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5/0-17393133006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5/0-17393133007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5/0-17393133008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2025年1月16日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学家提出“酸生长理论”,认为生长素能够促进H⁺向细胞外主动运输,使细胞壁周围pH下降,软化细胞壁从而促进生长。2021年福建科研工作者证实生长素可以诱导细胞膜上类受体激酶(TMK)激活质子泵,将大量H⁺泵出细胞外,为解释“酸生长理论”提供证据。根据以上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顶端优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将胚芽鞘切段置于pH为7的缓冲液,施加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
C.将TMK活性受抑制的胚芽鞘放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生长速度慢于正常胚芽鞘
D.将胚芽鞘切段放入酸性缓冲液中也能表现促进细胞伸长的效果
【答案】A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茎的背生长近地侧和远地侧都体现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据福建科研工作者证实,生长素可以诱导细胞膜上类受体激酶(TMK)激活质子泵,将大量H+泵出细胞外,软化细胞壁,从而促进细胞伸长,因此,将胚芽鞘切段放在pH为7的中性缓冲液中,促进生长的作用会减弱,B正确;
C、将TMK活性受抑制的胚芽鞘放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由于TMK活性受抑制,无法通过生长素诱导氢离子通过质子泵泵出细胞,生长速度慢于正常胚芽鞘,C正确;
D、根据科学家的酸性生长理论,细胞壁周围pH下降,可以软化细胞壁从而促进生长,将胚芽鞘切段放入酸性缓冲液中,溶液为酸性,可以软化细胞壁促进细胞生长,D正确。
故选A。
2.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种群数量与社群压力相对值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一体液调节来实现
B.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K值
D.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增大
【答案】B
【分析】在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详解】A、由题意“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正确;
B、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B错误;
C、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数量确实有可能暂时超过K值,但这种超过通常是短暂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内,种群数量通常会趋向于K值或在其附近波动,C正确;
D、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也会相应增强,这是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会加剧资源竞争、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以及提高天敌的捕食效率等,这些变化共同作用于种群数量,限制其进一步增长,D正确。
故选B。
3.细叶榕的种子被鸟吃掉,随同粪便一起排出落在了红壳松的树干或枝丫处后,种子就会萌发生根,并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之后幼苗长成粗壮的灌木状缠绕在红壳松上,依靠红壳松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红壳松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
B.细叶榕和红壳松的关系是寄生和种间竞争
C.雨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D.研究细叶榕的生态位需调查其在相关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答案】A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详解】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A错误;
B、细叶榕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体表寄生在红壳松上,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和红壳松的关系是寄生和竞争,B正确;
C、雨林中生活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居多,C正确;
D、生态位不仅包括相关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A。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低
B.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
C.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主要是利用了其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进行计数
【答案】B
【分析】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导致统计值偏高,A错误;
B、预实验主要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从而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用蒸馏水做空白对照,从而得出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正式实验时只需在预实验得出的最适浓度范围内设置一定的浓度梯度即可,因此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播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B正确;
C、土壤小动物的特点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根据其特性可以利用诱虫器采集,C错误;
D、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B。
5.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作任何处理。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开始发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经医生诊断,此人为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右足底受伤、局部感染引发右侧腹股沟疼痛是免疫反应过强的表现
B.伤口红肿可能是由于组织胺释放后使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引起的
C.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应细胞也有调节作用
D.病原体从右足底伤口进入机体后,主要由机体的第三道防线参与免疫反应
【答案】A
【分析】一、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二、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详解】A、某人右脚底被刺伤,导致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免疫分子具有致痛的作用,从而表现出疼痛,此为正常的免疫反应,A错误;
B、皮肤被刺破损后,会刺激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红肿,B正确;
C、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应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即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多数情况下,人体依靠这两道防线就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了,题意显示,病原体从右足底伤口进入机体后,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需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完成终病原体的清除工作,即病原体从右足底伤口进入机体后,主要由机体的第三道防线参与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A。
6.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群落季相更替。下列有关群落季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水分等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
B.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的变化会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上体现
C.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不属于群落季相更替
D.群落的季相更替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群落季相更替。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即这些因素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阳光、温度、水分等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A正确;
