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生物进化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生物进化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生物进化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生物进化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生物进化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共26页。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检测 B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30分)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研究认为,家鸡是由原鸡选育进化而来的,但家鸡的产蛋量高。下列不能支持生物发生进化的事实是(  )A.家鸡与原鸡胚胎发育早期的形态相同B.家鸡和原鸡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C.家鸡与原鸡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D.自然选择使原鸡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多种形态2.传统栽培的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其基因组复杂导致育种进程十分缓慢。科研人员尝试用一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进行育种,但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即自花受粉后不产生种子),育种十分困难。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二倍体自交亲和植株RH,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科研人员将RH与自交不亲和植株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自交不亲和的基因型为aa,RH的基因型为AaB.出现F2表型比的原因是含a基因的雌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所致C.可利用化学物质诱导自交不亲和二倍体马铃薯产生自交亲和的突变D.RH与同源四倍体马铃薯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育,说明两者属于不同物种3.丝兰的唯一授粉者是丝兰蛾。丝兰蛾将卵产在丝兰的子房内,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孵化出的幼虫会取食少量丝兰种子。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败育,幼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丝兰蛾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选择作用密切相关C.可预测,若干年后,丝兰蛾的产卵量会越来越少D.丝兰和丝兰蛾种间关系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如图为现代人类演化的部分路线。斯万特·帕博团队对尼安德特人遗骸中的线粒体DNA和核DNA进行了研究和测序,发现欧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大约有1%至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组测序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能分别反映母方、父方的遗传信息C.尼安德特人和4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一定没有基因交流D.现代人类生活在人工环境中,其进化一定不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障碍,乙种群和丙种群中的个体形态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亚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种群比乙种群更适应环境B.河流两岸的环境分别定向选择决定了该动物的进化方向C.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D.乙种群和丙种群内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6.异附加系植株是指除了含有本物种染色体外,另外含有一条或几条外源染色体的植株,外源染色体上可能含有一些与抗病性、抗逆性等有关的优良基因。下图为利用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培育某异附加系小麦的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获得异附加系小麦的过程中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的原理B.F1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需用生长激素处理才能得到七倍体杂种C.七倍体杂种与普通小麦杂交获得异附加系小麦的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丢失D.异附加系小麦是一个新的物种,其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7.在二倍体杂合子中,等位基因有相同的概率遗传到下一代,而某类基因(又称“配子杀手”)可以通过某种模型方式增加自身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模型一:通过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而不进入极体;模型二:杀手与目标模型,“配子杀手”的表达产物会杀伤带有其等位基因的配子;模型三:毒药与解药模型,“配子杀手”产生毒药和解药两种产物,所有配子都含有毒药,而只有在携带“配子杀手”的配子中含有解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模型一中“配子杀手”使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不均等分配B.模型二中“配子杀手”和目标基因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模型三中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毒药的合成D.“配子杀手”可在没有环境选择压力的情况下推动生物进化8.白头叶猴是广西特有的濒危动物,它和黑叶猴的形态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白头叶猴的又毛发是白色的。根据基因组的证据,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29万年前依然存在基因交流,然而期的到来(2.1-1.2万年前)使它们的栖息地发生分离。一直到今天二者只能隔江相望。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可以杂交,但是分类学家却把它们定义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可以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形态差异是种群内个体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也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9.张亮生主持的研究成果《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获得了蓝星睡莲(一种开两性花的被子植物,2n=28)的高质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对揭示开花植物起源和进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该研究发现花瓣细胞中NC11基因高表达,其表达产物可催化一种吸引传粉者的芳香味物质产生,对园艺育种等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蓝星睡莲基因组测序需要对28条染色体DNA分子的碱基顺序进行检测B.高质量基因组和转录组为开花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C.蓝星睡莲为吸引传粉者,花瓣细胞中的NC11突变为高表达的基因D.蓝星睡莲和其他基因库相近的植物种群之间没有生殖隔离10.下列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出现抗药性的细菌是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B.突变和非随机交配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若两个物种能杂交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D.桦尺蠖种群中所有控制体色的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11.桦尺蠖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由B、b基因控制,科研人员为研究环境与桦尺蠖体色的关系,对不同区域桦尺蠖的体色表现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分析,基因B控制的是黑色性状,基因b控制的是灰色性状B.只考虑基因B/b,丙区杂合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0.49C.不同体色桦尺蠖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浅色工业乙区相比,深色工业丙区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低12.百万年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还是属于同一个物种,由于刚果河的存在,将原始种群一分为二,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一支进化为黑猩猩,另一支进化为倭黑猩猩,二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被刚果河分开的两个种群无法自由地进行基因交流B.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种群进化的原材料来自突变和基因重组C.两个分开的种群进化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后,各自基因频率仍会发生改变D.物种形成都要先经过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13.科学家在废水池里发现一种依赖分解尼龙为生的细菌——尼龙菌,这是由于野生型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最终使得原本能够分解糖的酶转化成分解尼龙的酶。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导致多肽中两个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B.尼龙菌的形成说明该野生型菌株种群发生了进化C.尼龙材料出现之后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形成尼龙菌D.对细菌来说,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14.植物可产生有毒物质—酚糖来对抗昆虫的侵害,并利用PMaT1基因合成的丙二酰基转移酶防止自身中毒。研究发现,烟粉虱细胞内含有来自植物的PMaT1基因,从而抵御了酚糖的毒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由于昆虫的侵害而发生变异,产生了合成酚糖的能力B.烟粉虱发生了基因突变是其能抵御酚糖毒害的根本原因C.在酚糖合成能力较强的植物上,烟粉虱种群的PMaTl基因频率可能较高D.植物在与烟粉虱的对抗中将逐渐失守15.