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15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
A.打击了地方诸侯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D.健全了货币体系
3.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4.下表是不同时期出土的曾国(湖北随州)铭文。据此可知,曾国( )
曾公田求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铭文相关内容对比
A.受封南土镇抚淮夷B.实力增强冲击礼乐制度
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D.营宅纳土传播中原文化
5.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石制工具、网坠和陶觽,且网坠和陶觽所占比例很高,无论是地层还是墓葬中均广泛存在。遗址浮选物中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仅发现少量的水稻基盘、陆生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磨盘山( )
A.仍处在旧石器时代B.文化的特点别具一格
C.私有制度已经产生D.人们以渔业经济为主
6.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7.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8.《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9.“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政。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西汉的建立B.刘邦的统治C.文景之治D.汉武帝大一统
10.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的建立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
12.“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郑国渠B.长城C.都江堰D.黄河
13.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减轻徭役和刑罚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D.增加税收
1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15.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官员责任意识B.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6.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1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至隋唐时期古籍辨伪的信息统计表
——改编自苏金侠《汉代至宋代文献辨伪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的辨伪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围绕“古籍辨伪与文化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徒、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城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经典的《诗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派引述,并且到汉武帝时期称为了儒家“五经”之一,这有利于《诗经》的传承与弘扬,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A项正确;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用来研究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先秦许多思想家在说理论论证的时候引用了《诗经》,但据此不能说明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具体的思想,不能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通过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秦汉时期政府经济政策是有所加强,排除A项;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夸大了平贾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材料中的“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结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可知曾国封于南土,以拱卫王室,镇抚有镇守安抚之意,A项正确;材料“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的大致意思为先祖伯适(南公)是因为辅佐周文王、武王伐商、革除殷命、安定天下有功而被分封于南土,统治淮夷,监领江汉,未体现礼乐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营宅纳土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安徽省郎溪县盘山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石制工具、网坠和陶.遗址浮选物中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仅发现少量的水稻基盘、陆生动物骨骼”等信息可知,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代居民的生计方式和文化特征,大量的石制工具、网坠和陶的发现,尤其是网坠和陶所占比例很高,并且还出土了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萎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说明磨盘山渔业经济发达,即以渔业经济为主,D项正确;磨盘山遗址出土了少量的水稻基盘,说明这时期出现了原始农业,也说明这时期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A项;别具一格是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磨盘山遗址文化别具一格的特点,排除B项;私有制是指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可知主要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正确;包容性指的是融合借鉴其他文明,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先进性要有对比才能体现,排除C项;本土性强调文明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是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政府实行黄老之术,重视农业生产,使汉朝强盛起来,C项正确;西汉的建立与材料中诸多措施不符,A项排除;“以民为本”不能得出,B项排除;“大一统”不能得出,D项排除。
10.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故选:A。
11.答案:B
解析:“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指的是分封同姓子弟,这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继承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郡县制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都江堰,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推恩令”的目的在于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减轻徭役和刑罚”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A项;“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说明恩泽贵族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增加税收”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地区的联系,但并未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汉武帝之后匈奴又曾多次侵扰汉朝边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更实用的纸张出现,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刺史与地方官员勾结,而“六条问事”主要针对地方大员,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刺史制度并不能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刺史主要针对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故C项错误;
提高行政效率与刺史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10万多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17.答案:(1)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
(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3)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
解析:(1)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根据“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的使命感;根据“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根据“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和“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根据“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和“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等信息,可以看出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
(2)《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希罗多德(幼前484~约前42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括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根据“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可知,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根据“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等信息可以看出,包括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雅典的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可知,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多民族统一国家稳定和繁荣;根据“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知,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史学传统;根据“《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以看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3)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和有作者的认知等方面来回答。
18.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老子:道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
(3)背景:①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③士阶层的崛起;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⑤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任4点即可)
解析:(1)品德:根据材料“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可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得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代表道家学派;韩非子代表法家学派。
(3)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学术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政治方面,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社会阶层方面,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学术方面,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19.答案:(1)特点:参与学者的数量增加;辨伪的古籍及种类日益多元(或范围扩大);辨伪方法日益丰富;辨伪的古籍门类以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作品居多。
背景:政权更迭及战乱带来的古籍失散;汉代以来造纸术的发展,推动书籍数量的迅速增多;汉代以来,儒学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汉唐以来对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的传入;汉至隋唐时期学术风气相对自由。(任答四点)
(2)〖示例〗选取:汉代论题:汉代古籍辨伪活动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阐述:汉代学者积极地对古籍辨伪,有利于社会学术、文化的活跃与发展,进而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汉初,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及秦末战乱,大量儒家经典流失,也带来了大量的伪书的出现。因此,汉代学者积极辨伪,考证出儒家古籍的真伪,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在汉代的复兴。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吸收融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因此,学者需要对诸子百家的主张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诸子百家的古籍的辨伪,既推动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也有利于儒学本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汉代的古籍辨伪,有利于儒家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汉代儒学取得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参考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的辨伪学的发展特点。表格分类包括辨伪学者、辨伪的古籍及辨伪的方法。因此,概括特点需要从这三个分类概括。由辨伪学者一栏可知,两汉至隋唐辨伪学者日益增多;由辨伪古籍一栏可知,辨伪的古籍数量及种类日益增多,且多以儒家经典为主;由辨伪方法一栏可知,两汉至隋唐的辨伪方法日益丰富。第二小问,简析辨伪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可知,古籍在政权更迭中容易流失;古籍数量日益增多,可联想到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应用,降低了书籍阅读的门槛;古籍辨伪以儒家经典居多可联想到汉武帝以来,儒学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魏晋时期,佛经的增多,可联想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经文进行大胆质疑,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学术风气相对自由。(2)无
20.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影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时期(中国)。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结合所学,从分封的对象、内容、等级和权力关系等角度思考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对比材料一,由材料二“这是一种‘中央一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可得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可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结合所学,从政治文明和国家管理等角度分析可得出,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公田求编钟
曾侯与钟
曾伯桼簠
皇且(祖)建于南土,敝(蔽)蔡南门,斦(慎)应京社,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
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
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导(道)锡行。
政治
商鞅变法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时期
辨伪学者
辨伪古籍
辨伪方法
两汉
12位
儒家经典:《尔雅》、《礼记》等4部
作者、文本、流传、佚文、比勘其他古籍、社会原因、政治原因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司马兵法》、《晏子春秋》等10部
文学著作:《楚辞》
魏晋南北朝
14位
儒家经典:《礼记》、《子夏易传》等4部
作者、文本、著录、称引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孔子家语》《管子》等7部
佛经:《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等若干
隋唐
24位
儒家经典:《孝经注》、《归藏易》等15部
作者、文本、流传、著录、称引、比勘其他古籍、政治原因、常理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老子注》、《管子》等20部
学著作:《李陵集》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卷三,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封制,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巩固统一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4高考历史,文件包含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docx、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