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母鸡可以孵鸭蛋,并会照顾小鸭。小鸭破壳后短期内不理会母鸡“咕咕”声的召唤,直到15天后才能在母鸡的召唤下紧紧跟随,而小鸡破壳后短期内就能在母鸡的召唤下跟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破壳15天后的小鸭能在母鸡的召唤下跟随属于条件反射
B. 小鸡破壳后短期内就能在母鸡的召唤下跟随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有限的
【答案】D
【分析】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破壳15天后的小鸭能在鸡妈妈的召唤下跟随,这是后天建立起来的,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小鸡破壳后短期内就能在母鸡的召唤下跟随,这是先天就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正确。
D、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无限的,D错误。
故选D。
2. 空腹时身体通过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的过程)来维持血糖平衡。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可抑制糖异生,故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可引起表现为低血糖的“荔枝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血糖时,下丘脑某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
B. 低血糖严重的“荔枝病”患者可能不能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C. 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减少了血糖来源,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荔枝病”
D. 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可用于开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答案】C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同时,血糖平衡还受神经调节,胰岛 B 细胞受神经递质和葡萄糖的直接刺激。
【详解】A、当低血糖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荔枝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较低,会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调节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后会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所以“荔枝病”患者可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血糖水平,B错误;
C、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可抑制糖异生,减少了血糖的来源,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
D、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a-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两种物质虽然能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但是无法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机体仍然得不到能量供应,因此两种毒素与机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是无法治疗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3.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血糖调节因子FGF1(一种多肽),其调节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GF1和胰岛素都发挥了信号分子的作用
B. 由图可知,过度肥胖的人血糖浓度可能较高
C. p-PDE4和PDE3B在调节血糖方面的作用相抗衡
D. 可以利用含FGF1的药物来治疗I型糖尿病
【答案】C
【分析】一、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二、据图分析可知,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内,激活PPARG,PPARG激活FGF1,FGF1分泌出脂肪细胞后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FGFR1结合后,促进PDE4转化为p-PDE4,P-PDE4抑制脂肪分解,进而减少葡萄糖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食物消化后导致葡萄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作用于脂肪细胞表面的受体INSR,激活PDE3B,PDE3B抑制脂肪分解,进而减少葡萄糖的合成,P-PDE4和PDE3B都能抑制脂肪分解,在同一生理过程中起到加强的作用,因此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图中脂肪分解形成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细胞,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合成。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FGF1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FGFR1结合后,促进PDE4转化为p-PDE4,P-PDE4抑制脂肪分解,进而减少葡萄糖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能作用于脂肪细胞表面的受体INSR,激活PDE3B,PDE3B抑制脂肪分解,进而减少葡萄糖的合成,FGF1和胰岛素都发挥了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
B、据图可知,脂肪分解形成的游离脂肪酸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合成,因此过度肥胖的人血糖浓度可能较高,B正确;
C、P-PDE4和PDE3B都能抑制脂肪分解,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FGF1和胰岛素一样能抑制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推测其可用来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I型糖尿病),D正确。
故选C。
4. 呼吸道黏膜是抵御呼吸道病原体的重要防线,黏膜部位主要的抗原呈递途径如图所示。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上皮细胞,参与图中①途径。M细胞表面缺乏微绒毛和正常的黏液层,易与抗原接触,同时,M细胞具有较强的胞吞活性,且细胞内没有溶酶体,能将抗原完整转运给位于M细胞基底膜内陷形成的“口袋”中的树突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道黏膜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由M细胞能将抗原完整转运给树突状细胞可知,M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
C. 浆细胞分泌的IgA可以转运到呼吸道黏液层,进而发挥作用
D. 图示T细胞可能为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答案】B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人体的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M细胞缺乏溶酶体,不能加工处理抗原,而是将抗原完整直接转运给树突状细胞,仅具有转运功能,由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所以M细胞不是抗原呈递细胞,B错误;
C、据图可知,浆细胞分泌的IgA可以经上皮细胞转运到呼吸道粘液中发挥作用,C正确;
D、图示树突状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故T细胞可能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D正确。
故选B。
5. 如图是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若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a点对应的值,则背光侧的不可能为b点对应的值
