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汉语哲学的概念、意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汉语哲学是用西方哲学审视中国自身的思想传统,也有学者认为汉语哲学致力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来研究与表达西方哲学,这些虽然跟汉语哲学的论题沾点边,但总体上还算是国内中国哲学或西方哲学研究范畴所进行的工作,并不是目前关于汉语哲学争论的焦点。另有两个较为典型的界定,一是认为汉语哲学是关于汉语言的哲学,是一种语言哲学;二是认为汉语哲学是以汉语思考、讨论哲学问题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对此,笔者都有疑义,认为前者的定义较为狭隘,忽视了汉语哲学非常宽广的论域,而后者的定义又过于宽泛,几乎涵括了中国哲学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笔者把汉语哲学定义为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所进行的哲学探索,包括了揭示人类通过语言与文化“积淀”形成的理解“汉语世界”的共同基础,揭示开放的“生活世界”所带来的文明间碰撞与融合,回应人类在一个古今中西交融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根基性问题与挑战。
汉语哲学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里涉及对于“普遍性”的理解。这种提法本身就可能深陷柏拉图式的“普遍——特殊”的框架之中。哲学基于人类生存共通性的特质,追求的是其普遍性价值(这是在汉语意义上“普遍”的含义),这是哲学的自我期许。但在不同的文明中,人类对其生存最基本的问题会给出不同面向的思考与解答,并通过各自的语言系统形成某种本源性的思想框架。哲学有其普遍关切,但在出发点上各有其独特性,会受限于某种特定语言体系背后的思想框架,但哲学完全可以以去语境化的、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在全球范围为人类提供多样性的视角。不同文明之间有哲学上的差异是自然而然的,这并不意味着各自是封闭的,也不意味着各自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从而标榜自身比其他语言世界更重要或更优越。在差异性与独特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各美其美”。人类正是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中生存下去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汉语哲学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笔者相信,在人类文明的层面上,很难受限于一种柏拉图意义上的“普遍”,很难以这种强硬的、狭隘的方式去理解人类的共同性,而更应该强调的是人类之间的共通性,或者是一种“家族相似”。不同文明为此提供了差异化的理解,而哲学为此提供了可沟通的理性平台,多元的思考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来构筑一种“全球哲学”,汉语哲学不是某种普遍“世界哲学”的特殊体现,而是“全球哲学”的共同组成部分。尽管是基于“汉语世界”的独特视角,但汉语哲学的思考依旧是立足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汉语哲学应该深入到各个哲学领域,例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知识论、科技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环境哲学、应用伦理学,等等。此外,发展汉语哲学,能够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基于“汉语世界”的独特智慧,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强调开放与融合,在哲学的层面上共同应对人类当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是汉语哲学的根本使命。
(摘编自孙向晨《汉语哲学的基本问题向度》,2024年8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从跨文化哲学态度出发看待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我们可以发现下述现象。
首先,就其基于各自的语言所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其思想资源所形成的哲学形态而言,二者具有特殊性,都是特殊哲学。但就其都是对人类生存所关切的普遍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而言,它们又同样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普遍哲学的意义。显而易见,在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上,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处于相同的状况,具有同等的价值。如果把西方哲学的特殊性当作哲学的普遍性,把西方的“特殊哲学”当作普遍哲学的标准与模本,甚至绝对化为唯一的普遍哲学,而把汉语哲学仅仅看作这种“普遍哲学”的“特殊体现”,不但混淆了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且是无根据的。
其次,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各自的发展也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都是从各自的语言及其生活世界和思想资源出发来思考与回答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它们都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或普遍哲学的品质与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普遍哲学的品质是通过二者在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特定哲学思想和理论形态得到体现的。
