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生物试题,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脂肪在肝细胞中积累形成大量脂滴,细胞脂代谢异常,产生的自由基增加,影响细胞功能。处于营养缺乏状态的小鼠的肝细胞内存在脂质自噬过程,能够降低患脂肪肝的风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时,脂滴由内质网形成并由高尔基体进行包装
B.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会导致内质网膜面积减小,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C.脂滴膜与溶酶体膜的结构相同,脂质自噬过程中溶酶体可直接与脂滴融合
D.脂滴分解后,溶酶体与细胞膜融合,其降解产物都会被排出细胞
2.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铁来合成血红蛋白,血液中的Fe3+通过与转铁蛋白(Tf)形成复合物进行运输。红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TFRC)逐渐增加,TFRC与Tf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被胞吞,Fe3+在囊泡中被转化成Fe2+并通过载体蛋白DMT1进入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e3+通过与Tf形成复合物进行运输,Tf属于转运蛋白
B.复合体被胞吞的过程中需要膜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Fe2+进入细胞质基质过程中,DMT1的构象会发生改变
D.Tf、TFRC、DMT1等蛋白的功能异常均可能引起贫血
3.对于正在进行复制的核DNA区域,复制并非从一个起点开始,如图所示。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的初期,染色体分离异常的频率很高,这种异常可能与该阶段DNA复制缓慢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DNA复制起点区域可能富含A—T碱基对
B.图中所示复制叉位置两条新链的合成方向都是5′→3′
C.图中的DNA是通过同时、多起点、双向复制来提高效率的
D.复制缓慢可能会导致S期后期复制的区域染色体分离异常
4.某种鸟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黄羽和白羽、棕眼和黑眼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B/b、 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小组选取白羽黑眼雌鸟和黄羽棕眼雄鸟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F1、F2的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不考虑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B/b、D/d分别位于Z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
B.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白羽和黑眼
C.上述两对基因中,决定眼色的基因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F1的黄羽黑眼鸟和白羽黑眼鸟交配,子代中白羽棕眼雌鸟占1/16
5.工蜂孵化后的前3天以蜂王浆为食,之后以花蜜为食,而蜂王一直以蜂王浆为食。研究发现,工蜂幼虫和蜂王幼虫在饮食上的差异导致DNA甲基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发育方向和行为职能。研究人员利用siRNA使幼虫的DNMT3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沉默,干扰了DNA甲基化的过程,这些幼虫绝大部分发育成类似蜂王的成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甲基化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使相应基因发生突变
B.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序列上,则会抑制基因的复制
C.DNMT3基因沉默使类似蜂王的成虫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高于工蜂
D.siRNA能降低幼虫的DNA甲基化修饰,与食用蜂王浆的效果类似
6.水稻的AGPase基因与水稻的淀粉含量密切相关,为提高水稻的淀粉含量,科研人员用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后,筛选得到了高产水稻品种,具体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该用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与自然突变相比,射线会使AGPase基因1发生定向突变
C.AGPase基因1突变为AGPase基因2可能是碱基对增添造成的
D.该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7.大豆的黄叶与绿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发现一株大豆(2n=40)突变株为黄叶,利用它与三体大豆杂交可进行基因定位。该突变体分别与不同类型的三体(2n+1)纯合绿叶大豆进行杂交,F1均为绿叶,取F1中三体大豆自交获得F2,F2的表型及数量如表。研究表明,三体大豆在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花粉才能存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体大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20个正常的四分体
B.F1三体大豆经过减数分裂可产生相同种类的雌、雄配子
C.由实验结果推测控制大豆叶片颜色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
D.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突变的基因进而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8.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B.据图推断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
C.根据Ⅱ-3的患病情况可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D.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则Ⅲ-2为正常女性的概率为1/4
9.乙醇脱氢酶基因(用A表示)的表达产物是果蝇体内控制乙醇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该基因突变品系在含乙醇的环境中往往表现为产卵量减少、孵化率降低等。某自然果蝇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Aa、aa。若将该果蝇种群持续暴露在含有乙醇的环境中,则对乙醇耐受性低的子代个体每代减少,对乙醇耐受性高的子代个体每代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持续暴露在含有乙醇的环境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果蝇的基因型
B.果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A、a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A的基因频率约为
D.培养若干代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形成了新的物种
