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十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十,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与加着重号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鲜(xiān): 鲜红 新鲜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B.强(qiǎng):坚强 牵强 强词夺理 博闻强识
C.供(gōng): 供给 供应 提供 供不应求
D.当(dāng): 当家 当代 门当户对 安步当车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斑斓 慷慨 礼尚往来 虎视耽耽
B.贻误 膨胀 大有裨益 喧宾夺主
C.瞻养 磨砺 欢度佳节 元气大伤
D.胡诌 推崇 遮天敝日 风尘仆仆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 。
(2)为庆祝建党100周年,5月14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赛的“红色专项活动”开幕式在四川大学隆重 。
(3)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历史性成就不是 取得的, 而是千千万万同胞8年倾力付出、持续接力所换取的光荣成果。
A.印迹 举办 偶尔B.形迹 举行 偶尔
C.印迹 举行 偶然D.形迹 举办 偶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B.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更注重从细节和特色入手,在主题创意上别出心裁,积极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提升观众的体验感。
C.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D.“国货发光”活动以多种形式传播中国品牌挑战创新的动人故事,分享消费者对国货的喜爱和支持,带给消费者精彩纷呈、独树一帜的品牌体验。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徐霞客游记》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述了徐霞客1613年至1639年游历期间观察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等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B.大广高速北起黑龙江大庆,南至广东广州,是连接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交通大动脉,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南北跨度最大的高速公路。
C.2021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决定在全国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讲文明、铸健康、守绿色、重环保。
D.据我们了解,在琼江边的油菜花景区,除了游客可乘热气球俯瞰万亩油菜花的壮丽景色外,还可以在琼江上乘船观花,在湖畔草地上搭帐篷野营。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贝壳引起的思索
王映明
①前不久,我有机会到北戴河海滨览胜。叫我不能忘却的,是海滨沙滩上那些色彩斑斓的贝壳。
②这贝壳,是被海水浪潮推到海滩上的。它沿着海水的痕迹,绕着大海排了一条线。我沿着这条线漫步。面对贝壳,我思索:这贝壳是被大海淘汰的残渣,还是大海献出的珍品呢?
③我仔细地观察,发现散落在海滩上的贝壳,海风吹,暴雨淋,任人践踏,于是破碎、风化,然后混杂在泥沙之中。它的消亡告诉人们,它是大海的残渣,是废物。
④然而,在海边的集市上,我看到的贝壳却是珍品。这里有用小贝壳制成形状雅致的笔筒、笔架和龙飞凤舞的灯座,有利用各种形状的贝壳缀成栩栩如生的飞鹰、鸳鸯、小狗、小熊, 还有小巧实用的烟灰缸等。这种贝壳制品集市,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览的人都如同进了展销会,争相选购。后来,我又在几个城镇参观了几次贝雕工艺品展览,那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贝雕工艺品,更是叫人大开眼界,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这里,贝壳哪里是什么残渣、废物,简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珍品。
⑤同样是贝壳,为何既可沦为废物,又可变作珍品呢?问题全在于人们对它如何取舍。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难道只有贝壳才这样奇特吗?
⑥不,记得在山乡,那些笋叶,那些箭竹,那些黄荆条,那些杂木棍,那些数不清的中草药材不都弃之无用、收之是宝吗?这些东西,一代一代地在山里头自生自灭,似乎生来就是大山遗弃的废物。实际上,这些东西一经采集、加工、外运,也能变成畅销之物。
⑦在工厂、矿山,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受到同样的启发。比如煤渣,如果不加利用,它就堆积如山,占了地盘,酿成公害,如果加以利用,它不仅可以铺路,还是生产水泥的好原料。
⑧从对贝壳的思索,我联想到许多弃之无用、收之是宝的资源,并且由衷地钦佩那些把废物变成珍品的人们,赞美他们把废物变成珍品的可贵精神。
6.贝壳有价值与否,全在于人们的发现与创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7.其实,生活中化腐朽为神奇的事例远不止文章所列的这些,你还能举出你见到的类似的例子来吗?试举出两个例子。
8.你觉得,在怎样看待人才上,本文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9.事实上,生活中有些事物的价值没有人发现它也是客观存在的,你有这样的发现吗?