再次,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在思想资源和理论内容上是相互激发、彼此影响的。自现代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哲学以来,汉语哲学在概念范畴、论述方法、体系构造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受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汉语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较弱。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吸取、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方式和阐释方法,深入挖掘传统思想资源,持续激发思想活力,推进汉语哲学发展。但这绝不是说,当下我们在思考和构建汉语哲学时,仍然要以西方哲学为唯一参照,仍然要把西方哲学作为普遍哲学的标准与模本。
(摘编自庞学铨《汉语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虽然跟汉语哲学的论题沾点边”中的“这些”,指近年来部分学者针对汉语哲学的概念、意涵所提出的不同观点。
B.“对此,笔者都有疑义,认为前者的定义较为狭隘”中的“此”,指学者对汉语哲学提出的两个较为典型的界定。
C.“这种提法本身就可能深陷柏拉图式的‘普遍——特殊’的框架之中”中的“这种提法”,指汉语哲学涉及的“普遍性”。
D.“我们可以发现下述现象”中的“下述现象”,指的是作者接下来围绕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所阐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学者们围绕汉语哲学提出了很多观点,这其中就有对其定义的理解和表述。
B.哲学追求的是其普遍性价值,这与文中柏拉图式的框架中所说的“普遍”有所不同。
C.就哲学而言,不同文明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自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D.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形成的哲学形态具有特殊性,都是特殊哲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哲学是以汉语思考、讨论哲学问题而形成的哲学思想,此定义过于宽泛,是因为其未考虑到汉语哲学的领域非常宽广。
B.哲学在出发点上各有其独特性,这意味着它可以以去语境化、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从而为人们提供多样性的视角。
C.汉语哲学的思考立足人类普遍性问题,由此可知,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科技哲学和环境哲学都属于汉语哲学的范畴。
D.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都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或普遍哲学的品质与特征,这与二者思考与回答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的出发点密不可分。
4.提出和发展汉语哲学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到了汉语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D
4.①有助于建设人类家园,在立足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可沟通的理性平台;②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更好地面对困境与挑战。
5.①材料一着眼于汉语哲学的普遍性,强调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二从对比的角度出发,聚焦汉语哲学和西方哲学所体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围绕汉语哲学展开论述,材料一聚焦于汉语哲学的定义、使命及与全球哲学的关系,强调其通过立足“汉语世界”回应人类普遍性问题,并推动人类文明融合。材料二则从跨文化哲学角度切入,分析其与西方哲学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上的关系,主张二者具有相同价值,不应以西方哲学为唯一参照。整体来看,材料一立足构建,视野更宏大,而材料二注重平衡与比较,思路更针对性鲜明。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指汉语哲学涉及的‘普遍性’”错,表述片面。原文是“汉语哲学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里涉及对于‘普遍性’的理解。这种提法本身就可能深陷柏拉图式的‘普遍——特殊’的框架之中。”可见,“这种提法”,指汉语哲学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故选C。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形成的哲学形态具有特殊性,都是特殊哲学”错,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就其基于各自的语言所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其思想资源所形成的哲学形态而言,二者具有特殊性,都是特殊哲学”,可见选项漏掉了“就其基于各自的语言所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其思想资源所形成的哲学形态而言”这一限定条件。
故选D。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是因为其未考虑到汉语哲学的领域非常宽广”错,原因搞错。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笔而后者的定义又过于宽泛,几乎涵括了中国哲学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可见,这一定义过于宽泛,是因为其几乎涵括了中国哲学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而不是因为未考虑到汉语哲学的领域非常宽广。
B.“这意味着它可以以去语境化、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错,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哲学在出发点上各有其独特性,会受限于某种特定语言体系背后的思想框架,但哲学完全可以以去语境化的、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在全球范围为人类提供多样性的视角。”可见,选项将“受限于某种特定语言体系背后的思想框架”与“可以以去语境化、理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表述错误。
故选B。
