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学科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708060/0-17394504951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学科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708060/0-1739450495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学科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708060/0-17394504952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10页。
基本信息
学段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24年)
册数
七年级上册
页码
第57页至第64页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1.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是七年级学习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开篇。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有“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三部分内容,海陆分布是从宏观角度认识地球样貌;七大洲和四大洋则细致的介绍它们的分布格局和面积大小以及分界线,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奠定基础;以教材活动认识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学习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深入地球内部,揭示陆地与海洋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从海沟到高原、从洋盆到山地等都有详细的阐述,教材活动通过读图认识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地形分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第三节《海陆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陆地与海洋的变化,探究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及其背后的原理,通过大陆漂移说理解世界海陆面貌的演变,增强学生的时间尺度感和动态空间观,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
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是初中地理认识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内容,它包括《大洲和大洋》《世界的地形》和《海陆的变迁》三节。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大洲与大洋》要求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是“描述”“说出”,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资料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状况,以拼接及游戏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帮助学生构成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结合第一章地球仪的知识能在心中构建立体的世界地图模型,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世界的地形》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本节课利用图文资料及视频带学生领略世界的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多种地形类型,利用地图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形,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对世界地形复杂多样性的理解。海底地形是新教材新增内容,可以制作海底和陆地地形模型观察世界地形分布,既能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识,也能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海陆的变迁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变化过程,教学中以实例推测海陆变迁的原因,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大陆漂移假说以图文资料和模拟实验展开,让学生能够说出假说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部分则是通过叠图活动与模拟实验为学生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灾害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3.单元目标与重难点:
区域认知:通过图文资料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以及世界陆地和海洋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和范围。
综合思维: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七大洲四大洋与六大板块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地图等资料,综合分析板块运动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地震的位置分布及其原因,学会尊重自然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理实践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的地理课堂实验、地理模型制作和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重点:(1)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2)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4)在地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5)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6)解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2)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3)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单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是初中地理了解世界自然地理概况的一个专题,它包括《大洲与大洋》《世界的地形》与《海陆变迁》三节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节学习对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有一个完整并且清晰的认识,为本章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的学习让学生对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地形概况有初步的认识,对世界的地形构成整体认识。第三节海陆的变迁需要学生对陆地与海洋的运动有感性的认识,并且知道世界海陆分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并掌握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观点,能结合图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本章的课时安排如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1.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由“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部分内容组成,是对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和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知识点的深化。教材第一部分“沧海桑田”对海洋和陆地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活动中也列举了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二部分是“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用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引入魏格纳的故事,并在“思与学”中介绍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中得到的启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家不惧艰难,用于创新的精神。第三部分是“板块的运动”,六大板块和两大火山地震地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2.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海陆变迁》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明”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地球表层海陆变迁的现象,海陆变迁重点在“变”字上面,学生能够说明海洋和陆地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树立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地理观,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探索其成因;“说出”要求学生明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该要求可以借助图文的资料对比达到;“解释”要求学生能够组织语言分析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三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和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的知识点,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名称已熟悉,为本节课六大板块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地理时间不久,分析地理问题和现象的逻辑思维还不够全面,也还未形成用动态的思维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目标设计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处于动态变化中。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和视频资料,了解魏格纳的故事,学习勇于探索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道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和证据。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活动和相关图文材料,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板块运动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力协调观:运用读图和实验等活动,说出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解释其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有效避震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6.教学策略
首先,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难以理解,本节课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图文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例如,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资料和播放板块构造学说的视频资料,利用叠图动画演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能够使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其次,课堂中安排实验活动和模拟游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的吻合通过撕破纸模拟游戏生动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以课本相离与相对运动的简单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板块运动的了解。这些实验活动和模拟游戏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再者,联系生活热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导入。本节课联系游戏界的热点并结合贵州省的乡土地理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提升教师的亲切感和学生的求知欲。
此外,巧妙安排小组活动提升课堂效率。本节课中针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轮廓吻合的模拟活动和大洲大洋和六大板块的叠图活动等安排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在小组活动开展中教师给予点拨与建议,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7.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月,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强势出圈,网友们纷纷化身“天命人”跟着悟空打卡取景地。同学们,咱们贵州也闯进游戏圈了,《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有贵州梵净山承恩寺。今天咱们就跟着悟空云游梵净山,探索梵净山的奥秘。
认真聆听。
以梵净山历经的海陆变迁导入,将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转化为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日常生活现象的习惯,也使学生意识到“沧海桑田”就发生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感,熟悉贵州乡土地理知识。
环节一:寻海陆变迁之证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地质考古学家发现梵净山上世界闻名的蘑菇石,大概有8亿年左右的历史,是贵州最古老的石头,梵净山的岩石中有贝壳类化石,三叶虫化石、珊瑚化石等,由此推导出在8亿年前,梵净山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如今梵净山已是武陵山的主峰。在古代,人们常用沧海桑田代指海陆的变迁,那为什么会发生海陆变迁呢?梵净山又怎么会从海洋变成一座山脉呢?
