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答卷前,考生须用0,非选择题须用0, 甲圈层, 2, 马家山的“鱼瘤”约形成于, 图中的马家山“鱼瘤”多见于, 甲地最可能发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卷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贴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4.非选择题须用0.5mm黑色水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须加黑、加粗。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08日16:56,太阳活动区AR3912爆发了一个X2.2级大耀斑,并于17:09结束,之后几天,该活动区连续爆发类似高级别耀斑。下图为“ASO-S监测的太阳活动区AR3912位置和GOES卫星监测的X2.2级耀斑爆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现象发生在太阳(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内部
    2. 2024年12月8日17:00前后,太阳AR3912区域较周边( )
    A. 亮 B. 暗 C. 黑 D. 红
    3. 在天气稳定的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想再次观测到类似图示现象,至少需要经过( )
    A. 6h B. 12h C. 18h D. 24h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图示为耀斑爆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2024年12月8日17:00前后太阳活动区AR3912爆发了一个X2.2级大耀斑,耀斑爆发是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出现的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要在同一地点想再次观测到类似图示现象,地球要自转一周,也即一个太阳日,24小时才能再次看到同样的景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与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地球不仅有岩石圈和大气圈,还有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表示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
    A. 甲、乙、丙 B. Ⅰ、Ⅱ、Ⅲ C. 甲、Ⅱ、Ⅲ D. Ⅰ、乙、丙
    5. 图中,软流层最可能位于( )
    A.甲 B. 乙 C. 丙 D. 丁
    6. 甲圈层( )
    A. 大陆厚大洋薄 B. 不连续 C. 平原厚山地薄 D. 外壳软
    【答案】4. B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Ⅰ圈层为大气圈,Ⅱ圈层为生物圈,Ⅲ圈层为水圈,三者共同构成地球外部圈层,B正确,甲是地壳,乙是上地幔的顶部,丙为软流层,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乙组成岩石圈,即乙为上地幔的顶部,丙位于上地幔顶部的下面,为软流层所在的位置,C正确,甲是地壳,乙是上地幔的顶部,丁为上地幔的下部,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地壳,大陆的厚度大于海洋,A正确;具有连续性,B错误;平原一般比山地薄,C错误;地壳外壳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比较坚硬,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相对较软,D错误,故选A。
    约2.5亿年前的早三叠世,全球环境发生变化,海水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世界许多海相地层中发现大量该时期的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结核鱼化石,俗称“鱼瘤”)。下图为“我国安徽巢湖马家山‘鱼瘤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2.5亿年前,马家山的环境最接近( )
    A. 富氧的河流侵蚀 B. 富氧的海洋侵蚀
    C. 缺氧的河流沉积 D. 缺氧的海洋沉积
    8. 马家山的“鱼瘤”约形成于( )
    A. 斯帕斯亚期末 B. 新生代末 C. 斯密斯亚期末 D. 中生代末
    9. 图中的马家山“鱼瘤”多见于( )
    A. 钙质泥岩、厚层泥灰岩 B. 泥灰岩、薄层钙质泥灰岩
    C. 钙质泥岩、瘤状泥灰岩 D. 泥灰岩、厚层泥灰岩
    【答案】7. D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我国安徽巢湖马家山‘鱼瘤层’分布示意图”可知,马家山2.5亿年前地层主要是泥灰岩为主,‌泥灰岩的形成环境温暖的浅海地区,再由材料“约2.5亿年前的早三叠世,全球环境发生变化,海水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世界许多海相地层中发现大量该时期的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可知,马家山的环境最接近缺氧的海洋沉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图可知,马家山的结核鱼化石分布区所对应的地层为斯密斯亚期末,故推测其形成时间约为密斯亚期末,C正确,A错误;早三叠纪是中生代的早期,据此排除BD。故选C。
    【9题详解】
    由图可知,马家山“鱼瘤”多见于钙质泥岩、厚层泥灰岩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貌图”,该区域发育了一系列地势自西向东和缓倾斜的地貌。古代先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地最可能发育( )
    A. 峡谷 B. 冲积扇 C. 牛轭湖 D. 三角洲
    11. 相对于甲地貌,乙地貌一般分布在( )
    A.山顶 B. 河流出山口 C. 河流中游 D. 河流入海口
    12. 图中,乙地貌沉积物从A到B( )
    A. 逐渐变细 B. 逐渐变粗 C. 先变细再变粗 D. 先变粗再变细
    【答案】10. D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D正确;峡谷一般位于河流上游,A错误;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B错误;牛轭湖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区,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乙位于河流出山口,为冲积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颗粒大的泥沙先沉积,颗粒小的泥沙后沉积,所以由A地到B地,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弹道导弹飞行弹道可分主动和被动段。根据受力的不同,被动段又可分为自由飞行和再入飞行段。弹道导弹中段拦截又称中段反导,指对飞行中段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摧毁。下图为“反导拦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弹道导弹发射后,在主动段依次经历( )
    A.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B. 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
    C.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4. 图中,拦截弹成功拦截导弹的地点发生在( )
    A. 对流层顶部 B. 平流层底部 C. 大气层外部 D. 高层大气底部
    15. 图中所示反导拦截为被动段拦截,相比于被动段拦截,主动段拦截( )
    A. 摩擦力更小 B. 摩擦力更大 C. 受力情况简单 D. 干扰因素较少
