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6小题,每题2分;7~11小题,每题3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è) 辟邪(bì) 殚精竭虑(dān)
B.喧嚣(xiā) 鲜腴(yú) 振聋发聩(kuì)
C.翘首(qiá) 濒临(bīn) 潜滋暗长(qiǎn)
D.纤维(qiān) 狼藉(jí) 惟妙惟肖(xi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倔强(juè)——jué;
C.潜滋暗长(qiǎn)——qián;
D.纤维(qiān)——xiā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道 桥墩 联结 自出心裁
B.丘壑 苔痕 车辙 妙手藕得
C.倦怠 芭蕉 旌旗 坦荡如砥
D.销毁 瞻仰 蔷薇 巧妙绝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遂道——隧道;
B.妙手藕得——妙手偶得;
D.巧妙绝仑——巧妙绝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_____________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无论是修长匀称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还是狂放洒脱的草书、方正规矩的楷书,都_____________了中华文化之美,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
A.记录 包含 显露B.收录 蕴含 显露
C.记录 蕴含 体现D.收录 包含 体现
【答案】C
【解析】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收录:编辑采用。根据后面的“发展进程”可知,应用:记录。
第二空:包含:包蕴;含有。蕴含:包含;内含。根据后面的“精神”可知,应用:蕴含。
第三空:显露:明显地现出。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根据后面的“中华文化之美”可知,应用:体现。
4.下面一段话选自某班的《班级日志》,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我们班负责本周的校园执勤工作,大家深感责任重大。②每天,只要广播声一响起,我们就按时到岗,各司其职。③一周下来,我们班获得了“优秀执勤班级”的称号,是因为所有同学共同努力的原因。④通过这次执勤,我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C.句式杂糅,应删去“因为”或“的原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藏品记录着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多元信息,蕴含着提升审美水平、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文明交流等多种力量。
A. ”。 ? :B.。” 。 :
C.”。 。 、D.。” ?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第一空,“博物馆的力量”是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名称,应用双引号表示,且方框一前面的句子表示完整的意思,故方框一依次填双引号和句号;
第二空,“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是一个疑问句,故方框二应填问号;
第三空,“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是丰富多彩的藏品的具体举例,故方框三处应填冒号。
6.下列对《渔家傲》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人一开头便写了梦中所见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图画。
B.“殷勤问我归何处”,“问”字与下片“报”字,问答之间,语气衔接,联系紧密。天帝关心词人想要回到哪里去。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
D.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体现了李清照词婉约的创作风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词。
D.“突出体现了李清照词婉约的创作风格”的赏析不恰当,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阅读《香囊飘香》一文,回答小题。
香囊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熏囊、香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因为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所以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含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⑨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商周时期已有人佩戴,历史悠久。
B.古人佩戴、使用香囊的方式并不单一,可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悬挂于帏帐内等。
C.因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具有驱虫驱蚊的功能,所以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
D.布帛香囊跨越的年代久远,到了唐代玉制香囊较为常见,金属制的香囊在明清时渐多。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从历史发展、应用、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方面介绍说明对象“香囊”的特点。
B.横线句中“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性,准确说明了香囊在古代被富贵人广泛应用。
C.第⑧段为说明金属香囊制作工艺,采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是按照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的。
【答案】7.D 8.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
D.“到了唐代玉制香囊较为常见,金属制的香囊在明清时渐多”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结合第⑧段“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第⑨段“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可知,到了唐代玉制香囊较为常见,玉制香囊在明清时期越来越多。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采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⑧段“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可知,第⑧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方法,没有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10.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连列举六个历史人物事例,说明他们虽出身贫贱,但经艰苦磨炼后终成不凡事业。
B.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由个人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孟子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D.本文从正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并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答案】9.C 10.D 11.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C.句意: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辨析。
重点字词:生,使……生存;死,使……死亡;于,在,处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文章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正面论述了经受磨炼的好处,同时从反面论证了没有忧患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进而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而不是仅从正面论证。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任用。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Ⅱ卷(共7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深秋时节角声响起、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庐在人境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白头搔更短 (4)小园香径独徘徊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牛弘之裔①。始,韩弘②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③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④,校计⑤出入。所以饷⑥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⑦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注】①裔:后代。②韩弘,河南滑州匡城人。③杜塞:阻塞。④赀簿:账簿。⑤校计:核算。⑥饷:贿赂。⑦注:批注。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公武卒______________
②悉收赀簿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牛僧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3.①死 ②全,都
14.因此(皇帝)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任中书侍郎。
15.牛僧孺是一位廉洁的官员。韩弘当朝时,他的儿子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牛僧孺拒绝了他家的贿赂,因此得到穆宗称赞重用。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韩公武死了。卒:死;
(2)句意: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悉:全,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由是(因此),遂(就),寻(不久)迁(升任)”要理解正确。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可知,皇帝派遣使者到韩弘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韩弘曾送给牛僧孺千万钱,但他没有接受,牛僧孺因此得到了穆宗的重任。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不慕名利,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人。