10.文中作者由衷钦佩那些把废物变成珍品的人们,赞美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1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类的发现与创造,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B.有价值的东西有用,无价值的东西只要善加利用也是可以有用的。
C.贝壳可以制作成艺术品,而贝壳的残渣则没有任何用处。
D.欣赏别人制作的贝壳艺术品是值得赞扬的,自己用贝壳做出艺术品的勇气和做法更值得赞扬。
E.精彩的世界让人民充满了创造的精力,而贫穷的世界则让人无所事事。
F.如果没有发现的眼睛,金子也只能是沙砾。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无用之用
①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看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以及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③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④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⑤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塑、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要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 与“活动”是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摘自朱光潜《谈美》)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看法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心中的呈现可美可丑,可真可假,可善可恶。
B.不同的人把同一事物知觉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情趣各不相同。
C.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既是客观事物在心灵中的投射,也是心灵对它的加工。
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是说只有聚焦于事物有关美的品质才能知觉美。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美的无用之用”,第一个“用”指的是实用,第二个“用”指的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B.科学活动产生于求知欲,意在求真;审美活动产生于对美的嗜好,意在求美;二者都由精神饥渴引发。
C.“有所为而为”有目的,“无所为而为”无目的,无目的也是目的,故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有类似目的。
D.实用活动是不自由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自由赋予生命以意义,所以审美活动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使用了例证法,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古松反映不同之事论证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因人而变。
B.本文使用了喻证法,用疾病衰老的身体没有口腹的饥渴来比喻疾病衰老的心灵没有精神上的饥渴。
C.本文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用”字的狭义,以论证纯粹的美在“用”的狭义方面没有任何用处。
D.本文使用了对比法,将实用活动与审美活动进行对比,论证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的道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韦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定
B.秦爱纷奢繁华 奢侈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为什么
D.多于市人之言语 闹市的人们
16.下列中有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现象的一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五、古代诗词阅读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离别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事情,这首诗也写离别,却感人至深,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 ,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唇焦口燥呼不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七、
20.仿照下面的句式,造一个字数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大海里的孤舟,随波逐流,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人, 。
八、
21.下面是一份请示报告,其在格式、行文上存在一些问题,请找出文中的毛病,标上序号,然后把序号和修改结果填入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中。
X X X区教育局:
按照调整我区中小学教育结构的需要,2012-2013学年度我校的高一年级将扩大招生,原来的五个教学班增加到十个教学班。由于我校教室已十分严重不足,因此急需建新教室五间,现虽然经我们多方积极进行筹措,但仍无法自己解决全部的基建经费,亟望能给予拨款,以解燃眉之急。特此请示,希复。
XX中学X年X月X日
九、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天都在生活,可什么是生活,是一个每一个人解释都不一样的问题。
你眼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且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3)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xiān,/xiān,/xiān,/xiǎn。
B.qiáng,/qiǎng,/qiǎng,/qiáng。
C.全读作gōng。
D.dāng,/dāng,/dāng,/dàng。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虎视耽耽”的“耽耽”应写作“虎视眈眈”。
C.“瞻养”的“瞻”应写作“赡”。
D.“遮天敝日”的“敝”应写作“蔽”。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1)“印迹”,痕迹、踪迹。/“形迹”,人的举动和神色;指仪容礼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在火星上留下的应该是“印迹”。
(2)“举办”指举行活动;办理事业。/“举行”,进行某事。“举行”与“开幕式”搭配更恰当。
(3)“偶尔”,不时。/“偶然”,突然的,意想不到的。语境指不是突然的,应选“偶然”。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句中指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成为一种好风气,使用正确。
B.“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句中指中小型博物馆在主题创意上构思新颖,使用正确。