    【答案】13. D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主动段位于大气上界的下面,故其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拦截弹成功拦截导弹的地点发生大气上界之上,即位于大气层的外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图中所示反导拦截为被动段拦截,拦截点位于大气上界之上,摩擦力小于大气层内,主动段拦截摩擦力更大,B正确;A错误;大气层内受力更复杂,干扰因素更多,如风力,能见度等,CD错误,故选B。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植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下图为“我国某地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植被覆盖率高的河流为(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7. 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增加流量 B. 减少流量 C. 加快洪峰生成 D. 削洪峰补枯水
    18. 从水循环角度看,植被( )
    A. 减少蒸腾 B. 减少降水 C. 增加下渗 D. 增加地表径流
    【答案】16. B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由于植被有涵养水源,增加下渗的作用,对河流有调蓄作用,故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洪峰相对较小,月流量变化较小,由图可知,②河流的洪峰值小,④月均流量变化小,推知其流域植被覆盖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于植被有涵养水源,增加下渗的作用,对河流有调蓄作用,起到削洪峰补枯水作用,D正确;植被不能增加或减少流量,只是调蓄作用,AB错误;植被会延迟洪峰生成,D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从水循环角度看,植被可以截留雨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C正确,D错误;植被增加会增加蒸腾量,对降水量影响不大,AB错误。故选C。
    土壤有机碳占土壤有机质的60%到80%。我国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水青冈天然林是该自然保护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下图为“水青冈林地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采样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水青冈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 )
    A. 先正相关后负相关 B. 先负相关后正相关 C. 正相关 D. 负相关
    20. 水青冈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 )
    A. 0-20cm B. 20-40cm C. 40-60cm D. 60-80cm
    21. 水青冈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同区域人工林地,主要是因为水青冈林地( )
    A. 广泛使用化肥 B. 人为干扰极少 C. 降水量更丰富 D. 林下温度更高
    【答案】19. C 20. A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在不同土壤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的土层有机碳密度就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的土层有机碳密度就低,推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0-20cm的土层占了34%左右,20-40cm占20%左右,40-60cm占17%左右,60-80cm占12%左右,因此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20厘米的土层,占了接近3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人工林地化肥的使用比天然林更多,A错误;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林的人为干扰极少,保持了较为完整的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保存,B正确;降水量更多导致水土流失或淋溶作用增强,反而可能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C错误;林下温度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碳分解速率有一定影响。温度高会加速微生物分解作用,从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D错误。故选B。
    台风“贝碧嘉”于2024年9月16日7时30分在我国上海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下图为“台风‘贝碧嘉’36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示时期,台风“贝碧嘉”变化的趋势为( )
    A. 风速增大,级别降低 B. 风速减小,级别降低
    C. 风速增大,级别提升 D. 风速减小,级别提升
    23. 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个人危险的做法有( )
    A. 驾车追寻台风路径 B. 及时关注台风预警
    C. 远离危旧房屋 D. 减少户外活动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台风登录后,由14级降为7级,级别降低,风速由42m/秒,降为15m/秒,风速减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应及时关注台风预警,远离危旧房屋,减少户外活动,BCD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驾车追寻台风路危险性高,A做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最强区域集中在沙坪坝区,据气象站观测,该区的山谷风能有效发挥通风廊道,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图1为“重庆沙坪坝区主要气象站位置图”。
    材料二 在背景风较弱、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山谷风和城市风是城市最基本的通风方式,主导着城市热量和污染物的消散。图2为“山地城市的通风模式示意图”。
    (1)图1中,甲气象站位于___________(填地形部位),乙气象站海拔约___________米。白天,甲气象站实测气温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乙气象站上空同海拔气温。
    (2)据气象观测,在背景风较弱条件下,甲、乙之间存在明显的山谷风现象,夜晚,风由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选填“山顶”或“山谷”);与山谷风相比,城市风风向始终由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选填“郊区”或“市区”)。
    (3)据图2分析,静风条件下,山谷风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___________。
    (4)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重庆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
    【答案】(1)山顶 300(200到400之间) 大于
    (2)山顶 山谷 郊区 市区
    (3)白天时,山谷地区以谷风为主,将城市内部的热量带到郊区,减少热量累积;夜晚时,山谷地区以山风为主,山地冷空气顺坡而下,将冷空气带到城市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湿地面积;节能排放,减少人为热的排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处等高线闭合,为山顶或者盆地地区,但是甲为气象站,需要建设在较为通风的地方,因此该地为山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处气象站海拔高度范围为200~400米之间,任答在此海拔高度区间均可。白天时,山顶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强,升温作用较快,而山谷地区升温较慢,因此甲气象站实测气温大于乙气象站上空同海拔气温。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背景风较弱条件下,甲、乙之间存在明显的山谷风现象,夜晚,山坡降温较快,冷空气顺坡而下,风由山顶吹向山谷。城市地区废热较多,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形成的城市风始终由郊区吹向市区。