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课件)-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课件)-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36讲 人与环境(专练)-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专练)-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专练)-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练习原卷版docx、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1、落实考点。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题型一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1.某种上层鱼类在受到天敌捕食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同类产生刺激,进而促使其他同类远离水面和当前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中某种上层鱼类释放的物质应是化学信息B.信息传递只发生在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C.鱼类和其天敌的捕食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D.信息传递的进行离不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以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方式,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物理信息;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群落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在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信息传递,B错误;C、鱼类和其天敌的捕食关系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D、信息传递的三要素是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D正确。故选B。2.犀牛变色龙生活在马达加斯加西部的干燥落叶林,这是变色龙最常见的栖息地之一。他们可以利用体色变化来隐藏自己躲避捕食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变色龙的体色变化属于行为信息B.干燥气候是影响变色龙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变色龙通过变色隐藏自己躲避天敌,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D.信息传递的完成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者缺一不可【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物理信息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B、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干燥气候是影响变色龙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变色龙通过变色隐藏自己躲避天敌,上述行为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的完成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者缺一不可,D正确。故选A。题型二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保育天敌诱集植物是指诱集植物通过颜色、分泌物等吸引目标害虫的天敌,并为天敌提供食物和寄宿条件,从而控制害虫的发生和数量,常用于农田害虫防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诱集植物会改变棉田中害虫的生态位B.诱集植物通过物理或化学信息诱集天敌C.农田害虫防治时诱集植物应当集中种植D.农田种植诱集植物能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答案】C【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诱集植物能吸引棉花害虫的天敌,从而导致害虫的天敌增多,因此会改变害虫的生态位,A正确;B、诱集植物通过颜色、分泌物等吸引目标害虫的天敌,其中颜色属于物理信息,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C、农田害虫防治时诱集植物应当分散种植,才能在各个区域吸引天敌防治害虫,C错误;D、农田种植诱集植物不仅能增加植物种类,还能增加天敌种类,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C。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中的茱萸,传递的是行为信息B.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以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方式,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物理信息;②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③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A、茱萸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驱秋蚊灭虫害”,传递的是化学信息,A错误;B、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兔和狼是捕食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C、光作为物理信号,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D、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B。题型三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5.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污水的轻度污染后,可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分别取自丙、乙、丁三处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增多C.河流中的细菌可以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消费者和生产者D.图中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B【分析】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详解】A、样品2中单位体积细菌数目较多,铵根等无机盐离子浓度较大,说明离污水较近;样品1中单位体积细菌数目次于样品2,藻类植物数量较大,说明离污水较远;样品3溶解氧浓度较多,藻类植物较样品2多,但少于样品1,因此,样品1、样品2、样品3三种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正确;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N和P浓度增加,B错误;C、河流中的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是消费者,也可以是自养型生物是生产者,C正确;D、该河流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净化作用,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B。6.某地一湖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经过政府大力整治,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种类丰富,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个部分C.该湖泊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并不能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部分,B正确;C、该湖泊的演替发生在有一定基础的湖泊上,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二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故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A。题型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7.冰岛的大多数地区气候属于苔原气候,一年到头鲜有温暖的时间,降水稀少,植被以苔藓为主。关于冰岛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负反馈调节是冰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由于冰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恢复力稳定性强D.通过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的措施,不一定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负反馈调节是冰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C、冰岛的环境条件恶劣,其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D、通过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故不一定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8.凤眼莲是我国水域常见的入侵植物,研究人员对某水域凤眼莲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于该水域群落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Ⅲ时段和Ⅰ时段相比,群落对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利用能力下降B.Ⅱ时段和Ⅰ时段相比,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C.Ⅲ时段调查物种数时,调查水域面积应和Ⅰ时段的相同D.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入侵的凤眼莲种群会走向消亡【答案】D【分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呈分层现象,充分利用阳光、空间等资源,动物依据植物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也有分层现象。