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6章,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4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巴瑶族是主要生活在东南亚海域的民族,以其惊人的潜水能力而著称。同陆地生活的人类相比,科学家发现巴瑶族人基因组中的PDE10A基因发生了变异。这种基因与脾脏大小有关,巴瑶族人的脾脏变大,更有利于他们在水下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物种形成往往发生过生物进化
B.从陆地环境到海洋环境的变化是造成PDE10A基因突变的主要因素
C.巴瑶族人PDE10A基因发生突变,增加了巴瑶族人的物种多样性
D.巴瑶族人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故巴瑶族人发生了进化
【答案】A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一定时间内性状和遗传组成上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则决定了哪些变异能够在种群中保留下来并逐渐积累,从而导致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地球上的生物在不断地进化和演变。
【详解】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物种形成往往发生过生物进化,A正确;
B、从陆地环境到海洋环境的变化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造成PDE10A基因突变的主要因素,B错误;
C、巴瑶族人发生的基因突变,增加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A。
2.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图2中种群甲无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是地理隔离,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③是产生生殖隔离
B.由图2可知,种群甲在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
C.在Y3~Y4时间段内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在Y4时形成新物种
D.若种群中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和60%,则A的基因频率为25%
【答案】C
【分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详解】A、图1中①是地理隔离,②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
B、图中Y1~Y3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甲生物发生了进化,B正确;
C、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9×0.1×100%=18%,在Y4时基因频率未变,但是不能判断此时甲、乙种群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故不能判断是否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
D、该动物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0%+60%)=10%,A的基因频率=10%+(1/2)×30%=25%,D正确。
故选C。
3.人的神经系统参与调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能调节低级中枢的活动
B.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属于传入神经,两者均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C.人的小脑能够协调打羽毛球时的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D.脊髓是调节排尿、排便、血管舒缩等活动的低级中枢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策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人类所特有的语言中枢等,能调节低级中枢的活动,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
C、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C正确;
D、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D正确。
故选B。
4.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细胞外液中的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c分别表示组织液和淋巴液
B.在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c
C.a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中也存在淋巴细胞
D.饥饿时,胰岛B细胞分泌到b中的胰高血糖素增多
【答案】C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由图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细胞1为淋巴细胞,细胞2为血细胞,细胞3是组织细胞。
【详解】A、根据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为淋巴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A错误;
B、在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血浆,B错误;
C、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a淋巴和b血浆,C正确;
D、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且胰高血糖素是分泌到b血浆中,D错误。
故选C。
5.食物、饲养员的脚步声和盐酸均能促进动物胰导管细胞同时分泌HCO3-、和H+,过程如图胰导管细胞是一种外分泌细胞,分泌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胰导管细胞是效应器
B.分泌的胰蛋白酶进入内环境后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
C.食物和脚步声刺激HCO3-分泌的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D.盐酸调节胰导管细胞分泌HCO3-与ACh和促胰液素有关
【答案】D
【分析】图中狗胰导管细胞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食物、饲养员的脚步声→迷走神经中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中传出神经→胰导管细胞→分泌胰液;盐酸刺激小肠中的神经,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导管细胞分泌胰液。除外,盐酸刺激小肠,可以使小肠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至胰腺可以使胰腺分泌胰液,该过程为体液调节。
【详解】A、迷走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属于效应器,A错误;
B、消化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一般不进入内环境,B错误;
C、食物和脚步声刺激HCO3-分泌的过程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需要的时间较短,C错误;
D、盐酸调节胰导管细胞分泌HCO3-可通过ACh完成,盐酸刺激小肠,可以使小肠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至胰腺可以使胰腺分泌胰液,因此也可以通过促胰液素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D。
6.鸟类产卵受环境温度和光照的影响。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Kp可调节下丘脑的代谢活动。研究人员通过调节鹌鹑体内雌激素水平来调控其生殖活动,相关作用机制如图。鹌鹑在幼年期维持较低的雌激素水平,排卵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Kp神经元调节雌激素分泌的机制为神经调节
B.鹌鹑排卵期之前,在饲料中添加Kp能提高产蛋量
C.GnRH神经元分泌的GnRH定向运输后作用于细胞A
D.途径①能维持低雌激素水平,途径②主要在排卵期起作用
【答案】D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细胞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激素、组织胺、CO2、H+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的传送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详解】A、据图可知,Kp神经元能促进GnRH神经元分泌GnRH作用到细胞A,使其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并分泌雌激素,这一过程为体液调节,A错误;
B、Kp是肽类激素,添加在饲料中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B错误;
