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 8 页,共 22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题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75%的酒精能让蜷曲、螺旋的蛋白质分子长链舒展、松弛,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据此分析,75%的酒精
能( )
A. 改变氨基酸的结构 B. 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
C. 改变氨基酸的数目 D. 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引起蛋白质
变性的方法有强酸、强碱、高温、紫外线等。
【详解】ABC、酒精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不会改变氨基酸的结构,不会破坏
蛋白质中的肽键,不会改变氨基酸的数目,ABC 不符合题意;
D、75%的酒精能让蜷曲、螺旋的蛋白质分子长链舒展、松弛,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可见 75%的酒精破坏
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由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
错误的是( )
第 1页/共 23页
A. 物质①为糖被,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
B. 物质③为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生理功能
D. 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时,需依赖于物质②和部分物质③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为糖被,②为磷脂,③为蛋白质。
【详解】A、物质①为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A 正确;
B、物质③为蛋白质,不一定是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B 错误;
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锚定细胞器,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生理功能,C 正确;
D、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依赖于物质②和部分物质③的流动性,D 正确。
故选 B。
3. Ca2+在维持肌肉兴奋、收缩和骨骼生长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中 Ca2+含量低会出现抽搐等
症状。下图是 Ca2+在小肠的吸收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钙在离子态下易被吸收,维生素 D 可促进 Ca2+的吸收
B. Ca2+通过肠上皮细胞腔侧膜 Ca2+通道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第 2页/共 23页
C. Ca2+通过 Ca2+-ATP 酶从基底侧膜转出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 Na+-Ca2+交换的动力来自于 Na+的浓度差,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转运蛋白的扩散
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
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详解】A、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人体内 Ca2+可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钙在
离子态下易被吸收,A 正确;
B、Ca2+通过肠上皮细胞腔侧膜 Ca2+通道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B 正确;
C、Ca2+通过 Ca2+-ATP 酶从基底侧膜转出细胞,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 正确;
D、Na+-Ca2+交换的动力来自于 Na+的浓度差,属于主动运输,D 错误。
故选 D。
4. 提取新鲜菠菜叶的叶绿体色素,用圆形滤纸层析分离色素,实验装置如图.正确的层析结果是(深色圈
表示色素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原因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
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
【详解】在植物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含量从多至少依次是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黄素,胡萝卜素;溶解度
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所以滤纸上从外至内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
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 b(第 2 宽)。
第 3页/共 23页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解题
的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和各种色素的含量。
5. 人卵细胞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在辅助生殖时对极体进行遗传筛查,可降低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一对夫
妻因妻子高龄且是血友病 a基因携带者(XAXa),需进行遗传筛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第二极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22,则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 24
B. 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23,则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 23
C. 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二极体 X 染色体有 1 个 a 基因,则所生男孩一定患病
D. 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一极体 X 染色体有 2 个 A 基因,则所生男孩一定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 DNA 复制;②MI 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
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 中期:
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
胞两极;⑤MI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 前期:次
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 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 后期:染色体
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
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若在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第一极体有 24 条
第 4页/共 23页
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有 22 条染色体,则会出现第二极体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为 22,A 错误;
B、人类的染色体 2N=46,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23,则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 23,如果次
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移向细胞同一极,则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为 22
或 24,B 错误;
C、若减数分裂正常,由于之前的交叉互换有可能使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等位基因,故第二
极体 X 染色体有 1 个 a 基因,卵细胞中也可能是 XA 基因,则所生男孩可能不患病,C 错误;
D、若减数分裂正常,且第一极体 X 染色体有 2 个 A 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则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两个 a
基因,卵细胞中也会携带 a 基因,则所生男孩一定患病,D 正确。
故选 D。
6.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 3 对等位基因控制,其控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
析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性状不都是受一对基因控制,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让褐色个体相互交配,子一代中出现其他颜色个体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C. 基因型相同 杂合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最多有 27 种
D. 褐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子一代可能有黄色:褐色:黑色=2:3:3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该哺乳动物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 3 对等位基因控制,
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 A_B_dd 基因型的个体表现为黑色,D------、aa_ _dd 的表现为
黄色,A_bbdd 的表现为褐色。
【详解】A、图示过程中该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A 正确;
B、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dd,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有 AAbbdd、Aabbdd、aabbdd,表现为褐色、褐色、
第 5页/共 23页
黄色,出现黄色的原因是等位基因 A、a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 错误;
C、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D------、aa_ _dd,要使基因型相同的杂合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种类最多,
则该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Dd,相互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有 3×3×3=27 种,C 正确;
D、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dd,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_dd,当两者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
时,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D-----、aa_ _dd)∶褐色(A_bbdd)∶黑色(A_B_dd)=(1/4)∶
(3/4×1/2):(3/4×1/2)=2∶3∶3,D 正确。
故选 B。