10.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腺分泌稀薄且量多的唾液,这种唾液主要发挥清洁牙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渣堆积等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唾液腺分泌黏稠且量少的唾液,这种唾液含有较多的唾液蛋白,主要发挥抗菌、湿润等作用,但清洁、消化的作用减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B.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激素发挥作用
C.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口腔内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促进唾液分泌方面具有协同效应
11.前庭中的听毛细胞产生兴奋后将信息传向中枢,机制如图所示。当听毛细胞的短纤毛向长纤毛侧弯曲时,听毛细胞顶部的K+通道开放,K+内流,进而激活基底部的Ca2+通道,引起Ca2+内流,触发神经递质释放,将听觉信号传递给听神经,使听神经产生兴奋,同时激活基底侧膜上的K+通道,引起K+外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低于听毛细胞内的K+浓度
B.外淋巴液中的Ca2+浓度高于听毛细胞内的Ca2+浓度
C.K+内流,导致听毛细胞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D.K+外流,导致听毛细胞膜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12.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压力感受器产生的信号上传至脑干,继而传至大脑,产生尿意。脑干排尿中枢包括脑桥排尿中枢(PM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如不宜排尿,大脑可通过PAG介导向PMC发送抑制信号,实现延迟排尿。PMC分为M区和L区,M区接受刺激后激活副交感神经;L区接受刺激后,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外括约肌收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区接受刺激后引发排尿活动
B.L区接受刺激后抑制排尿活动
C.脑干参与意识控制下的排尿活动
D.若PMC受损则排尿反射无法进行
13.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胰岛素首先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和其他底物蛋白磷酸化,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胎球蛋白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蛋白,可以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抑制其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中的物质代谢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通过促进肌糖原合成,抑制肌糖原分解来降低血糖
B.胎球蛋白可以升高血糖,其作用机理与胰高血糖素相同
C.与正常小鼠相比,胎球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体重会增加
D.胎球蛋白基因过表达的小鼠可能患2型糖尿病,胰岛素含量多
14.在黑色素瘤的免疫疗法中,治疗性疫苗可以诱导针对肿瘤表达抗原的免疫识别,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与复发。体外树突状细胞过继的肿瘤治疗性疫苗首先分离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然后加载肿瘤抗原并经促炎细胞因子活化,最后注射回患者体内,激活抗肿瘤特异性免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是树突状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B.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表面
C.治疗性疫苗中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两种T细胞
D.该疫苗可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具有特异性强、毒性低的特点
15.为研究外源生长素IBA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对不定根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员以苹果砧木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对苹果砧木的处理及相关结果如表所示,其中CK为基本培养基,IBA、NPA、IBANPA分别为加有一定浓度相应试剂的基本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CK相比,IBA促进不定根的形成,NPA抑制不定根的形成
B.IBA和乙烯在促进苹果砧木形成不定根方面的作用效果相反
C.脱落酸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抑制苹果砧木不定根的形成
D.IBA在苹果砧木中的分布会引起乙烯和脱落酸等的含量变化
二、多选题
16.很多物质会影响细胞呼吸过程,进而造成中毒症状,例如2-脱氧葡萄糖可与葡萄糖竞争性结合酶活性位点,抑制酶的功能;砷能抑制线粒体基质中某些酶的活性;氰化钾会影响线粒体内膜的功能等。某中毒者肌肉细胞中的丙酮酸浓度正常、NADH浓度偏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脱氧葡萄糖只影响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中ATP的产生
B.砷中毒可能影响细胞中甘油三酯、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
C.该中毒者可能是砷中毒
D.氰化钾中毒者的线粒体可能无法利用O2
17.为探究不同突变型的T2噬菌体间能否发生基因重组,某研究小组利用h-r+、h+r-两种基因型的T2噬菌体进行了相关实验,大致过程如图所示。已知h+型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品系乙,h-型T2噬菌体能侵染品系甲、乙,侵染后均能使相应品系出现透明的噬菌斑;若用h+型T2噬菌体侵染混合培养的品系甲、乙,只能形成半透明的噬菌斑。r+、r-型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分别形成小噬菌斑和大噬菌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B.步骤1中侵染的大肠杆菌可以是品系乙或混合培养的品系甲、乙
C.步骤2中侵染的大肠杆菌只能是混合培养的品系甲、乙
D.若步骤3中观察到两种噬菌斑,说明两种类型的噬菌体发生了基因重组
三、单选题
18.细胞色素c是细胞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对比多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发现,有一些部位的氨基酸序列非常恒定,另一些部位则是多变的。不同物种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如表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细胞色素c“恒定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对应的碱基序列几乎不发生突变
B.细胞色素c“多变部位”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不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C.与豹相比,猕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远,金枪鱼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近
D.上述资料可以为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提供细胞水平的证据
四、多选题