【详解】A、Ⅲ时段和Ⅰ时段相比,植物种类变少,群落的垂直结构变简单,对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利用能力下降,A正确;B、Ⅱ时段和Ⅰ时段相比,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B正确;C、为了控制变量,Ⅲ时段调查物种数时,调查水域面积应和Ⅰ时段的相同,C正确;D、通过演替,入侵植物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不能通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使凤眼莲走向消亡,D错误。故选D。题型五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9.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生态缸,来观察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应将该生态缸开盖,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B.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答案】B【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详解】A、生态缸密封后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错误;B、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某营养级或其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正确;C、因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散失,所以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大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但信息传递一般是在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双向传递的,D错误。故选B。10.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上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态缸放置到阳光直射的位置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C.该生态缸处于开放状态,需要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D.该生态系统物种组成较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答案】D【分析】生态缸的设计要求:(1)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保证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2)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3)选择生命力强的动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以便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详解】A、生态系统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缸应放置到散射光充足的地方,保证生产者对光照的需求,这样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而不应该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生态缸中的温度过高,影响生物的生长,B错误; C、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但其中的物质循环不需要外界环境的维持,C错误; D、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物种组成较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正确。 故选D。一、单选题1.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均属于消费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B.任何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CO2的量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的量相等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均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加快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但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所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从外界不断得到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不一定均属于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且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分解者和生产者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A错误;B、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所以任何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CO2的量可能大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的量,因为在演替的生态系统要不断积累有机物,C错误;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不只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故选B。2.从能源战略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中国降低对外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今太阳能、风能、水电站等都是清洁能源来源之一,也得到大力推广,火力发电的比例逐年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能源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B.风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C.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被水淹没后发生初生演替形成湿地D.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答案】C【分析】CO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等,来减缓温室效应。【详解】A、CO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而新能源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A正确;B、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可实现信息传递,而风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B正确;C、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在被水淹没以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会发生次生演替,最终形成湿地,而非初生演替,C错误;D、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故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D正确。故选C。3.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并传播超过40%的植物病毒,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科研人员发现蚜虫吸食叶片汁液时会诱导烟草释放挥发性化合物(VOC),周围植物感知VOC后会产生防御反应,使蚜虫不再喜食其叶片汁液。携带植物病毒的蚜虫吸食烟草叶片汁液时,VOC释放减少,周围植物对蚜虫的防御能力降低。根据该研究结果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被蚜虫危害的烟草向周围植物传递化学信息B.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蚜虫与其传播的植物病毒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属于化学信息,被蚜虫危害的烟草向周围植物传递化学信息,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B正确;C、分析题意,携带植物病毒的蚜虫吸食烟草叶片汁液时,VOC释放减少,周围植物对蚜虫的防御能力降低,更利于蚜虫的捕食,故蚜虫与其传播的植物病毒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4.信息对维持生命的有序性非常重要。下列对生命活动中各种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表达实现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B.昆虫通过分泌信息素吸引异性,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C.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可作为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息D.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血液运输和突触传递【答案】C【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1、以化学信息形式通过血液运输完成,如激素;2、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相互接触,如精子、卵细胞的识别;3、通过通道如胞间连丝完成,如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详解】A、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实现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A错误;B、 昆虫通过分泌信息素吸引异性,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内关系中的作用,B错误;C、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经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中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可作为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息,C正确;D、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血液运输、激素受体结合和细胞膜直接接触,D错误。