C.“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句中指广大青年专心致志抓学习,使用正确。
D.“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成语与“体验”搭配不当,使用错误。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此病句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后半部分介绍《徐霞客游记》的价值,两个部分都有语病。前半部分“记述了”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后半部分“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前面缺少谓语,所以可在“动植物等”后面加上“的经历”,“具有”前面加上“是”。
C.成分残缺。“在全国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活动”句中“活动”缺少与之相搭配的动词,所以可在“持续”后面加上“开展”。
D.语序不当。当句子前后主语一致时,主语应该放在关联词后面。句中“游客”充当后面三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将“除了游客”改为“游客除了”。
故选B。
6.同意,因为没有人们的发现和创造,贝壳的价值就无从说起。 7.例如:用饮料瓶做工艺品,用火柴棍制作房屋模型,用废铁皮做工艺玩具等。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或才能,要用人所长,不能够用一把尺子、 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 9.有这样的发现。例如自然中存在的一些矿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它们的价值在未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之前就已客观存在。另一例是野生的动植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虽然人类可能暂时未能完全意识和利用这些价值。 10.这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的精神,因为他们独具眼光的发现和创造,使看起来是废物的东西变成了珍品。 11.CE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贝壳的思索,提出了一个关于价值创造的深刻观点。作者通过对孤单的贝壳在自然界和市场上不同命运的描绘,引发人们对废弃物如何转化为珍品的思考。文章通过列举自然界和工业中的类似现象,强调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去挖掘潜在的价值。文章启示我们,不仅仅是物质,人才和各类资源都需要被发掘和善加利用,这种将平凡变为非凡的精神值得赞美。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答题时要先表明态度,然后阐述理由。文章通过对比海滩上贝壳的残渣形象和市场上作为艺术品的贝壳,阐释了价值的主观性。贝壳本身并无绝对的价值,只有通过人类的发现和创造,被发现和加工的贝壳才能变为珍品,体现了发现和创造在赋予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许多资源或物品的价值与用途都是通过人类的发现与创造才得以显现出来的,因此同意这种观点。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可以体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涉及重新利用废旧材料或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废弃物的价值。例如,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改善土壤质量;用废旧报纸制作手工艺品,如篮子或装饰品;利用废弃塑料瓶和陶罐制作垂直绿化墙或者花园装饰。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贝壳的价值从另一角度启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人才的管理与发现。正如同样的素材,有人看到的是残渣,而有人却能将其变为珍品,这提示我们在看待人才时,也应注重发现和发掘个人的长处,而非墨守成规或拘泥于传统的标准。人才往往是潜藏的,只要给他们机会和支持,他们也能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即使人类未能认识或利用,许多事物依然具有内在价值。比如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是比喻短时间内还未被发现的人才的。还有其他一些物质我们暂时还未开发出来应用的,也应该属于这一类。这些事物可能在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或在未来具备潜在用途。认识到这些事物的客观价值,可以激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并更加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用废物创造价值,展现了人类对于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体现了对于不同事物潜在价值的发掘和发挥,体现了以独特视角和创造性思维改变现状的积极态度。作者由此表达对能以新眼光看待和加工事物的人们的赞赏,激励人们不断探索与创新。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而贝壳的残渣则没有任何用处”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同样是贝壳,为何既可沦为废物,又可变作珍品呢?问题全在于人们对它如何取舍”和第八段“从对贝壳的思索,我联想到许多弃之无用、收之是宝的资源,并且由衷地钦佩那些把废 物变成珍品的人们,赞美他们把废物变成珍品的可贵精神”可知,“残渣”也可能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用途。
E.“精彩的世界让人民充满了创造的精力,而贫穷的世界则让人无所事事”错误。由原文第六段“似乎生来就是大山遗弃的废物。实际上,这些东西一经采集、加工、外运,也能变成畅销之物”和第七段“煤渣,如果不加利用,它就堆积如山,占了地盘,酿成公害,如果加以利用,它不仅可以铺路,还是生产水泥的好原料”可知,贫富并不直接决定创造力,而创造来自发现与行动。
故选CE。
12.A 13.C 14.A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看法不同”错误,表述太片面。根据第③段“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同一事物在不同人心中的呈现可美可丑,可真可假,可善可恶”会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所以说“因看法不同”的过于片面。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有类似目的”错误。根据第⑥段“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可知,“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的目的并不同,前者是自己愿意去活动的,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后者是受环境需要的限制,为了达成某种实用的目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因人而变”错误。首先根据第③段“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可知,客观事物的形与相会不是人而变,而是因“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其次,本文使用了例证法,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古松反应不同之事论证第①段中的“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的论点,进而又得出第③段事物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的结论,最后引出第④段“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的观点,所以选项说法不恰当。