19.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的现象。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耐受原引起的免疫耐受现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自身免疫病患者丧失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C.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耐受能够抑制肿瘤的发生
D.可通过人工终止免疫耐受来治疗慢性感染等疾病
20.为确定影响冬小麦种子发芽关键时间的激素组成,研究人员测定了小麦种子发芽期间种子内源激素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2h内脱落酸抑制种子的发芽
B.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种子萌发起调控作用
C.种子发芽过程中的激素调节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不大,说明其调控作用较弱
五、非选择题
21.蓝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为地球上好氧生物的生存提供条件。R酶是蓝细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高浓度O2可导致其催化效率下降。如图所示,该酶通常存在于蓝细菌的羧酶体中,羧酶体是由蛋白质形成的多角形结构,可限制气体扩散。
(1)水质监测时,常通过测定水体光吸收值来确定浮游生物的量,蓝细菌和小球藻(真核藻类)都具有的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是 。蓝细菌吸收光能后发生能量转化,为暗反应提供了 ,暗反应阶段的 过程发生在羧酶体中。
(2)蓝细菌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研究人员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分泌糖类的工程蓝细菌植入酿酒酵母细胞内,构建了酵母一蓝细菌嵌合体。若要验证蓝细菌固定CO2合成的糖类参与酵母菌的代谢,可利用 法进行研究。与普通酵母菌相比,利用酵母一蓝细菌嵌合体生产目的产物的优势为 。
22.某种二倍体植物(2n=20)的叶形(宽叶、窄叶)和花色(红色、粉红色、白色)分别受等位基因M/m、N/n控制。利用宽叶红花植株和窄叶白花植株进行如图所示杂交实验。
(1)基因M/m和基因N/n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2)F2的宽叶红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F2中的宽叶粉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窄叶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物(2n-1)称为单体,理论上该种植物有 种单体。已知该种植物的单体无致死现象,但某对同源染色体全部缺失会致死。为确定基因M/m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请从下列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植株,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探究(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可选择的材料:正常的纯合宽叶、窄叶植株;各种纯合的宽叶、窄叶单体植株。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及结论: 。
23.酿酒酵母的基因GAL1、GAL7、GAL10编码的三种酶为半乳糖转变为葡萄糖-1-磷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三种基因的表达受环境中半乳糖的调控。图1表示三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箭头表示转录方向。图2表示半乳糖对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GAL3p、GAL80p为该过程的调控蛋白。
(1)由图1可知,基因 是以a链为模板链进行转录的,转录时 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
(2)存在半乳糖的情况下,GAL3p与半乳糖、ATP结合,其 发生改变,在此状态下GAL3p可与 结合,从而将其保留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GAL4p蛋白的一个结合位点与UAS结合,另一个位点募集转录复合体,从而使GAL基因转录。
(3)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GAL80p酿酒酵母纯合突变体,推测该突变体上述三种基因表达的情况是 。
(4)野生型酿酒酵母可根据外界环境中是否存在半乳糖来调节基因表达情况,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 。
24.研究发现,“早期事件”会影响抑郁应激反应。刚出生受到早期创伤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大鼠会产生较多的GC,相反,刚出生受到良好照顾的大鼠,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呈高表达状态,能抑制产生过量GC。“早期事件”影响抑郁应激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
(1)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分泌轴,垂体细胞膜上具有 的特异性受体。GC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 调节,其中分级调节的意义为 。
(2)根据图示信息,设计实验验证早期创伤导致的抑郁是由大脑血清素含量变化引起的海马体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改变导致的,完善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可用悬尾实验检测幼鼠是否抑郁)。
实验材料:刚出生的幼鼠,血清素检测仪,mRNA检测仪等。
实验思路:检测刚出生的幼鼠体内的 ;对刚出生的幼鼠进行创伤处理一段时间,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并 。
预期实验结果: 。
(3)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两条治疗抑郁的思路: 。
25.酸生长假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膜质子泵ATP酶(H+-ATP酶)的磷酸化,导致大量的H+被泵出细胞外,引起细胞壁酸化,激活相关的蛋白酶,提高细胞壁的延展性,在细胞内膨压驱使下,促进细胞伸长。研究人员发现拟南芥TMK(类受体激酶)缺失突变体有显著的下胚轴伸长缺陷,实验结果如图。
(1)拟南芥植株中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在这些部位的细胞中, (填物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作用的植物激素还有 。
(2)用生长素类调节剂NAA处理TMK缺失突变体,其下胚轴的生长情况表现为 ,判断依据是 。
(3)研究人员将TMK缺失突变体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激活H+-ATP酶处理和置于酸性生长环境处理,发现两组下胚轴都有一定程度的伸长。综合以上信息,推测生长素促进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作用机理: ,导致大量的H+被泵出细胞外,引起细胞壁酸化等,促进细胞的伸长。
P
F1
F2
白羽黑眼♀×黄羽棕眼♂
♀:黄羽黑眼:黄羽棕眼
白羽黑眼:白羽棕眼:黄羽黑眼:黄羽棕眼
♂:白羽黑眼:白羽棕眼
类型
黄叶植株数/株
绿叶植株数/株
1号染色体三体
10
38
3号染色体三体
15
41
7号染色体三体
16
48
9号染色体三体
3
50
处理
CK
IBA
NPA
IBA+NPA
不定根数/条
2
6
0
4
乙烯释放量
5
15
2
25
脱落酸含量
0.5
0.4
4.2
2.3
物种
猕猴
马
豹
鸡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1
12
11
13
21
35
44
《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1.B