故选C。5.如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作用范围。y表示受到一个外来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偏离正常作用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曲线和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一般大于森林生态系统的y值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x值一般小于森林生态系统的x值C.若干扰强度增大,草原生态系统的x值会增大D.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y值和x值呈正相关【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详解】A、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要高于草原生态系统,当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于森林生态系统,故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一般大于森林生态系统的y值,A正确;B、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要高于草原生态系统,当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森林生态系统,即草原生态系统的x值一般小于森林生态系统的x值,B正确;C、干扰强度增大,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越严重,要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越困难,即草原生态系统的x值会增大,C正确;D、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抵抗力稳定性强,y值较小,而恢复稳定性弱,x值较大,故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y值和x值呈呈负相关, D错误。故选D。6.火烧常被认为是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与生态健康的重要干扰因子,并日益受到重视,是与草原同生同灭的环境要素。草地的不同利用管理方式中,以火烧的影响最为显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火烧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温度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碳素循环B.火烧会使土壤表面碳化增加,加速火烧迹地的干燥,有利于阳性植物的生长C.火烧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D.火烧后的草原生态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碳循环是指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的过程,火烧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温度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碳素循环,A正确;B、火烧会使土壤表面碳化增加,黑色物质吸收的光能增加,加速火烧迹地的干燥,有利于阳性植物的生长,B正确;C、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能实现反复利用,C错误;D、火烧后的草地生态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状态,这属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C。7.“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对巴中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掉落的稻花和部分鸭粪可以被鱼利用,鸭粪、鱼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鱼和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C.该稻田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相比,能量传递效率更高【答案】C【分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详解】A、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掉落的稻花和部分鸭粪可以被鱼利用,由此可知,该生态系统中,鱼和鸭占据的生态位不相同,A错误;B、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故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少的农药,B错误;C、该稻田增加了鸭子,鱼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正确;D、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更高,不是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8.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不同种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有序的整体,即群落。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林下光线较暗、空气通畅,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多为风媒花B.群落中的生物有着复杂的种间关系,被捕食者的数量一定多于捕食者C.演替过程中,乔木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其自我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D.在机场附近设置鸟类害怕的图案驱赶鸟类以保障安全,属于生物防治【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详解】A、热带雨林植被茂密,林下空气流通不畅、光线较暗,所以叶绿体颗粒大、风媒花很少,A错误;B、群落中捕食者的数量也有可能比被捕食者的数量多,如昆虫和树,B错误;C、演替过程中,乔木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物种丰富度变大,其自我调节能力会逐渐增强,C错误;D、在机场附近设置鸟类害怕的图案驱赶鸟类,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进行动物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D。9.稻鸭萍共作是一种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为了进一步研究稻鸭萍共作的主要生态功能,试验设置了对照区、稻萍区、稻鸭共作区和稻鸭萍共作区共4个处理,研究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稻鸭萍共作区生物群落由水稻、杂草、绿萍、鸭子和稻飞虱组成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区的杂草密度和稻飞虱密度C.鸭粪可为植物提供能量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D.稻鸭萍共作区增加了营养结构复杂性,提高了恢复力稳定性【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就越高,否则就越低。【详解】A、生物群落包含该区域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错误;B、杂草是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稻飞虱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鸭粪中主要含有有机物,植物是生产者,鸭粪不会为植物提供能量,C错误;D、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稻鸭萍共作区增加了营养结构复杂性,降低了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B。10.图中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易被淘汰的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一环境内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竞争最激烈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同化的能量一般只有10%~2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答案】C【分析】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数量越多,竞争力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b的遗传多样性最大,表示该种群的变异类型最多,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A错误;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物种数量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弱,B错误;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a的能量最少,a是最高营养级,没有能量传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11.某湖泊中淤泥堆积、落叶腐烂、浮游植物滋生,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管理部门对该湖泊进行了生态改造,并引入了锦鲤等观赏鱼类和荷花,使湖泊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食物链及食物网。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2)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夏季来临时,湖泊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了更多氧气,使水体溶氧量进一步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调节。