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小题练 大题练(共5份打包)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小题练 大题练(共5份打包),文件包含小题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小题练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大题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小题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小题练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史料阅读”改编】《〈战国策〉书录》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铁犁牛耕推广 B.华夏文化认同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分封制受到挑战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历史纵横”改编】《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史料阅读”改编】《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强民富政局稳定 B.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C.百家争鸣文化兴盛 D.社会动荡精神空虚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学思之窗”改编】商鞅由卫入秦后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张( )
A.循礼法古 B.因时变革
C.隆礼重法 D.重农抑商
【经典模拟题】
5.(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二)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取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春秋初期的晋国有宗族十一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这些现象说明( )
A.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D.百家争鸣局面受到压制
6.(2023·广东七校联考)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楚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7.(2024·山西大同模拟)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国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 )
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
8.(2024·安徽合肥模拟)春秋时期,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富商大贾更是“金玉其车,交错其服”,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 )
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D.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
9.(2024·安徽黄山调研)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10.(2023·河南豫南九校联考)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合纵连横之术的巧妙运用
B.源自商鞅变法激起的巨大内驱力
C.激起儒家学派的愤怒和强烈反抗
D.凸显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
11.(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孔子认为:“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12.(2024·北京东城区调研)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
A.私学兴盛,文化传承 B.实现统一是社会共识
C.学术争鸣,服务政治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13.(2024·山东滨州调研)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 )
A.社会和谐 B.天下大同
C.亲亲尊尊 D.以民为本
14.(2024·河北廊坊模拟)韩非的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他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韩非的政治理想( )
A.源于道家思想 B.凸显君权至上
C.遵循民本思维 D.有赖法令严明
【情境创新题】
15.【社会情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 )
A.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B.专制王权受到削弱
C.分封制破坏 D.宗法制解体
16.【学术情境】王家范在《大学中国史》中说:“春秋战国的时代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根源是( )
A.列国纷争 B.经济发展
C.变法运动 D.百家争鸣
17.【学习情境】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邹国的孟子与魏惠王探讨治国之道,来自卫国的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同样来自卫国的商鞅在秦国担任大良造,分别主持了变法。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现
B.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统治者重视儒家和法家学说
D.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18.【学习情境】庄子提出:“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荀子则提出:“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这反映了两者都认为“礼”( )
A.属于外在制约 B.有违于道义
C.导致社会失序 D.缺乏可行性
小题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D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六卿分晋、田氏代齐,即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周朝传统的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意思是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由天子来决定,这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特征,排除C项。]
2.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华夏”被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认同,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故选C项;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已经逐渐形成,“开始”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被周边少数民族认同,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礼仪,华夏,认同”体现的是文化认同,与阶级关系无关,排除D项。]
3.B [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并结合所学可知,齐国都城临淄人民富足,经济文化生活丰富,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列国纷争,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文化兴盛,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百家争鸣,精神并不空虚,排除D项。]
4.B [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反对循古不变,主张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故选B项;商鞅主张“便国不法古”,反对“循礼法古”,排除A项;主张“隆礼重法”的是荀子,排除C项;材料中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适时变革,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
5.B
6.C [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崛起后逐渐认同了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体现了华夏认同的特点,故选C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说明楚国崛起后,深受中原华夏文明的影响,促进了楚国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楚国对周天子和分封等级秩序的不满,无法体现楚国的问鼎天下之心,排除B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说明楚国崛起后对中原华夏文明的认同,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被征服的巴蜀地区被纳入秦国版图,故选D项;“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不符合史实,“羁縻制度”是封建王朝在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巴蜀隶属于秦国版图,非巴蜀对秦国文化的认同,排除B项;“分治”不合题意,蜀侯已不是蜀郡最高长官,排除C项。]
8.C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大中小商人商业活动范围广,说明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不再”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单单是南北经济的交流,还包括东西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社会分工指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而材料强调商人活动范围广泛,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强调“耕战”,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的在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非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仍着眼于农耕,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排除B项;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是秦朝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促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合纵连横之术,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1.B [材料中孔子强调统治者应加强德行,方能治理好百姓,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故选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孔子主张旧的等级秩序,强调尊卑有别,因此“宣扬君臣平等”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材料中对上者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统治百姓,不能体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王室衰微,社会大变革之下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故选C项;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文化传承,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百家思想各异,并未形成共同的统一认识,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关于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题干信息并未体现,排除D项。]
13.A [材料“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意思是对天下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天下有害的事情就把它除去,材料“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意思是(统治者)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让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景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景不好也不至于饿死,两则材料都体现通过一定的措施,达到民殷国富,社会和谐的追求,故选A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法令严明适应了战国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故选D项;韩非是法家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至上的特征,排除B项;儒家提倡民本思想,排除C项。]
15.A
16.B [春秋战国的时代变革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体现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如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故选B项;列国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A项;变法运动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并非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根源,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D项。]
17.A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对人才的任用跨越国别,而有能力之人也为他国君主服务,这说明当时在思想上超越了一国,具有“天下”色彩,故选A项;材料中呈现的是人才来源跨越了国别,而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应体现为通过新的选官标准,官吏选拔跨越阶层,排除B项;诸侯国君重用各地人才,进行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而不是重视儒法思想,并且吴起是兵家代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将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领先地位”,排除D项。]
18.A [据材料可知,庄子认为圣人实行不说的教导,道不能够输出,德不能够招来,仁是可以做出的,义是可以不那么做的,礼是在相互欺骗;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也是邪恶的,经过圣人的改造就成为了彬彬君子,像那些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做的事才是本性,凡是需要学习的,都属于伪,这反映出两者都认为“礼”属于外在制约,故选A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卷三,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封制,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巩固统一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4高考历史,文件包含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docx、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