【分析】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A、内质网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是膜面积最大的一种细胞器,内质网的功能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脂滴不需要被高尔基体进行包装,A错误;
B、内质网能够运输蛋白质和合成脂质,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分子,导致内质网膜面积减少,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B正确;
C、脂质自噬过程中溶酶体与脂滴的融合需要依赖某些蛋白才能发生融合,C错误;
D、溶酶体与细胞膜融合,其降解产物中部分产物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D错误。
故选B。
2.A
【分析】血液中的铁离子和转铁蛋白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会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促进胞吞小泡形成后,复合物进入小泡,铁离子在小泡内与转铁蛋白分离并通过膜蛋白转运进细胞质基质。
【详解】A、Fe3+通过与Tf形成复合物进行运输,复合物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结合后,促进胞吞小泡的形成,通过胞吞进入细胞,故Tf不属于转运蛋白,其作用是识别Fe3+通过和转铁蛋白形成复合物,A错误;
B、胞吞是细胞运输大分子物质的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且该过程需要依赖膜上的蛋白,B正确;
C、DMT1属于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其构象会发生改变,C正确;
D、Tf、TFRC、DMT1等物质均于铁离子的转运有关系,而铁离子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Tf、TFRC、DMT1等蛋白的功能异常均可能引起贫血,D正确。
故选A。
3.C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详解】A、DNA复制先将双链DNA解旋为单链,碱基A-T之间含有两个氢键,G-C之间含有三个氢键,氢键少的地方容易解旋成单链,由此推测图中DNA复制起点区域可能富含A—T碱基对,A正确;
B、DNA复制过程中子链的合成方向都是5′→3′,故图中所示复制叉位置两条新链的合成方向都是5′→3′,B正确;
C、DNA复制特点是多起点,双向复制,半保留复制,各个复制点是先后开始复制,不是同时,C错误;
D、复制速度过慢可能导致S期后期复制的区域还未完成DNA复 制就进入了分裂期,出现染色体断裂,从而导致染色体分离异常,D正确。
故选C。
4.D
【分析】自由组合规律: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详解】AB、亲本为白羽黑眼雌鸟和黄羽棕眼雄鸟,F1雌鸟全为黄羽,与父本相同,F1雄鸟全为白羽,与母本相同,故羽色为伴Z染色体遗传,且白羽为显性性状,黄羽为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和ZBW;F1雌雄个体均为黑眼:棕眼=1:1,F2雌雄个体均为黑眼:棕眼=2:3,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且黑眼是显性性状,AB正确;
C、F1中黑眼:棕眼=1:1,故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Dd、1/2dd,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D:d=l:3,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理论上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6:9,实际上F2中黑眼:棕眼=2:3,故棕眼个体的基因型为dd,黑眼个体的基因型为D_,且黑眼个体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死亡,C正确;
D、F1的黄羽黑眼鸟(DdZbW)和白羽黑眼鸟(DdZBZb)交配,子代中白羽棕眼雌鸟(ddZBW)的比例为1/3X1/4=1/12,D错误。
故选D。
5.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属于可遗传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DNA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是一种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也不使相应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
B、DNA甲基化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情况下,通过在某些碱基上添加一个甲基基团来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序列上,通常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从而降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B错误;
C、工蜂幼虫和蜂王幼虫在饮食上的差异导致DNA甲基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发育方向和行为职能。研究人员利用siRNA使幼虫的DNMT3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沉默,干扰了DNA甲基化的过程,这些幼虫绝大部分发育成类似蜂王的成虫。在题目情境中,通过沉默DNMT3基因来干扰DNA甲基化,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幼虫发育成类似蜂王的成虫,这说明沉默DNMT3基因会使DNA的甲基化水平降低,而不是增加,C错误;
D、已经知道工蜂变成蜂王是因为饮食上的差异导致了DNA甲基化程度不同,干扰了DNA甲基化的过程,而siRNA干扰了DNMT3基因,抑制了DNA甲基化,在实验中,利用siRNA沉默DNMT3基因,使幼虫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发育成类似蜂王的成虫,就与食用蜂王浆导致低甲基化的效果相似,D正确。
故选D。
6.B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详解】A、水稻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西细胞分裂能力强,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所以可以用γ射线处理野生型水稻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相比AGPase基因1,AGPase基因2增加了2个氨基酸,可能是碱基对增添造成的,C正确;
D、图中基因控制AGPase酶的合成控制淀粉含量,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7.C
【分析】三体( 2n+1 )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三体产生的配子有两种类型,正常配子异常配子的比例为1∶1。
【详解】A、大豆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三体大豆含有41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19个正常的四分体,A错误;
B、F1三体大豆经过减数分裂不会产生相同种类的雌、雄配子,因为题意显示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花粉才能存活,所以大豆产生的花粉均表现染色体数目正常,而雌配子有染色体正常和染色体异常两种类型,B错误;
