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中考化学(实践活动)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
中考化学实践活动0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实践活动0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文件包含跨学科实践活动0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原卷版docx、跨学科实践活动0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吉林长春·一模)某小组在完成“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后,收获烦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中和”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碳中和”的实现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说明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C.开发氢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D.煤、石油、乙醇为三大化石燃料
【答案】C
【详解】A、“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的方式全部抵消,“碳”指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属于空气中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开发氢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故选项说法正确;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重要的化石燃料,乙醇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成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A.石油炼制B.太阳能发电C.燃煤脱硫D.酒精作燃料
【答案】B
【分析】低碳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详解】A、石油炼制,石油是含碳的有机物,石油产品应用会产生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C、燃煤脱硫,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酒精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题)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低碳生活、高质量发展”,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B.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
C.燃烧衣作物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效
D.为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大力发展燃煤火力发电
【答案】B
【详解】A、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烟尘、硫化物等污染物,故A错;
B、新能源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
C、燃烧农作物秸秆产生大量烟尘等污染物,故C错;
D、燃煤火力发电能产生空气污染物,故D错。
故选: B。
4.(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B.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庆贺节日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A
【详解】A、火力发电的原理为利用煤炭的燃烧发电,则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与“低碳”理念不相符,故选项符合题意;
B、多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有利于空气的净化,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限制烟花的燃放能防止空气污染,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空气的污染,与“低碳”理念相符,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4•渝北区自主招生)下列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解答】解: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故选项说法正确。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的方式全部抵消,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2024春•莱西市期末)下列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开发新能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答案】B
【解答】解:A、践行低碳行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C正确;
D、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故D正确;
故选:B。
7.(2024秋•凉州区期末)2024年4月29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话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焚烧垃圾B.燃煤取暖C.高炉炼铁D.步行上学
【答案】D
【解答】解:A、焚烧垃圾,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错误。
B、燃煤取暖,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错误。
C、高炉炼铁,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错误。
D、步行上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兴趣小组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1)说碳: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 。
(2)寻碳: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如图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
②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作用下经化合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钙
[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控碳: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答案】(1)二氧化碳;
(2)①光合;②CaCO3+H2O+CO2═Ca(HCO3)2;
(3)碳替代。
【解答】解:(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指的是生活、生产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
(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
②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经化合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钙[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
(3)由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表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①光合;②CaCO3+H2O+CO2═Ca(HCO3)2;
(3)碳替代。
9.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2)由于大量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的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下列反应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 (填字母)。
A.煤+氧气→点燃一氧化碳+水
B.CH4+2O2点燃¯CO2+2H2O
C.2H2+O2点燃¯2H2O
D.石油+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3)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衣——尽可能选择华美、艳丽的面料,不用考虑其他
②食——提倡光盘行动,减少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等
③住——及时关闭待机电源,使用节能家电等
④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4)“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重庆合川实验基地通过如图所示技术将CO2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这里的CO2捕集是一个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
(5)生物固碳: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该过程中将 转化为化学能。
(6)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一个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O2;
(2)C;
(3)②③④;
(4)物理;
(5)太阳能;
(6)H2O+CO2=H2CO3。
【解答】解:(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A、煤属于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煤燃烧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错误;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不稳定,发生反应:H2CO3=H2O+CO2↑,碳酸不是化石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正确;
D、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主要含碳、氢等元素),其燃烧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错误;故选:C;
(3)①衣——尽可能选择环保的面料可以缓解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②食——提倡光盘行动,降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等,符合题意;