C.“由此可知,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科技哲学和环境哲学都属于汉语哲学的范畴”错,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说“汉语哲学应该深入到各个哲学领域,例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知识论、科技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环境哲学、应用伦理学,等等。”但并不是说因为汉语哲学的思考立足人类普遍性问题,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科技哲学和环境哲学就都属于汉语哲学的范畴。
故选D。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三段提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汉语哲学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汉语哲学的思考立足人类的普遍性问题,能够为建设人类家园提供可沟通的理性平台,帮助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人类共同的家园。由此概括为:汉语哲学有助于建设人类家园,在立足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可沟通的理性平台;
②材料一第三段还提到汉语哲学是“全球哲学”的共同组成部分,发展汉语哲学能够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基于“汉语世界”的独特智慧,汉语哲学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强调开放与融合,在哲学的层面上共同应对人类当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是汉语哲学的根本使命。由此概括为: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更好地面对困境与挑战。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主要从汉语哲学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所进行的哲学探索,揭示人类通过语言与文化“积淀”形成的理解“汉语世界”的共同基础,回应人类在一个古今中西交融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根基性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强调汉语哲学立足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是“全球哲学”的共同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人类共同家园、帮助“全球哲学”实现其多元化的样态、共同应对人类当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等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材料一着眼于汉语哲学的普遍性,强调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②材料二主要通过对比西方哲学和汉语哲学,阐述二者在基于各自的语言所承载的生活世界及其思想资源所形成的哲学形态上具有特殊性,但在对人类生存所关切的普遍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上又同样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具有同等价值,强调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在思想资源和理论内容上是相互激发、彼此影响的。由此可见:材料二从对比的角度出发,聚焦汉语哲学和西方哲学所体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冬
红柯
奎屯河谷的那一边,地势开阔,有一条公路像黑色河流,与河一起流进准噶尔盆地深处。河谷在平地变窄,跟公路差不多。这个季节水很小,河道像眯缝着的眼睛,水浪奔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那几排平房坐落在河道与公路之间,林带里的树落尽了叶子,挡不住这个季节的大风。
这条路好久没来车了。车全在几公里外的独克公路上,这辆车就是从独克公路上转过来的。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老头才知道那是儿子的车。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他们回屋里,丫头做揪片子,到处都是羊肉和皮芽子的香味。老头问儿子:“办好啦?”儿子说:“那是个好单位,在市中心,妹妹明天就可以上班。”老头喊丫头出来,老头说:“吃过饭跟你哥走,上班可是大事。”丫头说要在家多待几天,怕爸爸寂寞。老头笑:“你爸是粗人,不认识寂寞。”儿子和丫头都笑。
吃饭时儿子叮咛爸爸不要出去乱跑,不要待雪地,那会把人冻僵的:“你就在屋做饭,看电视,吃的用的全给你安顿好了。”几天前,儿子在院子的菜窖里储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果子和菜。儿子说:“过几天我拉两只羊,爸你好好享福吧,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咱们跟这里拜拜了。”老头说:“我喜欢这里,跑奎屯去干什么,你知道奎屯是什么意思?蒙古语里是个寒冷的地方。”儿子说:“现在那里建起了城市,你儿子你女儿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
丫头很高兴,收拾碗筷,哼哼着歌。老头说:“你喜欢那里。”丫头说:“我喜欢。”
“到那里要听你哥的话。”
“爸爸我会常回来看你,给你买好吃的。”
“咱家不缺吃的,你不要乱花钱。”
“爸,我走了房子里就剩你一个了。”
“我知道你们操心这个,我不孤单。”
“这里只有你一个。”
“有好多人家,怎么说是我一个。”
“那是别人,这里你没亲人了。”
老头笑了:“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单哩,你谁也不认识,你只认识你哥,街道楼房你一个也不认识。”丫头说:“我在电视上见过奎屯,城里很热闹。”
“年轻的时候应该到热闹的地方去生活。”
丫头放心地收拾自己的行装。儿子把妹妹的行李搬到车上,兄妹俩不要老头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老头知道那白茫茫的远方有一条公路,更远的地方是一座城市,儿子和女儿到那里就半夜了。