C、若相关基因位于相应的染色体上,则黄叶大豆与三体大豆杂交后代均为绿叶,说明绿叶为显性,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和AAA,F1的基因型为Aa和AAa,F1三体大豆产生的雌配子类型为A∶Aa∶AA∶a=2∶2∶1∶1,雄配子类型为A∶a=2∶1,则子代中aa的比例为1/3×1/6=1/18,若A/a不在三体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1的基因型为Aa,F1自交产生的后代的比例为绿叶∶黄叶=3∶1,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控制大豆叶片颜色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C正确;
D、借助显微镜不能看到突变的基因,借助显微镜能看到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①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患,父子无病在常染;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患,母女无病在常染;
②结合口诀分析本系谱图可得,该图可能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由于Ⅰ-1患病,而其女儿Ⅱ-2不患病,因此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
【详解】A、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必患病,而系谱图中的女性患者Ⅱ-4的父亲Ⅰ-1、Ⅲ-1的父亲Ⅱ-1均患病,符合该特点,说明该致病基因有可能在X染色体上,A错误;
B、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Ⅱ-4的基因型为Aa,Ⅰ-1的基因型为Aa,Ⅰ-2的基因型为aa,可推断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B错误;
C、由于该遗传系谱图中没有出现“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的情况,因此无法确定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因此即便知道Ⅱ-3的患病情况,也无法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C错误;
D、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则存在两种情况;情况一: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时Ⅱ-1基因型为aa,Ⅱ-2基因型为Aa,由此推算Ⅲ-2为正常女性(Aa)的概率为1/2(Aa)×1/2(女性)=1/4;情况二: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此时Ⅱ-1基因型为XaY,Ⅱ-2基因型为XAXa,由此推算Ⅲ-2为正常女性的概率为1/2Xa×1/2XA=1/4XAXa;综上不论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隐性遗传,Ⅲ-2为正常女性的概率均为1/4,D正确。
故选D。
9.C
【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群持续暴露在含有乙醇的环境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果蝇的各种表现型的个体,间接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A错误;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果蝇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Aa、aa,因为子代中对乙醇耐受性低的个体(aa)每代减少,对乙醇耐受性高的个体(AA、Aa)每代增加,所以子一代中AA+Aa=(10%+20%)×(1+10%)=33%(其中AA:Aa=1:2,即AA为11%,Aa为22%),子一代中aa=70%×(1-10%)=63%,所以子一代中对乙醇耐受性低的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22.9%,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B错误;
C、根据题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腺分泌稀薄且量多的唾液,这种唾液主要发挥清洁牙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渣堆积等作用,故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口腔内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C错误;
D、根据题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都促进唾液的分泌,因此二者在促进唾液分泌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D。
11.A
【分析】1、分析题干信息可得,听毛细胞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当听毛细胞的短纤毛向长纤毛侧弯曲时,听毛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内流,使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膜电位;当听觉信号传递给听神经后,会激活基底侧膜上的K+通道,引起K+外流,使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K+内流和Ca2+内流均为顺浓度差内流,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通道,不需要消耗能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当听毛细胞顶部的K+通道开放时,K+会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差由内淋巴内流进入听毛细胞,由此可知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高于听毛细胞内的K+浓度,A错误;
B、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当听毛细胞顶部的K+通道开放,K+内流会激活基底部的Ca2+通道,引起Ca2+通过协助扩散由外淋巴液内流进入听毛细胞,由此可知外淋巴液中的Ca2+浓度高于听毛细胞内的Ca2+浓度,B正确;
C、K+内流,使听毛细胞由内负外正的静息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膜电位,C正确;
D、K+外流,使听毛细胞由内正外负的动作膜电位转变为内负外正的静息膜电位,D正确。
故选A。
12.D
【分析】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详解】AB、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利于排尿,M区接受刺激后激活副交感神经,因此会引发排尿活动;L区接受刺激后,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因此会抑制排尿活动,AB正确;
C、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压力感受器产生的信号上传至脑干,继而传至大脑,产生尿意,据此可知,脑干、大脑等都参与意识控制下的排尿活动,C正确;
D、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PMC是脑干中的脑桥排尿中枢,若PMC受损则排尿反射可以进行,只是不能有意识排尿,D错误。
故选D。
13.D
【分析】①胰岛素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②胰高血糖素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素通过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来降低血糖,A错误;
B、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胎球蛋白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抑制其磷酸化,从而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来升高血糖,而胰高血糖素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两者作用机理不相同,B错误;
