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
试卷说明:试卷共2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型(1-26题52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型(27-29题48分)
一、(选择题共52分)
火星因其环境与地球相似,并拥有冰冻的水和矿物质,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物质,当将其大量注入火星大气时,会驱动火星变暖。但也有其他研究人员指出,火星升温并不是使火星宜居的“神奇开关”,因为它不能解决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等问题。下表为火星和地球基本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 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的目的是让火星存在( )
A. 液态水 B. 适宜的太阳光照
C. 大气层 D. 安全的宇宙环境
2.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火星升温并不是使火星宜居的“神奇开关”的主要原因是( )
A. 质量体积较小 B. 距日距离较远
C. 公转周期较长 D. 卫星数量较多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向火星注入“这种物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火星大气厚度,从而提高火星表面的温度,使得火星表面的水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这一步骤对于火星的改造至关重要,因为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适宜的太阳光照是由距离太阳的远近决定的,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无法改变距离,B错误;火星本身有大气层,C错误;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不改变宇宙环境,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表格数据可知,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小得多,这意味着火星的引力较弱,无法像地球一样保持一个稳定且厚重的大气层。即使火星表面温度升高,也无法解决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的问题,因此火星升温并不能完全解决火星宜居的问题,A正确。距日距离、公转周期、卫星数量与地球差别不大,且这些因素与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寒武纪的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是平行发生的,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在发生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或下降的时候,会出现垂直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有序叠加的现象。下图示意寒武纪砂岩—页岩—石灰岩平行排列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寒武纪时期,海平面以下沉积岩层中出现大量生物化石,此时期代表性生物有( )
A. 蓝细菌 B. 猛犸象 C. 恐龙 D. 三叶虫
4. 当地球上的冰川范围逐渐扩大时( )
A. 海岸线的位置将向陆地方向推移
B. 砂岩沉积的位置向海洋方向偏移
C. 新形成的页岩将覆盖在砂岩之上
D. 新形成的砂岩将覆盖在石灰岩之上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武纪属于早古生代时期,该时期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主要有三叶虫、菊石、鹦鹉螺等,D正确。蓝细菌出现在太古宙时期,并在元古宙时期大爆发,A错误。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当冰川范围扩大时,海水结成冰,海平面下降,海岸线的位置将向海洋方向移动,A错误。砂岩属于浅海环境的沉积岩,冰川范围扩大导致海水深度变浅,砂岩沉积的位置向海洋方向偏移,新形成的砂岩将覆盖在页岩之上,B正确,D错误。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海水深度较深,随着海水深度变浅,页岩形成的位置向海洋方向推移,将覆盖在石灰岩之上,C错误。故选B。
读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MJ·m-2)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总体上是( )
A. 西多东少 B. 东多西少 C. 南多北少 D. 北多南少
6. 造成甲、乙两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因素是( )
A. 纬度和海拔 B. 气候和土壤 C. 坡向和天气 D. 地表植被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中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分布及数值可知,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大致呈南北方向变化,且南少北多(南部年太阳辐射总量数值低于北部),ABC错误,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甲、乙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A错误;甲乙两地均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相同,B错误;图中甲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晴天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乙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阴天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小,坡向和天气是主导因素,C正确;地表植被对太阳辐射影响小,D错误。故选C。
读台湾海峡及两侧某时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厦门港位于福建省东部,下列能够正确表示图示时刻厦门港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8. 若风力变小了,那么图中的等压面将会如何变化( )
