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细胞生物需要多种细胞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高等绿色植物由根、茎、叶等器官组成不同的系统
C.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D.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答案】B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多细胞生物需要多种细胞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而单细胞生物只需要一个细胞即可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高等植物具有器官,但没有系统,因此高等绿色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层次,B错误;
C、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C正确;
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正确。
故选B。
2.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期,近期我国居民又出现了大面积的支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而支原体有
B. 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都不含生物膜
C. 新冠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
D. 流感病毒不含蛋白质,也不具有核糖体等结构
【答案】A
【详解】A、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支原体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A正确;
B、支原体、肺炎链球菌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有细胞膜属于生物膜,B错误;
C、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流感病毒表面的抗原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在观察豌豆叶片表面的气孔时,欲将视野A转为B.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
B. 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 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D. 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答案】C
【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物像与实际物体的位置关系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当我们想要将视野中的物像从A位置移动到B位置时,需要根据物像的实际位置进行移动。
【详解】A、视野A中的物像在左下方,要移到视野B(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而不是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A错误;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B错误;
C、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可以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C正确;
D、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无法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D错误。
故选C。
4. 若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且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转换为10×40放大倍数后,看到的细胞数为( )
A. 16个B. 4个C. 64个D. 8个
【答案】B
【详解】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则看到充满视野的细胞数为64÷42=4个,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下图表示细胞内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①为某种多聚体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C. 若②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D. 若③为多聚体,且能贮存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一定是RNA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固醇等;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等。
【详解】A、①是蛋白质或者氨基酸,其中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氨基酸是小分子,若图中①为某种多聚体的单体,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A正确;
B、④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固醇等,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B正确;
C、②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固醇等,若②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C正确;
D、③可能是ATP或核酸等,若③为多聚体,且能贮存生物的遗传信息,则一定是核酸,可以是DNA或者RNA,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C. 半乳糖、脂肪、脱氧核糖D. 性激素、糖被、唾液淀粉酶
【答案】C
【分析】蛋白质主要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糖类物质是由C、H、O组成;脂类物质中脂肪和固醇是由C、H、O组成,磷脂是由C、H、O、N、P组成。
【详解】A、脂肪酶的本质的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
B、氨基酸的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B错误;
C、半乳糖、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脂肪的组成元素也是只有C、H、O,C正确;
D、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糖被的元素组成是C、H、O,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其元素组成是C、H、O、N,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C。
7.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地壳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
B. 晒干的种子细胞内不含有自由水,有利于种子长时间储存
C.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
D.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详解】A、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具有统性,组成生命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但是有些地壳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找不到,如稀有气体元素,放射性元素等,A错误;
B、晒干的种子只是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了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也是含有少量自由水的,B错误;
C、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水含量最多,C错误;
D、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Mg虽然是微量元素但在光合作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
B. 核酸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C. 脂肪分子中含氧比糖类少,含氢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 RNA和DNA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D
【分析】
【详解】Mg是大量元素,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脂肪分子中含氧比糖类少,含氢比糖类多,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RNA和DNA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C、H、O、N、P),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前者含有A、C、T、G四种碱基,后者含有A、C、U、G四种碱基),D正确。故选:D。
9. 如图是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分别是叶绿体和液泡,在植物细胞中均有
B. ③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但功能有差异
C. ⑤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 图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详解】A. ①②分别是叶绿体和液泡,在植物细胞中不一定均有,例如植物的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根部分生区细胞不含液泡,A错误;
B. ③是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正确;
C. ⑤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物质的储存和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 图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①②③④⑤,⑥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10. 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 )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D. 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中心体
【答案】B
【分析】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首先在附着于内质网表面的核糖体合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和修饰,再通过囊泡转运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分类和包装,再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排出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选项中,只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 )
A. 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B.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C. 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D.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答案】B
【分析】具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具单层膜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详解】A、细胞膜虽然是单层膜,但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内质网、液泡和高尔基体都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