③住——及时关闭待机电源,使用节能家电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④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4)通过如图技术将CO,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这里的CO2捕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一个物理过程;
(5)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产生葡萄糖和氧气,该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反应方程式是:H2O+CO2=H2CO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CO2;
(2)C;
(3)②③④;
(4)物理;
(5)太阳能;
(6)H2O+CO2=H2CO3。
10.(2023·辽宁沈阳·中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小组同学围绕实现碳中和开展了研究学习活动。
主题一:寻找“碳”之源
(1)以上物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塑料、合成纤维属于 (填“无机材料”或“合成材料”)。
主题二:认识的性质
(2)下图是小组同学绘制的性质思维导图的一部分,请补全相关内容。
①解释: ;②: ;实验分析: ;问题分析: 。
【实践活动】自制汽水
老师提供了自制汽水的标准配方:小苏打1.5g,柠檬酸1.5g,白糖10g,凉开水400mL。为改善口感,小组同学对标准配方进行了如下调整:
(3)将凉开水换成水果汁。每100g水果中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如右表,若想补充更多的维生素C,榨汁时应选择的水果是 。
(4)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更多,但可能会引发的问题是 。
A.汽水甜度过大B.制作过程中,造成液体喷出C.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
主题三:迈向碳中和
【查阅资料】工业上高炉炼铁副产品有炉渣、炉尘和煤气,煤气中CO含量可达30%
【设计方案】为了减少工业炼铁中CO、的排放,小组同学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了一个低碳行动方案,方案流程示意图如下:
(5)石灰浆[主要成分为]吸收的化学方程式: 。
(6)工业用含 480t的赤铁矿为原料炼铁,反应3中最多得到Fe t。
【评价交流】
(7)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炉后,起的主要作用是 。
(8)该方案的优点是除外,还可实现 (填物质化学式)的部分或全部循环利用。
(9)工业炼铁需消耗大量的焦炭,请写出一种在生活生产实际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 。
【答案】(1)合成材料
(2) CO2+H2O=H2CO3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隔绝空气或氧气 收集气体时,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3)柑桔
(4)BC
(5)CO2+Ca(OH)2=CaCO3↓+H2O
(6)336
(7)燃烧提供热量
(8)CaCO3、CO
(9)风能、水能、潮汐能等
【详解】(1)塑料、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
(2)①解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雨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得正常雨水显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②根据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可知,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流入烧杯中,空气被排出烧杯,导致蜡烛隔绝空气或氧气,从而使火焰熄灭。有的小组在实验中出现两支蜡烛都没熄灭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收集气体时,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二氧化碳。
(3)由表格信息可知,每100g柑桔中所含维生素C比每100g苹果中所含维生素C更多,故若想补充更多的维生素C,榨汁时应选择的水果是柑桔。
(4)A、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不会影响汽水的甜度,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可能导致装置内压强增大,制作过程中,造成液体喷出,故B选项符合题意;
C、增加小苏打、柠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可能导致装置内压强增大,打开瓶盖时,瓶盖弹出伤人,故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C。
(5)二氧化碳和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6)设反应3最多得到Fe的质量为x,,,x=336t,即工业用含Fe2O3480t的赤铁矿为原料炼铁,反应3中最多得到Fe336t。
(7)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炉后,起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
(8)CaCO3、CO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
(9)生活生产实际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潮汐能等。
11.(2024•九台区模拟)我国强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圆梦”小组同学确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力求构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践行低碳行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认识“碳中和”。
(1)结合图1所示“碳中和”公益图,“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 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2)任务二:揭秘“碳循环”。图1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 。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请你写出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
【答案】(1)吸收;
(2)化石燃料的燃烧
(3)光合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解答】解:(1)“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相抵消,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不增加,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由图可知,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H2O+CO2=Ca(HCO3)2。
故答案为:(1)吸收;
(2)化石燃料的燃烧;
(3)光合作用;CaCO3+H2O+CO2=Ca(HCO3)2。
12.(2024秋•柴桑区月考)某校同学开展以“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寻找碳之源】
(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能够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2)为探究厨房中二氧化碳的来源,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分别收集燃气灶炒菜前后灶台旁的气体,组成图1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到红墨水水柱向 (选填“左”或“右”)边移动,说明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碳封存】
(3)有一种“碳封存”方式是将二氧化碳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能被压缩的原因: 。
【化学方法吸收二氧化碳】
(4)同学们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吸收二氧化碳,设计图2装置进行实验,并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
①装置乙的作用是 。
②装置甲中压强的变化情况对应图3中的曲线 (填数字),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制定低碳方案】
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行动方案: 。
【答案】(1)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
(2)左。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间隔变小。
(4)作对照实验;2。
(5)双面使用纸张。
【解答】解:(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则“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能够缓解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
(2)实验说明炒菜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则将图1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右侧瓶内温度高于左侧瓶内,导致右侧瓶内压强高于左侧瓶内,可观察到红墨水水柱向左边移动。
(3)二氧化碳能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间隔变小,故填: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间隔变小;
(4)①装置乙的作用是作对照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②实验最后烧瓶内气压越小,说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越好,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曲线2代表装置甲中气压的变化。
(5)切实可行的低碳行动方案有: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双面使用纸张等。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
(2)左。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间隔变小。
(4)作对照实验;2。
(5)双面使用纸张。
13.(2022秋•德化县期中)如图是有关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项目。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举一例,下同);环境问题导致的后果除了a以外,还有 。