原产于北美洲的植物一年蓬目前已进化出多个物种,由于强悍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一年蓬快速蔓延全国并泛滥成灾,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年蓬进化形成的多个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适应力和繁殖力减弱的变异也能为一年蓬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一年蓬进化形成的多个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竞争实现D.一年蓬进化形成的多个物种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计15分)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有多个是正确的,错选、多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16.野生型罗汉果(2n=28)的甜苷含量较低。某研究组获得了一株富含甜苷的突变体M,其核型分析如下图。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杂交,得到了罗汉果F。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突变体M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幼苗获得B.罗汉果F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但可产生无子果实C.罗汉果F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D.野生型罗汉果和突变体M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17.如图为农作物育种的几种可能途径,①②是分别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同种二倍体纯合植株,④⑧⑨⑩为新品种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得到图中四种新品种所利用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各不相同B.选育兼具①②优良性状的纯合个体时,通过③⑦⑩途径一定比通过③⑤⑧途径所需时间短,但操作过程繁琐C.除了①②,图中属于二倍体的还有③④⑤⑧⑩,⑨体细胞内最多有6个染色体组D.⑤和⑥出现生殖隔离18.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滥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一定时间内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菌M的耐药性形成可能是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提高了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C.细菌M对抗生素X的适应离不开自身的遗传和变异D.在抗生素X的选择作用下,细菌M进化成了新的物种19.如图1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2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图1和图 2 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0.如图为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在某一时间段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Q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使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B.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的生长,显性性状最终消失C.在第P年,DD与dd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是0.25D.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三、非选择题(共计55分)21.某种果蝇是家禽的毁灭性寄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 ,能 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 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 的后代。(3)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这种现象称为 ,其原因主要发生了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 ,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22.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2)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 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 (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 ,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 决定的。23.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湖泊(A、B、C、D)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生活的有非洲慈鲷。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非洲慈鲷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  (1)湖泊B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3)有人认为,“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你是否同意此结论?请依据进化理论说出你的判断与理由: 。(4)某湖泊中全部非洲慈鲷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非洲慈鲷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表示某段时间内该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则该种群在 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24.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 。(2)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 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 ,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答出两点)。(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作用和突变,昆虫个体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 ,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 。 抑菌圈直径/cm区域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②2.261.891.62③2.411.911.67④2.421.871.69平均值2.361.891.66《必修二 第6章 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B卷)》参考答案:1.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家鸡与原鸡胚胎发育早期的形态相同,属于生物进化胚胎学上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B、家鸡和原鸡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说明两者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C、家鸡与原鸡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说明两者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C不符合题意;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故选D。2.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在同一对基因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由自交亲和自交产生后代全为自交亲和,且存在杂合子和纯合子,无自交不亲和,可说明自交亲和是显性性状,则亲本自交不亲和的基因型为aa,RH的基因型为Aa,A正确B、F2无自交不亲和,说明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所致,B错误;C、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自交亲和二倍体马铃薯,即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诱导自交不亲和二倍体马铃薯中的基因a突变为基因A,C正确;D、自交亲和二倍体马铃薯与同源四倍体马铃薯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不育,说明两者属于不同物种,D正确。故选B。3.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丝兰蛾将卵产在丝兰的子房内,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败育,幼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故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选择作用密切相关,B正确;C、丝兰和丝兰蛾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循环因果关系,类似于反馈调节,因此丝兰蛾的产卵量不会越来越少,C错误;D、协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丝兰和丝兰蛾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4.B【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详解】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A错误;B、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分别来自母方的卵细胞和父方的精子,故能分别反映母方、父方的遗传信息,B正确;C、现代人类中大约有1%至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说明尼安德特人和4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类可能存在基因交流,C错误;D、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离,人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D错误。故选B。5.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分析题意,丙和乙两个种群是由于河道阻隔形成的,据题意无法判断丙种群比乙种群更适应环境,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河流两岸的环境分别定向选择决定了该动物的进化方向,B正确;C、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了地理障碍,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乙、丙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了两个物种,C错误;D、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乙种群和丙种群内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和不能构成基因库,D错误。