B. 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可以表示生长素对根的作用
C.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点对应的值,则远地侧不可能为d点对应的值
D. 若植株上部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c点对应的值,则d点不可能表示同一枝条上顶芽的生长状况
【答案】B
【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使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的向光性也就是指植物会随着光的方向,从而变弯曲的能力,当植物的一侧受到阳光的时候,它就会弯曲生长。
【详解】A、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高,且背光侧生长更快,时间更短,若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a,则背光侧不可能为b(时间更长),A正确;
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敏感,生长素最适浓度更小,因此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不能表示对根的作用,B错误;
C、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集中分布在向近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浓度对根的生长来说起抑制作用,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的生长,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浓度小,不可能为d,C正确;
D、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运至侧芽导致侧芽生长慢,若植株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为c,则d点(浓度比c高)不可能代表同一枝条顶芽的生长状况,因为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侧芽,D正确。
故选B。
6. 在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下,植物的个别器官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慢-快-慢”的规律,我们把这三个阶段合起来叫作生长大周期。如图是蚕豆幼根根尖的生长曲线(实线)和生长速率变化曲线(虚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7-9天根尖生长明显减慢,若检测到此时根尖产生了一种抑制性激素,则可能是赤霉素
B. 2-4天根尖生长明显加快,是因为根尖细胞伸长加快,这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C. 1-2天根尖生长较慢,是因为根尖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阶段,细胞分裂素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
D. 该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来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A
【分析】一、从实线可以看出,蚕豆幼根根尖生长曲线的生长速率的确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从虚线可知蚕豆幼根根尖生长速率是先增大然后减小。
二、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2)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4)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5)脱落酸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7-9天时,根尖生长速率明显减慢,是因为根尖产生了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作用,A错误;
B、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2-4天时,根尖生长速率明显加快,长度增加明显,这是因为根尖细胞处于伸长阶段,这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B正确;
C、蚕豆幼根根尖的生长首先应该细胞分裂,然后其体积增大,最后细胞数量和体积趋于稳定。故1-2天根尖生长生长较慢,根尖细胞应该处于细胞分裂阶段,这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结果,C正确;
D、该过程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以及脱落酸等多种激素共同调控,各种激素之间的协调作用的实质就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而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A。
7.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否则计数结果可能偏小或偏大
B. 本实验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常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C.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
D. 营养条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A
【分析】一、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二、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三、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A、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
B、本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通过自身对照或者前后对照来对比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错误;
C、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滴入培养液后须待酵母菌培养液完全渗入计数室内再进行计数用,C错误;
D、营养条件和pH 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从而影响K值,D错误。
故选A。
8.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捕食行为会下行传递,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低营养级生物,称为营养级联。在甲、乙两个相邻的湖泊中,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食鱼动物。研究人员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若甲、乙两个湖泊存在明显的营养级联,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甲中浮游植物增加,乙中浮游植物减少
B. 甲中浮游植物不变,乙中浮游植物不变
C. 甲中浮游动物增加,乙中浮游动物不变
D. 甲中浮游动物增加,乙中浮游动物减少
【答案】A
【分析】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详解】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甲中食鱼动物减少,食浮游动物鱼类增多,会导致浮游动物减少,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增多;
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乙中食鱼动物增多,食浮游动物鱼类减少,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减少,A正确。
故选A。
9. 研究小组对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鱼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B.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包含5条食物链
C. 若鱼乙突然被大量捕捞,则短期内河虾数量会减少
D. 一只河虾捕食了一只水蚤,则水蚤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约10%被河虾同化
