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 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A. 家畜饲养的出现B. 原始农业的产生
C. 定居生活的开始D. 渔猎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可知,稻米属于作物革命,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B项正确;家畜饲养不属于作物革命,排除A项;材料设问是“作物生产的革命”,定居生活不属于作物革命,排除C项;渔猎与材料中的稻米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 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B.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 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D. 河流为农业进步提供有利条件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以来(埃及)。据材料“之后,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可知,农业的产生发展推动古代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可见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埃及一地农业出现的时间,未与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埃及的地理环境,不能看出地理环境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流对农业的作用,无法得出河流为农业进步提供有利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3. 哥伦布开辟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后,美洲的一些高产作物陆续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的传入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一1900年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
A. 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 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
D. 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19世纪欧洲。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人口增加,城市发展,催化了工业革命,说明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外,还提及助推工业革命,A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从美洲引进的作物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食物,不能得出饮食结构变化,且“根本性变化”说法有些夸大,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欧洲人对东方商品和财富的需求,而非主要为了获取高产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 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 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 我国( )
A. 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B.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C.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D. 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
【答案】C
【解析】
材料展现了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C项正确;材料中食品安全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本题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非粮食增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 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 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C.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 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答案】D
【解析】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据材料“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可知,伴随冷链物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推动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些食品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服务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排除A项;材料未提交通设施及,排除B项;材料也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6. 唐代曲辕犁最早出现于苏州地区,故又称江东犁。因其富有机动性,可以调节耕土深浅,且轻巧便利,利于回旋,适宜江南地区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广泛使用。据此可知,曲辕犁的出现( )
A. 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B. 更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C. 推动了耕作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D. 促使唐代南方经济迅速超越北方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因其富有机动性,可以调节耕土深浅,且轻巧便利,利于回旋,适宜江南地区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广泛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的改进适应了江南水田耕作的特点,推动了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更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曲辕犁的地位,而是曲辕犁在南方推广的原因,排除A项;曲辕犁的出现体现了耕作技术的发展;但仍属于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一部分,“革命性突破”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但不能因此得出南方经济迅速超过北方经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材料表明,当时曼彻斯特( )
A. 工人消费水平较高B. 钟表业相对比较发达
C. 贫富差距日渐缩小D. 出现严格的工厂制度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据材料“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可知,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被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大量出现,这种机器大生产要求有严格的生产组织纪律,有钟表以督促、确保工人遵守纪律,提高效率,D项正确;工人人人有钟表并不能说明工人消费水平较高,排除A项;工人离不开钟表,并没有表明这些钟表产自曼彻斯特,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拉大而非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图为1980—200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据此可知( )
A. 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B. 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
C. 全球贸易规模持续扩张D. 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世界)。据上图可知,1980—2008年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上升,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上升,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项正确;1980—2008年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发达国家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只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没有提供全球贸易规模的具体数据,无法说明全球贸易规模的变化,排除C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 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 )
A. 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B. 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
C. 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D. 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晋商在世界范围内经商,从而加强了中外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国商贸活动,排除A项;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人政治地位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00—1801年,从孟加拉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有140万英镑,仅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万英镑,而且此后继续快速下降。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 印度在英印贸易中处于顺差B. 英国民众棉布消费逐渐减少
C. 印度棉纺织工业逐渐衰落D. 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据材料“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万英镑”并结合所学,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国内棉纺织业采用了机器生产,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因此孟加拉输入英国的棉纺织品数量下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棉纺织品,不涉及其他商品,无法得出两国贸易整体情况,排除A项;英国民众棉布消费并未减少,进口棉纺织品减少是因为国内机器生产能力提高了,排除B项;印度传统棉纺织手工业逐渐衰落,而不是棉纺织工业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据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记载:“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记录。”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并未改变B. 社会财富与工人收入的关系微弱
C. 二战后的福利制度加剧贫富分化D. 美国工会组织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到1995年中期的美国。据材料“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不是维护工薪阶级利益的,故虽然社会财富增长了,但贫富差距却拉大了,A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美国社会财富增长与工人收入增加关系不大,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则是财富全民共享的,B项夸大范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福利制度有利于减少贫富分化,排除C项;美国工会组织的任务有很多,不能仅据该材料就判断其未起到作用,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元世祖时,在金中都旧城址的东北旷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反映出( )