(2)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可用于保存食物。该过程的能量变化是通过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实现的。
(3)某学习小组对(2)中变化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作出猜想】Ⅰ.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Ⅱ.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拓展延伸】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交流讨论】由实验②④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海平面上升(合理即可);
(2)物理;
(3)[做出猜想]向集气瓶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完全消失时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Ca(OH)2+CO2=CaCO3↓+H2O;分子构成相同;
[拓展延伸]木条复燃,最后熄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交流讨论]分子构成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
【解答】解:(1)化石燃料使用、微生物发酵等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则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得环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故答案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海平面上升(合理即可);
(2)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形成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
(3)[做出猜想]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向集气瓶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完全消失时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没有变化,由于二氧化碳的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故答案为:向集气瓶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完全消失时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Ca(OH)2+CO2=CaCO3↓+H2O;分子构成相同;
[拓展延伸]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向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可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先复燃,随着装置内二氧化碳的增多,燃着的木条会熄灭,微观上是因为该过程中氧气分子转变为二氧化碳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木条复燃,最后熄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交流讨论]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条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子构成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故答案为:分子构成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
(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化学在医药、材料、环境、信息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合成 二氧化碳(/) 还原 A 价
【详解】化学式的书写:元素符号+数字的组合,酒精就是乙醇,对应的化学式为。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所以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
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其中利用了碳的还原性,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元素。
①钛合金制造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所以钛合金的优良性能有: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硬度大、密度小。故填:A。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不变,结合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氢原子,1个钛原子,3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所以反应后少了1个钛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的化学式为;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在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15.(2023•龙岗区模拟)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践行碳中和理念,某中学开展“我为低碳做贡献”的实践活动。
任务一:了解自然界中CO2循环
(1)从如图可见,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增多的主要过程是 ;
任务二:探究吸收CO2的途径
【作出假设】小航同学:自然界有大量海水,能充分吸收大气中过多的CO2
小娟同学:可用石灰水吸收大气中过多的CO2;
小博同学:可用NaOH溶液吸收大气中过多的CO2。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向充满CO2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液体,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分析评价】
(2)实验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②的实验现象为 ;
(4)请评估小航同学的观点所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并阐述理由: 。
任务三:寻找利用CO2的新途径
【搜集资料】我国李灿院士主导研发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成功运行。核心原理是将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绿色燃料甲醇CH3OH)和H2O。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四:制定低碳行动方案
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做法: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烧;
(2)CO2+H2O=H2CO3;
(3)瓶子变瘪,形变较大,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改变了海水的酸碱性,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5)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出行。
【解答】解:(1)从如图可见,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增多的主要过程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和饱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同时瓶内压强减小,故实验②的实验现象为瓶子变瘪,形变较大,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会使海水酸化,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故评估小航同学的观点所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的理由是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改变了海水的酸碱性,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5)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绿色燃料甲醇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
(6)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以低碳生活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则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故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做法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出行。
16.(2023•泰山区校级三模)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践行碳中和理念,某实验中学开展了“我为低碳做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
探究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②碳酸钠与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相似;
(1)小鹏同学按如图ABC进行实验,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认为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爽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她的理由是 。
(3)小静同学进一步思考后,设计了图D的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用注射器分别向烧瓶(已收集满CO2气体)中加入等体积的 ,通过传感器测得瓶中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E示)。
①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
②800s时,曲线a表示的溶液显 (填“酸”或“碱”)性。
③通过对比曲线a和曲线b (填“不能”或“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
探究二:从生成物的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查阅资料】Ⅰ.NaOH与CO2分两步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
Ⅱ.NaOH与NaHCO3反应方程式为:NaOH+NaHCO3═Na2CO3+H2O
Ⅲ.物质的溶解性:
