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青贮饲料是指将新鲜秸秆、青草等通过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饲料。它气味酸香、柔软多汁、营养丰富、保存期长, 是家畜优良饲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糖类含量较高的植物作为青贮原料,保证乳酸菌生长所需的碳源
B.作为青贮的原料应适当切碎、搅拌并通入空气,有利于乳酸菌充分发酵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生成乳酸, 使pH降低,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
D.经过乳酸菌发酵,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为易于消化吸收的物质
2.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错误的是( )
A.C、H、O、N、P是ATP、染色质、质粒共有的化学元素
B.糖蛋白、抗体、RNA 聚合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C.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有核糖参与组成的是酶
D.假设某基因在控制合成两条多肽链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为a,则组成该基因的碱基个数至少为(6a+12)
3.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正确应用,下列有关科学探究历程和科学方法正确的是( )
A.DNA 半保留复制实验是依据半保留复制原理来区分亲代DNA 与子代 DNA 的位置
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杂交实验提出并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恩格尔曼先用极细光束照射装片,通过有光照与无光照区域巧妙对照设计,证明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氧气的部位是类囊体薄膜
4.生物技术与工程学相结合, 可研究、设计和加工生产各种生物工程产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用花药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由iPS 细胞产生的特定细胞,可以在新药的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胚胎分割作为胚胎工程的最后技术环节,推动了胚胎工程其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④PCR 反应过程可以在PCR 扩增仪中自动完成,而后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 PCR 的产物
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让哺乳动物批量生产相应的药物
⑥蛋白质工程仅以蛋白质结构为基础直接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Ⅰ内的O2被肝细胞利用至少需经过9层生物膜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属于主动运输
C.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6.《齐民要术•种韭篇》记载:①(买韭籽)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籽,须臾牙生者好;牙不生者,是浥郁矣。②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③(韭) 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④(韭)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下列相关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①中“买韭籽”是根据种子新旧不同吸水膨胀速度也不同的特点来鉴定种子质量
B.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粪)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和能量
C.③中韭菜被剪后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该过程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
D.④中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可长成韭黄,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7.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该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6条染色体, 12个DNA 分子
C.该细胞的中心体在减数分裂I前期复制并移向两极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XA、AbY、bY
8.在DNA复制时,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作为原料,与腺嘌呤配对,掺入新合成的子链。用Giemsa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Giemsa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呈深蓝色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都不同
C.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均为eq \f(1,4)
D.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若干个细胞周期后,还能观察到深蓝色的染色单体
9.如图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假设,大肠杆菌中直接编码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叫结构基因,包括基因 lacZ、基因 lacY、基因 lacA,操纵基因对结构基因起着“开关”的作用,直接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调节基因能够调节操纵基因状态,从而对“开关”起着控制作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 1 中阻遏蛋白的 mRNA 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转移到细胞质中
B.图 2 中体现了一个 mRNA 上只有一个起始密码子
C.图 2 中 RNA 聚合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基因的启动部位准确结合
D.比较图 1 图 2 可得,在缺乏乳糖的环境中,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不表达
10.某家族中患有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相关遗传图谱以及相关遗传基因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甲病致病基因的频率男女相等,乙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B.Ⅰ2的相关基因电泳图可能出现两条带、三条带,但不会出现四条带