故选A。
15.A 16.C 17.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导语】这段文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主旨在于借古讽今,通过描绘秦朝的奢靡与暴政,以及最终的灭亡,来警示后人。文中通过对阿房宫的华丽描写,反映了秦始皇的奢靡无度,同时通过“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等句子,批评了秦朝的横征暴敛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作者通过对秦朝灭亡的描述,表达了对暴政的强烈谴责,并借此向当时的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他们能够吸取秦朝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鉴:鉴定”错误。“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
B.句意:秦国人喜欢奢华的生活。
C.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D.句意:阿房宫中的音乐之声比市场上人群的说话声还要多。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架”,动词,架在。句意:用来架在梁上的木条,比织布机前的女工还要多。
B.“哀”,意动用法,对……感到悲哀。句意:秦朝的人民没有时间为自己感到悲哀,而后代的人为他们感到悲哀。
C.“举”,被动用法,被攻占。句意:(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D.无词类活用现象。句意:一个人的想法和心意,实际上代表了千万人的想法和心意。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族”,灭亡;“使”,假使;“爱”,爱戴;“拒”,抵御;“递”,延续。
参考译文: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齐,比全身的丝缕还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致使天下之人,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而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悼;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节选自《阿房官赋》)
18.(1)诗中写与友人汪伦的情谊真实感人。在李白正要乘舟离去之时,“忽闻”汪伦踏歌送行之声,令人感动,所以诗中用桃花深潭比喻汪伦送别之情也就格外让人动容了。
(2)诗平实易懂,语直脉露,由叙事到抒情,情由事起,事缘情深,是写事抒情的佳作。
【导语】李白的《赠汪伦》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感人的离别。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汪伦的深厚情谊与大自然的壮观景象相映衬,用夸张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形容汪伦送别的深情,展现出友情的厚重和纯真。全诗感情真挚,质朴自然,构思巧妙,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让人无比动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则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由叙事到抒情,情由事起,事缘情深,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是写事抒情的佳作。
19.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归来倚仗自叹息 今宵酒醒何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礼”“让”“倚仗”“宵”。
20.示例:他的生活如同沙漠里的牛车,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或:他的生活如同断线后的风筝,随风飘摇,盘旋落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确定要仿写的句式结构:原句中使用了“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没有……”的结构,所以在仿写时,需要保持这种结构的一致性。
选择相关的比喻对象:原句中使用了“大海里的孤舟”和“随波逐流”的比喻,仿写时需要选择一个新的比喻对象,并且保持与原句内容的相关性。在这里,选择了“夜空中的流星”和“荒漠中的独行者”作为新的比喻。
保持句式的一致性和字数的一致性:在仿写时,要确保新的句子在字数上与原句相同,并且在句式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达到仿写的目的。
注重情感色彩的传递:原句传达了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即没有理想的人生活没有方向。仿写时也要保持这种情感色彩,传达出没有目标的人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示例:他的心灵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短暂闪耀,终将消逝。或:他的旅程如同荒漠中的独行者,徘徊迷茫,不知归途。
21.①将“按照调整……的需要”改为“根据调整……的需要”或“按照调整……的要求”,此处搭配不当。
②将“原来的五个教学班增加到……”改为“由原来的五个教学班增加到……”,此处搭配不当。
③“十分严重不足”重复赘余,可将“十分”删去。
④“经我们多方积极进行筹措”重复赘余,可将“进行”删去。
⑤落款格式错误。应在日期上方署名“XX中学”。
⑥缺少标题。应在首行居中位置添加“关于请求拨款建设新教室的请示报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格式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1.搭配不当。“按照调整我区中小学教育结构的需要”中“按照“和“需要”不搭配,应将“按照”改为“根据”,或将“需要”改为“要求”。
2.成分残缺。“五个教学班增加到十个教学班”中缺少介词,是“由……到”的过程。故应在“原来”前加“由”。
3.成分赘余。“十分”和“严重”都用来修饰“不足”,语义重复。故可将“十分”删去。
4.成分赘余。“筹措”本身有持续进行的行为动作,加上“进行”,是表达显得赘余。故可将“进行”去掉。
5.“请示”落款日期应在署名下方。
6.“请示”标题应在首行居中位置,标明“关于……的请示报告”。
22.例文:
诗意生活,平淡中的璀璨星辰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平淡的生活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诗意。李娟曾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平淡的,可是不要忘记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一点诗意,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表现。”这句话,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生活的尘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那一抹宁静与美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脸上,我总会想起那个在公园里晨跑的老人。他身着简单的运动服,步伐稳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告诉我,每天清晨的跑步,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让他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诗意。是的,生活本就是平淡的,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淡中发现诗意。