A. 元统治者全盘接受儒家文化B. 城市设计建筑水平世界领先
C. 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 中原的物产和人力资源丰富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题干中元大都为新建国都,其布局体现了周礼中规定的王都的原则,且城门与宫殿命名也多取自《易经》,这说明元大都城市设计建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元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全盘接受”表述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元代城市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水平的对比,排除B项;题干没有关于中原物产和人力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世纪末,国人对不断涌入上海的机器、车辆极感兴趣,这些器物的响声被当作新文明的象征。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噪音”的概念逐渐被接受,在反对城市噪音的人群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国人的身影。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B. 工业文明的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C. 城市治理以认知进步为前提D. 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0世纪中国。据材料,机器、车辆的响声19世纪末被当作新文明的象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视作城市噪音遭到反对,这种观念的变化是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B项正确;仅根据人们反对噪音不能断定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化继续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人们的认知进步,但未提及认知进步对城市治理的影响,排除C项;绿色发展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这一观念的产生和流行主要是在二战后,反对城市噪音不等于认同绿色发展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秦朝修筑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全国经济
C. 加强各地联系D. 改善交通状况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可知,秦国通过修建驰道,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发展全国经济,排除B项;加强各地联系,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改善交通状况,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 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B. 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 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6.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药( )
A. 提出辨证施治原则B. 注重临床经验积累
C. 具有专业分科特征D. 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小儿科”、“专门接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宋代医学出现科室划分,药铺服务专业周到,C项正确;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指的是认证师证的过程,而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病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综合性的调理,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医学理论,不能得出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从渊源上看,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生产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终于在英国问世了。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近代工厂制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已经实现了质的突破。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它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就是该厂原有的一百多名工人,后来陆续增加的两三千名工人中,熟练的工匠大部分是从上海、宁波、广州、香港等地区的外商工厂中招募来的。天津机器局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仿效外国工厂的做法,洋务派所办的工厂对工人也实行日工资制。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工厂制相比,中国洋务运动时期企业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手工工场制奠定的基础;蒸汽机等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增长,引起供需矛盾。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的经济转型;助推了城市化的发展;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英国的经济实力;有助于英国全球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2)不同之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深受西方影响;属于官办企业,接受政府管理;市场环境狭小,较为封闭;工人素质相对较低。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由材料“从渊源上看,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生产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可得出手工工场制奠定的基础;由材料“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终于在英国问世了。”及所学可得出蒸汽机等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材料“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可得出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增长,引起供需矛盾。影响:由材料“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材料“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英国的经济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近代工厂制的形成助推了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英国的经济实力;有助于英国全球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小问2】
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不同:由材料“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可得出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深受西方影响;由材料“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及所学可得出属于官办企业,接受政府管理;由材料“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可得出工人素质相对较低;结合所学可得出市场环境狭小,较为封闭。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
原因: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可知,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根据材料一“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可知,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根据材料一“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可知,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小问2】
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自1949年以来,城市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间有波动。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分析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可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其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
——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主题:大运河的变迁与沿河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扬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
综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大运河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兴衰影响巨大。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运河城市对大运河的影响的角度确立主题,只要论述合理均可)
【解析】
根据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可知,材料认为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可从“大运河的变迁影响运河城市的发展”和“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两个方面拟定主题并论证。如以“大运河的变迁影响沿河城市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和扬州的繁荣”、“元朝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促进北京等一批新城市崛起”等史实进行论证。如以“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代为了便利洛阳运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线路”“明清在运河要津淮安设漕运总督加强运河管理和促进运河功能发挥”等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集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动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冲击了中医的地位,
【解析】
【小问1】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可知理论体系独特完整;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可知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医学思想影响国外;免疫方面贡献突出;根据材料“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可知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政府介入与管理。
【小问2】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可知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可知冲击了中医的地位。
年份(年)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54167
5765
10.64
1960
66207
13075
19.75
1963
69172
11648.56
16.84
1978
96259
17249.61
17.92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二上期末联考(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docx、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