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13470/0-17395909454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13470/0-17395909454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土地的誓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土地的誓言教案,共5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
新时代的学生们没有经历过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严峻形势。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美丽的家园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说是那样的熟悉。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作者华丽、浓郁的抒情风格。
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沉重和悲愤。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到底!
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例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满怀激情的誓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作者感情的表达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例如,作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层叠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作者的盛情也包含在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他火热的心。
3.语言凝练,饱含深情。
本文饱含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以及要为之奋斗的激情。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召唤与自己时时对家乡的回忆,再加之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凝练,情感更加真挚。
土地的誓言
eq \b\lc\ \rc\}(\a\vs4\al\c1(思忆故乡\b\lc\{\rc\}(\a\vs4\al\c1(挚痛的热爱,激情的赞美,深切的怀念))深情赞美和怀念,发出誓言\b\lc\{\rc\}(\a\vs4\al\c1(与土地关系密切,回忆成长的足迹,面对土地发誓))暗含忧伤和愤怒)) eq \a\vs4\al(眷念故土,爱国情深)
关于《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若没有历史、音乐、地理知识的辅助,学生就很难学好,单纯以语文学科的角度学,会显得特别枯燥无味。我通过上课时结合历史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沦陷的历史经过,从课文中体会到沦陷区人民的心情和感受;我还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抄歌词,所以向音乐老师借资料,课上让同学们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地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创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学指引——预习与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亮点词语,感悟精彩句子,分析写作技巧,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