Ⅳ.溶液的酸碱性: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刘延根据资料中的Ⅰ、Ⅱ对其成分提出了5种合理猜想,请将猜想补充完整。
猜想1:只有NaOH
猜想2:NaOH和Na2CO3
猜想3:只有Na2CO3
猜想4:
猜想5:只有NaHCO3
【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猜想 是正确的(填数字)。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塑料瓶变瘪;
(3)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①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②酸;
③能;曲线b比曲线a压强更小;
【提出猜想】NaHCO3和Na2CO3;
【实验验证】步骤1:1、5;
步骤2:稀盐酸;HCO3−;
步骤3:酚酞溶液;OH﹣。
【实验结论】3。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小爽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她的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塑料瓶变瘪;
(3)根据对比实验方法可知,设计了图D的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用注射器分别向烧瓶(已收集满CO2气体)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①加入液体气体被压缩,瓶内压强增大,则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②分析曲线图E可知,曲线a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则800s时,曲线a表示的溶液显酸性;
③分析曲线图E可知,通过对比曲线a和曲线b能证明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曲线b比曲线a压强更小;
【提出猜想】根据题意结合已知的猜想可知,猜想4是NaHCO3和Na2CO3;
【实验验证】步骤1:取该NaOH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钡,实验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证明猜想1、5不成立;
步骤2: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证明原溶液不含HCO3−,即猜想4不成立;
步骤3: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则另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未变红,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原溶液不含OH﹣,即猜想2不成立;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是猜想3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塑料瓶变瘪;
(3)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①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②酸;
③能;曲线b比曲线a压强更小;
【提出猜想】NaHCO3和Na2CO3;
【实验验证】步骤1:1、5;
步骤2:稀盐酸;HCO3−;
步骤3:酚酞溶液;OH﹣。
【实验结论】3。
7.(2023·山东威海·中考真题)“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
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1)“碳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压缩的原因 。
②为了防止对输送管道内部造成腐蚀,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等,同时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处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 。低铬钢属于 (填序号)。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③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
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
C.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D.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改变
(2)“碳转化”
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新型电解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③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①和②两个反应实现了 的转化。
(3)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BD CD
(2) 无机物到有机物
(3)植树(合理即可)
【详解】(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越大,分子间间隔越小,所以二氧化碳易被压缩是因为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与不锈钢或低铬钢发生反应,所以需要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处理,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是:;
低铬钢属于合金,合金是金属材料,同时合金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也是混合物,故选BD。
③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组成相同,此选项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二氧化碳不燃烧,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也不燃烧,此选项错误;
C.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所以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此选项正确;
D.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得到的,所以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故条件改变,状态改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CD。
(2)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6、4;反应后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4、4,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
③二氧化碳为无机物,而、含碳元素,为有机物,所以①和②两个反应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3)低碳行动有植树、骑自行车,或节约用电等;
途径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
贡献率
47%
21%
15%
17%
水果
糖类/g
维生素C/mg
柑桔
10
80
苹果
10
4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微观探析
实验结论
①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一小块干冰,振荡
a.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b.
猜想Ⅱ正确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微观探析
实验结论
③向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重复多次
c.
d.
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④向③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医疗上用的酒精溶液做消毒剂,酒精的化学式为 。
“神舟”系列飞船航天员的航天服使用了多种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 (填“合成”或“复合”)材料。
为实现未来“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中学生都应传播“低碳”理念,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 排放。
单晶硅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基础材料。制取粗硅可用如下反应:,其中利用了碳的 (填“氧化”或“还原”)性。
①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关键部件——供人活动的耐压球壳体是用钛合金制造的。钛合金的优良性能有 (填字母)等。
.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 .硬度小、密度小
②我国钛等储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制钛流程中的一步反应是:,则的化学式为 ,在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①加入海水
瓶子变瘪
②加入饱和石灰水
③加入饱和NaOH溶液
瓶子变瘪,形变最大
CO32−
HCO3−
OH﹣
Ba2+
不溶
溶
溶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
取该NaOH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证明猜想 不成立(填数字)
步骤2
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滴加
无气泡产生
证明原溶液不含 (填“离子符号”)
步骤3
另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未变红
证明原溶液不含 (填“离子符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实践活动11 探究暖宝宝组成及其发热原理--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文件包含跨学科实践活动11探究暖宝宝组成及其发热原理原卷版docx、跨学科实践活动11探究暖宝宝组成及其发热原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实践活动08 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文件包含跨学科实践活动08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原卷版docx、跨学科实践活动08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实践活动07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命题突破专练,文件包含跨学科实践活动07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原卷版docx、跨学科实践活动07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