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稻田中的全部蛙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C.一座山上的所有蛇
D.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金丝猴
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不能用样方法,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不同种类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大小可以不同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数据低于实际值
3.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数量为K/2时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属于增长型
D.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特定的种群而言,其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B.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部分雄虫将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密度大于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
D.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是固定不变的
5.如图是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C.K值是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6.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B.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C.捕食关系、竞争关系都体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D.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
7.与种群相比,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D.我国东北防护林的丰富度
8.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往往会使某动物彻底灭绝
B.捕食者的存在会影响群落中不同物种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C.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D.红尾鸲和鹟的食性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共同觅食的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9.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利于适应干旱生境
B.由于春天多风,因此开放的花多为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细胞壁厚、叶绿体颗粒小,适合弱光生存
10.由于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珊瑚虫失去体内共生藻类或藻类失去体内色素,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生态现象称为“珊瑚礁白化”。大规模白化后,珊瑚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可能被大型藻类取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规模白化后该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C.珊瑚虫体内的共生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物质和能量
D.大规模白化后,食珊瑚鱼类数量可能减少,植食性鱼类丰富度可能增加
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B.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该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C.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不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2.某小组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采集土样时,只能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深度取相同体积的土样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C.对分离得到的动物进行鉴定时,不认识的可舍去
D.最好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土壤小动物
13.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如细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B.人为的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C.一些细菌生活在牛、羊胃里,不仅不会使动物患病,还对牛、羊有好处
D.绿色植物能固定太阳能,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香山公园中的全部植物
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
③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非生物环境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⑤昆明湖中的全部生物
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A.①④⑥B.②⑤⑥C.②④③D.①⑤③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真菌等
16.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合成ATP等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17.下图为生活在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增大蛇的种群数量,短期内,鹰和虫的种群数量可能均增大
B.该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4种组成成分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图中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
18.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
A.消费者的捕食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
19.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碳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
B.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C.碳循环指 CO2 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
D.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20.“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肥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稻田除虫除杂草,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B.鱼粪中的能量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被水稻利用
C.稻田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D.人类取食稻田中的水稻和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1.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22.新几内亚的园丁鸟有搭建和装饰求偶亭的行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搭建和装饰求偶亭的求偶行为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亭的“豪华”程度是雌鸟对雄鸟长期选择的结果
C.亭的装饰和雄鸟的炫耀行为都是求偶成功的重要因素
D.搭建、装饰求偶亭等行为都是无需后天学习的本能行为
2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2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
C.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
D.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生态系统能通过调节作用建立新的平衡
25.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生态缸,来观察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将该生态缸开盖,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B.该生态系统不存在信息传递
C.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
D.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26.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和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的正常进行是能量得以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C.为维持生态平衡,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封育和禁止放牧
D.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7.日本福岛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带给海洋生物灭顶之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B.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
C.由于生物富集现象,放射性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D.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会影响全球的所有国家,体现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8.草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季节的草原景色不一样,说明草原群落具有季节性特点
B.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破坏生态平衡
C.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D.草原具有旅游观赏和防风固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9.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水体污染,芦苇对氮元素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是芦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B.芦苇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
C.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
D.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直接使用价值
30.通过比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可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用植物比食用肉类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B.碳足迹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海洋面积
C.当生态足迹总量小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二、非选择题
31.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所示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请回答:
(1)图1中c表示 ,a表示 ,b表示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新物种入侵后短时间会大量繁殖,用图2中曲线 可表示;图2中曲线Ⅱ增长速率最大对应时间点是 ,fe段对应的年龄结构是 ,防治鼠害最好在 点以前。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计数时,需要计数样方内以及 的个体数。
32.图甲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乙表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 ;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理由是 。
(2)若图乙中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填图乙中序号)。①中捕食者是 。
33.某河流生态系统的甲、乙、丙、丁、戊、己六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图2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A、B、C表示同化的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丁的能量去向还有 。
(2)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A。