C.图中的条带1、2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且条带1为致病基因
D.Ⅲ1一定含有条带1和条带4且体细胞最多有3条带出现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食物匮乏和美食向往推动人们不断探索可食用生物,如马铃薯块茎因淀粉含量高可作主粮,但发芽的块茎含高浓度龙葵素,它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大型真菌营养丰富,但毒蕈中的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鹅膏毒肽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
龙葵素和毒蕈碱中毒者腺体分泌增强,常见呕吐、腹泻等症状。鹅膏毒肽能够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肝细胞后与RNA聚合酶相结合,造成肝损伤,肝损伤患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等症状。
11.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但不能催化分解毒蕈碱。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龙葵素中毒者和毒蕈碱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会减少
B.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分泌
C.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D.龙葵素增多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
12.鹅膏毒肽与RNA聚合酶分离后被排进胆汁中,随胆汁流入小肠,在小肠处可被再次吸收,反复对肝脏造成损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成分的指标可反映肝功能是否正常
B.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中要提防患者病情出现反复
C.鹅膏毒肽与RNA聚台酶结合首先影响翻译过程
D.鹅膏毒肽会使某些蛋白质合成受阻进而损害肝细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3.下图甲表示某同学利用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图乙表示在一定光强度下轮叶黑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 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细胞结构,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图丙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有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光合途径由C3途径向C4途径转变, 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有色液滴的移动是由装置中 (填某物质)引起的。若要测轮叶黑藻有氧呼吸速率的大小,则应将图甲装置进行 的处理。
(2)图乙所给的结构中,能够产生⑤的结构有 (用字母表示),K+从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跨膜运输速率受 的限制。
(3)图丙CO2转变为HCO3过程中,生成的H+以 的方式运出细胞;结合图丙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分析催化过程①和过程④CO2固定的两种酶(PEPC、Rubisc)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 酶。
14.沙塘鳢喜栖息于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体型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仅产于中国的中华沙塘鳢和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鉴别特征不明显,不易区分而常被混淆。研究人员对两种沙塘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沙塘鳢的 (填“胸鳍”或“腹鳍”)是研究人员鉴别沙塘鳢的依据之一,这也导致在之前的研究中,出现了将中华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混淆的情况。研究沙塘鳢鳍的形态、数量等,能为研究沙塘鳢的进化提供 (选填“比较解剖学”、“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 证据。
(2)根据上述信息,两种沙塘鳢之间一定存在 (选填“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或“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若要判断两种沙塘鳢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
(3) 能为沙塘鳢提供进化的原材料。某个中华沙塘鳢种群中,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1/5,Aa的个体占4/5,a基因纯合时会致死。则该种群随机交配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15.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镇静、提高痛阈从而调节人体对痛的感觉。对它进行研究,可有利于人类进行非麻醉型镇痛。以下为脑啡肽的结构简式(不包括指示用的箭头、虚线和数字编号) :
(1)通过结构简式可知,脑啡肽是由 种不同的氨基酸形成的五肽。
(2)脑啡肽经释放后,会作用在一些特殊的脑神经细胞上。这些脑神经的某个结构接受到脑啡肽刺激后,会进行一系列生理过程,从而达到镇痛作用,过程如下图2所示。
由图可知,脑啡肽作用于脑啡肽受体(阿片受体)上,然后激发某种离子的通道蛋白打开,使得该离子进入脑神经细胞,进而引起后续反应。以上过程可以体现“某个结构”具有 的功能。
A.保护细胞B.信息交流
C.流动性D.控制物质进出
(3)强烈的伤害性刺激使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 产生痛觉。
(4)P物质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脑神经释放的P物质能够使人产生痛觉。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来抑制释放P物质的神经元产生强效镇痛作用。下图3为芬太尼的作用机理部分示意图:图中的阿片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型受体,即G蛋白(包括α亚基和βγ亚基)与膜受体相结合,并参与受体被激活后的胞内信号传递。
请根据上图信息,分析芬太尼的镇痛机制为当芬太尼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被激活并分解,其中βγ亚基能够抑制 ,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结合,进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同时α亚基促进 ,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