(3)湖泊改造过程迅速改变了湖泊原有的群落外貌,这说明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研究小组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锦鲤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调查结果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1点)。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锦鲤向上转移,该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改变。(4)经过改造的湖泊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但要注意提醒游客禁止携带水生动物放生,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答出1点)。【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抵抗力(2) 生产者 (正)反馈(3) 速度和方向 两次捕鱼的间隔时间较短,带标记的鱼在鱼群中还未充分散开 垂直(4) 直接 放生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态系统;放生已有物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退化【分析】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有:孕妇分勉过程、排尿过程和血液凝固等。【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及食物网。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夏季来临时,湖泊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了更多氧气,使水体溶氧量进一步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3)湖泊改造过程迅速改变了原有的群落外貌,这说明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研究小组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锦鲤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调查结果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两次捕鱼的间隔时间较短,带标记的鱼在鱼群中还未充分散开。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锦鲤向上转移,该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4)经过改造的湖泊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要注意提醒游客禁止携带水生动物放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放生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态系统;放生已有物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退化。12.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图甲所示,该区域内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增加。图乙圆圈处为放养的山鸡,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长度和过渡区域面积的方法来提高山鸡的产量和品质。回答下列问题: (1)大耳鼠以草籽或作物种子为食,其同化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以外还可用于 。欲比较草地、庄稼一草地交错区、庄稼三个区域的大耳鼠的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2)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地逐渐荒漠化,出现草地一荒漠交错区。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 (答出2点即可)等群落层面的问题。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当森林一草原交错区的草本植物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 (填“干旱”或“湿润”)。(3)现存在一种害虫,对灌木和森林均会造成损害,但对灌木一森林交错区的影响比灌木群落的影响较低,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4)为了提高山鸡的产量,养殖人员最好将山鸡放养在图乙中 (填序号)处,原因是 。【答案】(1)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标记重捕(2) 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位、丰富度 干旱(3)灌木一森林交错区比灌木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因而营养结构更复杂,进而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4) ④ 因为该区域是四个不同群落的交界处,其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较高【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详解】(1)大耳鼠以草籽或作物种子为食,其同化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以外还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部分能量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可流向分解者。欲比较草地、庄稼一草地交错区、庄稼三个区域的大耳鼠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这是因为大耳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地逐渐荒漠化,出现草地一荒漠交错区。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位、丰富度等群落层面的问题。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当森林一草原交错区的草本植物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干旱”,即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宜森林的生长。(3)现存在一种害虫,对灌木和森林均会造成损害,但对灌木一森林交错区的影响比灌木群落的影响较低,这是因为灌木一森林交错区比灌木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因而营养结构更复杂,进而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所以灌木一森林交错区更不易遭到虫害。(4)为了提高山鸡的产量,养殖人员最好将山鸡放养在图乙中④处效果更好,因为该区域是四个不同群落的交界处,其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较高,因而该区域养殖山鸡会获得更多的食物,因而有更高的产量。13.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属于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此的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由于有挖洞筑穴的习性,从而与一大批动、植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高原鼠兔的洞穴常成为小鸟赖以生存的巢穴,若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为鼠兔示警,此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有 ,鼠兔和小鸟之间的关系为 。(2)要研究该地区高原鼠兔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答出2点)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划分,高原鼠兔属于 ,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和 。(3)高原鼠兔数量过大时会造成草场退化,进行防治时并未将鼠兔完全消灭,而是将其数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答案】(1) 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原始合作(2)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全消灭高原鼠兔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其数量在合适范围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分析】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动物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的信息;2、生态位是一个生态学名词,它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角色或职位。生态位包括了一个物种的生活方式、所占据的生境以及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简单来说,生态位可以理解为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详解】(1)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这属于行为信息;小鸟高声鸣叫,这属于物理信息。高原鼠兔的洞穴常成为小鸟赖以生存的巢穴,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为鼠兔示警,说明鼠兔与小鸟的关系为原始合作;(2)要研究该地区高原鼠兔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划分,高原鼠兔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高原鼠兔数量过大时会造成草场退化,但将其完全消灭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其数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一、单选题(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稻田中常会伴生许多昆虫,如在水稻的叶层会伴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食叶性害虫,在茎秆层常有稻飞虱、叶蝉等害虫,而地下层有稻叶甲虫等食根性害虫,水稻与这些害虫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种间关系。