C、结合B项分析可得,胎球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胰岛素作用时无胎球蛋白影响,其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的效果会更好,因此胎球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体重会下降,C错误;
D、结合B选项分析可得,胎球蛋白基因过表达的小鼠由于胰岛素作用被抑制,使体内胰岛素含量增多,但血糖无法降低,可能患2型糖尿病,D正确。
故选D。
14.A
【分析】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其中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骨髓是树突状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
C、据题意可知,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种T细胞,C正确;
D、治疗性疫苗可以诱导针对肿瘤表达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免疫,特异性强,毒性低,体现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
故选A。
15.B
【分析】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与CK相比,IBA组不定根数量增加,IBA促进不定根的形成,NPA组不定根数量直接变为零,NPA抑制不定根的形成,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IBA处理增加了不定根数量(6条),而乙烯释放量(15 µL·h⁻¹·kg⁻¹)也在IBA处理时增加,意味着乙烯可能在IBA促进不定根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表明IBA和乙烯在促进苹果砧木不定根形成方面可能是协同作用的,但一定不是相反的,B错误;
C、生长素促进细胞核的分裂,加入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不定根数量变为零,脱落酸大幅度增加,推测脱落酸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抑制苹果砧木不定根的形成,C正确;
D、IBA组和IBA+NPA组中乙烯释放量和脱落酸的含量与CK组和NPA组都不相同,所以IBA在苹果砧木中的分布会引起乙烯和脱落酸等的含量变化,D正确,
故选B。
16.BD
【分析】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物质变化: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发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②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物质变化: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物质变化:[H]+O2H2O+大量ATP,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2-脱氧葡萄糖可与葡萄糖竞争性结合酶活性位点,抑制酶的功能”可知,2-脱氧葡萄糖会影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A错误;
B、根据题目信息“砷能抑制线粒体基质中某些酶的活性”可知,砷中毒会使线粒体呼吸作用减弱,产生ATP减少,而细胞中甘油三酯、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均需要ATP提供能量,因此砷中毒可能影响细胞中甘油三酯、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B正确;
C、根据题目信息“某中毒者肌肉细胞中的丙酮酸浓度正常、NADH浓度偏高”可推测该患者应该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正常,第三阶段[H]与O2反应生成水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出现NADH浓度偏高的现象,题干中说砷能抑制线粒体基质中某些酶的活性,影响的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该中毒者情况不符,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氰化钾会影响线粒体内膜的功能”可知,氰化钾影响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O2反应生成水的过程,因此氰化钾中毒者的线粒体可能无法利用O2,D正确。
故选BD。
17.AB
【分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不包含逆转录过程。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在遗传上不遵循分离定律,一般可通过基因突变产新基因。
【详解】A、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新基因由基因突变产生,A正确;
B、已知h+型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品系乙,h-型T2噬菌体能侵染品系甲、乙,步骤1中要保证噬菌体能侵染大肠杆菌,因此步骤1中侵染的大肠杆菌可以是品系乙或混合培养的品系甲、乙,B正确;
C、步骤2中的噬菌体有h-r+、h+r-,若发生基因重组,也可能有h-r-、h+r+,h+型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品系乙,h-型T2噬菌体能侵染品系甲、乙,因此步骤2中侵染的大肠杆菌可以是品系乙或混合培养的品系甲、乙,C错误;
D、若发生基因重组基因型有h-r+、h+r-、h-r-、h+r+,最后有小噬菌斑和大噬菌斑两种,若未发生基因重组基因型有h-r+、h+r-两种,也有两种噬菌斑,因此若步骤3中观察到两种噬菌斑,不能判断两种类型的噬菌体是否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B。
18.B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差异越小,与人的亲缘关系就越近,相反,与人的亲缘关系就越远。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DNA分子或DNA的任何一个位点,所以细胞色素c“恒定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对应的碱基序列也可能发生突变,A错误;
B、在不同的生物中细胞色素c功能相同,所以其“多变部位”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不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B正确;
C、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差异越小,与人的亲缘关系就越近,相反,与人的亲缘关系就越远,所以猕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近,金枪鱼与人的亲缘关系更远,C错误;
D、上述资料可以为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D错误。
故选B。
19.BD
【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多种因素引起体内病理性自身免疫反应,通过自身免疫反应,破坏和损伤自身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的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的现象。
【详解】A、结合题意耐受原引起的免疫耐受现象是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需要抗原诱导才可产生,这种现象是针对特定抗原的,A错误;
B、自身免疫病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过强进而攻击机体正常的细胞而引起,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丧失免疫耐受,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诱发疾病,B正确;