【答案】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表中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
【详解】AB、表中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其中鱼甲处于第三、四、五营养级,AB正确;
C、鱼乙以水蚤、河虾为食,鱼甲以鱼乙、河虾为食,若鱼乙突然被大量捕捞,则短期内鱼甲大量捕食河虾,河虾数量减少,C正确;
D、传递效率是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不是个体间同化能量的比值,D错误。
故选D。
10. 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和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减少
C. 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 该池塘生态系统由A、B、C、D共同构成
【答案】C
【分析】分析图1可知,A、B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A→D、A→C→D、B→D、B→C→D。分析图2可知,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为100%的肉食性动物;体长2.8cm的D种群,为50%的肉食和50%的植食动物;体长4.2cm和6.5cm的D种群,为25%的肉食和75%的植食动物。
【详解】A、由题图可知,D捕食C,C和D都捕食A、B,C和D存在捕食、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100%肉食性),则这些个体只捕食C,不捕食A、B(生产者),故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
C、求至少需要消耗某营养级生物多少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进行计算,个体体长均为6.5cm的D种群同化量增加1kJ(25%来自C,75%来自A和B)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25%÷20%÷20%+1×75%÷20%=10(kJ),C正确;
D、该池塘生态系统由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D错误。
故选C。
11. 生物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主要是植物)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主要是动物)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为不同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是成境关系的体现
B. 动物与植物之间只有营养关系
C. 捕食者食性广泛或单一对群落物种丰富度无影响
D. 群落是动植物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答案】A
【分析】群落是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详解】A、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即植物为不同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是成境关系的体现,A正确;
B、不同动物与植物之间不只有营养关系和助布关系,还有成境关系,如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即植物能使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B错误;
C、捕食者食性广泛或单一会影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若捕食者食性广泛则会助布多种植物,因而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C错误;
D、群落是某一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D错误。
故选A。
12. 2023年4月15日,《北京观鸟地图》正式对外发布,共推出北海公园、翠湖湿地公园、房山十渡等45处鸟类资源丰富的观鸟点。观鸟和拍鸟爱好者发现,伯劳(一种鸟类)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的顶枝上,等待捕食被其他鸟类活动时从浓密叶丛中惊飞出来的飞虫。若有雀鹰(多种鸟类的天敌)出现,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他鸟类躲藏,但当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即使无雀鹰出现,伯劳也会发出同样的鸣叫声。据此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伯劳与雀鹰、其他鸟类的种间关系分别是捕食、竞争
B. 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 伯劳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伯劳的鸣叫有利于提高飞虫到伯劳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伯劳与雀鹰、其它鸟类的种间关系分别是捕食、竞争关系,A正确;
B、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物理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
C、伯劳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鸣叫,能增加流入到伯劳体内的能量,无法增加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3. 海底冷泉及冷泉生态系统是现代海洋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海底冷泉是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种没有光照的极端环境,冷泉主要是以水、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的流体以喷涌或渗漏方式从海底溢出形成的,其温度与海水接近。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蠕虫、海胆等多种多样的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海胆是良好的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冷泉生态系统中无绿色植物,可推测其能量金字塔长期呈倒金字塔形
C. 冷泉中没有光透过,可能存在以化能自养生物为生产者的食物链
D. 蠕虫、海胆等生物作为消费者可加快冷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海胆是良好的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冷泉生态系统中无绿色植物,但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金字塔,因为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B错误;
C、冷泉中没有光透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能存在以化能自养生物为生产者的食物链,C正确;
D、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蠕虫、海胆等生物可作为消费者加速冷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
14. 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了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梅花鹿种群数量,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丛林里的梅花鹿能被精准定位。科研人员同时也会搜集动物粪便带回实验室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动物粪便可以获得梅花鹿的数量信息
B. 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减少对调查动物产生的惊扰和伤害
C. “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法不受光线、温度等条件影响
D. 若梅花鹿数量较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优点是调查的数量准确
【答案】C
【分析】一、红外热像仪是将红外热辐射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然后经过放大和视频处理,形成可供肉眼观察的视频图像。通俗来讲,就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变为可见的热像图,并且能反映出目标表面的温度分布状态。