7. 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微生物死亡。科学家偶然发现一些微生物经紫外线照射后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可减少
死亡,这是微生物固有的 DNA 损伤修复功能,称为光复活。科学家后期又发现即使不经可见光照射,有些
细胞生物也能修复由紫外线所造成的 DNA 损伤,这种修复功能称为暗复活。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辐射刺激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 DNA,可使 DNA 发生损伤
B. 自然界中某些微生物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与光复活有关
C. DNA 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
D. 天生缺失这种机制的人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目前普遍认为导致细胞衰老的有两种学说:
1、端粒学说:细胞在每次分裂过程中端粒 DNA 序列会缩短一截,因此随着分裂次数增多,端粒内侧的正
常基因的 DNA 序列就会受到损伤,最终造成细胞衰老而走向死亡。
2、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 DNA
损伤从而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
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详解】A、辐射刺激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 DNA,可使 DNA 发生损伤,进而产生基因突变,A 正确;
B、光复活可修复 DNA 损伤,降低基因突变频率,自然界中某些微生物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与光复活有
关,B 正确;
C、DNA 损伤发生后,立刻修复最有利,若在细胞增殖后,子细胞的 DNA 也发生了损伤,进而难以修复,
C 错误;
D、天生缺失这种机制的人 DNA 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大,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D 正确。
故选 C。
8. 小芳(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小芳有关的部分家属患病情况调查。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第 6页/共 23页
)
家系成员 父亲 母亲 弟弟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舅母
患病 √ √ √
正常 √ √ √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小芳母亲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2
C. 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3/4
D. 小芳的弟弟和表弟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小芳的父亲和母亲均患病,其弟弟正常,可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表中信息不能确定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不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 错误;
B、不论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小芳母亲均应含有正常基因,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B 错误;
C、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均正常,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0,C 错误;
D、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均正常,所生的表弟正常,小芳的弟弟也正常,因此小芳的弟弟和表弟均为隐性纯合
子,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D 正确。
故选 D。
9.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
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 CeA 和 GCbt 区域,产
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GCbt 产生 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第 7页/共 23页
B. 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C. CeA 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 GCbt,所以“甜不压苦”
D. 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相接触的部位处,即突触,②是神经纤
维。
【详解】A、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 GCbt 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
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 正确;
B、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B 错误;
C、由题意和题图可知,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时,能在 CeA 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
所以甜不压苦,C 错误;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D 错误。
故选 A。
10. 成熟的柿果实营养丰富,形色美观且有“事事(柿柿)如意”的美好寓意,深受人们喜爱。柿果成熟过
程中乙烯起着关键的作用,乙烯在细胞内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柿果实膨大过程中乙烯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B. 乙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果实成熟
C. 用 14C 标记甲硫氨酸可追踪研究乙烯的合成过程
D. 抑制 ACC 合酶的表达能延长柿果实贮藏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
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
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第 8页/共 23页
【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柿果实膨大过程中生长素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A 错误;
B、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乙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果实成熟,B 正确;
C、由图可知,甲硫氨酸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能转化乙烯,因此用 14C 标记甲硫氨酸可追踪研究乙烯的合成过
程,C 正确;
D、抑制 ACC 合酶的表达,能抑制乙烯的合成,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抑制 ACC 合酶的表达
能延长柿果实贮藏时间,D 正确。
故选 A。
11. 如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弃耕农田中,稳定性的变化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而越强,恢复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的复
杂程度增加而减小。
【详解】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而越强,恢复力稳定性随营养结构的复杂
程度增加而减小。弃耕的农田在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 C。
12. 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
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第 9页/共 23页
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 不符合
题意;
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农业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
价值,B 不符合题意;
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
现,C 符合题意;
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
属于间接价值,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3. 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 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答案】B
【解析】
第 10页/共 23页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包括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据题图可知,该种群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幼年(生殖前期)个体多,老年(生殖后期)个体少,属于
增长型种群。
【详解】A、题图是年龄结构示意图,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A 错误;
B、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故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 正确;
C、果树大都是人工繁殖,年龄结构对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起决定性作用,C 错误;
D、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体,图中生殖期的雄性个体数量未减少,与题图不符,D 错误。
故选 B
14.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及相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原因是 b 的消耗
B. 图中流入空白方框处的能量不可能再进入捕食食物链
C. 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c×100%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所示,图中 b 代表的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掉的能量,图中空白处的能量可能是流向
分解者或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主要原因是 b 的消耗,还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及未被利用
的能量,A 错误;
B、未被利用的能量可能流向捕食者,所以此能量可以再进入捕食食物链中,B 错误;
C、图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a×100%,C 错误;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a,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5.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某种鸟的雄鸟
第 11页/共 23页
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
