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9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突出代表。该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的复杂化形态B. 阶级社会开始形成
C.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D. 宗教信仰体系成熟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牛河梁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差别,即社会的复杂化形态,A项正确;阶级社会在此之前就已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化形态,未涉及农业生产状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化形态,不能体现宗教信仰体系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2. 《夏小正》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主要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和星象,“传”着重记录重大政事,尤其是生产方一面的大事。书中涉及内容涵盖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以及蚕桑、畜牧、采集和渔猎等多个方面。这可用于印证夏朝( )
A. 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B. 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C. 社会经济活动较为丰富D. 天文历法地位的突出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小正》记载了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采集和渔猎等多方面内容,这表明当时夏朝的社会经济活动包含多种类型,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生产方式,反映出较为丰富的社会经济活动内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世界同时期文明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比较的信息,无法确定夏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夏小正》体现了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情况,但书中也记载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生产活动等,这些内容并不是突出天文历法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 西周时期,周公旦在日常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仪式,并且为之配备了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践行不同的礼仪,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音乐成为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B. 艺术发展迅速
C. 统治者喜好决定社会活动走向D. 等级秩序森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目中描述的规则与仪式表明了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要践行不同的礼仪,这与西周的礼乐制度相关,礼乐制度通过音乐、舞蹈和礼仪等方式区分社会等级,使得各级贵族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明确的身份区别,从而强化了等级秩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的规定,体现了音乐在贵族生活中的作用,但并不能说明音乐是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状况,无法得出艺术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对各级贵族享受的音乐礼仪的规定,与统治者喜好没有直接关系,且选项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先后吞并了众多诸侯小国。楚庄王时期,楚国更是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将势力延伸至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并要求周天子承认其霸主地位。这些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国家统一趋势的初现B. 楚国政治制度的先进
C. 宗法制度的彻底崩溃D. 传统政治秩序的松动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冲击,政治秩序出现松动。楚国通过吞并诸侯小国和打败晋国,成为中原霸主,正是这一政治秩序松动的体现,D项正确;“国家统一趋势的初现”不准确,因为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时期,并未出现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楚国政治制度的先进”虽然可能是楚国强大的一个因素,但并非这些现象出现的实质原因,政治制度只是影响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不能单独解释楚国成为霸主的现象,排除B项;宗法制度的彻底崩溃中“彻底”一词程度夸大,表述不准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未彻底崩溃,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中国古代某思想学派认为,统治者不应仅仅依靠强制性的命令来治理国家,真正理想的统治方式是通过道德的感召力和正确的引导作用,让百姓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实现稳定富强。百姓也才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思想学派最可能是( )
A. 法家B. 儒家C. 阴阳家D. 道家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思想学派主张统治者不应仅仅依靠强制性的命令来治理国家,而是通过道德的感召力和正确的引导作用来实现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道德教化,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和感化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题干信息相符,B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阴阳家主要研究阴阳五行等自然现象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政治、军事等领域,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政府“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朝此举旨在( )
A. 扩大商业贸易范围B. 推动民族交融
C. 强化对边疆的经略D. 削弱地方势力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政府将“亡人、赘婿、贾人”等迁徙到桂林、象郡、南海,这样做的意图是加强边防以巩固统一,C项正确;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秦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并不是为了扩大商业贸易范围,排除A项;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推动民族交融”属于客观影响,排除B项;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未体现地方势力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日益增多,并且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五言诗不但有独立成篇的作品形式,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这反映出汉代( )
A. 文学审美标准发生巨大变化
B. 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
C. 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
D. 文学创作受到严格的文体限制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并与赋相结合,体现了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未涉及文学审美标准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五言诗“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未体现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士族势力的强大B. 科举制度的缺失
C. 政治局势的混乱D. 武将权力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上占有特权,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是门第高的士族所把持,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士族政治表现,与士族势力的强大直接相关,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东晋时期尚未建立,排除B项;虽然东晋的政治局势确实较为混乱,但这更多是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结果而非原因,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士族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东晋时期虽然有一些武将掌握权力,但题目中强调的是是高门第的文人掌权,排除D项。故选A项。
9. 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40亩,女子授露田20亩,露田用于种植谷物,不得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用于种植桑、枣、榆树等经济作物。桑田为世业田,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施行( )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B. 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C.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D.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均田制是由政府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土地进行耕种,保证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均田制下土地仍然属于国有,并非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的实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耕种权,贫富差距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均田制无法彻底解决,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土地的分配方式,没有明确提及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的相关内容, 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南北朝时期,北朝将南朝贬称为“岛夷”,南朝则称北朝为“索虏”,双方皆以中国正统自居,欲消灭对方以实现全国统一。然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甚至甘愿称臣纳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B. 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C. 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互相贬低,皆以中国正统自居。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这一变化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A项正确;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基本消除”不符合史实,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变化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未涉及南北经济实力比较,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为了搞赏有功将领以及安抚安史之乱的降将,唐朝大量增设节度使之职。节度使拥兵自重,职位世袭,并自行任命官吏。他们既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情况,也不向中央缴纳贡赋。这可用于说明唐朝( )
A. 国家统治秩序的崩溃B. 地方治理体系的发展
C.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 选官制度发生了变革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大量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职位世袭,并自行任命官吏,不向中央缴纳贡赋,独立性很强,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节度使权力较大,不能说明“国家统治秩序的崩溃”,A项犯了以偏概全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具体的地方治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势力强大,与选官制度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据史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美。”这说明( )
A. 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影响巨大B. 唐朝高级官员都必须是进士出身
C. 隋朝官员选拔制度方式较单一D.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知,材料强调了进士科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地位的上升,受到世人的推崇,A项正确;“唐朝高级官员都必须是进士出身”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材料说明隋朝开始设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朝只有进士科一种官员选拔方式,排除C项;隋唐时期逐渐建立科举制度,宋朝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唐朝政事堂作为宰相们议事场所,最初设置于门下省,之后迁至中书省。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更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长官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职务相当于宰相。据此可推知,政事堂的设立( )