老头到前边的土房子里,从煤堆上搬下一个大煤块。门后边有一个轮胎制作的皮桶,老头用它装煤,装满满一桶。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老头不是心急的人,他有耐心,等火那种轰轰声衰弱下去。炉膛里静悄悄,老头心里也静悄悄。炉子这么谦虚绝不是因为它弱,而是它沉得住气。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老头上了年纪,可还是喜欢结实有力的东西。这么棒的火他很放心。他觉得是时候了,熔岩状的火烬快裂成娃娃嘴了,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
火焰一跃而起,老头绝不让它们冲出来,他把他的大铁壶搁在上边,火焰被压进火墙,像炮弹沿着膛线射向屋顶射向寒冷蔓延的各个角落。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炉子是他的机关枪是他的大炮。老头当过志愿军,跟联合国军打过仗,他知道一挺机枪完全可以守一座山头。
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老头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他种过地放过牧,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一个烧得很旺的炉子就跟一头黄缎般的牛犊一样,就跟浑身雪白的马儿一样,你会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丫头真是好丫头,头月发工资就买了肯德基和巧克力蛋糕,在爸爸生日那天赶回来了。老头啃着鸡腿,喝着丫头温好的奎屯特曲:“这就是美国鸡,真有意思,老子跟美国人打过仗,现在又吃美国鸡。”老头吃得很香,一只鸡一扫而光,还喝了半瓶白酒。丫头想跟爸爸说说话,爸爸已经走神了,死死盯着炉子。炉子刚加了煤,老头张着嘴巴支棱着耳朵听炉膛里的轰响,老头沉醉在煤块激昂的燃烧里,丫头叫了几声他都没听见。丫头哭了,声音很小。丫头一哭老头就回过神来:“给你说过么,到了奎屯你会哭鼻子。”
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老头的。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儿子还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浪奔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不仅写出秋冬时节河道水流缓缓的情形,还暗示了曾经充满激情岁月的流逝。
B.老头嫌弃奎屯是一个寒冷的地方,也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所以选择了一个人住在平房,守着炉火过冬的生活。
C.儿子的房子有暖气,老头还是把炉子带上楼,并大半天蹲在炉子跟前,因为他不愿接受奎屯的这种生活方式。
D.“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单哩”,老头在安慰女儿的同时,也隐约流露出不希望她离开自己到奎屯去的心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整体叙事节奏较为舒缓,这与乡村平静的生活以及老头沉寂的心境相映成趣。
B.老头与儿女日常对话的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C.揪片子、羊肉、皮芽子,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日常饮食描写使故事充满生活气息。
D.“你会满心欢喜乐不可支”,人称由“他”转“你”,引导读者感受老头内心的欢喜。
8.小说用较大篇幅描写炉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简单的情节中蕴含了怎样丰富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答案】6.A 7.A
8.①炉火燃烧时的激昂热烈,体现出老头对充满力量的喜好,表现了他的坚毅质朴;
②炉火燃烧时的温暖有力,烘托了老头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表现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9.①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牵挂以及观念的碰撞;
②老头在平和淡定的生活态度中内心涌动着激情;
③传统的生活方式、习惯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冲突。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绘寒冬季节老头与儿女的相处,表现了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故事中通过对炉火的细腻描写,象征了老头心中对传统生活的依赖和对温暖家庭氛围的向往。作者用较为舒缓的叙事节奏和地域特色的语言,刻画了老头的宁静内心和对生活的满足,突显了人情与故土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永恒价值。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还暗示了曾经充满激情岁月的流逝”错,句中“水浪奔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的确描写了秋冬时节河道水量减少的自然现象,但更深层次意在烘托老头逐渐进入平静、孤独的晚年生活状态,与其淡然的心态和低调的生活方式形成呼应,而非单纯停留在“曾经充满激情岁月的流逝”这一层面。
故选A。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小说整体叙事节奏较为舒缓,这与……相映成趣”错,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快速。如老头和炉子相处时,节奏是舒缓的,而儿女的离开及老头的进城,节奏是快速的。舒缓的节奏与乡村平静的生活以及老头沉寂的心境相映成趣。
故选A。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文中,老头对炉火的描写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他将煤块投入炉膛时的动作被形容为“豪迈大方”,而炉火的燃烧被比作“壮汉”,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老头对炉火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坚毅和力量的追求。老头曾经是志愿军,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对炉火的热爱象征着他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向往。