1.稻苞虫是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其幼虫主要啃食水稻等植物叶片,成虫主要舔食植物花粉。某稻田发现了稻苞虫的虫情,下列措施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引入食虫鸟类捕杀 B.使用杀虫剂消杀C.使用性引诱剂诱杀 D.使用防虫网隔离2.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答案】1.A 2.B【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A、以鸟治虫,属于生物防治,食虫鸟类既能吃幼虫也能吃成虫,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A正确;B、使用杀虫剂消杀属于化学防治,污染环境,B错误;C、使用性引诱剂诱杀属于生物防治,有效改变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但是诱杀的是成虫,效果相对弱些,C错误;D、使用防虫网隔离属于物理防治,不能效控制虫害,D错误。故选A。2.A、昆虫(动物)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密切相关,A错误;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栖息空间和食物等)有关,B正确;C、人为因素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C错误;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存在镶嵌性,D错误。故选B。3.(2023·河北·高考真题)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幼年蜜蜂需要观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动作来学习采蜜技巧,该过程需要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B、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会减少其种群数量,B错误;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能量从花蜜进入蜜蜂,因此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正确;D、欧洲白头翁为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4.(2023·湖南·高考真题)“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答案】C【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详解】A、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A正确;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C错误;D、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D正确。故选C。二、多选题5.(2024·湖南·高考真题)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ABD【分析】据图分析,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在不断增加。【详解】A、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增加,但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B错误;C、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D、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故选ABD。6.(2024·河北·高考真题)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B.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答案】ACD【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详解】A、淤泥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如N、P等)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所以清除淀区淤泥可减少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B、外来物种可能会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B错误;C、种植水生植物,可使淀区食物网更加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D、微生物可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7.(2024·江西·高考真题)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答案】(1)福寿螺和鸭(2)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3) 下降 物种数量减少,均匀度下降(4) 生物 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剩余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所以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食物链一般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详解】(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水稻为生产者,福寿螺和鸭为消费者。(2)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3)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由表格可知,入侵后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差异增大,即物种均匀度降低,所以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小。(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剩余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所以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8.(2024·浙江·高考真题)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 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 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 。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Ⅰ.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 ,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Ⅱ.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ⅰ ,ⅱ监测便捷。Ⅲ.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 ,又能用于 。Ⅳ.基于本实验,为了让耐寒性较弱的行道树安全越冬,可采取的合理有效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 信息传递 生态位分化 优势种替代 捕获第二营养级生物不易;能利用的生物量不足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 AC(BD) B BD(AD) 能反映植物吸收能量 光合作用 植物体温度的维持 覆盖较深颜色的薄膜【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由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2、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详解】(1)①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②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因此可以用生态位分化来解释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的现象。③在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植物常遭食草动物的啃食,导致物种取代不容易发生,从而导致演替在短时间内不明显。④能量传递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由于狼所处的营养级高,则归属该营养级的能量少,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即使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⑤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功能解释,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可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意的方向。(2)① 要验证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该实验自变量是颜色深浅,因变量是吸收能量值。要达到上述实验目的,既可以选择生物材料,也可以选择非生物材料。因此第①空可以选AC,也可以选BD。 ②检测指标必须要能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出发,反映实验目的,不能单纯从操作便捷角度考虑,况且便捷的角度,题干中已经有所反映,不能再从此角度作答。选定温度作为监测指标,一方面是温度值能反映植物吸收能最值的高低,另一方面是检测便捷,因此第②空选B。④因 鉴于第Ⅰ小问第①空的答案有两种选择,第④小问也有两种,分别与第①小问对应,若第①小问选择生物材料即BD,则第④小问也应监测生物指标,即B,若第①小问选择非生物材料即AC,则第④小问也应监测生物指标,即A,此外,深色浅色两组结果应有显著性差异,方能证明学者们说法成立,因此第④小问无论指标选择哪种,答案都还应有D。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一方面是温度值能反映植物吸收能最值的高低,另一方面是检测便捷。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可以用于光合作用。植物吸收的太阳能又能用于维持植物体的温度,保证酶的活性。基于本实验,为了让耐寒性较弱的行道树安全越冬,可采取的合理有效措施有覆盖较深颜色的薄膜,可以提高植物对太阳能的吸收。9.