C、核糖体为不具膜的细胞器,C错误;
D、线粒体、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细胞核具有双层膜,但不是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B. 中心体在人体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蚕豆根尖细胞含有D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 核糖体是真核细胞所有细胞器中唯一不具有膜结构的
【答案】B
【分析】动物的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而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另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
【详解】A、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出星射线,从而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在人体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正确;
C、蚕豆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C错误;
D、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真核细胞内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13.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某些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杜绝了环境中一切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答案】D
【分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脂,因此都含有磷元素,A正确;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B正确;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某些物质如酶、RNA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其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物质也可能进入细胞,如CO、某些病菌和病毒等,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方法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建构模型中的概念模型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
C. 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采用差速离心法
D. 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可用荧光染料标记技术
【答案】A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生物课本中: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均利用了该手段。
【详解】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建构模型中的物理模型,A错误;
B、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可以使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实验,B正确;
C、各种细胞器的相对质量不同,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C正确;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件,用的是荧光标记技术,用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
B.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
C.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 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
【答案】C
【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发生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和失水动态平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发生吸水;发生渗透现象的条件是要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详解】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A错误;
B、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不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需要有大液泡,分生组织细胞还不成熟,没有大液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此外,死细胞和动物细胞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特点,因此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D、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仍然通过半透膜,但是进出的水分子数目相同,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实验或者现象没有涉及到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是( )
A.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B. 质壁分离实验
C. 胞吞与胞吐D.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答案】D
【分析】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够通过半透膜取决于物质分子的大小。
【详解】A、人、鼠细胞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错误;
B、质壁分离是原生质层收缩度大于细胞壁的结果,原生质层收缩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胞吞、胞吐都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水分子很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并不依赖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孔实现了细胞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B. 氨基酸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需转运蛋白的协助
C. 质壁分离时水分子经渗透作用穿过原生质层渗出细胞
D. 分泌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B
【详解】A、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物质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正确;
B、氨基酸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过程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B错误;
C、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为渗透作用,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并分泌过程中存在膜融合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18. 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浸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外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会自动复原,其原因是( )
A. 一段时间后这些外表皮细胞已死亡
B. 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均能自动复原
C. 水分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减小
D. K+和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加大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会产生质壁分离,接着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详解】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说明这些外表皮细胞具有活性,A错误;
B、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未必都能自动复原,因为外表皮细胞未必具有相同的细胞液浓度,B错误;
C、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会自动复原的原因是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导致细胞吸水后自动复原,C错误;
D、K+和 NO3- 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加大,进而表现为吸水后自动复原,D正确。
故选D。
19. 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中,浸泡半小时之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依照红细胞外形的变化判断食盐溶液的浓度,下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丁>甲>乙>丙
C. 丙>丁>甲>乙D. 丙>乙>丁>甲
【答案】D
【详解】已知人类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图甲中红细胞吸水涨破,说明图甲中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红细胞细胞内液浓度;图乙中红细胞依然为两面凹形的圆饼状,既没有吸收也没有失水,则乙烧杯中食盐溶液的浓度与红细胞内液体浓度相等;丙烧杯中红细胞皱缩,说明细胞失水,则丙烧杯中食盐溶液的浓度大于红细胞内液体浓度;丁图中红细胞变大但没有涨破,甲中细胞破裂了,说明细胞吸水最多,则该烧杯中食盐溶液浓度最低,即四个烧杯中的食盐溶液的浓度关系为丙>乙>丁>甲,D正确。
故选D。
20.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的能量“货币”。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 1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不稳定的特殊化学键
C. 叶绿体中ATP的转运方向是叶绿体基质→基粒
D. 乳酸菌细胞中形成ATP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详解】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ATP能直接驱动细胞的生命活动,A正确;
B、一个ATP分子包括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特殊化学键,B正确;
C、叶绿体中ATP是光反应生成的,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为暗反应C3的还原提供能量,所以叶绿体中的ATP的移动方向是叶绿体基粒→基质,C错误;
D、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形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整个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因此合成ATP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C。
21. 在以下瓜果蔬菜保鲜的方法中不合适的是( )
A. 零下低温B. 高二氧化碳浓度