②炉火的温暖让老头感到安心和满足,文中提到“炉子是他的机关枪是他的大炮”,这不仅是对炉火的依赖,更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老头曾经在战场上与敌人对抗,如今炉火成为他生活中的“战友”,给予他温暖和安全感,炉火的温暖象征着他对过去那段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岁月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平凡生活中找到的简单快乐和满足。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①小说中,老头的儿子和女儿希望他能搬到城市生活,享受更好的条件,这体现了子女对父亲的关心和牵挂。然而,老头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炉火的依恋,显示出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反映了代际之间的碰撞和理解的不同。
②尽管老头的生活看似平静,他对炉火的热爱和对燃烧声音的沉醉,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对生命力的渴望。炉火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表现出他坚毅质朴的性格。
③老头对炉火的依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坚持,与子女在城市生活的现代化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也反映了对生活价值观的不同理解,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操复屯官渡。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操欲自讨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师遂东。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备奔青州,因袁谭以归袁绍。曹操还军官渡,绍乃议攻许。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械系之。于是移檄州郡,数操罪恶。二月,进军黎阳。袁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操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曹操东攻先主①,田丰说绍乘间举兵以袭其后,绍以子疾辞丰而不行,绍虽年老智衰,禽犊爱重,岂至以婴儿病失大计者?且身即不行,命大将统重兵以蹑之,亦讵不可?而绍不尔者,绍之情非丰所知也。操东与先主相距而绍乘之,操军必惊骇溃归,而先主追蹑之,操且授首;先主诛操入许而拥帝,绍之逆不足以逞,而遽与先主争权;故今日弗进,亦犹昔者拥兵冀州,视王允之诛卓而不为之援,其谋一也。岂徒绍哉!先主亦固有此情矣。绍之兴兵而南,众未集,兵未进,虽承密诏与董承约,抑可姑藏少待也;待绍之进黎阳、围白马,操战屡北,军粮且匮,土山地道交攻而不容退,乃徐起徐、豫之兵,亟向许以拒曹之归,操且必为绍禽。而先主遽发以先绍者,亦虑操为绍禽,而已拥天子之空质,则绍且枭张于外而逼我,孤危将为王允之续矣。惟先绍而举,则大功自己以建,而绍之威不张。绍以此制先主,先主亦以此制绍,其机一也。此其机先主与绍缄之于心,非董承之所察,而田丰欲以口舌争之,不亦愚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注】①先主:指刘备。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遭难A遇之B时C而以婴儿病D失E其会F惜哉G事H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监禁,与《苏武传》“收系张胜”的“系”字意思相同。
B.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数十伶人困之”的“数”字意思不同。
C.乘,趁着,与《过秦论》“因利乘便”的“乘”字意思相同。
D.“待绍之进黎阳、围白马”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谋划刺杀曹操,后董承的密谋败露,曹操杀死董承等人,并夷灭其三族;曹操没有采纳众将及郭嘉的意见,挥师东征刘备。
B.田丰劝说袁绍抓住曹操与刘备交战的时机,率军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因儿子患病而拒绝出兵。王夫之认为,袁绍不出兵有田丰所不知道的隐情。
C.曹操打败刘备回军官渡后,袁绍才商议进攻许都。王夫之认为,袁绍今日不出兵,恰如昔日坐视王允诛杀董卓而不肯援助,他的谋划是相同的。
D.王夫之认为,刘备可以等待曹操战局不利,再调兵阻挡其退回许都,而刘备却急忙提前发兵,这与袁绍拒绝田丰建议的做法在用意上是相同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2)惟先绍而举,则大功自己以建,而绍之威不张。
14.王夫之认为董承与田丰愚钝,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FG 11.D 12.A
13.(1)如今袁绍正要来进攻我们,而您却放弃官渡向东讨伐刘备,如果袁绍趁机在背后进攻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只有先于袁绍行动,那么自己能够建立大功,而袁绍的声威不会过于张扬。
14.王夫之认为,董承与刘备谋划,田丰劝谏袁绍,都是没有明白刘、袁二人把握先机、制约对方的想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曹操与袁绍的战略博弈展开,材料一记叙事件,突出曹操善于抓住战机的果断决策与袁绍的犹豫不决;材料二以论说形式剖析袁绍不出兵的深层原因,认为其瞻前顾后且与刘备存心机较量。两者相互呼应,体现出曹操雄才大略的胜负关键,同时揭示田丰与董承不知大局的局限性,凸显情势决断在乱世中的重要性。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好不容易赶上这样难得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啊!大事完了。
“遭难遇之时”中“遭”作谓语,“时”作宾语,“难遇”作定语,修饰“时”,结构完整。所以在C处断开。
“而以婴儿病失其会”中“以婴儿病”作原因状语,“失”作谓语,“其会”作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在F处断开。
“惜哉”中“哉”是句末停顿的标志;“事去矣”中“事”作主语,“去”作谓语,结构完整,其前停顿,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CFG。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系:监禁。句意:将田丰带上枷锁监禁起来。/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B.正确。列举罪状加以责备/几个,若干。句意:列举曹操的罪恶。/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
C.正确。乘:趁着。句意:田丰建议袁绍趁曹操征讨刘备之际从后面攻击。/凭借有利的形势,趁着有利的时机。