C、GnRH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而非定向运输到细胞A,C错误;
D、途径②对雌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途径①则是抑制作用,途径①能维持鹌鹑幼年期的低雌激素水平,途径②在排卵期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7.环境中的细颗粒物、病毒的核酸、塑料添加剂和臭氧等,均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表中的相关推论不合理的是( )
【答案】C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是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是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人为地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呼吸道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发生时,均需要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的刺激才能够完成,B正确;
C、胃液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细胞免疫需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清除病原体,因此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会降低细胞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C。
8.将流感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并给小鼠接种该疫苗。接种后,灭活的病毒会引起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灭活的病毒,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B.B细胞接受灭活病毒刺激后即被激活,开始增殖分化
C.树突状细胞能将灭活病毒的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D.多次接种灭活病毒制成的疫苗,有利于小鼠建立免疫屏障
【答案】B
【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
【详解】A、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可以吞噬灭活的病毒,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
B、B细胞的活化需要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等两个信号,B错误;
C、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将灭活病毒的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正确;
D、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多,有利于小鼠建立免疫屏障,D正确。
故选B。
9.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l·L-1。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物质甲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接受刺激分泌物质甲的过程为体液调节
B.下丘脑中存在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
C.物质甲能抑制肝细胞吸收和储存葡萄糖
D.肾上腺素与物质甲协同调节血糖的平衡
【答案】B
【分析】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详解】A、分析图可知,胰岛B细胞受神经递质的作用或直接受血糖浓度上升的作用分泌物质甲,其中胰岛B细胞受神经递质的作用分泌物质甲为神经调节,图中未体现胰岛B细胞接受刺激分泌物质甲的过程为体液调节,A错误;
B、分析题可知,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可将兴奋传递给下丘脑,说明下丘脑中存在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B正确;
C、物质甲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肝细胞吸收和储存葡萄糖,C错误;
D、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物质甲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两者并不是协同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B。
10.小熊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测量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和皮肤温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熊猫通过皮肤进行散热的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等
B.下丘脑是小熊猫的体温调节中枢
C.小熊猫在环境温度为0~30℃时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D.小熊猫的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①体温调节是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协调机体各器官的机体产热与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②机体产热途径: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③机体散热途径: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
【详解】A、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蒸发、传导和对流,A正确;
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据图可知,环境温度为0~30℃时,小熊猫体温基本保持不变,这是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随环境温度升高,体温与环境温差减小,通过皮肤辐射散热减少,因此皮肤温度越来越高,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下丘脑协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体完成,因此图示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1.信息分子存在于不同系统中。不同的信息分子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为各系统的信息分子,丁表示靶器官或靶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甲,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
B.若丁为性腺,则乙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内分泌系统中的乙也可存在于神经系统中作为信息分子,如肾上腺素
D.丙是传出神经产生的神经递质,需通过体液运输,故其参与的是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抗原,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图中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产生的,垂体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的调节,所以丁表示甲状腺激素;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
【详解】A、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而图中B表示抗原,A错误;
B、若丁为性腺,则乙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B错误;
C、内分泌系统中的乙也可存在于神经系统中作为信息分子,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是一种信息分子,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C正确;
D、由图示可知,在神经调节中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号分子丙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需通过体液运输,参与的是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C。
12.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前提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外液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
B.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均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