二、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就可以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
【详解】A、粪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数量,因此通过收集的动物粪便,经过DNA分析可以获取梅花鹿的数量信息,A正确;
B、无人机代替人力进行调查,能降低调查人员深入山地林区进行实地踏查的安全风险;热成像仪的非接触特性,也会降低调查工作本身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因此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减少对调查动物产生的惊扰和伤害,B正确;
C、热成像技术通过动物与环境的温度差异发现动物个体,因此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调查法也受温度等条件制约,C错误;
D、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结果较准确,因此若梅花鹿数量较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优点是调查的数量准确,D正确。
故选C。
15. 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的记载。《论衡》中记载:“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於燥器,则虫不生。”《渭崖文集》中记载:“香山……东莞之境,皆产一虫,曰蟛蜞,能食谷之芽,大为农害。惟鸭能啖食焉。……亦以有鸭能啖蟛蜞,不能为农稻害也。”《蒲圻县乡土志》中记载:“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於燥器,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 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C.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
D. 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敌,均能“啖食焉”且不危害水稻
【答案】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於燥器,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光照、水分的制约,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防治蝗虫,严防害虫达到K/2,使害虫数量处于较低水平上,B错误;
C、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C正确;
D、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敌,均能“啖食焉”,但不一定“不为害农稻”,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内环境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GC)的含量均明显升高,正常人体中的GC能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当GC含量过高时,高浓度的GC与海马区的GC受体(GR)结合会使海马区受损,海马区受损不仅会导致认知障碍、情绪低落、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还会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活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要利用小鼠探究ACTH是否能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实验时要运用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B. 若要利用小鼠验证GC含量过高能损伤海马区,应使用GR抑制剂对小鼠进行预处理
C. 在健康人体内,海马区可能对HPA轴的活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 对抑郁症的治疗应包括避免应激刺激、设法使海马区的功能和HPA轴的活性恢复正常
【答案】BC
【分析】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详解】A、若要探究ACTH是否能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抑制,应选各项生理指标均健康且相同的若干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基础CRH分泌量;甲组小鼠手术但不切除肾上腺皮质,乙组小鼠手术切除肾上腺皮质(减法原理);在适宜时机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ACTH(加法原理),检测两组小鼠的CRH分泌量并进行比较,A正确;
B、若要验证GC含量高能损伤海马区,自变量为是否注射高浓度GC,因变量为海马区损伤程度。由题可知,GC损伤海马区要通过与GC受体的结合来实现,若使用GC受体抑制剂会影响GC与受体结合,阻断信号转导途径,则无法证明GC能损伤海马区,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海马区受损会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活性提高,故可推测在健康人体内海马区可能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C错误;
D、依据题干中抑郁症发病的原因及原理,治疗时应避免应激刺激,并设法使患者体内海马区的功能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活性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BC。
17. 如图表示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不断改变海水含盐量,三种蟹血浆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平均含盐量约为3.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蟹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会随着海水含盐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B. 在含盐量较低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C. 无法判断甲、乙、丙三种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D. 由图可知,三种蟹中乙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最差
【答案】C
【分析】分析曲线图: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浆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浆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浆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A、由图可知,蟹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会随着海水含盐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A正确;
B、由图可知,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浆浓度正常,乙的血浆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浆浓度正常,因此在含盐量较低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甲调节能力中等,因此可判断甲、乙、丙三种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C错误;
D、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D正确。
故选C。
18. 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如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蒲公英数量增加时瓢虫数量也会增加,这使得生长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的蚜虫种群数量减少。下列理解或说法错误的是( )
A. 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似然竞争,瓢虫和蚜虫为捕食者
B. 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此消彼长,则两种昆虫之间存在似然竞争关系
C. 似然竞争既可以发生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可发生在两种动物之间