D.错误。用法相同,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等到袁绍进军黎阳、围攻白马时。/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故选D。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曹操没有采纳众将及郭嘉的意见”错误。曹操力排众议,采纳郭嘉的意见,向东进发,攻击刘备。
故选A。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正要;“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讨伐;“乘”,趁机;“若何”,怎么办。
(2)“惟”,只有;“举”,行动;“张”,施行,引申为张扬。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此其机先主与绍缄之于心,非董承之所察,而田丰欲以口舌争之,不亦愚乎”可知,因为刘备与袁绍都想采取把握先机、制约对方的策略,但是董承没有察觉,田丰试图通过言辞来争辩,所以王夫之认为董承与田丰愚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曹操率军回到官渡。当初,车骑将军董承声称接受了汉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与刘备一起密谋诛杀曹操。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壬子日,曹操杀了董承、王服、种辑,并且夷灭了他们的三族。曹操想亲自讨伐刘备,将领们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啊。如今袁绍正要来进攻我们,而您却放弃官渡向东讨伐刘备,如果袁绍趁机在背后进攻我们,该怎么办呢?”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攻打他,一定会成为后患。” 郭嘉说:“袁绍生性迟缓而多疑,一定不会很快就来。刘备刚兴起,民心尚未依附,此刻立即攻击他,一定能打败他。”曹操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曹操与刘备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您如果率领大军偷袭他们的后方,可以一战而胜。”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唉!在遇到难得的好时机时,却因为小孩子生病错过了机会,可惜啊!大事完了。” 曹操进攻刘备,打败了他,俘虏其妻子儿女;并攻占下邳俘虏关羽。刘备逃往青州,通过袁谭投奔袁绍。曹操返回官渡后,袁绍于是计划攻打许县。田丰极力进言劝阻,违逆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将田丰带上枷锁监禁起来。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夕,发布檄文给各州郡,列举曹操的罪恶。在二月进军黎阳。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距离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先去进攻。关羽望见颜良兵车上的旌旗伞盖,策马直入,在万军之中刺死颜良,砍下他的头颅回营,袁绍的军队当中没人能够抵挡。曹军于是解除了白马之围。
材料二:
曹操向东进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趁曹操征讨刘备之际从后面攻击,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袁绍即使年老智衰,过分溺爱孩子,怎么能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呢?即使袁绍自己不能亲自出兵,也可以命令大将统领重兵去追击(曹操),这难道不行吗?袁绍没有按照田丰的建议行事,是因为袁绍的想法和情况并不是田丰所能理解的。如果曹操与刘备对峙,而袁绍趁机袭击曹操后方,曹操的军队一定会因惊骇而溃败,此时刘备再追击,曹操甚至可能丧命;刘备诛杀曹操并进入许县拥立皇帝,袁绍的逆谋也无法得逞,他反而会迅速与刘备争夺权力;如今不肯进军,就像当年袁绍拥兵冀州,眼睁睁看着王允诛杀董卓却不去援救一样,他的谋略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袁绍一个人的问题。先主(刘备)确实也曾有过类似的考虑。当袁绍兴兵南下时,他的军队尚未集结完毕,兵力也未完全展开,尽管他承接了密诏并与董承有约,但也可以暂且隐忍,等待时机;等到袁绍进军黎阳、围攻白马时,曹操屡战屡败,军粮匮乏,且受到土山地道的交叉攻击而无法撤退,此时再慢慢起兵徐、豫两地,迅速向许昌进发以阻击曹操的退路,曹操就必定会被袁绍所擒获。先主(刘备)之所以在袁绍之前迅速起兵,是因为他担心曹操会被袁绍擒获,而自己仅拥有汉献帝这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空质”,届时袁绍将会在外嚣张并逼迫自己,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成为像王允那样的悲剧人物。只有先于袁绍行动,那么自己能够建立大功,而袁绍的声威不会过于张扬。袁绍曾利用这种策略来制约刘备,而刘备也同样利用这种策略来制约袁绍,他们所使用的关键策略是相同的。先主(刘备)与袁绍各自心中都藏着制约对方的机密策略,这是董承所无法察觉的,而田丰试图通过言辞来争辩这一点,不就显得非常愚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签厅夜归用前韵呈子文
范成大
簿书堆里解归鞍,我亦肃然辔勒宽。
炉篆无风香雾直,庭柯有月露光寒。
闲思喜鹊填河鼓,静数流萤绕井栏。
明日又驱官里去,从教白鹭侣红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簿书堆”描绘文书、案卷等堆积的工作场景,展现了公务的繁重忙碌。
B.“解归鞍”“辔勒宽”写诗人归家后的轻松释然,与官场生活形成对比。
C.“直”字表现香雾之态,与“大漠孤烟直”的“直”字有相同艺术效果。
D.面对公务繁忙、周而复始的官场生活,诗人表达了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16.诗人抓住细节,对归家后的生活进行了生动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5.C
16.①诗人细绘家中场景:炉中香雾因无风升腾直上,庭中露水在月下闪着寒光,细腻表现家中静谧、清冷的氛围。
②诗人细思静观:诗人或凝神遐思神话传说,或细数井边流萤,为宁静夜晚增添了生机与期待。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归家的静谧环境和细微生活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繁忙公务之余的轻松与精神自由。诗人细腻地描绘了炉篆、月露、喜鹊和流萤,营造出恬静悠然的氛围,同时暗示对翌日重返繁忙官场的淡然态度,表达了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处世哲学。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有相同艺术效果”错误,“炉篆无风香雾直”中的“直”写出了香炉中的烟雾笔直上升之态,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家居生活的喜爱和享受;而“大漠孤烟直”的“直”描绘出大漠中狼烟上升的壮丽景象,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故两个“直”字有不同艺术效果。