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城市位于山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地区废热较多,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形成的城市风始终由郊区吹向市区。白天时,山坡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强,升温作用较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谷地地区升温较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此时将位于谷地城市内部的热量带出,减少城市内部热量累积;夜晚时,坡降温较快,冷空气顺坡而下,风由山顶吹向山谷,此时山风温度较低,将冷空气带到城市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如在城市加大绿化,植树种草,增加城市人工湖泊、池塘等湿地面积,减缓城市升温速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减少人为废热的排放,从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茎柔鱼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营养价值较高,是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图1为“2018~2021年9~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CPUE日平均分布示意图”,CPUE表示渔场资源丰度,数值越大,渔业资源越丰富。
    材料二 研究发现,茎柔鱼资源丰度主要受到海表温度、海表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图2为“秘鲁外海9月份海表温度(左)与海表盐度(右)月平均值空间分布图”。
    (1)图示海域位于___________洋,___________洲西岸。
    (2)用实线箭头在图2左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海域一支常年存在的著名洋流,判断该洋流属于___________(选填“寒”或“暖”)流。
    (3)根据图2,描述图示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4)分析图示海域茎柔鱼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
    【答案】(1)太平 南美
    (2)寒

    (3)由近岸向外海盐度逐渐增大 近岸受寒流影响,蒸发弱,盐度低,外海水温高,蒸发强,盐度高。
    (4)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且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适宜;盛行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该海域位于秘鲁的西海岸,为太平洋,南美洲的西海岸。
    【小问2详解】
    根据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可知,洋流的流向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如图所示。根据流向可知,该洋流比它流过的洋面水温要低(或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为寒流。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该海域的盐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大,原因:近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蒸发弱,盐度小,外海水温高,蒸发强,盐度大。
    【小问4详解】
    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但受秘鲁寒流降温的影响,水温不高,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秘鲁沿海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使表层水远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上升流的,底层海水上泛时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所以秘鲁沿海形成了水温适宜,食物丰富的海区,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祁连圆柏林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800~3800m的山地阳坡、半阳坡山地,属于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总体分布趋势从西北向东南海拔逐渐升高。图1为“祁连圆柏林分布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环境的变化,祁连圆柏林表现出明显的外貌差异。一般在水热条件适当,坡度相对平缓,人为扰动较少的区域发育较好,呈明显的乔木林特征。与之对应,环境较为严酷的区域,如陡峭山坡、多风或人为扰动较严重的区域,多表现为矮小化生长。图2为“祁连圆柏林垂直分层结构示意图图”。
    (1)祁连圆柏林集中分布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0℃,年平均降水量自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选填“西北”或“东南”)递减,属于___________(选填“半湿润区”或“半干旱区”)。
    (2)根据图2,从树冠、叶片的角度描述乔木状圆柏的特征___________。
    (3)分别从不同海拔高度,分析灌丛状圆柏比乔木状圆柏矮小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1)小于 东南 西北 半干旱
    (2)树冠高大呈尖塔形,叶片面积较小。
    (3)海拔3000米至3200米地区光照条件好,降水量较大,土壤较为肥沃,圆柏高大的树冠。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风力强劲、土壤浅薄且贫瘠,气温较低,水热条件不足,圆柏较矮小;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降水量较少,且人为活动较多,圆柏矮化生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中1月0°C等温线的位置判断出祁连圆柏林集中分布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C。根据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推出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该区域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因此该区域属于半干旱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可以看出乔木状圆柏的树冠比较高大,且呈尖塔形,叶片面积比较小。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水热条件恰当、坡度较缓、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发育较好,反之多表现为矮小化生长。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风力强劲、土壤浅薄且贫瘠,缺乏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支持高大乔木的生长;气温较低,灌丛状圆柏通过减小树冠减少热量散失。海拔3000米至3200米地区光照条件好,降水量较大,土壤较为肥沃,为乔木状圆柏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形成高大的树冠。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降水量低于400mm,降水量较少,且人为活动较多,圆柏矮化生长。

    相关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当日可能是农历, 一周后,观察到的月相接近, 该太阳活动发生在,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即纵坐标“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期初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期初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9, 溃坝堆积体总体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