D. 存在似然竞争关系的生物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答案】ABD
【分析】一、根据题意,似然竞争是指当一种捕食者可以捕食两种物种时,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个物种的捕食作用,这种现象称似然竞争。
二、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所以瓢虫没有捕食苜蓿,A错误;
B、如果两种昆虫没有共同的捕食者,则不存在似然竞争,B错误;
C、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例如生活在池塘中的植物和动物竞争氧气,动物和动物之间可以竞争空间和食物,如果他们被同一种动物捕食,就存在似然竞争,C正确;
D、产生似然竞争的生物至少涉及两种竞争者和一种捕食者,所以涉及3种生物,但它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可能不同,因此生态位不同,D错误。
故选ABD。
19. 蚜虫的粪便中有含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其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传递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行为信息
B. 蚂蚁吃“蜜露”的过程中,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 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CD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故选CD。
20.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 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C.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D. 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答案】ABD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
B、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B正确;
C、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
D、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1. 脑中一个形状像海马的区域是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重要脑区。海马突触中的NO是一种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NO在学习与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1)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相当于______,后两个阶段相当于_______。
(2)图中NO含量较低时,NO通过途径_____促进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进而促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NO,最终导致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
(3)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请结合图示作用机制分析NO含量增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的原因: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NO能够作为逆行信使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①. 短期记忆 ②. 长期记忆
(2)Ⅲ
(3)NO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使神经元出现供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4)突触前神经元有NO受体(或功能类似受体的物质);突触后神经元能产生NO;NO能从突触后神经元扩散到突触前神经元作用于NO受体(或功能类似受体的物质)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这两个阶段是短期记忆过程;后两个阶段是第二记忆和第三记忆,这是长期记忆过程。
【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分析,NO通过途径Ⅲ刺激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途径Ⅱ刺激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途径Ⅰ刺激突触抑制线粒体和细胞核发挥功能,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则影响能量的产生进而影响递质的释放。综合分析,图中NO含量较低时,NO通过途径Ⅲ促进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进而促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NO,最终导致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
【小问3详解】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其原因为:NO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使神经元出现供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小问4详解】NO能够作为逆行信使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突触前神经元有NO受体(或功能类似受体的物质);突触后神经元能产生NO。
22. 某研究小组以某种哺乳动物(动物甲)为对象研究水盐平衡调节,发现动物甲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尿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主动饮水行为;而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明显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
(2)动物甲大量失水后,其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会______,该信息被机体内的某种感受器感受后,动物甲便会产生一种感觉即________,进而主动饮水。
(3)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甲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动物甲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变化,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______的量减少,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1)下丘脑
(2)①. 增加 ②. 渴觉
(3)①. 抗利尿激素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
【分析】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大量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小问1详解】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小问2详解】动物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量不变,水减少,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会升高,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相关的神经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
【小问3详解】动物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变化,传至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
23. 刺激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两种互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踩油门”--使用免疫刺激药物(如某些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目前已经有包括PD-1抗体、PD-L1抗体在内的使用“关刹车”策略的药物上市。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_______、辅助性T细胞等的参与。
