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讲好“中国故事”——化学与传统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讲好“中国故事”——化学与传统文化,共7页。
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1.中国画中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这样的水墨丹青画一般画在绢、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丹指朱砂,也叫辰砂,是HgS的天然矿石
青指石青,即蓝铜矿,主要成分Cu3(CO3)2(OH)2,该物质属于盐
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墨汁属于胶体
常见绢、纸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2.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同时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是( )
刘长卿的《酬张夏》中,“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李白的《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陶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非遗文化“北京绢人”由丝绢制成,不能用加酶洗涤剂清洗
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包含杀青、揉捻、渥堆等,其中渥堆是发酵工序,该工序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非遗油纸伞能防水是因为伞面涂了由桐树籽压榨的桐油,桐油的化学成分是烃类化合物
4.《新修本草》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FeSO4·7H2O又被称为胆矾
FeSO4溶于水后的溶液呈碱性
“烧之赤色”说明Fe2+发生了氧化反应
常温下,将铁粉溶于浓硫酸可制得FeSO4·7H2O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所做说明错误的是( )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金属的吸氧腐蚀
蒸熟谷粒酒中潜,廿日珍存变为酸——葡萄糖的水解
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焰色试验
白胎烧就彩虹来,五色成窑画作开——颜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6.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正确的是( )
《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指乙烯,将“气”通入水中很快可生成乙醇
《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显碱性
《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文中的“丝”和“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Fe2O3
7.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 )
蒸发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蒸馏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诗中的“海雾”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诗中的“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句中的“曾青”为氢氧化铜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句中的“法”指蒸馏
9.中国古代涉及的“铜”文化丰富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石胆化铁为铜”中涉及金属键的断裂
铸造铜钱用的材料黄铜是单质铜
诗句“庐山山南刷铜绿”中的“铜绿”借指的是Cu2(OH)2CO3的颜色
“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的原因之一是铜比铁稳定
10.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2Fe3++3Cu
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
11.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传统文化从化学视角解读错误的是( )
12.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传统鎏金工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鎏金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合两柔则为刚”体现了合金的硬度通常大于各组分金属的特点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惟以糯米,或粳米,……,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13.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与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传统文化摘录
从化学视角解读
苏轼的《格物粗谈》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文中的“气”能漂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
西晋·刘琨:“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工业炼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本草纲目》记载:“慈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慈石,石上皲涩,可吸连针铁”
“慈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唐·刘禹锡的诗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沙”的主要成分能与氢氟酸反应
选项
诗句
化学知识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N2与O2反应生成NO2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的受热分解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陶瓷属于硅酸盐材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讲好“中国故事”——化学与传统文化
1.D [A.丹指丹砂、朱砂、辰砂,是HgS的天然矿石,A正确;B.青指石青,主要成分Cu3(CO3)2(OH)2,属于碱式碳酸盐,B正确;C.墨汁、墨水均属于胶体,C正确;D.绢指丝织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纸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蛋白质和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D错误。]
2.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利用诗和景很自然地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知识,物质并未变化,A不符合题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的是红星四溅,紫烟蒸腾的冶炼场景,是燃烧反应,包括了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B符合题意;“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不需要冶炼还原,“沙里淘金”就是利用金与沙密度的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物质并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为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3.D [A.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烧制后所得陶瓷中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B.丝绢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为氨基酸,因此不能用加酶洗涤剂清洗,B正确;C.发酵工序中,茶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桐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酸甘油三酯,不是烃类化合物,D错误。]
4.C [青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胆矾的主要成分为CuSO4·5H2O,A错误;FeSO4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B错误;“烧之赤色”中的“赤”是Fe2O3的颜色,说明Fe2+发生了氧化反应,C正确;浓硫酸与铁常温下会钝化,D错误。]
5.B [铜的吸氧腐蚀生成铜绿的电极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它涉及到铜在氧气的存在下腐蚀生成铜绿的过程,A正确;葡萄糖为单糖,不能水解,B错误;火树银花十里开,描述的是烟花,烟花与焰色试验有关,C正确;白胎烧就彩虹来,颜料在灼烧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D正确。]
6.C [乙烯能作催熟剂,但是一般条件下和水不会生成乙醇,A错误;“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指的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的置换反应,置换出了铜单质,胆水是指CuSO4溶液,其水解显酸性,B错误;“裘”指的是动物的皮毛,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 ,D错误。]
7.D [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可知,利用液体混合物的沸点不同分离,为蒸馏法。]
8.C [“海雾”属于胶体,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线传播,因此可发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曾青”为硫酸铜溶液,由于金属活动性:Fe>Cu,所以CuSO4与铁可以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C错误;“蒸令气上”可知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蒸馏操作,D正确。]
9.B [该反应为Fe+Cu2+===Fe2++Cu,Fe中的金属键断裂,A项正确;黄铜是铜锌合金,B项错误;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项正确;铜的性质比铁稳定,较易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是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
10.D [A.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又变为了HgS,则Hg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故A错误;B.②中反应是铁置换出铜,其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故B错误;C.Hg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铜,所以Hg不能将铜从曾青中置换出来,故C错误;D.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生成HgS,防止Hg蒸气中毒,故D正确。]
11.A [A.文中气体是乙烯,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乙烯表现还原性;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乙烯不表现漂白性,A错误;B.工业上用CO与氧化铁反应制备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C.“慈石”具有磁性,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C正确;D.“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D正确。]
12.D [A.Hg常温下为液体,易挥发,加热除去汞利用了汞的挥发性,A正确;B.铜和锡的合金硬度较大,合两柔则为刚体现了合金硬度的特点,即合金的硬度通常大于各组分金属的硬度,B正确;C.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C正确;D.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使反应速率变慢,D错误。]
13.A [A.N2与O2在雷电作用下,反应生成NO,不生成NO2,A项错误;B.这是描写石灰石(CaCO3)的分解诗句,B项正确;C.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C项正确;D.诗句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增强“民族自信”——“中国芯”与半导体材料,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NA,4 L,0 g镓含电子的数目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与传统文化讲义题型突破-2025年高考化学专题训练,共1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