故选C。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细绘家中场景。“炉篆无风香雾直,庭柯有月露光寒”,意为:炉中香雾因无风而升腾直上,庭中树枝上的露水在月下闪着寒光。此联通过对香炉中的烟雾在静谧中升腾直上,以及庭院树枝上洒下的清冷露珠闪着寒光的细腻描写,渲染了家中静谧清冷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家居生活的喜爱。
②“闲思喜鹊填河鼓,静数流萤绕井栏”,意为:诗人空闲时遐想喜鹊筑桥填河的传说,安静地数着流萤飞绕在井栏边的情景。闲暇时,诗人或凝神遐思神话传说,或细数井边流萤,宁静夜晚因诗人细思静观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期待,展现出诗人暂别繁忙公务,享受片刻的恬淡和悠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师讲到古代士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还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小刚深受启发,他不由想起《〈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2)读完史书,小李掩卷长思:古代国家兴衰交替,一个国家因君主勤劳治国而逐渐强盛,却又因君主贪图安逸享乐而逐渐衰落,这恰好印证了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说的道理。
(3)古典诗词经常使用对偶修辞,唐宋诗词中常有巧用数词形成对偶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其中已知的命题是前提,得出的新命题是结论。例如,下面两段话语都表达推理:
例1:
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
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会死的。
例2:
有不忍人之心的都有不忍人之政,
________①________,
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政。
一般来说,推理的前提陈述在前,推理的________②________。但也不尽然,有些推理完全可能把结论陈述在前,例如,下面推理的第一句话就是它的结论:
不可能_______③_________。因为假如彻底无私包含两个含义:(1)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2)拒绝任何他人的服务;假如所有的人都是彻底无私的话,这些彻底无私的人连一个服务的对象都没有,他们也就不成为彻底无私的人了。
一般而言,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标记为依据,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得以识别。例如,跟在“因为”“假设”等词语之后的句子是前提,而跟在“所以”“由此可见”等词语之后的句子是结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示例: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②结论陈述在后 ③所有的人都是彻底无私
19.一般而言,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标记,识别推理的前提和结论。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从推理逻辑来看,“有不忍人之心的都有不忍人之政”是前提,“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政”是结论。根据前提的条件,要得出结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需要满足前提的充分条件,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只有先王具备“不忍人之心”,才可以推出其具备“不忍人之政”,从而使整个推理过程合理、逻辑严密,因此,横线处应填写“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②一般推理的结构是前提在前,结论在后,这样可以清晰地展示推理的逻辑过程,后文通过“但”对前文内容进行转折,提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推理的灵活性,有时结论可以先陈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再给出前提进行解释和支持,因此填写“结论陈述在后”是为了说明推理的常规结构。
③根据上句“有些推理完全可能把结论陈述在前,例如,下面推理的第一句话就是它的结论”可知,此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结论句,所以需要与后文的假设条件一致,后文推论假设所有人“彻底无私”,延伸出矛盾逻辑,因此此处填写“所有的人都是彻底无私”契合语境和逻辑推导过程。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二:
一是成分赘余,“根据”“依据”内容上有重复,删掉“为依据”,或把“根据”改为“以”;
二也是结构混乱,“一般而言,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标记”陈述主体是人,而句子未说完又又出现以“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为主体的句子,应该是人们根据一些语言标记识别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改为“识别推理的前提和结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耿四喜是个“人物”。他学的是“武花脸”,能唱《白水滩》这样的摔打戏,也演过几场,但是台上不是样儿,上下身不合,“山东胳臂直隶腿”,以后就一直没有演出。剧团成立了学员班,他当了学员班的辅导老师。他说话有个特点,爱用成语,而且把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甚至几个字“歇”掉。学员练功,他总要说几句话勉励动员:
“同学们,你们都是含苞待,将来都有锦绣前。练功要硬砍实,万万不可偷工减。现在要是少壮不,将来可就老大徒了!踢腿!——走!”