思考并回答。
承转过渡: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但是历史或者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可以为海陆的变迁提供证据。你能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问题情境:①喜马拉雅山脉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②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为什么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③为什么荷兰的面积越来越大?
引导总结:世界各地的海陆变迁,既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等自然原因,例如梵净山从海洋变成陆地就是经历多次地壳运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脉中会有海洋生物化石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道和古森林是受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也有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填海造陆等。
小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小组代表分析讨论结果。
通过海陆变迁实例探究原因,让学生初步感知陆地与海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树立用动态眼光看待世界的辩证思维,也为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二:探—大陆漂移之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承转过渡:通过分析梵净山及其他世界各地海陆变迁的现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地球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目前我们看到的地球上海陆轮廓自古如此吗?
教师活动: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经过反复观察和实地考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有哪些呢?
引导推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地球上海陆轮廓也在不断变化。
承转过渡:虽然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科学性后来得到证明,但在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有哪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说呢?
实验探究:用撕破的纸模拟大陆轮廓边缘,让学生拼合相对应的纸,并说出拼合依据。
引导归纳:撕破的纸边缘完全吻合,拼合以后的纸印刷文字和图也一一对应,以此思路推测大陆轮廓大致吻合是否为巧合呢?
引导总结: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由此可以推测,这两块陆地原本是同一块陆地。
情境提问:请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①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这是为什么呢?②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底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思考。
结合图3.23思考并回答。
认真聆听,观察思考。
分组实验,与同学讨论。
观察思考并回答。
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认识到海洋与陆地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初步树立动态的空间观,能够辩证地说明地理现象与问题。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学习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究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坚持实践的科学观,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小实验活动既能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出南美洲和非洲两块大陆曾经相连的结论,又能从动手操作小实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环节三:论—板块构造学之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承转过渡: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学说。请看视频。
思考提问:①科学家在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该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②阅读示意图,找一找全球大致分为哪六大板块,在图中找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说出名称?
提出问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造成海陆位置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引导思考:请同学们对比“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找出两幅图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引导归纳:太平洋板块几乎都是海洋,亚欧大陆不等于亚欧板块。
承转过渡:科学家发现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不是完全静止的,板块有哪些运动方式?
引导归纳:板块的运动方式有两种,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问题情境: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哪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呢?
实验检验:准备地理课本和地图册模拟两大板块。实验① 地图册和地理课本相对运动,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② 地图册和地理课本相离运动,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引导思考:板块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当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常常发生裂谷或者海洋,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什么自然灾害?
资料展示:地图①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较大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红点闪烁)。地图②世界板块分布图。
引导归纳: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情境提问:贵州处于板块内部,发生火山地震的频率较低。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经常发生地震,为什么会西南地区多地震?地震来临,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措施。
课堂总结:沧海桑田是指海陆变迁,是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也会变成海洋;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等人为原因。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认为七大洲和四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在魏格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自主阅读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结合图3.26思考回答。
学生演示实验,解释说明。
代表上台完成两幅图的叠加活动,并对照地图资料在课本图3.27中画出火山地震带,解释两大火山、地震带形成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
思考回答。
通过对比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板块与大洲的位置对比也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掌握类比的地理学习方法。
通过地图册和课本模拟板块的运动,将所学知识具象化,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也能从简单实验模拟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通过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给带分布图的叠加将知识活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思维模式。
以情境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理解地震背后的成因你,结合学习地震求生的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当堂检测
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岩石中发现的螺蚌化石。说明太行山脉在地质时期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的作用 B.火山的喷发 C.人类的活动 D.地壳的运动
2.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下列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
(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8.板书设计
9.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结合所学知识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发展性作业:绘制六大板块示意图,要求画上七大洲和四大洋,标明相邻板块运动方式,以及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践性作业:去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归纳贵州省的海陆变迁过程并分析原因。
10.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活动。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导入较为新颖并与乡土地理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课堂形式多种多样,除了自主学习思考和小组活动以外,还有课堂模拟实验。在大陆漂移说证据中,利用纸模拟大陆漂移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假说内容与证据,在讲解板块运动时,借助地图册和地理课本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最后地震逃生知识的讲授也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无形中影响从生活中感知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但是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也较难理解,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精简内容,突出重难点,把握课程标准,合理控制教学各环节时间。此外,本节课还可以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上做出更深入的价值升华。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综合与拓展,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精品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