A. 变陡 B. 变缓 C. 变高 D. 变低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上凸的位置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位置为低气压。厦门港位于福建省东部,则位于台湾海峡西侧,即西侧为陆地,东侧为海洋,AB错误。台湾海峡低空等压面呈现上凸趋势,说明台湾海峡的低空为高气压,高空为低气压。受海陆热力环流影响,厦门港低空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因此,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由台湾海峡流向厦门港,高空大气水平运动由厦门港流向台湾海峡,D正确,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当风力变小,意味着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则厦门港与台湾海峡之间的气压差减小,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厦门港与台湾海峡的温差减小,因此,垂直方向上,厦门港和台湾海峡的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垂直方向气压变化减小,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减小,等压面将变得更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人们常谈"到大海游泳去!"、"到江湖游泳去",如今,"到森林浴场游泳去!"成为新的养生潮流。森林"浴场"能够引发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倦念,澄清世俗凡间的纷扰"尘埃",消除日常繁忙的紧张和不安,使人的身心得以放松。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某地植被与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小题。
9. “森林浴场”的主要作用说明了植被能够( )
A.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B. 积累养分,维护生物多样性
C. 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D.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10. 为了更好的营造城市森林“浴场”,专家建议在公园内禁扫落叶,并用碎石子铺路。关于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利于营养元素富集在土壤表层
B. 微生物及虫类生存提供食物及栖息地
C. 减少硬化路面,增加下渗
D. 有利于加强土壤水分的蒸发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能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使得空气质量提升,A正确;积累养分,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这三类是森林植被的作用,但对于"到森林浴场游泳去"无关,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在公园内禁扫落叶,并用碎石子铺路利于营养元素富集在土壤表层,可以为微生物及虫类生存提供食物及栖息地,可以减少硬化路面,增加下渗,ABC正确、不符合题意;覆盖物增加,不有利于加强土壤水分的蒸发,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柴达木盆地内的诺木洪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山前的洪积扇水源丰富,绿洲广布,以大型农场为中心种植青稞、小麦和枸杞。洪积扇上的石头经大自然千百万年的打磨,成为游客前来捡拾奇石的网红打卡点。下图为“诺木洪河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农场最可能位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一辆货车沿图中公路自西向东穿越该区域,司机感受到的地形总体起伏为( )
A. 先下坡后上坡 B. 逆坡而上 C. 先上坡后下坡 D. 顺坡而下
13.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游客要想寻觅到高质量的奇石,建议打卡(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据题干信息可知“山前的洪积扇水源丰富,绿洲广布,有大型农场分布”,图中丙丁位于山区,没有位于洪积扇,CD错误;乙位于冲积扇的顶部,堆积物颗粒较粗,土层较薄,地下水埋藏较深,不利于农业发展,B错误;甲位于冲积扇前缘,堆积物颗粒较细,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埋藏较浅,适合农业生产,农场最可能位于甲,A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该公路穿过洪积扇附近地区,洪积扇处是凸出的正地形,中间相对地势较高,由西向东地势先升高再降低,所以司机感受到的地形总体起伏为先上坡后下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乙位于冲积扇的顶部,堆积物颗粒较粗,有较多砾石分布,且这些砾石在被流水长距离侵蚀、搬运过程中,受冲击、碾压、摩擦、水蚀等作用,石头磨圆度好,表面较光滑,能寻觅到高质量的奇石,B正确;甲地位于洪积扇前缘,堆积物颗粒较细,石头较少,B错误;丙丁两地位于河源上游处附近,水流速度快,拾捡奇石不安全,且奇石没有经过充分打磨,质量较差,CD错误。故选B。
某科研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把这种黏合剂放入沙里,可实现“沙变土”,该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实验,初步结果显示,该土壤栽种农作物可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沙变土”实验已经成功,最合适大规模推广种植作物的区域是( )
A. 江苏省沿海地区 B. 塔克拉玛干沙漠
C. 河流沿岸的沙漠 D. 草原周边的沙地
15. “沙变土”与沙土相比,可以种植作物,两者相比“沙变土”实现了水循环的( )
A. 降水增加 B. 径流减少
C. 蒸发减少 D. 下渗减少
16. 该项目实验实现农作物高产,主要是该技术改变了沙土的( )
A. 土壤结构 B. 土壤母质
C. 土壤有机质 D. 土壤养分