他爱瞧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看得很熟。京剧界把《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合列为“三列国”。三国戏和列国戏很多,不少人常看这两部书,但是看得像耿四喜这样____①____的,全团无第二人。提出“三列国”上的大小问题,想考耿四喜,绝对考不倒!全团对他都很佩服,送了他一个外号:“耿三列”。没事时常有人围着要他说一段,耿四喜于是____②____,不打一个“锛”,一讲半天。于是耿四喜除了“耿三列”之外,还博得另一个外号:“耿大学问”。
20.请在文中带序号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他学的是“武花脸”。
B.上下身不合,“山东胳臂直隶腿”。
C.京剧界把《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合列为“三列国”。
D.送了他一个外号:“耿三列”。
22.文中画线部分语句的简省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0.①滚瓜烂熟 ②一气呵成
21.B
22.①更富有节奏感,贴合学员练功的动作性。
②句式整齐,语势强烈,符合“勉励动员”的语境。
【解析】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前文将“不少人”和“耿四喜”形成对比,结合下文可知,此处强调耿四喜看这两部书更为认真仔细,故填:滚瓜烂熟。滚瓜烂熟:比喻像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常用来形容读书、背诵或讲述非常纯熟、流利。
②从后文“不打一个‘锛’”、“一讲半天”等可知,此处强调耿四喜讲故事时十分流畅,故填:一气呵成。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或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特定称谓,指的是京剧中的一个行当。
B.强调或特殊含义,用来形象的描述耿四喜表演时上下身不协调的情况。
C.特定称谓,是京剧界对《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两部书的合称。
D.特定称谓,是团里给耿四喜起的外号。
故选B。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含苞待”“锦绣前”等简省的语句使得语言更加凝练有力,能够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更加流畅,贴合学员练功的动作性。
②简省的语句使得句式更为整齐,语势强烈,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动员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独行快,众行远”,意思是说一个人单独行动,没有负担与牵绊,可能走得很快;许多人并肩合作,可以互相帮助,因而会走得更长远。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只有一句话,围绕“独行”和“众行”而展开。“独行快”体现了个体独自行动时,因没有团队协作中可能出现的沟通成本、意见分歧等问题,能够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行事,所以在速度上可能占据优势。例如,短跑运动员在赛场上独自拼搏,凭借个人的速度和爆发力追求更快的成绩。“众行远”强调了群体合作的力量。众人携手同行,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从而走得更远。像登山队攀登高峰,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探路,有的负责后勤保障,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成功登顶并安全返回。
独行,是一种自我探索与沉淀的过程。它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人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独行时,个体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深度挖掘自身的潜力,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迅速积累经验和知识。但是,众行有着独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众行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攻克那些个人难以企及的难题,实现更为宏大的目标,带领我们走向更远的征程。两者对于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都至关重要,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
显而易见,“独行”胜在速度,“众行”能走得更远。两者各有长处,各有适用的场景,考生写作时可以选择侧重论述一方,也可以辩证讨论两者的关系。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独行与众行各有优劣,在人生不同阶段和情境下,应灵活选择独行或众行,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接着先阐述独行的优势,如在追求个人兴趣爱好、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提升时,独行能让人专注,不受外界干扰。然后论述众行的重要性,在大型项目、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众行能汇聚众人之力,达成更宏大的目标。比如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无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实现了数以亿计人口脱贫的伟大成就。最后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独行与众行。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在进行基础研究时,可能需要独自思考和探索;但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时,就需要与工程师、市场人员等多方面合作。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立意:
1.发挥众行优势,实现长远目标。
2.在独行中走出自己的风格。
3.在众行中保持独立思考,实现个人与团队共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上)期末大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