(3)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该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有限。在治理污水时如果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为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形成 关系而导致该生态系统内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3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小型农业生态工程时绘制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消费者有 ,该生态系统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2)放养密度是影响鱼塘产量的重要因素,放养密度过高易导致个体之间竞争 的现象加剧。
(3)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 ,建立该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 (至少答出两点)原理。
35.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鱼塘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①~④过程中以CO2形式传递的是 ,其含有的食物链是 。
(2)由图2可知,流经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d表示 的能量。
(3)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水质恶化,分析原因是 。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1.D
【详解】A、一块稻田中的全部蛙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
B、一座高山上的所有蛇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
C、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中的所有金丝猴为生活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属于种群,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不用样方法,多采用标记重捕法,比如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错误;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样方的大小因为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又不同的大小,如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一般选取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C正确;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数据低高于于实际值,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并非仅有成熟个体,A错误;
B、一个呈“S”形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达到最大,B正确;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型,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有关,A错误;
B、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部分雄虫是通过改变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幼年个体减少,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于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C错误;
D、“J”形增长的种群,其种群的增长速率会一直增加,增长率不变,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正确;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
C、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C正确;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K值也会上下波动,D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才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阳光、温度、水等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B正确;
C、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能够引起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生物因素,C正确;
D、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种群密度过大,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有降低种群数量的趋势,D正确。
故选A。
7.C
【详解】A、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为研究群落的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
C、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为研究死亡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C符合题意;
D、我国东北防护林的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往往会使动物生长不良,未必导致动物体彻底灭绝,A错误;
B、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者可以捕食整个个体,也可以捕食某个体的部分,捕食者的存在会影响群落中不同物种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B正确;
C、大熊猫依赖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消化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则吸收大熊猫的营养物质,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C正确;
D、红尾鸲和鹟的食性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共同觅食的范围缩小,甚至错开,以保证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A。
9.D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A正确;
B、春季多风,风媒花繁殖效果好,许多植物的果实长有翅膀,B正确;
C、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同时还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地,C正确;
D、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D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大规模白化后该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正确;
B、珊瑚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故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共生藻类含有光合色素,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为珊瑚虫提供物质和能量,C正确;
D、大规模白化后,食珊瑚鱼类因食物减少数量可能减少,由于珊瑚虫白化后可能被大型藻类取代,植食性鱼类(捕食大型藻类)丰富度可能增加,D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
B、一种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优势取代,才是群落演替,B错误;
C、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A、若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时应在每个样地随机选择3~5个样方,分别在相同深度取相同体积的土样,A错误;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正确;
C、对分离得到的动物进行鉴定时,对于不认识的小动物,不能舍去,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错误;
D、最好用实体镜观察土壤小动物,也可用低倍显微镜,D错误。
故选B。
13.A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详解】A、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A错误;
B、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人为的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平衡,B正确;
C、一些细菌生活在牛、羊胃里,不仅不会使动物患病,还对牛、羊有好处。例如,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C正确;
D、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14.B
2、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3、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①香山公园的全部植物,没有指明是某一种具体的植物或没有包含该香山公园的全部生物,不属于种群、群落;
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属于种群;
③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非生物环境,没有包含该农田中的所有生物,不属于生态系统;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没有包含该原始森林中的全部生物,不属于群落;
⑤昆明湖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②⑤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C
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不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如硝化细菌是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的,A错误;
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异养生物,分解者能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骸以及动物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因而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包括真菌,D错误。
故选C。
16.B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和流向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包括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细胞呼吸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等,C正确;
D、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D正确。
故选B。
17.A
【详解】A、若增大蛇的种群数量,短期内,鹰的食物,数量增多,蛙减少,虫的天敌减少,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大,A正确;
B、据题图分析可知,该图表示食物网示意图,其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食物链越长,鹰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鹰获得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C错误;
D、虫、鼠和鹿都位于第二营养级,一共获得占草能量的10〜20%,D错误。
故选A。
18.B
【详解】A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将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A错误、B正确;
C、动物的呼吸作用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C错误;
D、煤和石油的燃烧也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19.C
【详解】A、非生物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到非生物环境,因此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碳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A正确;
B、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的C,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破坏了碳循环平衡,B正确;
C、碳循环指 C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C错误;
D、“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D正确。
故选C。
20.A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详解】A、稻田除虫除杂草,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A正确;
B、鱼粪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为无机物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水稻是生产者,只能利用光能,B错误;
C、生态系统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由于是单向流动的,故需要持续的输入能量,C错误;
D、人类取食稻田中的水稻和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21.B
