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高三年级语文每周好题精选练习(第2周,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1月高三年级语文每周好题精选练习(第2周,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诗歌鉴赏,默写题,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官方8月29日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②用大量数据和鲜活案例,③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能源转型成就,④以及为全球绿色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⑤作为最大的世界发展中国家,⑥中国不仅承诺用历史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⑦还将持续世界减排、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⑧有分析指出,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舱石”。
中国为什么“能”?这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加持。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在加快自身新能源发展的同时,A___________。中国用自己发展的事实证明,世界需要的不是绿色壁垒,而是携手推动能源转型。中国采用绿色能源,不是别人要求的,而是自己主动要做的,因为B___________,也顺应了全球能源发展大势,切中了世界所需,体现了大国担当。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阙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的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4.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文中画框部分,如果改写成“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棋
韦骧
不卜天时不背山,枯棋遇敌战谈间。
藏机暗伏三千楯,侵道雄窥百二关。
群语虽咻难改听,一先偶失若无颜。
人心勇善能如此,谁谓渊骞未易攀。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在棋局对战中,下棋人既战且谈,表面轻松,暗中较量,充满了相互窥探之意。
B.颔联将下棋譬喻为战争,“三千楯”言埋伏之多,“百二关”言睥睨之广。
C.观棋之人议论纷纷,也不能干扰下棋人。“一先偶失”,也不慌张,仍专注于棋局。
D.尾联用典,其中“渊骞”分别指颜渊、闵子骞,这里指的是品行高尚之士。
7.南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一篇全在尾句”的说法,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默写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婚俗礼仪“六礼”中的“亲迎”环节,就是今天的迎亲,场面热烈隆重。《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婚礼“六礼”中的“亲迎”之礼。
(2)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
(3)“桃花”被誉为花中的“妖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基础知识
9.下列各项对文言现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与“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中都含有意动用法。
B.“多情应笑我”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都含有倒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圣人之所以为圣”两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不拘于时”中“于”表示被动,“学于余”中“于”作用是引出动作的对象。
10.下列加粗字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见贤思齐焉 B.自见者不明
C.先齐其家 D.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⑤改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⑦改为:还将持续助力世界减排、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解析:⑤句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顺序一般来说应是:表领属或时间、地点的短语+量词短语或指示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世界”表地点,“最大的”是形容词,因此“世界”应在“最大的”之前。⑦句成分残缺。“持续”虽为动词,但不能支配“世界减排、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故句中缺少一个谓语动词,可在“持续”后加“助力”。
2.答案: A也推动了世界能源转型 B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要求
解析:A处:根据前文的“中国在加快自身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可推知此处说的也应该是中国对于能源绿色发展的作用,根据横线后的“世界需要的不是绿色壁垒,而是携手推动能源转型”,可知此处应是由自身推及世界层面,故此处可填写“也推动了世界能源转型”之类的内容。
B处:此处是说中国采用绿色能源的原因。横线后说“也顺应了全球能源发展大势,切中了世界所需”,那么横线处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原因。根据横线后的内容可知,此处说的应是符合中国发展需要,故此处可填写“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要求”之类的内容。
3.答案: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与“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也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
解析: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句子“日影稍稍西斜了”中,“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意思是说日影稍微有点西斜。
句子“常常会被人遗忘”中,“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个行为不止一次,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强调总是多次,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句意强调平凡的下午总是被人们遗忘。
句子“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中,“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句子强调人在慢慢观察云彩的过程中会产生奇想。
4.答案: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使表达更有力度,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问号表示惊讶,表示辽阔的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解析: 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表达更有才度,表达了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其中问号表示惊讶,表示面对“茫茫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其中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5.答案:原句中“朱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晚霞的颜色是红色,具体生动,改句用“晚霞”显得平淡;原句运用比喻,将晚霞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原句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只写晚霞照红了草地,不具体,不形象。
解析: 原句“半天朱霞”中“朱霞”强调晚霞的颜色是红色,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显得具体生动,改句直接用“晚霞”就很平淡,没有这个效果;
原句“粲然如焚”运用比喻手法,写空中的红色晚霞发出光亮,像正在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地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
原句“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客观细致,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只是写晚霞照耀草地的结果,不具体,不形象。
6.答案: A
解析:A.“暗中较量,充满了相互窥探之意”错误,这个意思不在首联中,在颔联中。
7.答案: ①结构上总结全诗:前三联描述了对弈时的谈笑风生、棋局的巧妙布局,棋手的专注坚定,尾联用“如此”一词对全诗进行总结概括。
②内容上深化主题:尾联由棋局中展现出的勇敢、专注等品质引发了对人性和品德修养的思考,将棋局与人的品德相联系,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③情感上升华中心:尾联以用典和反问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下棋人勇善品质的肯定与赞赏,更是对人们在品德修养上追求贤德境界的期许,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全诗情感升华。
解析:(1)首联描绘了下棋时展现出一种轻松应对棋局的氛围,颔联描述了棋局中双方暗中布局、相互窥探、激烈争夺的态势,颈联刻画了下棋者在面对周围众人的嘈杂干扰时,依然能专注于棋局,尾联中的“如此”一词指代前面三联所描述的下棋者在对弈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特质,如从容应对、坚守自我、充满勇气等,从结构上起到了收束全诗的作用。
(2)诗的前三联主要围绕着棋局展开,详细描绘了棋局中的各种情况和下棋人的状态。而尾联则跳出了单纯对棋局的刻画,指出下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专注等品质,其实反映了人性中可贵的一面,这种从棋局到人性品德的延伸,使得诗歌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对下棋这一行为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对人的品德修养层面的探讨,深化主题内容。
(3)尾联中“渊骞”是指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贤德著称,这里运用典故,将下棋人所表现出的勇善品质与古代贤德相比。“谁谓渊骞未易攀”采用了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下棋人在棋局中所展现出的勇善品质的高度肯定与赞赏,作者不仅仅是赞赏当下下棋人的品质,更是对所有人在品德修养上能够追求贤德境界的一种期许,具有普遍引导的意义,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8.答案: (1)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2)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示例一: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示例二: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示例三: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示例四: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示例五: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9.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错误。粪土,意动用法,把……视为粪土。/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惊,使动用法,使.震惊。句意:在当年,看见军阀和高官贵爵,就把他们看得如同粪土一样。/使得深林战栗,使得层巅震惊。
B.正确。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倒装句,正常的语序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句意: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C.正确。所以,用来/表原因,表示“……的原因”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D.正确。句意:不被从师的时俗所限制。/向我学习。
故选A。
10.答案: B
解析: 例句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A.“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B.“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句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C.“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D.“朝”:名词作状语,早晨。句意: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1月高三年级语文每周好题精选练习(第3周,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诗歌鉴赏,默写题,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9月模考好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新课标全国Ⅰ卷语言文字运用9月模考好题精选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