16.糖化酶是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酶,大部分野生酵母菌因缺乏糖化酶基因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研究人员将经诱变处理后获取的黑曲霉菌高产糖化酶基因导入毕赤酵母GS115(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中,构建能直接利用淀粉的工程菌,该过程所用质粒(仅示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质粒的外侧链为a链,内侧链为b链。基因 Ampr转录的模板链属于b链的片段。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得糖化酶高产菌株, 研究人员将经诱变处理后的黑曲霉菌接种到 含量高的培养基上,恒温培养适宜时间后滴加碘液,挑选出透明圈(不产生蓝色) 直径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菌株,再进行复筛以及稳定性遗传实验。
(2)质粒复制的模板链是 (选填“a”、“b”、“a和b”或“a或b”)链。高产糖化酶基因插入质粒后,其转录的模板链属于 链的片段。
(3)图2是高产糖化酶基因示意图(仅示部分碱基),为使其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 则PCR 扩增时引物的碱基序列为 (填序号)。
①5′-TCTAGATCTGTTGAAT-3′ ②5′-TCTAGAAGACAACTTA-3′
③5′-CTGCAGCTTGGATGAT-3′ ④5′-GGATCCCTTGGATGAT-3′
⑤5′-GGATCCGAACCTACTA-3′ ⑥5′-CTCGAGTCTGTTGAAT-3′
(4)毕赤酵母GS115是一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组氨酸,因此可利用 的基础培养基(不含淀粉)初步筛选导入高产糖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GS115,再将筛选出的细胞转接至含甲醇的培养液中进行发酵产酶性能测定。
17.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假设紫眼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突变性状,而它们同代的其他个体都是红眼。
(1)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下图所示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各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死亡, 其基因分布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①若只考虑Ⅱ号和Ⅲ号染色体,果蝇γ减数分裂时产生 种配子,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请写出子代成体的所有基因型 。果蝇γ的上述四个性状 (填“能”与“不能”)稳定遗传。
②用紫眼雌蝇β和红眼雄蝇γ杂交,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并且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子代果蝇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的比值为 。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 号染色体上。
(2)若果蝇γ中的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变,减数分裂时有 10% 卵原细胞发生了A、a与C、c之间的互换,则卵细胞中 Ac:aC:AC: ac= 。
参考答案
1.【答案】B
【分析】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详解】乳酸菌为异养微生物,选择糖类含量较高的植物作为青贮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其富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物质被降解为小分子,保证乳酸菌生长所需的碳源,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能通入空气,否则会影响乳酸菌的无氧呼吸,B错误;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生成的产物是乳酸,使培养液的pH降低,会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C正确;经过乳酸菌发酵,大分子有机物被相应的酶分解为多种小分子物质,易于消化吸收,D正确。
2.【答案】C
【分析】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
2、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元素组成是C、H、O、N、P,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三者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A正确;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RNA聚合酶能识别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B正确;质粒是环状DNA,其中含有的糖是脱氧核糖,不含核糖;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中含有核糖,C错误;由转录、翻译的过程可以推出一个氨基酸至少对应DNA上的6个碱基;两条多肽链脱去a分子水,那么氨基酸的个数是(a+2)个,组成该基因的碱基至少是(6a+12),D正确。
3.【答案】B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详解】DNA半保留复制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亲子代DNA分子,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有不同氮元素的DNA分子,以区分亲子代DNA,A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了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正确;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测交等相关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恩格尔曼先用极细光束照射装片,通过有光照与无光照区域巧妙对照设计,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并没有证明放氧部位是类囊体薄膜,D错误。
4.【答案】D
【分析】PCR技术是对体内DNA复制过程的模仿,也需要模板、原料、酶和引物等。待扩 增的DNA分子是模板,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NTP,N代表A、T、G、C四 种碱基。PCR过程 包括多次循环,每个循环分为3个步骤。①变性:模板DNA 双链在高温下 (90 ℃) 氢键断裂,解旋成2条 DNA 单链,这个过程称为变性。 ②退火:温度降低(50 ℃)后,2个引物分别与各自互补的DNA单链结合,称为 退火。③延伸:分别以两条DNA单链为模板,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原料,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在适宜的温度(约72 ℃)下,以引物与模板形成的小段DNA双链区为 起点,催化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