(2)科学家采用“关刹车”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阻断机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机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
(3)“踩油门”策略建立在细胞毒性T细胞能正常杀伤肿瘤细胞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研究“踩油门”策略时,以若干4T1乳腺癌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并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在第5天时分别向体内的肿瘤注射IL-12(细胞因子)、明矾、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时分别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检测肿瘤大小。已知三组形成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答案】(1)靶细胞
(2)①. PD-1抗体/PD-L1抗体 ②. 自身免疫病
(3)①. 探究明矾、细胞因子ⅠL-12在激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②. 将明矾颗粒与细胞因子ⅠL-12相结合再直接递送到肿瘤组织中,ⅠL-12+明矾颗粒会激活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的效果最好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小问1详解】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与其结合及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协助,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小问2详解】利用PD-1抗体/PD-L1抗体阻断机体内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的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使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机体出现正常细胞受损属于自身免疫病。
【小问3详解】在第5天时分别注射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IL-12、明矾,因此实验是探究明矾、细胞因子ⅠL-12在激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图示曲线可知,曲线“明矾+PD-1+ⅠL-12”曲线最低,肿瘤最小,因此,将明矾颗粒与细胞因子ⅠL-12相结合再直接递送到肿瘤组织中,ⅠL-12+明矾颗粒会激活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的效果最好。
24. 根的负向光性是植物的向性运动之一,是指植物根在高光强或其他不良条件下发生的一种背向光源弯曲生长的适应性反应(如图)。研究者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向光性实际上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光敏色素作为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其主要吸收_______光,在_______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2)研究根负向光性的机制,研究者将水稻根悬置于营养液气雾中,设置了如下实验。第1组:单侧光照,在根的一侧贴空白琼脂,实验结果为根负向光性生长。第2组:黑暗,在根的一侧贴空白琼脂。第3组:黑暗,在根的一侧贴含有5mg/LIAA的琼脂。
①研究者作出假设:单侧光照射引起根尖两侧IAA含量出现差异是导致根负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②若假设正确,请预测第2组、第3组的实验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请从信息分子的角度对根负向光性产生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光受体接受单侧光刺激,经过系列信号传导,使根尖_______,导致根负向光性生长。
【答案】(1)①. 红光和远红光 ②. 分生组织
(2)①. 垂直生长 ②. 向含有IAA的琼脂块方向生长 ③. 背光侧IAA浓度高、向光侧IAA浓度低,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速度慢
【分析】生长素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疏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
【小问1详解】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敏色素可分布在植物各处,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小问2详解】第2组在黑暗环境中,在根的一侧贴空白琼脂,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第2组垂直生长;第3组在根的一侧贴含有5mg•L-1 IAA的琼脂, IAA对根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故第3组向含有IAA的琼脂块方向生长;由此可知,根负向光性产生的机制:光受体接受单侧光刺激,经过系列信号传导,背光侧IAA浓度高、向光侧IAA浓度低,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速度慢,导致根负向光性生长。
25. 太湖是我国大型浅水湖泊,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单位:kJ·m-2·a-1)。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太湖中有些浮游动物既可以作为消费者,又可以作为______。
(2)统计芦苇等挺水植物所含总能量时,可在采样点选取样方后,将其中的植物______(填“连根拔出”或“收割地上部分”)后进行称重,计算得出总能量。
(3)在无外力干扰时,当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与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的比值逐渐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时,表明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已演替至成熟稳定的状态。
(4)小型鱼虾类所含能量中只有约1.2%传递给食鱼性鱼类,分析小型鱼虾类中的能量除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和留存在有机碎屑中外,还可以通过人类的______活动流向人类,而如果人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容易导致太湖中鱼类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______的稳定性下降。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1)分解者
(2)连根拔出
(3)等于
(4)①. 捕捞 ②. 抵抗力
【分析】分析题图:太湖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种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物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还有一种通过生物间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当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呼吸散失的比值逐渐等于1时,表明生态系统逐渐演变到成熟阶段。
【小问1详解】浮游动物既可以植物为食,又可分解有机碎屑,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
【小问2详解】统计芦苇等挺水植物的总能量时,可在采样点随机选取样方后,将其中的植物连根拔出后进行称重,再计算得出总能量。
【小问3详解】当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呼吸散失的比值逐渐等于1时,表明生态系统逐渐演变到成熟阶段。
【小问4详解】看图可知:小型鱼虾中的能量除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呼吸散失和流向有机碎屑外,其流向还包括人类的捕捞活动。如果这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容易导致太湖中的鱼类以低龄群体为主,物种多样性较低,从而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