C、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耐受会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C错误;
D、人工终止免疫耐受,可以用于治疗某些慢性感染、癌症等疾病,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或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D正确。
故选BD。
20.ABC
【分析】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据图可知,前12h内脱落酸含量较高,前12h内脱落酸抑制种子的发芽,A正确;
B、激素属于信息分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种子萌发起调控作用,B正确;
C、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具有顺序性,同时,植物激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不大,但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不能说明其调控作用弱,D错误。
故选ABC。
21.(1) 叶绿素 ATP和NADPH CO2的固定
(2)羧酶体限制气体扩散,一方面可提高CO2浓度,促进暗反应,另一方面可防止O2浓度过高导致R酶活性(或催化效率)下降
(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碳源
【分析】①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羧酶体能够使HCO3-进入,并使其在羧酶体内转化为CO2,同时羧酶体能够限制气体扩散,由此可推测,能够提高羧酶体内CO2浓度,促进暗反应发生,另一方面羧酶体不允许O2进入,从而避免羧酶体内O2浓度过高导致R酶催化效率下降;
②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详解】(1)①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含叶绿素,因此蓝细菌和小球藻都具有的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是叶绿素;
②蓝细菌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后将其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因此蓝细菌吸收光能后发生能量转化,为暗反应提供了ATP和NADPH;
③据图可知,在羧酶体内,CO2与C5在R酶的作用下转化为C3,这个过程称作CO2的固定。
(2)据图可知,羧酶体能够使HCO3-进入,并使其在羧酶体内转化为CO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羧酶体能够限制气体扩散,由此可推测,能够提高羧酶体内CO2浓度,促进暗反应发生,另一方面羧酶体不允许O2进入,从而避免羧酶体内O2浓度过高导致R酶催化效率下降,综上所述,蓝细菌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羧酶体限制气体扩散,一方面可提高CO2浓度,促进暗反应,另一方面可防止O2浓度过高导致R酶活性(或催化效率)下降。
(3)①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因此若要验证蓝细菌固定CO2合成的糖类参与酵母菌的代谢,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酵母一蓝细菌嵌合体是研究人员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分泌糖类的工程蓝细菌植入酿酒酵母细胞内构建而成,因此嵌合体能够利用光能和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利用酵母一蓝细菌嵌合体生产目的产物的优势为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提供有机碳源。
22.(1) 遵循 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粉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粉红花:窄叶白花=3:6:3:1:2:1,是9:3:3:1的变形
(2) 2/3 1/36
(3) 10 选择纯合宽叶、窄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或选择正常纯合窄叶植株和纯合宽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若后代宽叶:窄叶=2:1,则基因M/m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后代均为宽叶植株,则基因M/m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或若后代宽叶:窄叶=1:1,则基因M/m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后代均为宽叶植株,则基因M/m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由题干可知,二倍体植物(2n=20),宽叶红花植株和窄叶白花植株杂交,F1为宽叶粉红花,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粉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粉红花:窄叶白花=3:6:3:1:2:1,是9:3:3:1的变形,说明基因M/m和基因N/n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的基因型为MmNn,红色的基因型可能是NN,白色的基因型可能是nn。F2中宽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MMNN、2/3MmNN,所以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F2中宽叶粉红花植株(1/3MMNn和2/3MmNn), 让其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为1/3MN、1/3Mn、1/6mN、1/6mn,子代中窄叶白花植株(mmnn)所占的比例为1/6×1/6=1/36。
(3)该植物有10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物(2n-1)称为单体,所以理论上该种植物有10种单体。为确定基因M/m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最简便的方法是选择杂交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思路为:选择纯合宽叶、窄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或选择正常纯合窄叶植株和纯合宽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基因M/m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纯合宽叶、窄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MO、mO,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Mm、MO、mO、OO(致死),对应的表型及比例为宽叶:窄叶=2:1;若基因M/m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纯合宽叶、窄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MM、mm,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Mm,对应的表型及比例为均为宽叶植株(或基因M/m位于6号染色体上,正常纯合窄叶植株和纯合宽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mm、MO,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Mm、mO,对应的表型及比例为宽叶:窄叶=1:1,若基因M/m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正常纯合窄叶植株和纯合宽叶的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mm、MM,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Mm,对应的表型及比例为均为宽叶植株)。
