全反应,第4次剩余固体质量是12.2g,说明加入150g稀盐酸时盐酸有剩余,锌已经完全反应,因此m=12.2,再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50g稀盐酸恰好能和3.25g锌反应,150g稀盐酸能和9.75g锌恰好完全反应,第4次剩余固体质量是12.2g,说明加入150g稀盐酸时盐酸有剩余,锌已经完全反应,因此m=12.2,故答案为:12.2;
(2)反应后剩余的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即12.2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1%;
(3)设反应共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
锌的质量为:20g−12.2g=7.8g
x=0.24g
则产生的氢气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12mol,
答:反应总共产生气体的质量是0.12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