(2023·北京·高考真题)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__________。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6~10天节肢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有明显改变(2)信息(或信号)(3) 种间竞争 垂直和水平(4)1~15天数据可以与15天数据对比,评估本研究系统的稳定性(5)AC【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中动物的活跃程度是通过动物捕获量进行测定的,结合图示可知,与1~5、11~15天相比,6~10天节肢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有明显改变,据此推测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信息(物理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3)不同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中,由于环境资源有限会形成种间竞争,故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种间竞争加剧;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光照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生物的分布而影响两个维度。(4)分析题意可知,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该实验中的光照条件改变可形成前后对照,故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1~15天数据可以与15天数据对比,评估本研究系统的稳定性。(5)A、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故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A正确;B、若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错误;C、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应仅满足短期发展,C正确;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除有利于植物生长外,还应考虑对于其他生物的影响及美观性,D错误。故选AC。10.(2024·吉林·高考真题)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 (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 (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 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 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 。【答案】(1) 死亡率 缓解 间接(2) 负反馈 收支平衡(3) 9 29 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4只时,若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29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分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抑制性调节机制 。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食草动物瞪羚的数量增加,会引起其天敌猎豹数量的增加和草数量的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瞪羚种群数量下降,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瞪羚数量的稳定。【详解】(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数量恢复,大量捕食海胆,导致海胆数目下降,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通过影响海胆的数目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3)分析图2可知,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4只,岩龙虾种群数量为25只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34-25=9只;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34-5=29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11.(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1所示。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后3种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1)据材料分析,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 。(2)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 为食;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直接原因是 。(3)物种之间的关系可随环境变化表现为正相互作用(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影响或对双方有利)或负相互作用(如:竞争)。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 。(4)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该湿地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多选)。A.互花米草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B.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更加复杂D.为某些非本地昆虫提供生态位E.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答案】(1)盐(2) 碱蓬 昆虫②的食物芦苇种群数量降低(3)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4)ADE【分析】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可知,图1中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昆虫②以芦苇为食,昆虫③以碱蓬为食。【详解】(1)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推测,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2)结合题干“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且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碱蓬为食(图1中③的数量一直在减少);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直接原因是昆虫②的食物芦苇种群数量降低。(3)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可知,一开始,互花米草的入侵有利于芦苇数量的增加,过了5年之后,互花米草的数量仍在增加而芦苇的数量在减少,故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4)A、结合图2可知,互花米草对陆地和海水的适应性均较好,数量均能较多的增加,互花米草可以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A正确;BCE、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导致碱蓬数量减少,芦苇在入侵五年后数量也在减少,故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呈下降趋势,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变得更为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BC错误,E正确;D、互花米草属于外来物种,使得以其为食的昆虫①数量增多,为其提供生态位,D正确。故选ADE。目录01 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 【题型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题型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题型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题型五】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02 重难创新练03 真题实战练调查时段物种数主要植物类型优势种入侵前Ⅰ100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龙须眼子菜等多种入侵后Ⅱ22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凤眼莲、水葱Ⅲ10浮水植物凤眼莲处理杂草密度/(株·m-2)稻飞虱密度/(头·百穴-1)土壤氮素含量/(mg·kg-1)对照区122.8251693.6稻萍区45.9191894.5稻鸭共作区4.8158494.8稻鸭萍共作区1.31399100.2入侵前入侵后科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甲104.6~4.881.1~1.8乙93.1~3.371.8~2.5丙53.1~3.343.0~3.2丁32.7~2.8319.2~22.8总个体数(个):2530总个体数(个):2550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36讲 人与环境(专练)-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原卷版docx、第36讲人与环境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专练)-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练习解析版docx、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第一课时)(课件)-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专练(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课标要求,知识构建,内容概览,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生态系统,考点训练,易错辨析,有机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