C.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是因为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发生变化
D.血浆成分及其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不同
【答案】A
【分析】一、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二、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其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酶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才能正常发挥其催化作用,人体细胞外液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保持多种酶活性的必要条件,以维持内环境稳态,A正确;
B、内环境有稳定的缓冲对,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和CO2不会导致血浆pH迅速降低,B错误;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均有关系,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不一定是因为无机盐含量的变化,C错误;
D、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能够反映出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个体所用的参考值范围一致,D错误。
故选A。
13.生长激素(GH)的分泌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其中包括下丘脑释放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甲状腺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肝脏分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相关调节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降低能促进GHRH的分泌,从而促进GH的释放
B.IGF-1对GH分泌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
C.GHRH和IGF-1在GH分泌上相互协同
D.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能减少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具有提高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等作用。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降低能促进GHRH的分泌,GHRH又能促进GH的释放,A正确;
B、IGF-1对GH分泌起抑制作用,当GH分泌增加,促使IGF-1分泌增加,IGF-1反过来抑制GH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GHRH促进GH的分泌,IGF-1抑制GH的分泌,二者在GH分泌上相互拮抗,而不是协同,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GH的分泌有促进作用,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能减少,D正确。
故选C。
14.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律紊乱,会引起瘦素(一种激素)分泌增加,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瘦素抵抗,信号通路发生改变,无法抑制食欲导致体重增加。瘦素对食欲的控制通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脂肪细胞后就会失活
B.瘦素含量过多会抑制脂肪细胞的分泌活动,因此机体内的瘦素含量一般可以保持稳定
C.机体若出现瘦素抵抗导致的肥胖,则可以通过注射瘦素抑制食欲来控制体重
D.图中的调节过程说明食欲的控制受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其作用于有两个,一是作用于靶细胞,最终引起食欲下降,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反作用于脂肪细胞,抑制脂肪的形成。图中瘦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瘦素作为激素可作用于脂肪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A正确;
B、由图可知,脂肪细胞可分泌瘦素,瘦素过多后又会抑制脂肪细胞的分泌活动,使瘦素的分泌量减少,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利于机体维持稳态,B正确;
C、瘦素抵抗的可能原因是靶细胞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或受体功能缺陷,出现瘦素抵抗后不能通过注射瘦素抑制食欲来控制体重,C错误;
D、图中食欲的调节包含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中枢参与的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C。
15.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体产生的抗体种类和含量如图所示,IgG、IgM表示两种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来检测抗体情况
B.IgG、IgM两种抗体都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C.可根据抗体浓度IgM>IgG的结果来推测是否为初次免疫
D.再次免疫的过程中,IgG的量短时间内大量增加,由此可推测刚感冒痊愈的人不会再患流感了
【答案】D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来检测抗体情况,A正确;
B、IgG、IgM两种抗体都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正确;
C、据图可知,初次免疫过程中IgM>IgG,可据此推测是否为初次免疫,C正确;
D、由于感冒病毒容易突变,刚感冒痊愈的人仍可能会再患流感,D错误。
故选D。
16.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甲、乙分别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的电位情况
B.图1由状态乙转变为甲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C.图1中甲装置测得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D.整个图2过程K+和Na+的运输既有协助扩散又有主动运输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分析图1可知,甲为静息电位,乙为动作电位,分析图2可知,A点为静息电位,B点为形成动作电位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详解】A、分析图1可知,甲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乙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分别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的电位情况,A正确;
B、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动作电位)变为A(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
C、分析图1中甲测得的电位是静息电位,对应图2中的A点,C正确;
D、图2中钾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和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都是协助扩散,而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依靠钠钾泵运输钠钾两种离子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B。
17.神经科医生给患者做检查时,常手持钝物自患者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如图所示。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为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这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巴宾斯基征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自主神经系统不参与该过程
B.婴儿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的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完全,不受意识控制
C.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受损伤
D.巴宾斯基征阴性属于条件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D
【分析】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骨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够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巴宾斯基征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活动,不参与该过程,A正确;