【详解】A、细胞中碳元素的含量高于磷元素,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A正确;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使部分磷留在无机环境里,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
C、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可用于合成磷脂、ATP、DNA、RNA等物质,故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
故选B。
22.D
【详解】A、适应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 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称为适应,搭建和装饰求偶亭的求偶行为是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
B、题干信息:雄鸟用树枝搭成“婚房”,以小枝铺成林荫小道,挑选羽毛、石子或花朵装饰“花园”;雌鸟经过时,成年雄鸟发出吱吱的鸣声,并以喙衔起不同的独特物品展示求偶,亭的“豪华”程度是雌鸟对雄鸟长期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亭的装饰和雄鸟的炫耀行为分别属于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亭的装饰程度和雄鸟的炫耀行为都会引起雌鸟的选择,亭的装饰和雄鸟的炫耀行为都是求偶成功的重要因素,C正确;
D、搭建、装饰求偶亭等行为都是需后天学习的本能行为,D错误。
故选D。
23.B
【详解】A、并非任何生态系统都能自给自足,如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D错误。
故选B。
24.B
【详解】A、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B、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
C、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是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三大特征,C正确;
D、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建立新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25.D
【详解】A、生态缸密封后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错误;
B、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B错误;
C、因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散失,所以一定时间内,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大于全部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之和,C错误;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26.B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B正确;
C、草原上适量放牧,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其恢复力稳定性未必越高,比如北极的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D错误。
故选B。
27.B
【详解】A、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且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因此,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A正确;
B、核污染水排海带给海洋生物灭顶之灾,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会受影响,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C正确;
D、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会影响全球的所有国家,这是依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28.D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电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不同季节的草原景色不一样,说明草原群落具有季节性特点,A正确;
B、过度放牧,使得草原优势种发生改变,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破坏生态平衡,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故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草原具有旅游观赏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具有防风固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29.C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
【详解】A、N是大量元素,A错误;
B、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氮元素在水体中是溶质,故芦苇根细胞不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B错误;
C、蛋白质含N元素,腺苷含N元素,故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C正确;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其间接价值,故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间接使用价值,D错误。
故选C。
30.D
【详解】A、食用植物比食用肉类产生的生态足迹小,因为植物处于食物链较低层次,能量传递过程中损失较少,A错误;
B、碳足迹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而不是海洋面积,B错误;
C、 当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出现生态赤字,C错误;
D、 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协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31.(1)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b
(2) Ⅰ e 稳定型 a
(3) 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及夹角
2、图2曲线Ⅰ表示“J”型增长,曲线Ⅱ表示“S”型增长。
【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c表示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新物种入侵后短时间没有天敌、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用图2中曲线Ⅰ表示;图2中曲线Ⅱ表示“S”型增长,增长速率最大对应时间点是e,fe段增长速率减慢,对应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防治鼠害越早越好,最好在a点以前。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数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的个体数。
32.(1) 种间竞争 水平结构 仍保留了土壤结构和植物的种子及繁殖体
(2) ② a
【详解】(1)图甲中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均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自养生物,它们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等,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这是水平方向上的表现,因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火灾后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是因为火灾仍保留了土壤结构和植物的种子及繁殖体。
(2) 在图乙中,①为捕食关系,b为被捕食者,若b死亡,a会由于缺失食物而数量减少;②是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有利于a生存;③为互利共生关系,若b死亡,a也会死亡。可见,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①为捕食关系,b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
33. 戊、己 传递给戊、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该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捕食、竞争、寄生
2、能量去路分析
①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只有一部分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中。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详解】(1)图1中,甲、乙是生产者,丙、丁是初级消费者,戊、己是次级消费者,同时己还是三级消费者。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因此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丁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戊、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由图1可知,生产者甲、乙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丁(B)以外,还有一部分流向丙,所以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丙的同化量+B)/A,因此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B/A。
(3)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会遭到破坏,因此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该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治理污水时如果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为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形成捕食、竞争、寄生关系而导致该生态系统内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34.(1) 鸡猪鱼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食物和空间。
(3) 粪便和秸秆能及时利用 循环、自生、整体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大豆和水稻属于生产者,鸡、猪、鱼都属于消费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即从水稻、大豆固定的太阳能开始。该生态系统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放养密度是影响鱼塘产量的重要因素,放养密度过高易导致个体之间竞争食物和空间的现象加剧,进而消耗更多的能量,影响鱼类生产。
(3) 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中的粪便、秸等“废弃物”能被及时利用,减少废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因而该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该生态工程设计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了循环、自生、整体等原理。
35.(1) ①②④ 乙→甲
(2)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和饵料投入e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过多饵料会使微生物迅速增殖,使水体中含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详解】(1)图1以CO2形式传递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以对应图中的①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②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CO2、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图中的甲和乙之间是双向箭头,且多个箭头指向甲,据此可判断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含有的食物链是乙→甲。
(2)由图2结合人工鱼塘的生产方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和人工投放饵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e;d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与呼吸作用消耗的差值,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则残余饵料沉到水底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微生物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因此水体溶氧量降低,引起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B
A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B
C
B
A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B
D
B
B
D
C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高二生物试卷docx、高二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高二生物试卷pdf、高二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