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总会去附近的咖啡馆,点一杯香浓的咖啡,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人们来来往往。这时,我会想起那个在咖啡馆里弹吉他的少年。他手法熟练,琴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他的生活也许平淡无奇,但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诗意,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我总会去海边散步,看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听着海鸥的鸣叫。这时,我会想起那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女孩。她用心挑选着每一颗贝壳,仿佛在寻找着生活的美好。她说,每一颗贝壳都是她心中的诗意,让她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在平淡中发现诗意。就像那个在街头卖艺的老人,他虽然生活艰辛,但他的歌声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的生活也许平淡,但他的歌声却充满了诗意。
诗意生活,并不需要奢华的物质,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事迹。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淡中发现。就像那个在公园里喂鸽子的老人,他每天都会带着食物来到公园,与鸽子们亲密互动。他的生活平淡无奇,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诗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忘记了生活的美好。但只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就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诗意。就像那个在街头卖艺的少年,他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诗意生活,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让我们不再抱怨生活的平淡,而是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让生活充满诗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由每个人对生活的解释都不同引出话题“生活”。生活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体验都可能有所不同。生活可以被定义为“生下来,活下去”,它涉及到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为生计、为活着而付出的努力;生活不仅仅是生存,它还包括了丰富的体验和感悟,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也会有机会成长和改变;生活还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责任感和自我奋斗;生活也被看作是一种艺术,需要用心去感悟和欣赏等等。作文时可围绕自己眼中的生活进行思考,可围绕生活是幸福的、美好的、充满挑战的;生活需要发现美;生活是探索的过程;生活需要客观积极的态度;生活是充满变化的旅程等方面进行立意。
可创作一篇记叙文。首先,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生活是美好的。例如“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压力和烦恼,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其实是美好的”。其次,中间部分,根据所选的材料,详细叙述事例。叙述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可以写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做饭、聊天、玩游戏的场景。如,一次家庭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互相倾诉着一周的经历,笑声不断。记叙中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还可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欢乐、美好的氛围。在叙述过程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出生活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变得美好的,如:在忙碌的生活中,这样简单的相聚时刻往往被忽略,但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美。还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如在讲述自己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之前和之后的生活状态对比,突出发现美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生活其实是美好的。例如“通过家庭中的温馨、学校里的活力、社会中的温暖,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怀着积极的心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其实就是美好的”。
立意:
1.生活是一种体验的积累。每一个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生活给予的宝贵财富,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汇聚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生活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生活就是不断朝着这些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
3.生活是爱的传递与分享。生活中的爱可以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我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将爱传递给他人。比如志愿者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传递温暖和关怀,让生活充满了温情和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八,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应用文,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职教高考语文模拟卷五,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应用文,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