23.(1) GAL7、GAL10 RNA聚合酶
(2) 空间结构 GAL80p
(3)不管半乳糖存在与否,三种基因都能表达
(4)只有半乳糖存在时基因表达、合成相应的酶,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合理即可)
【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遗传学中,基因表达是基因型产生表型的最基本水平。基因表达的调节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详解】(1)根据图1的箭头方向,GAL7、GAL10的转录方向是从b链的5’端到3’端,所以基因GAL7、GAL10是以a链为模板链进行转录的,GAL1是以b链为模板链进行转录的,转录需要酶的催化才能进行,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
(2)存在半乳糖的情况下,根据图2,GAL3p、GAL80p为调控蛋白,与半乳糖、ATP结合,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在此状态下GAL3p可与GAL80p 结合,从而将其保留在细胞质中,从而让GAL4p在细胞核内启动基因转录;
(3)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GAL80p酿酒酵母纯合突变体,推测该突变体上述三种基因表达的情况是不管半乳糖存在与否,三种基因都能表达,因为酿酒酵母的基因GAL1、GAL7、GAL10三种基因的表达受环境中半乳糖的调控,如果GAL80p发生突变,则可能会导致其失去正常功能。由于GAL80p在无半乳糖时会抑制GAL基因的表达,它的突变可能使这个抑制作用失效,从而导致GAL1、GAL7、GAL10基因在无半乳糖条件下也会表达;
(4)野生型酿酒酵母可根据外界环境中是否存在半乳糖来调节基因表达情况,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在于能够根据环境中是否存在半乳糖来调节这些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节约资源,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提高生存适应性。(合理即可)。
24.(1) CRH 反馈/负反馈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2) 血清素含量和海马体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量 通过悬尾实验检测幼鼠是否抑郁 与处理前的幼鼠相比,创伤处理后的幼鼠体内的血清素含量减少,海马体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量减少,表现出抑郁
(3)使用CRH受体拮抗剂;促进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合理即可)
【分析】图中下丘脑通过C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CTH,ACTH则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的活动,合成和释放GC,当GC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GC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1)从图中看出,垂体接受CRH和GC的作用,GC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细胞内,所以垂体细胞膜表面有CRH的受体,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同时GC分泌过多,或抑制下丘脑分泌CRH,抑制垂体分泌ACTH,所以存在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2)实验目的是验证早期创伤导致的抑郁是由大脑血清素含量变化引起的海马体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改变导致的,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存在创伤,因变量是大脑血清素含量变化和海马体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
所以检测刚出生的幼鼠体内的血清素含量和海马体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量作为初始数据。
对刚出生的幼鼠进行创伤处理一段时间,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并通过悬尾实验检测幼鼠是否抑郁。
预期实验结果:由于刚出生受到早期创伤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大鼠会产生较多的GC,刚出生受到良好照顾的大鼠,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呈高表达状态,能抑制产生过量GC,所以创伤小鼠会产生抑郁,并且与处理前的幼鼠相比,创伤处理后的幼鼠体内的血清素含量减少,海马体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量减少,表现出抑郁症状。
(3)抑郁症GC增多,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所以可以使用CRH受体拮抗剂,抑制CRH的产生,使GC含量降低,同时促进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抑郁症。
25.(1) 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色氨酸 赤霉素
(2) 生长速率并不增加(或生长速率仍较低) TMK缺失突变体植株内生长素相对含量略高于野生型植株,说明TMK缺失突变体的下胚轴生长速率较低与生长素的含量无关
(3)生长素通过TMK使H+-ATP酶磷酸化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自变量是植株类型,因变量是生长素相对含量和生长速率相对值,TMK缺失突变体呈现显著的下胚轴伸长缺陷,不是由于生长素引起的,是由于TMK缺失引起的。
【详解】(1)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和赤霉素都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2)由题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TMK缺失突变体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略高于野生型植株,而生长速率相对值明显低于野生型,说明TMK缺失突变体下胚轴生长速率较低与生长素的含量无关,故用生长素类调节剂NAA处理TMK缺失突变体,其下胚轴的生长情况表现为生长速率并不增加。
(3)TMK缺失突变体进行激活H+-ATP酶处理和置于酸性生长环境后,下胚轴都有一定程度的伸长。TMK缺失突变体中生长素含量略高于野生型植株,推知生长素通过TMK使H+-ATP酶磷酸化,导致大量的H+被泵出细胞外,引起细胞壁酸化等,促进细胞的伸长。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D
B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A
B
BD
AB
B
BD
AB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大联考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丨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及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5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大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线粒体内膜上的F ,香芽蕉是由二倍体小果野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