C. 低氧气浓度D. 充入氮气
【答案】A
【详解】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但零下低温会冻坏蔬菜,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高二氧化碳浓度和充入氮气能降低氧气浓度,故选A。
22. 植物体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的参与,下列有关细胞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 提取色素时添加二氧化硅可以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D.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答案】C
【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绿体可以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A正确;
B、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因此提取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B正确;
C、提取色素时添加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C错误;
D、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的色素种类不同,如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正确。
故选C。
23. 驻守高海拔地区的边防战士通过大棚种植技术解决了新鲜蔬菜短缺问题。下列措施不能增加蔬菜产量的是( )
A. 适当增加大棚的CO2浓度
B. 适当延长大棚的光照时间
C. 适当减小大棚内昼夜温差
D. 进行合理灌溉和施肥
【答案】C
【分析】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水、无机盐等。
【详解】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增加大棚的CO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蔬菜产量会增加,A正确;
B、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因此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有机物产量,B正确;
C、夜晚没有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若减小大棚内昼夜温差,夜间有机物的消耗增多,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减少,蔬菜产量会下降,C错误;
D、光合作用需要无机盐,如氮肥、磷肥等,因此合理灌溉和施肥有助于蔬菜增收,D正确。
故选C。
24.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其实质是( )
A. 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B. 细胞种类的增加
C. 细胞数目的增加D.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D
【分析】细胞分化是生物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B、细胞分化的表现是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和细胞种类的增加,AB错误;
C、细胞数目的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D。
25.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A. 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B. 细胞既能分化,也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C.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D. 已经分化的细胞全部能进一步分化
【答案】C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不同,一般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所以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发育成完整个体。(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其根本原因是细胞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的遗传物质,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6.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小,越不利于提高物质运输效率
B. 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C. 克隆猴“中中”的诞生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D.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细胞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这样有利于提高物质运输效率,A错误;
B、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同时还有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速率减慢等现象,B正确;
C、克隆猴“中中”的诞生采用了核移植技术,说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
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A。
27. 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无染色体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出现
B. 无染色体的复制
C. 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D. 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大小相同
【答案】A
【分析】无丝分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组织中心分裂;
第二期: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核的赤道面上;
第三期:为核拉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缢缩变细,这是因为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周染色质不与核膜分离,而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螺旋化加强,产生的牵引拉力导致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内陷;
第四期:核膜内陷加深,终于缢裂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每个子核中含有一半原有染色质和一半新复制的染色质。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这是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区别,A正确;
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都不变,C错误;
D、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大小都相同,D错误;
故选A。
28.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B. 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 压片可以将根尖细胞分散开来,不相互重叠
【答案】C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药液(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A正确;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如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与其他时期不同,B正确;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观察不到,C错误;
D、压片可以将根尖细胞分散开来,不相互重叠,形成单层细胞,便于观察,D正确。
故选C。
29. 下图为细胞周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阶段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建
B. 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甲→乙→甲
C. 乙→甲阶段发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D.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答案】A
【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题图中乙→甲为分裂间期,甲→乙为分裂期。
【详解】A、据图可知,甲→乙阶段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在末期发生核膜、核仁的重建,A正确;
B、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乙→甲→乙,B错误;
C、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发生在分裂期的后期,乙→甲阶段属于分裂间期,C错误;
D、细胞种类不同,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也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30.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你会看到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少,而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多,原因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
B. 间期细胞中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C. 分生区的多数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
D. 碱性染料染色后,容易观察到间期的细胞
【答案】A
【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现时期的细胞数目与每一时期所经历时间成正比,间期所经历时间长,所以观察到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多。
【详解】由于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约90%~95%),分裂期时间短,故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视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少,而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多,A符合容易。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如图表示病菌和几种物质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与丙进入细胞的方式称为________,与丙物质相比,甲物质进入细胞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
(2)若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物质________(填“甲”“乙”或“丙”)进入细胞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3)若图示细胞膜是人体内白细胞的一部分,则白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是_______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答案】(1)①. 被动运输 ②. 载体蛋白