A. 导致了冗官现象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完善了监察体制D. 弱化了君主权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并改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融合,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不会导致冗官现象,排除A项;政事堂是行政机构,并不是监察部门,排除C项;政事堂服务于君主专制,并未体现弱化了君主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一些玄学家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玄学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统治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
D. 儒道佛思想开始融合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玄学家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崇尚“清谈”,这些都反映出士人在这种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消极避世,C项正确;魏晋之际社会动荡,玄学家主张的“无为”“自然”“清谈”并非是对传统文化单纯的尊崇,更多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应对,排除A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虽然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学有所影响,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玄学家面对社会状况的态度和主张,而非着重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玄学,即道家思想的影响,并未明显提及儒道佛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朱熹指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意在强调( )
A.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国家积弱
B. 藩镇割据是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C. 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才能有效抵御外敌
D. 北宋崇文抑武政策是靖康之变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是“靖康之难”出现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排除B项;材料反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把军权和财权收归了中央,地方积贫积弱,导致“靖康之难”,强调地方积贫积弱与“靖康之难”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旨在通过提升文官的地位和抑制武将的权力,以实现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王安石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对此评价道:“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不取于民,将焉取之?”而现代有学者则认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关注”。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财税制度改革是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B. 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C. 评价王安石变法应结合具体历史背景D. 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涉及到王安石和司马光对财税制度的不同观点,以及现代学者的评价,反映出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常常受到各自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措施,但据材料不能得知其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中“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看法,不能得知司马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排除B项;阶级属性影响历史解释,但并非决定历史解释的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汉文帝时期,贾谊等人对朝廷的和亲政策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倒县(悬)之势”。贾谊强烈呼吁要维护汉朝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消除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
——摘编自樊文礼、史秀莲《汉代儒家的民族观—以贾谊、董仲舒、何休为中心》
根据材料,指出汉初面临的政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说明汉初在经济、思想领域面临的问题,并用史实说明汉武帝解决汉初上述问题的举措。
【答案】政治问题:匈奴对边境不断侵扰;王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答出一点即可)
补充说明:
经济领域:地方拥有铸造币权,经济实力强大,易形成与中央抗衡之势。
思想领域: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匈奴侵扰、诸侯势大的形势下,已难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答出一点即可)
举措: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采纳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政治问题:根据材料“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可知,匈奴对边境不断侵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王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说明: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拥有铸造币权,经济实力强大,易形成与中央抗衡之势;思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匈奴侵扰、诸侯势大的形势下,已难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政治方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军事方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谓侍臣曰:“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构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并以隋朝灭亡的两个反面例子论证此治国方针的重要性。
【答案】治国方针:戒奢从简;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实施开放对外政策。(答出两点即可)
反面例子: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激化社会矛盾。这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短命而亡。(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治国方针:根据“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得出戒奢从简;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得出推行开明民族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施开放对外政策。反面例子:根据“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构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还可举例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激化社会矛盾。说明大兴土木、对外征伐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短命而亡。(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三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鞋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秧变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认识。
【答案】(1)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百家争鸣的发展。
(2)特点:涉及内容广;具有系统性;政策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答出四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促使秦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认识: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而对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变法运动在各诸侯国广泛开展,体现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对富国强兵的追求,也是各诸侯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变法运动促使各诸侯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可知,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根据材料“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及所学可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百家争鸣的发展。
【小问2】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可知,涉及内容广;根据材料“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可知,政策导向明确;根据材料“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可知,针对性强;根据材料“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诸侯畏惧”可知,成效显著。影响:根据材料“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及所学可知,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根据材料“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及所学可知,促使秦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3】
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及所学可知,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而对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根据材料“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及所学可知,变法运动在各诸侯国广泛开展,体现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对富国强兵的追求,也是各诸侯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及所学可知,变法运动促使各诸侯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的论文标题及其目录: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文提出三条修改或补充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意见明确,理由充分)
【答案】示例
修改意见1:修改论文标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理由:这一改动使得读者能够更为精准地定位至特定的历史时期,明晰论文所聚焦的时空范围。
修改意见2:新增“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论文第一章。理由: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后续对经济崛起过程的深入探讨创造条件。
修改意见3:补充“南方经济崛起的深远影响”作为论文最后一章。理由:这一补充提升了论文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江南经济崛起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设问是对该论文提出三条修改或补充意见,并说明理由。首先,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崛起之路”及所学可知,可以修改论文标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动使得读者能够更为精准地定位至特定的历史时期,明晰论文所聚焦的时空范围。根据材料“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所学可知,可以新增“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论文第一章。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后续对经济崛起过程的深入探讨创造条件。根据材料“第二章农业的蓬勃发展;第三章手工业的辉煌成就;第四章商业的繁荣景象”及所学可知,可以补充“南方经济崛起的深远影响”作为论文最后一章。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补充提升了论文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江南经济崛起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等级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人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 四面排列
64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 三面排列
48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 两面排列
32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 一面排列
16
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崛起之路
第一章 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农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章 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第四章 商业的繁荣景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参考答案docx、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一历史试卷1-4pdf、历史高一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