B、婴儿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的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完全,不受意识控制,B正确;
C、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区域受损,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的控制,C正确;
D、巴宾斯基征阴性和巴宾斯基征阳性均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D。
18.不卫生饮食容易造成志贺菌属细菌感染,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细菌性痢疾。检测某细菌性痢疾患者机体的相关代谢指标,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当体内发生炎症、感染或组织损伤时,其浓度会显著升高。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以上数据说明,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B.患者体温上升到38.9℃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CRP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D.白细胞数量增多,说明机体启动了特异性免疫
【答案】D
【分析】当机体的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体温下降,当机体的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体温升高,当机体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体温不变。
【详解】A、检测某细菌性痢疾患者机体的相关代谢指标,表中体温、血钠浓度、CRP升高,说明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患者体温上升到38.9℃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当体内发生炎症、感染或组织损伤时,CRP浓度会显著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C正确;
D、白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白细胞数量增多,无法确定通过哪种途径来免疫清除细菌,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甲状腺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出现炎症进而功能异常,发病机制如图所示。已知TSH是促甲状腺激素,Tg是甲状腺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节______,提高神经系统的______。
(2)分析图可知,GD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______,TSH的含量会_____。GD的发病机制是____。
(3)NK细胞是天然的免疫细胞,能快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4)某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其甲状腺出现炎症。为了区分该患者是患GD还是CLT,可检测其血浆中_____(答出2点)的含量。
【答案】(1)①.体内的有机物代谢 ②.兴奋性
(2)①.增加 ②.减少 ③.机体产生的TSH受体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3)监视
(4)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抗体、Tg抗体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如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
【小问2详解】对于GD患者,从图中可知,TSH受体抗体与TSH受体结合,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GD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加。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TSH,所以TSH的含量会减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是常见的甲亢类型,患者会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抗体,这种抗体与TSHR结合,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小问3详解】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NK细胞是天然的免疫细胞,能快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小问4详解】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TSH的含量会减少,且含有TSH受体抗体;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TSH的含量会增加,且含有Tg抗体,因此为了区分该患者是患GD还是CLT,可检测其血浆中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抗体、Tg抗体的含量。
20.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对小腿的穴位进行针灸时,患者虽然害怕但小腿并没有因针刺而缩回,这是因为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______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请从刺激的角度分析,让针“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_。
(2)皮内针的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细胞因子)等物质,其中______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
(3)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______(填“引起”或“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______。
(4)研究表明: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效果,请设计一组实验来验证镇痛效果是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的。实验中镇痛效果的检测方法不做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若干只健康大鼠,各种操作器械。
实验思路: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
【答案】(1)①.大脑皮层 ②.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2)组胺
(3)①.未引起 ②.细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
(4)①.实验思路: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相同的健康大鼠平均分为A、B、C、D四组,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其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对B组大鼠施加针刺,然后取其脑脊液注入D组大鼠脑中,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 ②.预期结果:C组大鼠无镇痛效果,D组大鼠有镇痛效果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对小腿的穴位进行针灸时,患者虽然害怕但小腿并没有因针刺而缩回,这是因为低级中枢—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从刺激的角度来看,长久留针可以产生持续的刺激。
【小问2详解】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具有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组胺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
【小问3详解】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由图可知,甲图—细针治疗,并未达到能引起膜内外电位分布发生改变的阈电位,故没有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是膜内外的电位值发生了变化。
【小问4详解】针刺后会在脑脊液中产生某些物质,从而引发的镇痛效果,要验证镇痛效果是由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针刺,故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思路: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分为A、B、C、D四组;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对照组);对B组大鼠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D组大鼠脑中(实验组)。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