B、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的变化会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上体现,这是群落季节性的体现,B正确;
C、植物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受到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随季节而变化,故而植物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均属于群落季相更替,C错误;
D、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故群落的季相更替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7.近年来某草原上的鼠数量明显增加,当地有关部门为了解鼠害的现状,采用了有效洞法估计鼠的种群数量,即在该草原上选定适宜数量、适宜大小的样方,统计样方内总洞数,再将样方内所有鼠洞用土堵住,隔天检查盗开的洞口数(有效洞数),以各样方有效洞数与总洞数的比值的平均值表示鼠的相对种群密度。如图曲线表示该草原上近几年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当地居民为了防治鼠害,在e时刻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
B.传染病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其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与标记重捕法相比,有效洞法使操作更加简便,调查完成所需时间更短
D.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变大
【答案】B
【分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b时刻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2,因此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鼠害防治,并将数量控制在K/2以下,A正确;
B、密度制约因素是指随着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素,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更容易传播,对种群数量影响较大,传染病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标记重捕法相比,有效洞法使操作更加简便,调查完成所需时间更短,C正确;
D、蛇是鼠的天敌,投放蛇后鼠的种群数量会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增大,D正确。
故选B。
8.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引起头发变白,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其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途径①②过程中的NE均为信息分子,但运输途径和作用时间都不相同
B.当血浆中的G含量达到一定量时,将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此种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C.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NE属于神经调节
D.长期的紧张和焦虑通过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削弱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诱发癌症
【答案】D
【分析】激素的调节机制一般是分级调节机制,由下丘脑分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关的腺体,在这个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前者属于神经调节,后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但运输途径和作用时间都不相同,A正确;
B、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这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当血浆中的G含量达到一定量时,将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避免G含量过高,B正确;
C、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NE的过程是受神经支配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长期的紧张和焦虑通过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削弱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诱发癌症,D错误。
故选D。
9.目前,对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最能被接受的是Khan和Waters提的“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其模型如图所示。GA、CK和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
A.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B.CK并不单独对种子萌发起作用,它在种子萌发时起到抵消ABA的作用
C.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若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
D.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种子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
【答案】A
【分析】由题图可知,第5、6组对比发现,当GA和CK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时,不管ABA生理活性浓度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组比较发现,当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BA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时,不管CK生理活性浓度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当GA和ABA都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时,不管CK生理活性浓度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
【详解】A、根据第4、5两组,可知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由于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但第3组GA和ABA同时存在时休眠可知,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A错误;
B、由第2组和第3组可知,当CK存在时,无论是否存在ABA,种子都能萌发,说明CK并不单独对种子萌发起作用,它在种子萌发时起到抵消ABA的作用,B正确;
C、由题图可知,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和CK时,不管ABA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有ABA,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因此,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如果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C正确;
D、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0.草莓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调节免疫、延缓衰老、改善皮肤状态等功效,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关于草莓生长发育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参与树木年轮形成的调节,也参与草莓春化作用的调节
B.草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草莓的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只分布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
D.高密度种植会导致草莓徒长可能与环境中光信号变化有关,光敏色素将光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树木年轮形成和草莓春化作用的调节均与温度有关,前者受到温度高低交替的影响,后者受到低温的刺激,A正确;
B、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影响生长素的作用,在草莓细胞中也存在这种调节关系,B正确;
C、草莓的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各种组织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中分布最多,C错误;
D、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光线的穿透力减弱,尤其是对红光和蓝光的吸收和反射发生变化,这些光信号的变化会影响光敏色素的状态转换,光敏色素能将光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1.生态学家对某自然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种群个体数量/上一年种群个体数量),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K值