【答案】14. C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江苏省沿海地区主要为淤泥质海岸,A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源短缺,不适宜大规模推广种植作物,B错误;河流沿岸的沙漠地区,“沙变土”之后,河流又可以提供水源,因此,河流沿岸的沙漠最合适大规模推广种植作物,C正确;草原周边地区水源短缺,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沙变土”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故其会使下渗减少,蒸发增多,径流增多,对降水影响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将该黏合剂放到沙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所以该项目能实现高产,A正确;土壤矿物养分与成土母质有关,B错误;这种技术并没有改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C、D错误。故选A。
2024年9月,台风“山陀儿”生成于菲律宾东北部海域,登陆台湾后,10月3日风力急转直下,令许多气象学家大跌眼镜。下图为中央气象台9月28日发布的气象灾害预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台风“山陀儿”在甲海域形成超强台风的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风势力强 B. 广阔的暖洋面
C. 狭管效应增强风速 D. 北太平暖流势力强
18. 推测“山陀儿”不同于寻常台风,于10月3日急速消失的原因是( )
A. 完全失去了海洋水汽供应 B. 陆地上摩擦力大
C. 副热带海域下沉气流削弱 D. 超强冷空气南下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台风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广阔的暖洋面为台风提供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使台风的势力不断增强,形成超强台风,B正确。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是一种天气系统,受夏季风影响较小,A错误。甲处所在海域较宽阔,没有狭管效应,C错误。北太平洋暖流地处中纬度海区,甲处所在纬度较低,不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势力较强,影响范围较大,即使登陆后海洋水汽供应不会完全消失,A错误。陆地摩擦力大会削减风速,但不会导致台风急速消失,B错误。副热带海域海水温度较高,为台风提供水汽和热量,不会导致台风急速消失,C错误。10月3日处于秋季,冬季风势力逐渐加强,超强冷空气南下抵消台风的势力,使得台风急速消失,D正确。故选D。
某年8月某日,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某地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第2天,该地还遭遇了强降水天气。下图为该次地震震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丙村与震中距离比甲村远,但烈度和甲村相同,主要原因是( )
A. 丙村的震级更大 B. 丙村的震源深度更浅
C. 丙村地下有断裂带 D. 丙村的人口更多
20. 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本次抗震救灾效率,依次采用,下列关于①②③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①技术,迅速了解灾情,采用②技术和③技术,使得满载救灾人员和设备、物资的车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受灾严重的地点
A. 遥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B.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C. 遥感 数字地球 地理信息系统
D.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同一次地震,震级、震源深度不变,A、B错误;读图,图示丙村地下有断裂带,而甲村距离断裂带较远,丙村地质条件不稳定,地震带来的损失也更多,C正确;丙村的地势起伏更大,人口容量小,人口不会比甲村多,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遥感是利用传感器等探测设备,对远距离、非接触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可以迅速获得灾区卫星影像图了解灾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将地形、河流、居民点的地图图层进行叠加,形成符合救灾需要的数字地图,救灾指挥根据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迅速制定出具体的救灾方案、救灾队伍行进线路,使得满载救灾人员和设备、物质的车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受灾严重的地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地势从东南部和西北部向中部倾斜。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辽宁省人口数为4259万。下图示意2020年辽宁省人口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辽宁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 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 B. 集中分布在中部
C. 西南部多,东北部少 D. 人口空间分布较均衡
22. 影响辽宁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植被 D. 矿产
【答案】21. B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5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沈阳市和大连市,中部的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人口仅次于沈阳和大连,其余方向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口分布并不均衡,西南部、西北部人口并不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根据图文资料可知,辽宁省地势从东南部和西北部向中部倾斜,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地势格局,中部地区自然条件好,适合人口生产生活,而东部、西部为山地,山区自然条件较平原差,人口偏少,故影响辽宁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A正确;东北地区的整体气候差异较小,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差异并不突出,辽宁地区的矿产资源也并未集中分布于中部地区,BCD错误。故选A。