故选B。6.C【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两种。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染色体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获得异附加系小麦的过程中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未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A错误;B、生长激素属于动物激素,不能作用于植物,B错误;C、由图可知,七倍体杂种与普通小麦杂交获得异附加系小麦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染色体丢失的现象,C正确;D、异附加系小麦并不能稳定遗传,不是一个新的物种,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D错误。故选C。7.A【分析】由题意可知,配子杀手是某类基因,模型一通过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而不进入极体;模型二为杀手与目标模型,配子杀手表达产物会杀伤带有目标基因的配子;模型三为毒药与解药模型,配子杀手产生毒药和解药两种产物,毒药在所有配子中均发挥作用,解药在携带配子杀手的配子中起作用。【详解】A、配子杀手是某类基因,模型一通过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而不进入极体,那么模型一的实现可能依赖于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不对称分裂 ,使配子杀手进入大的子细胞(卵细胞)而不进入小的子细胞(极体),A错误;B、如果配子杀手和目标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那么就必然被分配到同一个配子里,在配子致死时,配子杀手本身也就不可能被遗传给子代,不符合题目的“增加自身遗传给子代的概率”,B正确;C、模型三中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前可能已经开始进行毒药的合成,如果是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后合成那么毒药就不会在所有配子中发挥作用了,C正确;D、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配子杀手可以让自身被传递给子代的概率增加,必然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即使此时没有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A。8.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的内容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指的是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可以相互交配,但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可以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但不确定后代是否可育,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此外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分类学家把它们定义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内个体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能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D错误。故选B。9.B【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蓝星睡莲是一种开两性花的植物,说明蓝星睡莲为雌雄同体,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染色体,故蓝星睡莲基因组测序需要对14条染色体 DNA分子的碱基顺序进行检测,A错误;B、高质量基因组和转录组,从分子水平为开花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B正确;C、由题意可知,花瓣细胞中 NC11 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并没有说花瓣细胞中的 NC11 突变为高表达的基因,C错误;D、蓝星睡莲和其他基因库相近的植物种群之间可能属于两个物种,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10.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选择出抗药性的细菌,青霉素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B、理想种群中没有突变,无迁入和迁出,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各基因型个体均存活,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突变和非随机交配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C、既然是两个物种,必然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D错误。故选B。11.B【分析】据图可知,浅色工业甲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9,b基因的频率为0.9,说明b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合在浅色工业甲区生存。浅色工业乙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1,b基因的频率为0.7,深色工业丙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1,b的基因频率为0.3,说明B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合在深色工业丙区生存。【详解】A、浅色工业甲区的b基因频率较大,深色工业丙区的B基因频率较大,根据浅色工业区浅色个体更容易生存,深色工业区深色个体更容易生存,可知基因B控制的是深色性状,基因b控制的是灰色性状,A正确;B、只考虑基因B/b及体色性状,丙区b的基因频率为0.3,B的基因频率为0.7,故杂合子桦尺蛾的基因型频率为2×0.3×0.7=0.42,B错误;C、生活在浅色工业区的浅色个体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深色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并被捕食,所以浅色工业区的浅色基因频率较高,同理可推知,深色工业区的深色基因频率较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浅色工业乙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1,b基因的频率为0.7,隐形纯和的频率为0.49,深色工业丙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1,b的基因频率为0.3,隐形纯和的频率为0.09,与浅色工业乙区相比,深色工业丙区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低,D正确。故选B。12.D【分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其实质是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被刚果河分开的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无法自由地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两个分开的种群进化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后,进化仍会持续进行,基因频率当然也会发生改变,因为对于物种来说,进化是没有终点的,C正确;D、物种形成一般要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但也有不经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的方式,比如自然状态下低温造成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13.B【分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2、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3、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该突变导致DNA分子中添加了一对碱基,则多肽中突变之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A错误;B、尼龙菌的形成,则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说明该野生型菌株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C、尼龙材料出现之后对突变菌种产生了筛选作用,形成尼龙菌,C错误;D、对细菌来说,可遗传的变异也可以来源于吸收了其他细菌的DNA而发生的转化,D错误。故选B。14.C【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丙二酰基转移酶基因PMaT1是来自植物的基因,可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到烟粉虱体内,烟粉虱可通过产生丙二酰基转移酶来分解酚糖,从而克服植物中的酚糖对自身的毒害。【详解】A、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植物自发产生合成酚糖能力的变异,而非昆虫侵害诱导植物产生变异,A错误;B、烟粉虱能抵御酚糖毒害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植物的PMaT1基因,而非自身基因突变导致,B错误;C、合成酚糖能力较强的植物对昆虫起到选择作用,不具有PMaT1基因的烟粉虱个体被淘汰,烟粉虱种群的PMaT1基因频率可能更高,C正确;D、由于生物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因此植物在与烟粉虱的对抗中可能会进化出新的有利变异,无法确定植物是否会逐渐失守,D错误。故选C。15.B【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多个物种的一年蓬的全部基因不是一个基因库,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适应力和繁殖力减弱的变异也能为一年蓬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一年蓬进化形成的多个物种仍是植物,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种间竞争实现,但不能通过捕食实现,植物和植物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D、一年蓬进化形成的多个物种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B。16.ABD【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详解】A、野生型罗汉果为二倍体,含有28条染色体,由图可知,突变体M为四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56条,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突变体M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幼苗获得,A正确;B、将M(四倍体)与野生型(二倍体)杂交,得到了无子罗汉果F为三倍体(3n=42),罗汉果F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但可产生无子果实,B正确;C、F个体为三倍体(3n=42),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每个染色体组含42÷3=14条染色体,C错误;D、M(四倍体)与野生型(二倍体)杂交,得到了无子罗汉果F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故野生型罗汉果和M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BD。