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生态系统中信息只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 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
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
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
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蝉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属
于物理信息,雄鸟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杀死一只椿象,其他椿象逃跑属于化学信息,A
正确;
B、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只是由生物发出的,B 错
误。
C、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信息的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
D、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信息传递能通过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信
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D 正确。
故选 B。
16. 传统发酵技术在我国应用广泛,某学生认为果酒制作的流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法。
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①发酵容器要清洗干净并用 70%的酒精消毒②葡萄要先除去枝梗再充分洗净③人为添加酵母菌种可以缩短
发酵时间,实验更易成功④建议改用“泡菜坛”装置进行果酒的发酵⑤放气过程中可能会进入空气,造成
污染⑥正午暴晒冲洗的葡萄,充分干燥后再酿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第 12页/共 23页
【分析】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①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发酵容器要清洗干净并用 70%的酒精消毒,①正确;
②葡萄清洗时,不能先除去枝梗,会导致杂菌污染、营养流失,而是应该先冲洗后去除枝梗,②错误;
③人为添加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增多,可以缩短发酵时间,③正确;
④泡菜坛水槽注满水可以制造一个无氧环境,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故可改用“泡菜坛”装置进行果酒
的发酵,④正确;
⑤放气时有可能会进入空气,空气中的杂菌可能进入发酵瓶造成污染,⑤正确;
⑥冲洗后的葡萄不可在正午时进行暴晒,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会杀死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影响发
酵效果,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④⑤正确。
故选 C。
17. 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矮牵牛新品种,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
B. 获得的杂种植株都能表现双亲的优良性状
C. 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和乙的融合和细胞壁再生
D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首先用酶解法去壁,一般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然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采用
的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化学法(用聚乙二醇处理);培养融合的原生质体再生出新
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然后杂种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养形成杂种植株。
【详解】A、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过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 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现亲本的优良性状,B 错误;
第 13页/共 23页
C、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和乙的融合,但不能诱导细胞壁的再生,C 错误;
D、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
D 正确。
故选 D。
18. 据《细胞报告》最近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将小鼠的颗粒细胞(卵泡中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转化为
GV 卵母细胞,进而恢复减数分裂并顺利培育出健康后代(如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B. X 细胞应处于减数分裂Ⅱ期
C. 过程③中受精的实质是雌雄原核融合
D. 过程③选择原肠胚进行胚胎移植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①为将颗粒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过程;②为卵母细胞培养、增殖的过
程;③为体外受精后培养到一定时期再胚胎移植的过程。
【详解】A、过程①是将小鼠的颗粒细胞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的过程,其实质是定向诱导分化,本质是基因
的选择性表达,A 正确;
B、体外受精时卵母细胞 X 应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B 正确;
C、过程③体外受精的实质是雌雄原核融合,C 正确;
D、进行胚胎移植的时期一般是桑葚胚或囊胚,也可以是更早的时期,D 错误。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64 分。
19. 图甲为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相应的结构,②为核糖体)。图乙为细胞的生
物膜系统概念图,A—G 为结构名称,①、②代表分泌蛋白的转移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14页/共 23页
(1)结构⑧参与构成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
组成成分相似,但功能各有不同,从组成成分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
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图甲中不会受到损伤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3)图乙中 A 所在细胞结构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构 D 出现异常后,可能被 E 分解,结构 E 除具有此类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
能。因具有以上功能,形象的被称为细胞的__________。
(5)请在图中根据分泌蛋白合成前几种生物膜的膜面积,画出分泌蛋白分泌后几种生物膜的膜面积。
【答案】(1) ①. ①③④⑥⑦ ②.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中心体和核糖体 (3)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 ①. 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②. 消化车间
第 15页/共 23页
(5)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是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⑧依次是核膜、核糖体、高
尔基体、细胞膜、中心体、内质网、线粒体、磷脂双分子层;乙图表示生物膜细胞,生物膜细胞包括细胞
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图中 A 表示核膜,B 表示细胞膜,C 能产生氧气,说明是叶绿体,D 能吸收氧气,
说明是线粒体,E 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说明是溶酶体,F、G 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可与细胞膜 B 发生联系,说
明 F 是内质网,G 是高尔基体,图中的①②表示囊泡。
【小问 1 详解】
结构⑧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中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其参与构成的图甲中结构有①核膜、③高
尔基体、④细胞膜、⑥内质网、⑦线粒体,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
都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则该生
物膜的功能越复杂,因而生物膜的组成虽然相似,但功能各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的差异导致的。
【小问 2 详解】
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
成分磷脂分子时,图甲中不会受到损伤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和核糖体,因为这二者的结构中不存在磷脂,因
而不受影响。
【小问 3 详解】
图乙中 A 为核膜,其所在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 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小问 4 详解】
结构 D 能吸收氧气,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为线粒体,当其出现异常后,可能被 E 溶酶体分解,结构 E 溶
酶体作为细胞中的消化车间,还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的功能,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
定,因此溶酶体被称为细胞的消化车间。
第 16页/共 23页
【小问 5 详解】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
提供能量,由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需要通过囊泡传递,即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首先需要进入
到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以囊泡的形式释放出来并与高尔基体融合,此时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增加,
随着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再加工完成,成熟的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脱离高尔基体,此时高尔基体的膜面积
恢复正常,携带成熟分泌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同时以胞吐方式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此时细胞膜
的膜面积增加,整个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细胞膜膜面积变大,
据此绘图如下:
20.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首要发病因素。银杏叶提取物(GBE)对 COPD 具有一定的
治疗效果,科研人员对此机制进行研究。
(1)科研人员将构建的 COPD 模型大鼠分为两组,其中 GBE 组连续多日腹腔注射 GBE 进行治疗。六周后,
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结构,如下图 1。
图 1 结果说明 GBE______。