B.c点对应时刻甲、乙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C.4年后乙种群的λ值始终保持不变
D.在这4年中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D
【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λ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甲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乙种群的λ=1.5,表明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表现为“J”形增长。
【详解】A、甲曲线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而3年后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在第3年时种群密度最大,即d点对应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K值,A错误;
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的λ是相同的,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在c点之前不一定相同,故c点甲、乙种群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生态学家调查的是自然群落,4年后会因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可能会使λ值发生改变,C错误;
D、乙种群在这4年中,λ值保持1.5,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正确。
故选D。
12.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丙个体较大、数量有限,则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丙的相对数量
B.该群落的演替与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不同
C.丙的加入可能会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D.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逐渐减小
【答案】D
【分析】一、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二、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丙个体大、数量少,故可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相对数量,A正确;
B、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丙的加入导致甲和乙的相对多度有所下降,因而推测,丙的加入可能会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C正确;
D、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图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13.在重力的作用下,根细胞中的“淀粉体”被拉向下部,而这种细胞结构分布不均匀会引起生长素的重新分配。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AA在根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根冠)向形态学下端(伸长区)运输
B.水平放置根尖时,重力使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降低而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
C.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淀粉体”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使生长素不均衡分布
【答案】D
【分析】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快,故根向地生长。
【详解】A、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A错误;
B、水平放置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根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而抑制近地侧的生长,B错误;
C、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调节,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C错误;
D、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淀粉体”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使生长素不均衡分布,D正确。
故选D。
14.科学家将蛙心Ⅰ和蛙心Ⅱ分别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蛙心Ⅰ有神经支配,蛙心Ⅱ无神经支配。电刺激蛙心Ⅰ的神经,蛙心Ⅰ跳动减慢;从蛙心Ⅰ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蛙心Ⅱ的营养液中,蛙心Ⅱ跳动也会减慢。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营养液可使蛙心细胞所处环境相对稳定,以保持蛙心的生理活性
B.刺激蛙心Ⅰ的神经引发其跳动减慢,由此可判断该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
C.控制心率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刺激蛙心Ⅰ的神经,蛙心Ⅰ跳动减慢,属于非条件反射
D.该实验说明蛙心Ⅰ神经释放的物质可抑制蛙心Ⅱ心肌细胞兴奋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详解】A、细胞维持正常功能需要内环境稳定,而营养液可使蛙心细胞所处内环境相对稳定,以保持蛙心的生理活性,A正确;
B、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该实验刺激蛙心Ⅰ的神经,蛙心Ⅰ跳动减弱,说明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B正确;
C、刺激蛙心Ⅰ的神经,蛙心Ⅰ跳动减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从蛙心Ⅰ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蛙心Ⅱ的营养液中,蛙心Ⅱ跳动也会减慢,该实验说明蛙心Ⅰ神经释放的物质可抑制蛙心Ⅱ心肌细胞兴奋,D正确。
故选C。
15.《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作为一种中小型涉禽,长趾滨鹬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动于湿地、沼泽、稻田与海滩等地,以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为食。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能提高长趾滨鹬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预测长趾滨鹬种群密度变化趋势需要分析该种群的性别比例
B.在长趾滨鹬相对集中的区域,采用标记重捕法以估算其数量
C.长趾滨鹬种群数量增加说明该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D.长趾滨鹬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出现的结果
【答案】D
【分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结构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详解】A、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需要分析年龄结构情况,性别比例可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雌性多于雄性时种群密度增大,雌性少于雄性时种群密度减小,A错误;
B、不能在长趾滨鹬相对集中的区域采样,应随机取样,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指种群的数目多少,与种群数量无关,C错误;
D、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6.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的功能。当包被了抗体的病原体无法被巨噬细胞噬消化时,自然杀伤(NK)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B.过程②中NK细胞通过FcR与抗体结合后被活化,释放胞毒颗粒使病原体死亡
C.当图示过程再次发生时,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D.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等免疫细胞均含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过程②中NK细胞通过FcR与抗体结合后被活化,释放胞毒颗粒裂解病原体,使病原体死亡。
【详解】A、图示为抗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为体液免疫的过程,A正确;
B、由图可知,过程②中NK细胞通过FcR与抗体结合后被活化,释放胞毒颗粒裂解病原体,使病原体死亡,B正确;
C、当图示过程再次发生时,记忆B细胞由原来的记忆B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C正确;
D、浆细胞只负责分泌抗体,不负责识别抗原,所以它的细胞膜上没有识别抗原受体,D错误。
故选D。