17.AB【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②→③→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①×②→③→⑤→⑧为杂交育种;①×②→③→⑦→⑩为单倍体育种;①×②→③→⑥、⑤×⑥→⑨为多倍体育种。【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选育④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选育⑧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选育⑨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选育⑩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均为染色体变异,A错误;B、③⑦⑩途径为单倍体育种,③⑤⑧途径为杂交育种,只有所需优良性状中含有显性性状且所育个体要求为纯合子时,和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若所需优良性状中全为隐性性状,两种育种方法的年限一样长,若获取一年生植物种子,则都是两年,B错误;C、除了①②,图中属于二倍体的还有③④⑤⑧⑩,⑨由⑤二倍体和⑥四倍体杂交得到,为三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6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D、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⑨由⑤二倍体和⑥四倍体杂交得到,为三倍体,后代高度不育,因此⑤和⑥出现了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B。18.AD【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题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对细菌的一种选择,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一般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此细菌M的耐药性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B、据图可知,随着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加,细菌M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增加,即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提高了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B正确;C、细菌自身具有的遗传变异能力,能够产生多样性的变异,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因此细菌M对抗生素X的适应离不开自身的遗传和变异,C正确;D、在抗生素X的选择作用下,细菌M出现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故选AD。19.A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B、图1中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AC。20.ABC【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在Q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但无法确定该种群是否出现了地理隔离,A错误;B、分析图可知,Q~R年之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逐渐上升,说明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生长,但最终d基因频率维持在0.9,D基因频率为0.1,显性个体并未完全消失,B错误;C、若DD与dd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则DD=dd=20%,Dd=60%,D、d基因频率应为0.5,C错误;D、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D。21.(1)B(2) 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3) 变异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4)农药污染【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以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以遗传的变异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的。【详解】(1)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蝇不育,大大降低种群出生率,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B曲线。(2)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抗药性,能够适应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自然选择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抗药性个体,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量回升。(3)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这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用电离辐射导致的雄性不育属于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4)电离辐射引起的雄性不育,引起了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属于生物防治的内容,这种方法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农药污染,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22.(1)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或食物减少)(2) 协同进化 增加 上升 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3)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4) 喙的平均大小会降低 环境条件/自然选择【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 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 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1975到1977年间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所以中地雀因为食物不足而导致数量下降。 (2)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分析,在1976和1978年间,喙大小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逐渐增加;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所以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将上升。(3)由③可知,在1976~1978年间喙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喙小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减少,因此RR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增多,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减少,所以R基因频率将会变大,r基因频率将会变小。(4)由题可知,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喙较小的中地雀数量将会增多,而喙较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会减少,所以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将会降低;据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3.(1) 基因 协同进化(2)四个湖泊之间出现地理隔离,每个种群发⽣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四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3)不同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而非形态结构出现差异(4) 基因库 Y1—Y3 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1)湖泊B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四个湖泊之间出现地理隔离,每个种群发⽣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四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3)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一定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因为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只是形态结构出现差异,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4)某湖泊中全部非洲慈鲷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此时间段发生了进化。24.(1)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3) 基因库 生殖隔离 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A、B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4) 70% 42%【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详解】(1)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因此在该岛屿生活的昆虫种群中,翅越长的个体越容易存活,因此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为翅长越长,个体数量越多。(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等。(4)最初迁入丙岛屿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2000×100%=70%,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力相同,所以繁殖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25.(1) 基因(遗传) 生物的生存环境(2) 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 抑菌圈逐渐减小(3) 共同进化 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图中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详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所以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可能获得目的菌株。由表可知,随着实验代数的增加,抑菌圈逐渐减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