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0704/0-1739509092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0704/0-17395090928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0704/0-17395090928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各学科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本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进程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帝国经济重心的时候,南方还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初期。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河流域的每一次战乱都为长江流域提供了一次发展契机。从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三国分裂、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难"、十六国更迭,黄河流域累经兵燹,人口大量南迁。仅公元4世纪初永嘉之难至刘宋时期即公元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约90万。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500多万,南下的北方移民占1/6,这使江南开发所需劳动力得到补充与改善,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开始从粗耕农业的经济类型向精耕农业转变。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互换与北方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人口总量的变化来看,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而长江流域却呈明显上升状况。"安史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南迁,再度推动原已颇具规模的江南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不但使之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赖以撑持的支点,而且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对此当时朝野给予了充分肯定,如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事实:"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北宋末年由"靖康之难"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仅在有限的平原地区之内就养活了全国近22%的人口,同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981)朝廷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以后随着东南经济不断发展,至道元年(995)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1008)朝廷又将江淮漕粮增至700万石,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漕粮的82%。包拯说:"东南上游,财富攸出,乃国家仰足之源,而调度之所也。"在运往京师的巨额漕粮中,"江南所出过半",而来自太湖平原一带的漕粮,又"素甲于江浙",可谓名副其实的"苏湖熟,天下足"。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个长江流域,而仅限于下游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各段的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与中原地区同步开发进程,唯位于中游的江汉平原至宋元时期才进入农业开发。宋元时期江汉平原一直处于湖沼状态,先秦文献中称其为"云梦泽",湖沼水体成为开发利用的障碍。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儿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盛产粮食的太湖平原,至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以工商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棉花和蚕桑,粮食作物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随着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代之而起的江汉平原承担了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长江上中下游的全面开发为整个流域带来了繁盛。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时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国家对江南经济的倚赖,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对江南农业的重视和投入。这个阶段是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麦稻二熟制、双季稻以及耐旱高产的占城稻,都得以在江南推广普及。这一切,促使江南农业飞跃发展,原先"火耕水褥"的粗犷农业很快进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状态,土地的开垦和熟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一地不仅"四郊无旷土",而且对肥料的重视,使这里的农田成了全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从而造就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的高产奇迹,因此范仲淹称这里是"膏腴千里,国之仓庾"。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最初被范成大引录于他在南宋绍熙三年(1192)修撰的《吴郡志》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稍后,朱熹的女婿黄勉斋在庆元年间任石门(今桐乡)库官时,也在《监石门酒务》一文中引录了相似的民谚,"吴越天下富,京畿游侠乡……世言苏湖熟,治溉及四方",说明当时这一民谚确实已广为流传。吴泳和高斯得在引用这一民谚时,尤其强调这是江南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明清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蚕桑和棉织在江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蚕桑、棉织为特色的区域经济。桑、棉对粮田的挤占以及工商贸易带来的激增的非农业人口,使江南这个"全国粮仓"的粮食储备日益不足,甚至逐渐沦为缺粮区,民食不能自给。好在此时,湖广地区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稻米种植区,湖广之粮顺长江而下即达江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江南口粮不足的后顾之忧。至此,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演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摘自俞为洁《苏湖熟,天下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秦汉时期,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发展上,北方的区域优势都要大于南方。
B .黄河流域政局动荡,导致北方人民向南流移,这给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C . "安史之乱"推动江南经济的新发展,使得南北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互换。
D .江南在唐宋时期已确立其经济重心的地位,农业进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由于长年战乱,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口不断南迁等,黄河流域一直以来都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B .江汉平原克服了湖沼水体的障碍,转变了农业生产结构,从而承担起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
C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但流域各段农业开发进程并非一致,大体按"上一中一下游"的顺序逐段展开。
D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粮田被挤占,粮食产量下降,而非农业人口又激增,江南的粮食供需失调。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材料一第三段运用引证法和列数字的方法,从粮食生产的角度佐证了当时江南的重要经济地位。
B .材料二中以麦稻二熟制、双季稻以及占城稻为例,论证农业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C .材料二第一段引述了范仲淹的话,恰好能够印证材料一第三段关于江南粮赋重要地位的相关内容。
D .材料二中,范成大、黄勉斋、吴泳和高斯得等人都提及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意图不尽相同。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民谚"湖广熟,天下足", 简析这一内容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4分)
5.江南一带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
她们俩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女人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看上去像是法袍。在整个旅途中,女人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①小女孩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小女孩回来的时候,火车开始加快速度。
"把鞋穿上!"女人对小女孩说,并递给她一把梳子。
"梳梳头!"女人说。
火车的汽笛响了,那个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
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女孩点点头。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②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
母女俩径直朝神父家走去。女人敲了门。过了一会儿,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女人固执地说。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人探身出来。
"请进来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中年妇人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