17.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固醇类激素,在人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醛固酮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K⁺增多会导致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升高
B.醛固酮促进靶细胞中编码钠通道和钠钾泵的基因表达,有利于重吸收Na+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够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D.若尿毒症患者水盐平衡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钠离子大量流失,则产生的醛固酮会减少
【答案】B
【分析】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使血容量增加。
【详解】A、内环境K⁺浓度升高,使神经细胞内K⁺外流减少,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也会减小,A错误;
B、醛固酮是一种激素,激素是信息分子,结合题图可知,醛固酮促进靶细胞中编码钠通道和钠钾泵的基因表达,有利于重吸收Na+,B正确;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通过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作用于肾上腺起作用,C错误;
D、若尿毒症患者水盐平衡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钠离子大量流失,则产生的醛固酮会增多,因为醛固酮能起促进钠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B。
18.种植葡萄时,在扦插繁殖、控制枝条生长、提高果实品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抑制葡萄果柄伸长,使葡萄果实增大
B.用沾蘸法探索NAA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的NAA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调节剂乙烯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
D.吲哚丁酸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IAA类似
【答案】D
【分析】赤霉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从而加速茎的伸长和叶片的扩大。此外,赤霉素还能打破种子的休眠期,促进发芽,减少器官脱落,提高果实的结实率或形成无籽果实。
【详解】A、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葡萄的果实增大,A错误;
B、浸泡法使用的药剂浓度较低;沾蘸法使用的药剂浓度较高,B错误;
C、乙烯利是一种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C错误;
D、吲哚丁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吲哚类化合物,与IAA在结构和生理效应上有相似之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横坐标为:个体数/棵)。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2)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砍伐、盗伐)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和灌木的生长,“林窗”区域内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400m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的红豆杉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增长型 ②.高
(2)①.次生演替 ②.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①.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②.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分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具体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对每个样方内的个体计数,计算出其种群密度。调查对象:植物昆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初生演替发生在没有任何生物群落存在的地方,从无机物质开始形成土壤,并依次出现低等植物和动物群落。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建立稳定的生物群落,因为需要从零开始形成土壤和生态系统。初生演替的物种组成一般为耐旱、耐寒的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次生演替则发生在已有生物群落存在的地方,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如火灾、风灾、洪水等)导致原有植物群落被破坏或消失,而重新建立新的植被和生物群落。由于原有土壤和种子等繁殖体的存在,次生演替的过程较快,物种组成也更为多样,可以包括各种植物和动物种群。
【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竞争。
【小问2详解】由于“林窗”区域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故“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小问3详解】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因此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400m2。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因此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的红豆杉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
20.下图表示人体内E₂(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中枢。(注:SHBG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1)胰岛素分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胰岛B细胞存在下列哪些信号分子的受体 。
A.甲状腺激素B.胰高血糖素C.神经递质
(2)图1中器官乙为____________,排卵前,E₂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器官甲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₂,这属于___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
(3)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级调节间接升高____________的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___________直接调控胰腺中的相关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
(4)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进行回肠切除术的大鼠,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一种肠源性激素(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4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表。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4:__________。若以上4组小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该假说。
(5)下丘脑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血糖,其中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该过程反映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C
(2)①.垂体 ②.正反馈
(3)①.甲状腺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胰高血糖素
(4)①.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 ②.2>3>4>1
(5)①.交感 ②.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小问1详解】胰高血糖素可作为胰岛B细胞的信息分子,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可作为胰岛B细胞的信息分子,因为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所有的组织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胰岛B细胞可以作为神经调节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部分,受神经递质的作用分泌胰岛素,所以神经递质可作为胰岛B细胞的信息分子,故选ABC。
【小问2详解】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所以器官甲是下丘脑;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促进器官乙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图1中器官乙为垂体,进而促进E2性激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调节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含量,满足代谢需要。
