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第三单元9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单元9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加点的字注音,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重点词语理解,文学常识梳理,语言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粗拙( ) 诘问( ) 骇人( )掳去( ) 惶急( ) 惧惮( )
疮疤( ) 倘使( ) 憎恶( )絮说( ) 深不可测( )
辟 复辟( ) 诘 诘问( )
辟头( ) 诘屈( )
折 折本( )
折一折(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烦琐 保姆 磨难 念念不忘
3.重点词语理解
(1)诘责:
(2)惧惮:
(3)憎恶:
(4)面如土色:
(5)深不可测:
(6)情有可原:
(7)莫名其妙:
4.文学常识梳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 散文。选自《 》。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布置毕业晚会的场地,班长安排了七八个同学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
B.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还是埋下了隐患呢?
D.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提高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除了12本必读名著之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寂静的春天》《围城》《简•爱》等自读名著。
6.语言综合运用。
(1)下面是某一高三学生的一段话,其中有标点错误或语法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
我现在已是高三的一名学生了。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的基础虽然很差,但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八月月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收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牢记您上次信中的那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8月22日的信),全力以赴,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2)模仿例句的修辞及句式写句子。
例句: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媚的阳光;
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对叔祖主要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略写了他____性格,他爱_____,爱_____,详写了他__________。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4.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5.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6.最后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1分)
薄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 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 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 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3分
2.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2分)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技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落了一地。
3.第一段中“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意思是作者 。原因是 。
4.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5.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_____、 、 。(3分)
6.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4分)
7.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 分)
写作表达。
人的生命中,一定遇到过一些值得感恩的人,一定经历过不少值得感谢的事,这些人和事,帮助了你,感化了你,使你成长,促你提高,带来了人生的思考。
请以“谢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等
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积累运用
zhuō jié hài lǔ huánɡ dàn chuāngbā tǎng wù xù cè bì/pì jiè/jí shé/zhē
2.选C。“豪”应为“毫”。
3.答案:(1)追问,责问。(2)害怕,畏难,畏惧。(3)憎恨,厌恶。(4)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5)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6)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7)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4.周树人 狂人日记 革命家 叙事 朝花夕拾
5.B
6.(1)
①将“我的基础虽然很差”(改为)“虽然我的基础很差”
②将“通过八月月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改为)“通过”或“使”任删一个
③将“(8月22日的信)”(改为)放在“上次信”的后面
④将“随随便便成功”后的句号(改为)删去句号
(2)答案: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
阅读理解
(一)答案:
1.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动作 和蔼 养花 孩子 藏书很多
3.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4.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5.欲扬先抑
6.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
(二)答案:
1.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2.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
3.不稀罕薄荷。薄荷太普遍,味道不怎么样,我对它太熟悉。
4.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5.厌烦(腻烦)、亲切、热爱(喜爱,答“爱上”不得分)
6.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7.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
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每点1分,共2分)
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写作表达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课时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 训练,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