中年妇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的,"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那好吧!"中年妇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的时候,女人坐到她女儿身边。一道木栏杆把屋子隔成两半。栏杆里边有一张办公桌,桌子后面是教区的档案。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
"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天空。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洛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③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作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跟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将两把长满锈的大钥匙摘下来,指着笔记本上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女孩拿起鲜花,跟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他睡意蒙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心里顿时明白了。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
"人们都知道了。"中年妇人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中年妇人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④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妇人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
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①句的"鲜花"是荒凉沉闷的环境中一抹亮色,它在整个旅途都被小女孩细心保护,象征母女对逝去亲人的爱与思念。
B .②句的"睡午觉"呼应标题,后文中也出现与"午觉"相关的内容,暗示着小镇上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C .③句中神父脸红是因为愧疚。他是神职人员却没有关心死者的身份,激起死者母亲更深的痛苦。他对死者的态度和其他人不同。
D .④句中的"夺"字体现了母亲对抗世俗眼光的勇气与愤怒,体现了母亲的坚强隐忍,对尊严的捍卫,对儿子深切的爱。
7.作家余华认为本文展示了马尔克斯"克制的才华",下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始于母女二人坐火车从隧道里出来,终于母亲不顾劝阻挽着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有意隐去许多情节,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B .小女孩情感内敛,表现出与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隐藏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和深沉的爱。
C .文中女人与妇人、女人与神父的对话占有较大篇幅,人物语言的充分展开与内在情感的克制形成对比和反差,使得故事充满张力。
D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不直接表露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让人物自己"说话",使文章意蕴丰富。
8.请分析文中加重黑体字的句子在叙事中的作用。(4分)
9.标题中的"礼拜二"在拉美文化传统中又被称为"审判日",本文暗示了哪些"审判"?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
"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余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埋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广其官室,高其楼观。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余力,有以自娱乐耶?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为之而就此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而世之说者日:'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余言赘行,吝细偏迫①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距,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有删改)
【注】①偏迫:狭隘。
10.材料中加重黑体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所以乐为之A而就此B忘劳者C非以为吾之不肖能D长有此E口顾不如F是G不足以待H后之贤者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往往,到处,与《项脊轩志》"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
B .以,与《小石潭记》"卷石底以出"的"以"用法与意义都不同。
C .特,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同。
D .鹜,野鸭,与成语"趋之若鹜"的"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施侯看来,天子恭谨俭约,损毁的园林楼阁没有重建,是为了遵循祖宗体恤百姓的心意。
B .施侯认为,贤能的父母官在治理上一定会辛劳勤勉,不会把空闲的时间浪费在观赏游玩上。
C .评论者认为《甘棠》所唱正是百姓因感怀召公勤政恤民而不忍伐他所舍棠树,施侯不认同。
D .王安石应施侯的请求,记叙他修建见山阁的相关情况,从而将施侯的嘉言美行流传于后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4分)
(2)吏独不当因其有余力,有以自娱乐耶?(4分)
1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指出为官者应"后天下之乐而乐",请据此分析施侯修建
见山阁的缘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田家元日①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②,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①此诗作于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之年,即开元十六年。②强仕:指四十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篇写斗转星移,显示时间的推移和节序的更替,暗点诗题中"元日"。
B .诗人进入壮年,本应出仕,但他未耽于此,而是将志趣转向农事躬耕。
C .颈联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图,诗人在恬淡的耕作中尽享乡野劳动之乐。
D .诗歌风格恬静平实,语言通俗平易,融恬然自适之美于节日氛围之中。
16.有人认为尾联中的"年丰"一语双关,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夔州的山上,杜甫登高远望,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心绪。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启发人们:要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玩物丧志、荒废自我。
(3)从人类文明开始,镜子就是生活必备品,古诗词中常用照镜表达时光流逝之
感。请写出相关的一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两人进行对比,仿佛他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亲兄弟。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了人们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 A )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的基点,( B )这一点是他们两人共有的,(
)是人生还是艺术,( D )让他们经历共有的磨难,也让他们获得共有的财富。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特意用"天籁"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说他的音乐表现了天使般的温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反抗之心很强烈,这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他的乐思之中。在他的音乐里,他把苦难演译得极其充分、淋漓尽致,不是渲染它或宣泻它,而是重视它超拨它,以此反弹于他的乐思中乃至他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中也有对欢乐的讴歌。
莫扎特和贝多芬是那个世纪的双子星座,莫扎特的音乐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把痛苦碾碎成药滋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便不会感到奇怪。
18.下列句子中的"有意思"与文中第一段"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中的"有意思",含义相同的是哪一项?为什么?(3分)
A .在有意义之事中,再寻有意思,枯燥与乏味皆去。
B .本届车展有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就是纯电车的比重大大落后于油电混动车型。
C .和他一起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和他一起做朋友有意思!
D .这人真有意思,明明不过是个普通职员,偏偏整天装得跟个大老板似的。
19.在第三段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20.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1.对于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有语病,有人认为也讲得通,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4分)
22.音乐社将面向全校同学举行一次"莫扎特与贝多芬音乐欣赏"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的主持人,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开场白。要求150字以内。(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引拍是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中的基础动作。当球飞过来时,运动员需要转肩并将球拍先向后引至合适的击球位置,借助挥拍时拍子的惯性将球击出。
以上材料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六)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KS5U高考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