【小问4详解】假设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造模组的GLP-1含量降低,说明GLP-1能降低血糖。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将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4组,1组为正常小鼠进行假手术组,2组为高糖高脂饮食模型组,3组为正常大鼠进行切回肠术处理,4组为正常大鼠进行切回肠术处理后再注射GLP-1激素,处理相同时间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GLP-1能降低血糖,则第2组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最高,第3组切回肠术处理后,GLP-1激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则血糖浓度也较高,而第4组,切回肠术处理后又注射了GLP-1激素,能使小鼠血糖浓度降低,但是作用效果略低于正常大鼠,即测定的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为2>3>4>1,则支持该假说。
【小问5详解】下丘脑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血糖,其中一种方式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从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升高血糖。该过程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之间的联系,即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1.水稻种子萌发后胚根发育形成初生根,初生根在水稻发芽后一到两周内死亡,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幼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幼苗早期生长。
(1)研究人员取水稻种子用乙烯和赤霉素(GA)进行处理,测量萌发后第4天水稻的初生根长度,结果如图1所示。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烯与赤霉素的作用相互__________。
(2)进一步研究发现,乙烯在发挥作用过程中依赖两种信号蛋白:EIN1和EIN2,为进一步探究乙烯和赤霉素的相关作用,科研小组用水稻EIN1和EIN2基因突变体做了相应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2实验结果对乙烯能够抑制水稻初生根的生长,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赤霉素具有_____________(促进/抑制)水稻初生根生长的作用,而乙烯能够_________(促进/抑制)水稻细胞中EIN1和EIN2基因的表达使水稻细胞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从而抑制水稻初生根的生长。
(3)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赤霉素((GA₃)和生长素(IAA)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切取水稻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表格数据,GA₃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促进作用,这两种激素共同处理作用更为显著,分别是GA₃、IAA单独处理的______、_______倍,说明GA₃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答案】(1)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②.抗衡
(2)①.促进 ②.促进
(3)①.茎芽顶端 ②.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③.3.6 ④.18
【分析】一、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靶细胞代谢;
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至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四、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的伸长。
【小问1详解】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从图1可以看出,单独使用乙烯(ET)处理组水稻初生根长度小于对照组,单独使用赤霉素(GA)处理组水稻初生根长度大于对照组,而乙烯和赤霉素共同处理(ET+GA)组水稻初生根长度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可推测乙烯与赤霉素的作用相互抗衡;
【小问2详解】根据图2,EIN2突变体中赤霉素含量较高,且初生根长度较长,EIL1过表达组赤霉素含量较低,初生根长度较短,由此可推测赤霉素具有促进水稻初生根生长的作用;又因为乙烯能抑制水稻初生根生长,结合前面推测的赤霉素作用,可推测乙烯能够促进水稻细胞中EIN1和EIN2基因的表达,使水稻细胞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从而抑制水稻初生根的生长;
【小问3详解】①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茎芽顶端,这样才能保证生长素按照极性运输的方向发挥作用;
②分析图中数据可知,B组实验中,空白对照的茎芽长度为4.0cm。两种激素联合处理的茎芽长度为13cm,促进作用是13-4.0=9cm。GA3单独处理的茎芽长度为6.5cm,促进伸长作用是6.5-4=2.5cm。IAA单独处理的茎芽长度为4.5cm,促进伸长作用是4.5-4=0.5cm。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与GA3、IAA单独处理的倍数分别为9÷2.5=3.6倍、9÷0.5=18倍。
22.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4年5月16日印发了《湖北省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方案》。下图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HPV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___免疫,激活图中细胞③的两个信号分别是病原体的直接接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被HPV感染后会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中抗体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构建皮下宫颈癌肿瘤模型小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相关处理如表。
②观察模型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表。
注:“+”越多表示相对值越大。
本实验目的为______________。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3)①.探究HPV治疗性疫苗联合药物Y对宫颈癌肿瘤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②.单独使用HPV治疗性疫苗和药物Y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联合使用时抑制效果更加显著
【分析】图示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
【小问1详解】HPV侵入人体,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示为HPV疫苗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示意图,图中③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及物质A(细胞因子)的作用后能分化为细胞④(记忆B细胞)和细胞⑤(浆细胞),故细胞③为B细胞;激活B细胞除了图示中抗原直接刺激外,还需要来自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的第二信号刺激;由图可知,物质A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小问2详解】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潜伏期中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因此人体被HPV感染后会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
【小问3详解】本实验是为了探究HPV治疗性疫苗和药物Y联合对宫颈癌肿瘤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故组别4的处理应是HPV治疗性疫苗和药物Y;实验结果显示,与组别1(对照组)相比,第2、3、4组的肿瘤组织内细胞毒性T细胞占比均增加,肿瘤体积均减小,且组别4的效果更明显,故可得出结论:单独使用HPV治疗性疫苗和药物Y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二者联合作用时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假手术
糖尿病模型鼠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
蒸馏水
GA₃
IAA+GA₃
IAA
茎芽长度(cm)
4.0
6.5
13.0
4.5
组别
材料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
肿瘤组织内细胞毒性T细胞占比
肿瘤体积
1
模型小鼠
生理盐水
+
++++++
2
模型小鼠
药物Y
+++
+++
3
模型小鼠
HPV治疗性疫苗
+++
++++
4
模型小鼠
HPV治疗性疫苗和药物Y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测试生物试卷pdf、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