下表示意2017年青木镇“三生空间”概况。2017年,该镇人口平均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研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野猪糟蹋庄稼的事件时有发生。完成下面小题。
23. 青木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及主要原因是( )
A. 高,工矿用地多 B. 高,生态环境好
C. 低,人均耕地少 D. 低,常住人口少
24.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青木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发展互联网营销的传统农业 B. 大力发展矿产加工工业
C.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事业 D.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工业
【答案】23. C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该地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口呈流出状态;相较而言,该地生态空间面积大,农业用地的面积较小,且常有野猪糟蹋庄稼,说明多山区,人均耕地少,资源环境承载力低,故选C。
【24题详解】
提高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应发展互联网营销的现代化农业;生态空间面积大,基于保护生态,不应大力发展矿产加工或木材加工,A、B、D错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故选C。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来到图示区域进行研学。读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相关警示牌,完成下面小题。
25. 如图所示区域( )
A. 河流a-b段比b-c段流速快
B. 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小于50米
C. ①地的地形部位为山谷
D. ④地适合开发攀岩项目
26. 经研学考察,同学们一致认为右图的安全警示牌最适合安放在图中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a-b段比b-c段短且高差大,因此河流比降大,水流速度快,A正确;根据图中标注的高程推断,甲山峰的海拔高度为300-350米,乙山峰的海拔高度为400-450米,因此两山峰的相对高度为50-150米,大于50米,B错误;①地位于山岭之间的过渡部位,应为鞍部,C错误;④地没有陡崖之类的地形,不适合开发攀岩项目,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该安全警示牌提醒的是“小心落石”,应布局在可能落石较多的陡坡和陡崖下部,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②地附近有陡崖,因此图示安全警示牌最适合安放在图中的②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左图),全岛8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是全球第二大冰盖(覆盖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现象明显。融池是冰盖融化后,流水聚成的水池。近3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融池增多,冰盖边缘冰川融化崩解现象加剧。右图为融池造成的冰盖边缘崩解示意图。
(1)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融池的形成对加速冰盖边缘冰川崩解的作用。
(2)近些年,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冰山增多。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海域冰山增多的原因。
(3)分析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冰山增多对表层海水盐度可能带来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融池形成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加速冰盖融化;冰盖边缘受重力影响而崩解。
(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和格陵兰岛冰川加速融化,冰山增多;更多的冰山在洋流作用下被带至纽芬兰岛附近。
(3)盐度降低;冰山增多,水温下降,蒸发减弱,盐度降低;冰山融化,淡水增多,盐度降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信息可以推知,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融池形成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被转化为热能,加速冰盖的融化;融池中的水在冰盖边缘流动,会对冰盖产生冲刷和侵蚀作用,使得冰盖边缘逐渐变薄,最终导致冰盖边缘在重力作用下崩解;融池的形成还会改变冰盖表面的温度分布,使得冰盖内部的温度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速冰盖的融化和边缘的崩解。
【小问2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推测,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冰山增多,应该是由洋流带过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使得冰山在海洋中的融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冰山的增多;纽芬兰岛在千岛寒流及附近海域洋流的作用下,将北极地区更多的冰山带到了该地区。
【小问3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冰山融化后会向海洋中注入大量的淡水,使得海水盐度降低;冰山增多会导致海洋水温下降,从而减弱海水的蒸发作用,进一步降低海水盐度;融化的冰山水会增加海洋中的淡水含量,使得海水盐度降低。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仙女木是一种常绿矮小亚灌木,茎丛生,植株聚拢于地表,是蛰伏生长型植物:叶革质,呈椭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有白色绒毛:仙女木花会随太阳转动方向,传播种子时会打开蓬松的“降落伞”,借风飞到各地。仙女木是典型的高纬地区植物,然而,科学家在北美和欧洲的较低纬地区发现了含有仙女木的土壤层。人们用“新仙女木事件”来代表末次冰河时代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左图示意散开生长型植物与蛰伏生长型植物的植株内外气温比较,右图示意仙女木花。