【详解】①用花药需要经过脱分化,再经过再分化,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所用技术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①正确;②iPS细胞为多功能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产生的特定细胞,可以在新药的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②正确;③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技术环节,推动了胚胎工程其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③错误;④PCR反应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自动完成,PCR的产物的分子量大小等不同,因此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PCR的产物,④正确;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制造的生物反应器,可以利用哺乳动物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相应的药物,例如乳腺生物反应器,可通过乳腺细胞批量合成分泌相应药物,再从乳汁中获取,⑤正确;⑥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④⑤正确,③⑥错误。
5.【答案】A
【分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Ⅰ是肺,组织细胞利用O2 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Ⅰ内的O2被肝细胞利用至少经过11层生物膜(肺泡壁2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红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A错误;Ⅱ是小肠,Ⅱ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浆应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Ⅲ是肾脏,②表示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D正确。
6.【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①韭菜籽有很坚厚的种皮,不容易透水,因此膨胀的很慢,出苗也很慢,同时寿命有很短,有效发芽率只能保持一年,如果用陈子播种,即使发芽也长不好,常常会半路枯萎而死,所以必须用新种子播种。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③韭菜被剪后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④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由于不见阳光无法合成叶叶绿素而长成韭黄。
【详解】①根据种子吸水膨胀速度来鉴定种子的质量,吸水膨胀快的为新种子,而陈旧种子吸水慢,发芽率也低,即使发芽也长不好, A 正确;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韭菜之所以能剪而复生,久而不乏,是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C正确;叶绿素的合成受环境影响,需要阳光,故④中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因不能合成叶绿素而长成韭黄,即与叶绿素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D 正确。
7.【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含有A基因的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变异,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6条染色体, 12个DNA 分子,B错误;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XA、AbY、bY,D正确。
8.【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DNA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个分裂周期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掺有BrdU,因此均呈深蓝色,A正确;在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有一条链掺有BrdU(深蓝色),另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掺有BrdU(浅蓝色),因此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着色情况都不同,B正确;在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两条染色单体随机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因此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含有深蓝色和浅蓝色的染色单体的条数是随机的,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不管经过多少个细胞周期,仍然有一个DNA分子,其一条链没有BrdU,另一条链掺有BrdU,呈深蓝色,D正确。
9.【答案】D
【分析】图1中,当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阻遏蛋白会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结合,在转录水平上抑制结构基因的表达。图2中,如果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则结构基因表达,合成乳糖代谢酶,催化乳糖分解。乳糖被分解后又可导致结构基因不表达,该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错误;图2中LacY基因控制合成的mRNA可翻译出三类不同的蛋白质,故推测一个mRNA上不只有一个起始密码子,B错误;RNA 聚合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其上无碱基,故其与基因的启动部位准确结合不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由分析可知: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则结构基因表达,合成乳糖代谢酶,催化乳糖分解。乳糖被分解后(无乳糖环境)又可导致结构基因不表达。即在缺乏乳糖的环境中,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不表达,D正确。
10.【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3和Ⅰ4不患甲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中“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Ⅱ1和Ⅱ2不患病生出患乙病的儿子,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
