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二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二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7光年, 溶洞内常见的地貌类型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下图示意狮子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狮子座中最亮的轩辕十四星属于( )
A. 恒星 B. 彗星 C. 行星 D. 卫星
2. 狮子座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银河系
3. 下列关于狮子座流星雨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
B. 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而形成
C. 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增加
D. 晴朗无云的夜晚观测效果较好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会发光发热,属于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银河系主体直径约为10万光年,因此,狮子座与太阳系都处于银河系,D正确,BC错误,地月系所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A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A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流星雨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而形成,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减少,B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C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能见度高,观测效果较好,D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A、B、C均位于近地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关于图示城市热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由B地吹向C地
B.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C. A处气流以下沉为主
D. C处高空气流流向A地城市上空
5. 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
A. 减少郊区房屋数量 B. 增加市区建筑高度
C. 减少城市水域面积 D.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答案】4. B 5. 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市区A处以上升气流为主,郊区C处以下沉气流为主,C错误;近地面风由郊区C处吹向市区B处地,高空气流由A处流向C处,AD错误;形成城市风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城郊之间冷热不均,B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集中,释放的人为热量多,以及绿地面积减少,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因此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应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城市水域面积,C错误,D正确;减少郊区房屋数量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A错误;增加市区建筑高度不利于城市空气流通,不利于散热,会加重热岛效应,B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海域最可能形成较大渔场的是(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7. 下图中符合③海域附近洋流流向及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的是( )
A. B.
C. D.
8. 图中②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偏低,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 地处赤道附近,降水量较大
C. 与其他海域连通,海水流动性好 D. 远离陆地,无河流淡水注入
【答案】6. C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洋流分布图可知,④处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扰动,易带来大量营养盐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最可能形成较大的渔场,C正确;①、③、⑤没有寒暖流交汇,难于形成大型游渔场,排除ABD。故选C。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可知,A、B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的海域,AB错误;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流向,C、D图洋流均地处北半球,C向北流动,为暖流,D向南流,为寒流,C符合③海域洋流特点,C正确,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入海河流、海域轮廓等,图中②处海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度应该比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大于蒸发量,因此②海域盐度较低是因为降水量大,B正确,A错误;与其他海域的联通、海水流动性好主要利于盐度的平衡,C错误;此海域远离陆地,无淡水注入,盐度应该偏高,D错误。故选B。
贵州北部的遵义市绥阳县发育有中国最大溶洞群之一的双河溶洞群。洞内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被称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如今,双河溶洞不仅被科考团队所关注,当地的洞穴资源也得到开发和利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下图示意双河溶洞内部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 有利于双河溶洞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
①可溶性岩石 ②丰富的降水 ③较为崎岖的地形 ④较高的纬度或海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0. 溶洞内常见的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
A. 石柱、峰林 B. 石芽、峰林 C. 石柱、石钟乳 D. 天坑、溶沟
11. 双河溶洞的发现和研究对当地的意义有( )
A. 仅具有科研价值,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影响
B.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
C. 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D. 使得当地交通变得拥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答案】9. A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双河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需要有可溶性岩石,①正确;丰富的降水有利于进行流水的溶蚀作用,②正确;较为崎岖的地形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结果,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③错误;较高的海拔或纬度是冰川地貌形成的条件,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在溶洞内易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C正确;石芽、峰林、溶沟、天坑等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双河溶洞的洞穴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地方发展,A错误;双河溶洞不仅具有科研价值,还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B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双河溶洞的发现和研究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C错误;双河溶洞的发现和研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而不是变得拥堵,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个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 )
A. 肥力更低 B. 缺少淋溶层 C. 缺少有机层 D. 温度更高
13. 甲地土壤呈砖红色主要是因为含赤铁矿多,赤铁矿主要来自( )
A. 大气降水 B. 枯枝落叶 C. 成土母质 D. 流水堆积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缺少淋溶层,但腐殖质和枯枝落叶层更厚,肥力应更高,A错误,B正确;甲地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薄,可能是因为土壤温度更高,有机质分解较快,乙地可能土壤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D错误;枯枝落叶层属于有机质层,由此可知,乙地土壤有有机质层,C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其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当形成土壤的岩石中赤铁矿含量高的时候,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赤铁矿含量往往也较高,C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ABD错误。故选C。
2023年8月30日,在福建省漳平市,一位交警焦急地在省道上下达命令封锁路段,指令发出不到半分钟,坡顶碎石滑落,大面积山体石壁瞬间垮塌,下图示意此次灾害画面,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封锁路段预防的灾害类型主要是( )
A. 滑坡 B. 泥石流 C. 干旱 D. 地面沉降
15. 图示类型的自然灾害( )
A. 冬季发生频率高于夏季 B. 与强降水天气无关
C. 山区发生频率高于平原地区 D. 不会导致经济损失
16. 应对该灾害,可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