参考译文:
牛僧孺,字思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此前,韩弘入朝,他的儿子公武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相继死去,孤孙年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穆宗赞赏他,对左右侍臣说:“我没有看错人啊!” 因此(皇帝)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任中书侍郎。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大地的馨香》,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体虽然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了,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⑬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有删改)
16.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大地的馨香”有何含义?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
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9.本文第⑩段中提到“这倒让我有些愧疚”,我为什么会心生愧疚?请分点说出使“我”心生愧疚的原因。
【答案】16.①春天的大地在阳光照耀下花草丛生,充满生机活力,散发着馨香。②父亲好比大地,在他的养育和谆谆教诲中,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17.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8.①父亲勤劳、热爱劳动,年事已高仍一刻不闲从事农事;②父亲富有教育智慧,叫年少的我下地,教育我读书与种地是一码事儿的道理,让我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③父亲关爱孩子,让我的生活既有喜乐福景,也有诗情画意。
19.①我没能及时领会父亲说的“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的内涵和良苦用心;②年少时,父亲催我下地,我不理解父亲的用意,极不愿意;③过了不惑之年,我终于理解了父亲,但已错过陪伴父亲劳作的时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
表层上:根据第③段“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以及第⑬段“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可知,春天的大地阳光温暖,充满生机,花草丛生,这种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让人能感受到的馨香,这便是标题中“大地的馨香”在自然层面的含义,即春天的大地在阳光照耀下花草丛生,充满生机活力,散发着馨香。
深层上:根据第⑨段“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第⑩段“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了,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第⑫段“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可知,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如同大地一样,以他的养育方式和对我的教导,让我在经历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所以标题“大地的馨香”也象征着父亲对我的养育和教导,就像大地散发的美好气息一样,即父亲好比大地,在他的养育和谆谆教诲中,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根据“春风犹如一把剪刀”可知,此句将“春风”比作“剪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像剪刀裁剪东西一样,快速地催生出千树万树繁花,展现出春天万物在春风吹拂下迅速生长、蓬勃开放的特点,体现出春天蓬勃的生机。根据“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可知,“窥视”一词将嫩芽拟人化,赋予嫩芽人的动作和情感,仿佛嫩芽像人一样怀着好奇的心情,偷偷地观察着即将到来的郁郁葱葱的春天,形象地表现出嫩芽的活泼与春天旺盛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春风和嫩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早春的美好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⑤段“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可知,父亲即便年纪大了,依然对农事充满热情,不愿停歇,这充分体现出父亲勤劳的品质以及对劳动的热爱。
根据第⑧段“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以及第⑫段“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可知,父亲通过让我参与劳作这种方式,让我明白读书和种地一样,都要抓住时机,努力付出,从而让我在劳作中感悟生命,珍惜读书时光,可见父亲富有教育智慧。
根据第⑫段“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可知,父亲给予我的生活既有像诗中描绘的那种家庭和睦、充满生活乐趣的氛围,又有富有诗意的美好感受,这表明父亲关爱孩子,用心营造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以及第⑪段“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可知,当初父亲表达“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时,我完全不认同,直到过了不惑之年才明白其内涵,意识到自己没能及时领会父亲话语中的良苦用心,所以心生愧疚。
根据第⑧段“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可知,年少时父亲叫我下地劳作,我却不理解他的用意,内心充满不情愿,如今想来,对父亲当时的做法没有给予理解和配合,因此感到愧疚。
根据第⑩段“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了,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以及第⑫段“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可知,过了不惑之年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可此时父亲不再叫我一同劳作,我错过了与父亲一起劳作,共同体会其中意义的时机,所以产生愧疚之情。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某班同学开展了“中国瓷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本次活动搜集的部分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材料二】
中国瓷器制作技术往往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材料三】
下面是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瓷房子”建筑材料简略表:
【材料四】
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呈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如康熙年间,景德镇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20.以上材料中,最能体现“中国瓷文化”特点的两则是________和 ________。
21.请概括【材料三】的内容。
【答案】20.①【材料二】 ②【材料四】
21.所用材料中瓷的种类丰富多样;使用量大;跨越年代(或历史)久远
【解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一:瓷器中包含的独创技术;材料二:瓷器制作技术往往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材料三:“瓷房子”建筑材料的种类及使用量;材料四: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所以最能体现“中国瓷文化”特点的应该是材料二和材料四,这两则中涉及到了民间工艺美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图表的解读。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发现“瓷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涉及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史),可见瓷器历史久;从建筑材料使用量上看,瓷器使用量特别大;从建筑材料分类来看,可以发现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二)名著阅读(3分)
22.有人评价(昆虫记)能“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说说选段中的昆虫能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艰难万分地往上滚动那巨大的粪球,它一直是倒退着在推动,我在寻思,它是运用何种稳定神功把这么个庞然大物稳定在斜坡上的。啊!稍一协调不好,它便白忙活半天了:粪球滚落下去,把它也连带着摔下去了。然后,它又开始往上爬,不一会儿又摔了下去。它随即又往上爬,这一次走得挺好,艰难路段,总算通过了,原来是一个禾本植物的根在作怪,让它摔下去好几次……
【答案】圣甲虫想方设法地向斜坡上滚动巨大的粪球,即便一次又一次地从斜坡上滚落,但是它从未放弃过努力,启发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惧艰难险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艰难万分地往上滚动那巨大的粪球”分析,文段描写的滚粪球的圣甲虫。
根据“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艰难万分地往上滚动那巨大的粪球”和“粪球滚落下去,把它也连带着摔下去了。然后,它又开始往上爬,不一会儿又摔了下去。它随即又往上爬,这一次走得挺好,艰难路段总算通过了”分析,圣甲虫经历一次次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昆虫世界也与人类社会相似。我们要学习圣甲虫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3.作文。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材料使用量
建筑材料所属朝代
古瓷器
四千多件
唐、宋、元、明、清
汉白玉石雕
四百多件
水晶石与玛瑙
四十多吨
古瓷片
七亿多片
古瓷盘与古瓷碗
一万三千多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pdf、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