(1)据材料推测仙女木生长环境的气候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仙女木获得与保存热量的方式。
【答案】(1)寒冷,干燥,风大。
(2)获得热量的方式:花冠向阳,增加光照时长,获取更多的热量。
保存热量的方式:生长绒毛、革质叶片的特征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蛰伏生长型植物可以减少植物植株内的温度流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互相适应,因此,可以结合仙女木的形态特征推测环境特征。仙女木的植株聚拢于地表,是蛰伏生长型植物以此适应大风的吹拂和低温环境,另外传播种子依赖风力,推断生长环境多大风天气。仙女木是典型的高纬地区植物,生长环境气温较低、较寒冷。仙女木的叶片革质,呈椭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有白色绒毛,利于储水,减少水分消耗,同时起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环境,据此推测生长环境较干燥。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仙女木使典型的高危地区植物,它的花会随太阳转动方向,保证花始终面向太阳,以此利于太阳照射,增加光照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热量。仙女木植株聚拢于地表,是蛰伏生长型植物,起到聚热作用,也减少寒冷气流的降温作用,减少热量损失。仙女木长有革质叶片,背面有白色绒毛,起到保温功能,减少热量的损失,保存热量。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下图示意)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一西南狭长分布。湖泊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多陡崖;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内蒙古蛇曲最多最美的河是克鲁伦河,它从蒙古国流入我国境内最后汇入呼伦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湖东南沿岸的沙丘带沙粒的来源。
(2)根据图文信息,描述东南沿岸沙丘带形成过程。
(3)克鲁伦河在大草原上150多千米的直线距离,画了100多个圆圈。分析克鲁伦河蛇曲对沿岸地区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1)湖底地势较平坦,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底部堆积;湖水有季节性涨落,当水位下降时,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的沙源。
(2)该地盛行西北风;湖面开阔阻力小,风速较大;强劲的西北风挟带湖底和沿岸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随着风速减慢,沙粒逐渐堆积成如今的沙丘。
(3)河道弯曲加长河流流程,流速变缓延长了径流时间;增加了流经地区的径流储量;径流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多;洪水期,大量洪水流入沿岸洼地,形成沼泽和湖泊,湿地(沼泽水、湖泊水)增多;蒸发总量和植物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河道排水不畅,洪水期可能会造成沿岸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沿岸地区总储水量增加。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一般来说,沙丘的沙源来自沙丘的上风向泥沙沉积地。内蒙古东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呼伦湖东南沿岸的沙丘带沙粒来源于其西北侧,主要是呼伦湖湖床泥沙。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洪水期来临时,河流携带泥沙在平坦的湖泊底部湖床沉积;枯水期时,湖泊水位下降,湖床沉积的泥沙露出水面,为沙丘的形成提供沙源。
【小问2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湖泊东南沿岸沙丘的沙源来自湖床泥沙。洪水期时,河流携带泥沙在湖床堆积,枯水期时,湖泊水位下降,湖床裸露,提供沙源。枯水期在冬季,呼伦湖地区盛行西北风,受平坦的地形、开阔的湖面影响,摩擦力较小,冬季风势力较强,搬运能力较强。强劲的西北风搬运湖底泥沙向东南方向移动。到达湖泊东岸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风力减弱,搬运泥沙能力下降,泥沙沉积形成沙丘。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蛇曲是近似环形的河曲,弯曲程度非常大,使得河流长度大幅度延长,导致河流流速变慢,径流时间延长。较长的河道为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增加径流储量。较慢的地表径流导致地表水停留时间增多,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水分下渗和蒸发,使得地下径流增加,地下水位抬高,蒸发和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由于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时,河流水量增加,排水不畅,河流易泛滥,出现洪涝灾害,泛滥后的河流水流入沿岸地势低洼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湖泊和湿地。名称
距日距离
(地球=1)
公转周期
(年)
自转周期
(日)
体积
(地球=1)
质量
(地球=1)
表面温度
(℃)
天然卫
星数量
地球
1
1
1
1
1
15
1
火星
1.52
1.88
1.03
0.15
0.11
-63
2
类型
包含
用地类型
面积/hm2
生产空间
生产空间
工矿用地
4.99
生活生产空间
镇区、旅游村落
49.68
生态生产空间
可开展旅游的林地、水域、草地
0.55
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
林地、草地、水域、裸地等
18532
生活生态空间
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绿化用地
8.2
生产生态空间
耕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田坎
80054
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
乡村居民点
105.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日正午,上海,据表推测,甲、丙两地,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丙断层,图中丁处构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