①提高监测水平,及时进行预警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护坡工程 ④将所有居民迁移至平原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题目可知,该区域位于福建省,即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C错误;材料中“坡顶碎石滑落,大面积山体石壁瞬间垮塌”,显示该地发生的灾害为地质灾害,且符合滑坡发生特点,A正确;泥石流需要水的参与,而题中仅有碎石滑落和石壁垮塌,排除B;图中地表并未发生升降运动,排除D,故选A。
【15题详解】
滑坡指斜坡上大量土体、岩石或其他构造物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做整体或分散下滑的现象,多发生与山地、丘陵地区,C正确;滑坡的产生与季节无直接关系,A错误;强降水天气会使得地表堆积物增多,为滑坡产生提供更多物质来源,B错误;滑坡的产生会损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提高监测水平可提前预知滑坡的产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①正确;大量开采山石会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使得地表变松散,更容易产生滑坡,②错误;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护坡工程可以固定地表松散物质,降低滑坡风险,③正确;将所有居民迁移至平原地区不现实,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气温低于0℃),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下面图1示意我国某市连续几日的天气预报,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1)指出该市清晨最有可能出现霜的日期,说出判断理由。
(2)霜的形成主要与图2中____(填序号)环节减弱有关,霜的出现会导致农作物冻害,说出预防霜冻灾害的合理措施____。
(3)结合图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过程。
【答案】(1)日期:10月29日。理由:霜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气温低于零度,可排除26日和27日;28日天气状况为阴天,29日为晴天,夜间大气的逆辐射作用28日强于29日,故29日的温度最可能满足霜的形成。
(2)③ 措施:燃烧禾草等,形成烟雾保温;用作物秸秆或尼龙布等覆盖,既可防止冷空气袭击,又可减弱地面热量的散失;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进行灌溉,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等。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使得大气温度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补偿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得地表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霜冻产生的气温条件是水汽充足,地物温度达到0摄氏度以下。10月26日、27日最低温都在7、8度左右,10月28日最低气温为-1摄氏度,但是天气状况为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效果较好,出现霜的概率小;10月29日,最低温为-4摄氏度,且天气状况为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热量损失较多,故最有可能产生霜。
【小问2详解】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弱造成的。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所以霜的形成主要与图2中③环节减弱有关。灌溉能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使地温降温幅度减小,且灌溉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结冰能够放热,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进行灌溉;焚烧秸秆柴草,形成烟雾,空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碳增多,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用草帘,尼龙布等覆盖既可以防止外围冷空气的袭击,又可以减弱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以上都可以预防霜冻灾害。
【小问3详解】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大气吸收的能力增强,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⑥总量增加,使得大气温度上升;而大气温度上升导致图2中③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得地表的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增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北麓地区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较多,山麓地区常发育有山前冲积平原,常形成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面左图示意天山北麓部分区域,右图示意AB沿线地形剖面及物质组成。
(1)形成山前冲积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说出其多发育在山麓地区的原因____。
(2)描述图中山前冲积平原处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厚度分布特点。
(3)简述山前冲积平原上常形成农业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答案】(1)流水堆积(沉积) 原因:山麓地区多河流流出,携带大量泥沙;山麓地区,地形变缓,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作用明显,形成山前冲积平原。
(2)靠近山体部分,表层沉积物颗粒较大,沉积厚度较大;越往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沉积厚度相应减小。
(3)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地表水出露较多,用水便利;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地形较为平坦;受风沙影响相对较小;植被生长条件相对较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水流速度快,河水的搬运能力较强,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而当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山麓地区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故而山前冲积平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多发育在山麓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可知,当河流流出山口之后,由于流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低,颗粒大的泥沙先沉积下来,沉积物较多,厚度较厚;随着流速的进一步降低,颗粒小的碎屑物质后沉积下来,沉积物较少,厚度较薄,进而形成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小的山前冲积平原。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山前冲积平原的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便于耕种;山前冲积平原有众多的河流流经,灌溉条件便利,灌溉水源充足;山前冲积平原由于河流泥沙淤积,使得其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作物的生长。
19. 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很大,造成植被类型空间分化,形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读世界局部地区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图示①地植被类型____,并说出该植被类型的特征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②地植被树干粗大的作用及形成该现象的气候特点。
(3)图中③④两地植被类型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并简析该因素对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差异____。
【答案】(1)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植被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作用: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能够在雨季时贮存大量的水分,以应对干旱的天气。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3)热量。 与④相比,③植被分布区位于亚寒带,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不旺盛,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或与③相比,④植被分布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①地位于非洲刚果盆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该植被特征是,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全年水热充足,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植物种类丰富、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垂直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②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较丰富,干季降水少,全年高温。因此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猴面包树就会利用它松软的树干和发达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水分,以后对于水分的需求也可以从自己的树干里面获取,以应对干旱的天气。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③植被分布区位于亚寒带,为亚寒带针叶林;④地植被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地植被类型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即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④相比,③地植被分布在亚寒带,纬度高,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不旺盛,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④植被分布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六校高一上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