根据Ⅰ1可知,条带2和4为致病条带,又根据Ⅰ3和Ⅰ4均为甲病的杂合子,因此可以推断条带2为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a,则条带4为X隐性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b,条带1为A,条带3为基因B。
【详解】根据Ⅰ3和Ⅰ4不患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A错误;根据Ⅰ1可知,条带2和4为致病条带,又根据Ⅰ3和Ⅰ4均为甲病的杂合子,因此可以推断条带2为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a,则条带4为X隐性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b,条带1为A,条带3为基因B,因此Ⅰ2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Ⅰ2的相关基因电泳图可能出现两条带、三条带,也可能会出现四条带,B错误;图中的条带1、2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且条带2为致病基因,C错误;Ⅲ1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所以Ⅲ1一定含有条带1和条带4且体细胞最多有3条带出现,D正确。
【答案】11.A
12.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降解,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能够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详解】11.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降解,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能够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此龙葵素中毒者和毒蕈碱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会增加,A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正确;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推测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C正确;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会使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D正确。
12.由题干“肝损伤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等症状”,所以血液成分的指标可反映肝功能是否正常,A正确;由题干“鹅膏毒肽与RNA聚合酶解离后被排进胆汁中,随胆汁流入小肠,在小肠处可被再次吸收,反复对肝脏造成损害。”可知,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中要提防患者病情出现反复,B正确;鹅膏毒肽与RNA聚合酶结合首先影响转录过程,C错误;肝损伤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说明鹅膏毒肽能伤害肝脏,D正确。
13.【答案】(1)氧气/O2 黑暗
(2)a、b、d 载体蛋白和能量
(3)主动运输 PEPC
【分析】1、图甲装置中,灯泡作为光源,一般可通过改变广口瓶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改变光照强度,装置甲有色小液滴移动,可代表其中的气体压强变化。
2、在乙图中,细胞器a能吸收光能,将①②转变成三碳糖,可推知细胞器a是叶绿体、物质①是水分子、②是CO2;同时可以推知细胞器c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是液泡;K+在⑤的协助下进入细胞,可推知⑤是ATP;葡萄糖经一系列变化生成④并进入细胞器b与①③生成①②,可推知细胞器b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
3、图丙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有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光合途径由C3途径向C4途径转变,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
【详解】(1) 在适宜光照强度下,装置甲有色小液滴向右移动,说明此时黑藻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释放氧气增多,导致瓶内压强增大,液滴向右移动;只要有光照,黑藻就会进行光合作用,对呼吸速率的测定产生影响,若要测黑藻有氧呼吸速率的大小,则应将图甲装置的广口瓶进行黑暗(遮光)处理。
(2)据图可知,K+在⑤协助下进入细胞中,可推知⑤是ATP,在图乙所给的结构中,能够产生⑤ATP 的结构有 a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b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d 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第一阶段)。K+从细胞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其跨膜运输速率受载体蛋白和能量的限制。
(3)由图丙分析可知,CO2转变为HCO3-过程中,生成的H+转运需要相应转运蛋白参与并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为主动运输。根据题干信息“水中 CO2浓度降低,能诱导其光合途径由 C3型向 C4型转变”,说明 C4循环中 PEPC 与 CO2的亲和力高于 C3循环中的 Rubisc。
14.【答案】(1)腹鳍 比较解剖学
(2)地理隔离 让中华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交配,看是否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3)突变和基因重组 3/7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沙塘鳢的背鳍鳍棘数、臀鳍、胸鳍、腹鳍、纵列鳞、横列鳞都是鉴别沙塘鳢的依据,由于中华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的腹鳍数相同,这也导致在之前的研究中,出现了将中华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混淆的情况,因此腹鳍是研究人员鉴别沙塘鳢的依据之一。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研究沙塘鳢鳍的形态、数量等,能为研究沙塘鳢的进化提供解剖学证据。
(2)仅产于中国的中华沙塘鳢和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一定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可根据中华沙塘鳢和暗色沙塘鳢交配是否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来判断两种沙塘鳢是否为同一物种。
(3)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沙塘鳢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某个中华沙塘鳢种群中,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1/5,Aa的个体占4/5,a基因纯合时会致死。则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中A=1/5+4/5×1/2=3/5,a=2/5,则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3/5×3/5=9/25、Aa=2×3/5×2/5=12/25、aa=2/5×2/5=4/25,其中aa致死,则子一代AA∶Aa=9/25∶12/25=3∶4,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3/7,Aa的基因型频率为4/7。