(2)乙 (3)①. 胞吞 ②. 流动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物质和病菌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病菌应该存在于细胞膜外,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甲进入细胞需要载体的协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乙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的协助,并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丙进入细胞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协助,方式为自由扩散。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物质和病菌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其中甲为协助扩散,乙为主动运输,丙为自由扩散。物质甲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物质丙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两者合称为被动运输,与丙物质相比,甲物质进入细胞需要借助载体蛋白。
【小问2详解】
因此若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影响能量的产生,甲、乙和丙中,只有乙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对物质乙进入细胞影响较大。
【小问3详解】
白细胞摄取病菌的方式是胞吞,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32. 如图是真核生物细胞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其中的X、Y分别代表某种物质,①②③④⑤代表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只能在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呼吸过程有______(填序号)。
(2)图中物质______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物质X代表的是______,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______过程;而人体在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其原因是由于图中______(物质)供应不足所致。
【答案】(1)①④⑤ (2)①. Y ②. 氧气
(3)①. ⑤##①⑤ ②. X##氧气
【分析】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①④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过程,①⑤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小问1详解】
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①④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过程,①⑤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小问2详解】
图中物质Y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发生蓝→绿→黄的变化,物质X与[H]反应生成水,物质X代表氧气。
【小问3详解】
苹果贮藏久了,经过无氧呼吸(①⑤),产生酒味;而人体在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是因为氧气供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33. 根据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回答:
(1)光反应阶段场所:_________________;暗反应阶段场所: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代表相关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F代表_______;①过程是________;②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
【答案】(1)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②. 叶绿体基质
(2)①. C3 ②. CO2的固定 ③. ATP和NADPH
【小问1详解】
光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因此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小问2详解】
图中字母代表相关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F代表C3,是二氧化碳固定的产物;①过程是CO2的固定;②过程为C3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其中后者不仅作为还原剂,还可为C3还原提供能量。
34. 图表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有丝分裂可选择根尖的______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染色试剂可用______。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Ⅰ图中的______图对应的时期,其中末期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是______。
(3)图中含有染的单体的是______,C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分别是______。
【答案】(1)①. 分生 ②. 醋酸洋红
(2)①. B、D ②. 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3)①. B、D ②. 4、8、8
【分析】题图分析:A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小问1详解】
根尖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其中根尖分生区细胞可持续分裂,而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用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为了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常需要用醋酸洋红或甲紫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小问2详解】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和末期,即图中的B、D对应的时期,其中末期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是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如动物细胞通过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细胞板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两个子细胞。
【小问3详解】
图中含有染的单体的是B、C,即图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同时含有两个DNA分子;因为染色体数目等于着丝粒的数目,因此,C图中染色体数为4,又知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相等,且为染色体数目的两倍,因此该细胞中含有的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分别是8、8。
三、附加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5. 下列列出的材料供任意选用,实验用具充足.且试剂浓度适宜,回答有关问题。
各溶液均新配制:淀粉酶溶液、肝脏研磨液、FeCl3溶液、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过氧化氢溶液、HCl、NaOH、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1)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所供材料,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3)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_____________(试剂)检测是否出现相应的颜色变化从而来获取实验结果。为了较长时间保存唾液淀粉酶,应选用温度为 _________(选填:“4℃”、“37℃”、“60℃”),pH为 ________(选填:“1.5”、“6.5”、“10.5”)的条件。
【答案】①. 蛋白质或RNA ②.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③. 能 ④. 淀粉和蔗糖 ⑤. 斐林试剂 ⑥. 4℃ ⑦. 6.5
【分析】本题以实验器材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酶的本质、作用机理、酶制剂保存时所注意的事项等,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
【详解】(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的是RNA。酶是生物催化剂,和无机催化剂一样,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只不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2)酶的高效性是指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1倍。要证明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酶和无机催化剂作比较得出结论,在题目给定的材料中可用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FeCl3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来证明。实验证明在单位时间内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速率比FeCl3溶液催化的速率高得多。(3)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要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可用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来证明,另一种思路是:用不同的酶催化同一物质完成某一化学反应。就题目给定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采用第一种思路;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的反应物以观察其化学变化。因此选用的反应物应是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这样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从而证明了酶的专一性。选用的试剂应选用斐林试剂而不能选用碘液,这是因为淀粉可以被淀粉酶催化水解产生还原糖,而蔗糖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作用会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是还原糖,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将两者区分开来。不能用碘液是因为蔗糖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蔗糖的水解产物也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唾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0℃左右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很低,但唾液淀粉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唾液淀粉酶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pH为6.5。因为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高一生物试卷pdf、高一生物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宁夏吴忠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原题+解析版],共15页。
这是一份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