(2)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质和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机制,在巨噬细胞吞噬、
调节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自噬过程如下图 2,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自噬性溶酶体,溶酶体
第 17页/共 23页
内含有______,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
COPD 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被激活,但细胞内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受阻,导致受损细胞器降
解受阻而异常堆积,影响细胞正常代谢。电镜结果显示,与 COPD 模型组相比较,GBE 组细胞中自噬体数
量______,自噬性溶酶体数量______,推测 GBE 可通过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进一步促进自噬。
(3)已知 PI3K 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自噬程度增强。为验证 GBE 可以通过 PI3K 蛋白来促进细胞
自噬。设计实验如下表,请对下表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______。
组别 实验材料 检测指标 预期结果
对照组 正常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PI3K 蛋白含量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 GBE 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4)基于上述信息,请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完善 GBE 的作用机制______。
【答案】(1)可以缓解 COPD 导致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等症状
(2) ①. 多种水解酶 ②. 减少 ③. 增多
(3)对照组应选用 COPD 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4)GBE 如何参与 PI3K 蛋白的调控;PI3K 蛋白调节细胞自噬的机制;GBE 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
机制
【解析】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
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
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
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第 18页/共 23页
小问 1 详解】
对比正常组和 COPD 模型组的支气管结构,COPD 模型组支气管比对照组狭窄,对比 GBE 组和 COPD 模型
组的支气管结构,GBE 组支气管比 COPD 模型组的支气管扩大,但仍小于正常组的支气管直径,说明 GBE
可以缓解 COPD 导致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等症状。
【小问 2 详解】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
由题干“COPD 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被激活,但细胞内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受阻”及“推测
GBE 可通过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进一步促进自噬”可以推知,GBE 组细胞内自噬体可以和溶酶体
正常融合,因此 GBE 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减少,自噬性溶酶体数量增加。
【小问 3 详解】
该实验目的是验证 GBE 可以通过 PI3K 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因此自变量为对 COPD 模型鼠是否进行 GBE
处理,因此实验材料对照组也需要选择 COPD 模型鼠肺泡巨噬细胞,根据题干信息推测,GBE 可以通过减
少 PI3K 蛋白含量来促进细胞自噬,因此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 PI3K 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
【小问 4 详解】
根据以上信息,要想进一步完善 GEB 的作用机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①GBE 如何参与
PI3K 蛋白的调控②PI3K 蛋白调节细胞自噬的机制③GBE 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机制等。
21.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
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 10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
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
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 α 的角度将会
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 b 时刻用血
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 24 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
第 19页/共 23页
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 1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K 值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
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 de 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
【答案】(1)种群密度
(2) ①. ef ②. 变大
(3) ①. 抽样检测 ②. 1.2×1010 ③. 偏大
(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
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
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小问 1 详解】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小问 2 详解】
草原上的鼠在 b 时刻种群数量为 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 b 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
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
量下降这段时间,为 ef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
因此 a 角度增大。
【小问 3 详解】
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 25 个中方格,血球
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 24×25=600 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 1mm×1mm×0.1mm,故 1L 酵母菌培养液
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 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 K/2,故 K 值为 6×109×2=1.2
×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小问 4 详解】
酵母菌的代谢废物对其自身有毒害的作用,图乙中 de 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
量积累 2 等。
22.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
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
所示。
第 20页/共 23页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常规农业 15 1.06
0-10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常规农业 13 1.00
10-2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
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
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
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
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
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②.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③. 垂直 ④. 有机农业 ⑤.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⑥. 镉随着
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⑦.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
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第 21页/共 23页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 4 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
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
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
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
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
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 4 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
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
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
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
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
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
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
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
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
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
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
第 22页/共 23页
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第 23页/共 23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部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随州市部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docx、湖北省随州市部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