预期结果: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的效果,故C组大鼠无镇痛效果,D组大鼠有镇痛效果。
2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A、B、D代表器官,a、b、d代表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1分析,血液中激素b水平过高会引起激素______(填图1中的字母)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调节。
(2)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原发性甲减是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减主要是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为了初步探究甲、乙、丙三只小鼠甲减的原因,研究人员对它们以及一只健康小鼠进行了实验。实验中,向四只小鼠分别注射了等量的TRH。在注射前后30分钟,分别检测小鼠血液中TSH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2分析,甲、乙、丙三只小鼠中最可能患原发性甲减的是______小鼠,最可能患垂体性继发性甲减的是______小鼠。
②若注射TRH后,某小鼠的甲状腺摄碘率接近健康小鼠的,则该小鼠的病因______(填“是”或“不是”)原发性甲减,原因是______。
(3)若某人经医生诊断为原发性甲减,请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______。
【答案】(1)①.a和d ②.负反馈
(2)①.丙 ②.乙 ③.不是机体产生了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与TSH受体结合后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④.原发性甲减是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注射TRH后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摄碘率不会升高
(3)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分析】分析图1:A是垂体,B是甲状腺,D是下丘脑,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析图2:甲病人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与正常人相同,说明甲病人的垂体和甲状腺没有病变,那么病变的应是下丘脑;乙病人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低,说明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丙病人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不是垂体发生病变,注射后比注射前还高,说明注射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没有上升起到负反馈调节的作用,那么丙病人病变的部位应是甲状腺。
【小问1详解】b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激素b水平过高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产生抑制,即负反馈调节,因此会导致a促甲状腺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减少。
【小问2详解】根据图2所示结果可知,甲在注射前TSH相对含量比健康人小鼠低,注射后TSH相对含量和健康鼠一致,说明甲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乙在注射前TSH相对含量比健康鼠低,注射后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证明乙的病变部位是垂体;丙在注射前TSH相对含量偏高,注射后相对含量更高,说明丙的病变部位是甲状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乙可能分别患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甲、乙、丙三只小鼠中最可能患有原发性甲减的是丙。原发性甲减是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注射TRH后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摄碘率不会升高,所以若注射TRH后,某小鼠的甲状腺摄碘率接近健康小鼠的,则该小鼠的病因不是原发性甲减。
【小问3详解】原发性甲减是由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对于原发性甲减患者可以通过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22.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因表皮黑色素细胞受损而出现色素脱失斑症状,是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疾病,其部分致病机理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反应会产生自由基,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导致黑色素细胞释放X。在免疫调节过程中,X相当于______。
(2)由图可知,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一个途径是______(答出1种)等抗原呈递细胞(APC)处理X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产生的Th17细胞可以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另一个途径是______。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黑色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以白癜风模型鼠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小鼠作为图2对照组,连续数周检测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______。
【答案】(1)(特异性)抗原
(2)①.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或巨噬细胞) ②.减弱 ③.抗原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
(3)①.免疫自稳 ②.实验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的
【分析】一、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二、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小问1详解】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导致黑色素细胞释放X。在免疫调节过程中,X相当于特异性抗原。
【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途径。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个途径。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小问3详解】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其中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结合题图可知,白癜风是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这一基本功能紊乱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分析图2可知,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以白癜风模型鼠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小鼠作为图2对照组,连续数周检测IFN-γ的表达水平,定期检测发现实验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的。选项
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
推论
A
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刺激相关细胞分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
C
降低胃液的pH
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D
使T淋巴细胞的数目减少
降低细胞免疫功能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
腋下体温/℃
38.9
36.0~374
白细胞计数/(个·L-1)
13.5×109
4.0×109~10.0×109
血钠浓度/(mml·L-1)
180
140~160
CRP/(mg·L-1)
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若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鸟类产卵受环境温度和光照的影响,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