15.【答案】(1)4
(2)BD
(3)大脑皮层
(4)Ca2+内流 K+外流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图中肽链有4个肽键,5个氨基酸组成。
【详解】(1) 氨基酸的种类是由R基决定的,根据图示可知,图中含有5个氨基酸,但R基只有4种,因此脑啡肽是由4种不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
(2)脑啡肽与其受体结合后,会激发某种离子的通道蛋白打开,引发相应的效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未体现保护细胞和流动性。
综上所述,AC不符合题意,BD符合题意。
故选BD。
(3) 痛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强烈的伤害性刺激,然后产生兴奋并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所以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4)据图可知,芬太尼的镇痛机制是芬太尼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被激活并分解,其中ßγ亚基能够抑制Ca2+内流,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结合,进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同时α亚基促进K+外流,增加膜内外电势差,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
16.【答案】(1)淀粉 较大
(2)a和b链 a
(3)①④
(4)不含组氨酸
【分析】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详解】(1) 糖化酶高产菌株能利用淀粉,因此为获得糖化酶高产菌株,可将经诱变处理后的黑曲霉菌接种到淀粉含量高的培养基上。高产菌株分解淀粉快,恒温培养适宜时间后滴加碘液,高产菌株形成的透明圈直径较大。
(2)质粒的a和b两条链作为模板进行复制。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甲醇诱导型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由图可知,该基因的转录方向与氨苄青霉素的转录方向相反,故高产糖化酶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和Ampr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不在一条链上,而基因Ampr转录的模板链属于b链的片段,因此高产糖化酶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属于a链的片段。
(3)为使高产糖化酶基因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需要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同时需要在高产糖化酶基因两端加入这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结合图1可知,限制酶PstI在质粒上有2个切割位点,会破坏复制远点,因此应该选择限制酶BamHI和限制酶XbaI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PCR过程需要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3'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结合转录方向可知,应该在高产糖化酶基因右端和左端分别加入限制酶BamHI和限制酶XbaI的识别序列,PCR扩增时引物的碱基序列为①5′-TCTAGATCTGTTGAAT-3′和④5′-GGATCCCTTGGATGAT-3′。
(4)毕赤酵母GS115是一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组氨酸,并且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导入重组质粒后的毕赤酵母GS115具有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故应在基础培养基中去除组氨酸,利用不含组氨酸的基础培养基(不含淀粉)初步筛选导入高产糖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GS115。
17.【答案】(1)4 AaCcSsTt 能 1:1:1:1 若果蝇γ中的II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变,减数分裂时有10%的精原细胞发生了A、a与C、c之间的交叉互换,产生的Ac:aC:AC:ac为2.5%:2.5%:2.5%:2.5%,90%的精原细胞未发生交叉互换,未发生交叉互换产生Ac的比例为45%,aC的比例为45%,则精子中Ac:aC:AC:ac=(45%+2.5%):(45%+2.5%):2.5%:2.5%=19:19:1:1。
(2)19:19:1:1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紫眼是隐性突变,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相关的基因为B/b,紫眼的基因型为bb,红眼为B-。根据4种显性突变纯合子致死,而β是纯合子,故其基因型为aabbccsstt。
【详解】(1)①若只考虑II号和III号染色体(两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果蝇γ减数分裂时产生4种配子(AcSt、AcsT、aCSt、aCsT);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由于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死亡,子代成体的所有的基因型为AaCcSsTt;子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因此表明果蝇γ以杂合子形式连续稳定遗传。
②进行杂交“紫眼♀β×红眼♂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为杂合子Bb。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ss、钝圆平衡棒Tt的个体都是紫眼bb,所有短刚毛Ss、正常平衡棒tt的个体都是红眼Bb,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也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正常翅脉aa、卷曲翅Cc、紫眼bb:正常翅脉aa、卷曲翅Cc、红眼Bb:多翅脉Aa、正常翅型cc、紫眼bb:多翅脉Aa、正常翅型cc、红眼Bb为1:1:1:1。
种类
可数性状
背鳍鳍棘数
臀鳍
胸鳍
腹鳍
纵列鳞
横列鳞
暗色沙塘鳢
7(鲜有6棘者)
1-7
16
1-5
36~38
13~15
中华沙塘鳢
6(鲜有7棘者)
1-7~8
14~15
1-5
39~42
16~17
限制酶
BamHI
PstJ
Xbal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5'→3')
G↓GATCC
C↓TGCAG
T↓CTAG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纸上, 青少年型帕金森氏综合征, 某精原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