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生物小组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生物组织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理。该小组以等量的肝匀浆、自来水和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实验材料,向三组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后,测定溶液pH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后,调节pH的缓冲物质有所不同
B. 向各种溶液中一次性加入足量的酸或碱来确定其调节pH的能力
C. 在一定的范围内,三组溶液中,自来水的pH变化可能最小
D. 即使加入的酸或碱过多,肝匀浆的pH依然能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在肝匀浆中,存在能调节酸碱度的缓冲对,如加入的酸可与NaHCO3反应加入的碱可与H2CO3反应,A正确;
B、向一种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滴数的酸或碱,不同溶液中加入的酸或碱应等量,并测定各实验材料的pH,以确定其调节pH的能力,B错误;
B、由于肝匀浆、磷酸盐缓冲液都含缓冲物质,在一定范围内,这两组的pH的变化都较小,而自来水组的pH变化最大,C错误;
C、缓冲物质调节pH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入的酸或碱过多,肝匀浆的pH就不能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2. 下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 血浆中钙含量偏低,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尿量明显增多
D. 血浆中球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免疫力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血浆中钙含量偏低,表现为肌肉抽搐,A错误;
B、该患者血浆中蛋白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由Na+和Cl-决定,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但Na+和Cl-含量正常,不能得出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的结论,C错误;
D、球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体内抗体量正常,无法得出患者免疫力降低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3. 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C.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称为自主神经
D. 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B正确;
C、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错误。
故选B。
【点睛】
4.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体积分数为1%的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蛙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B. 实验二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 实验三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
D. 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详解】A、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A正确;
B、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
C、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
D、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D错误。
故选D。
5. 下图甲是反射弧和脊髓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丙代表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图甲中,给予②处一个适宜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偏转
B. 在图甲中,③处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C. 在图乙中,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导致了b处膜电位的形成
D. 在图丙中,若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A点膜内与D点膜外,可测得静息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分析图甲,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分析图乙,a、c处为未兴奋部位,b处为兴奋部位。图丙代表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处放置电极。
【详解】A、在图甲中,②是传出神经,给予②处一个适宜刺激,②处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可以传向①,也能向左传到胞体处,但是在③处只能单向传递,不能由传出神经传给神经中枢,更不会传到④传入神经处,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电信号的传导速度比化学信号传递速度快,③是突触,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B正确;
C、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b处为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运输,因此运输方式协助扩散,C正确;
D、在图丙中,当一个位置为兴奋状态(外负内正),另一点为未兴奋状态(外正内负)时,若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A点膜内与D点膜外,可测得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A。
6. 下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 神经元c兴奋后会释放脑啡肽,进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 乙酰胆碱能使b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脑啡肽不能引起a的膜电位改变
D. a上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由图可知,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由a传向b,所以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元b,A正确;
B、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抑制a,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B正确;
C、a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c分泌的脑啡肽起抑制作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但仍然是外正内负,C错误;
D、受体具有特异性,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 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
C.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D.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下部,可引起下肢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也可以经过小脑或脑干传给低级中枢。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正确;
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B正确;
C、由图可知,大脑可以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也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
D、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D错误。
故选D。
【点睛】
8. 科学家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狗随机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腺导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腺制备粗提取液。随后将粗提取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有体液调节
B. 胰岛素不是由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
C. 乙组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腺,可以防止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胰蛋白酶破坏胰岛素
D.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都很低,但作用效果极其显著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都是多肽类激素,使用时不能口服,只能注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等方式来降低血糖;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
【详解】A、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A错误;
BC、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腺腺泡细胞产生胰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故可以水解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胰岛素,因此乙组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腺,可以防止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胰蛋白酶破坏胰岛素,B正确,C正确;
D、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虽然很低,但作用效果极其显著,D正确。
故选A。
9.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大量饮水后,激素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通过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点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调节体温;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 某同学为了探究一种未知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1、2、3、4四个小组,并且做如下处理:给1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2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4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3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可恢复
B. 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则3组小鼠比4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
C. 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则1组小鼠比2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
D.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1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1、2组是一对对照试验,实验方法是注射法;3、4组是另一组对照试验,实验方法是饲喂法。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饲喂会被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3组小鼠不会出现休克,A错误;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3组小鼠比4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B正确;同理,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则1组小鼠比2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C正确;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因此1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识记两种激素过多或者过少引起的症状,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11. 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若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
B.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30℃时皮肤可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加快热量散失
C. 0℃条件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0°C时的a1=b1,30°C时的a2=b2;与30°C环境相比,人处于0°C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又因为人体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所以a1=b1 >a2=b2。
【详解】A、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正确;
B、人体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在气温高时,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升高,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B正确;
C、人处于0°C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a1>a2,而体温保持恒定时a1=b1、a2=b2, 故b1>b2, C错误;
D、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产生的相应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体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热,显然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相关神经的调节是分不开的,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
B.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C. 当血钠含量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D. Na+的浓度对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正常。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也就减少了对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详解】A、调节水平衡的抗利尿激素和调节盐平衡的醛固酮都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的,因此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调节主要通过肾来完成,A正确;
B、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共同完成的,B正确;
C、大量丢失水分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以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当血钠含量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C错误;
D、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对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物质X是甲状腺激素,则该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
B. 若激素Y是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胰腺细胞
C. 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垂体细胞
D. 若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物质X可能是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物质X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使其分泌激素Y。
【详解】A、若物质X是甲状腺激素,因为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故该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激素Y为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若激素Y是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小肠黏膜细胞,B错误;
C、垂体可分泌生长因素,因此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垂体细胞,C正确;
D、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因此若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物质X可能是神经递质,激素Y可能是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B。
14. 动物在被运输的过程中,体内皮质醇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动物体内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质醇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等靶细胞
B. 皮质醇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C.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增强,完成此过程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形成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详解】A、皮质醇随体液全身流动,不是定向运输的,A错误;
B、皮质醇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激素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运输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增强,下丘脑中兼具内分泌功能的细胞是效应器,因此完成此过程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形成了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就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 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D. 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扁桃体、胸腺、脾和淋巴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B正确;
C、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C正确;
D、利于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D正确。
故选A。
16. 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1) 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 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 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依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a为辅助性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某小组利用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进行下列实验:将新鲜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提取物,乙不患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兔感染狂犬病毒后,脊髓细胞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均含有狂犬病毒
B. 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病毒不再致病,失去了作为抗原的特性
C. 甲组家兔接受注射后,体内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乙组家兔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产生抗体的速率比第一次注射后要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中含有狂犬病毒,因此注射到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说明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提取物,乙不患病,说明乙体内存在抗体和记忆细胞,同时也说明了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没有失去抗原的特性。
【详解】A、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兔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毒通过体液进入细胞,因此脊髓中的细胞内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毒,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将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一段时间后,再次注射新鲜提取物,乙并未患病,可知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具有病毒的抗原特性,引发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甲接受注射的是新鲜的提取物,里面可能含有狂犬病毒,狂犬病毒进入体内可引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
D、乙接受第二次注射相对于二次免疫,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得到浆细胞,故体内抗体产生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D正确。
故选B。
18. 某媒体报道,“据专家推测,今年冬天北京不会有大规模流感爆发,因为没有发现流感病毒发生大的变异”。下列关于流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感病毒极易突变,表现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改变
B. 接种疫苗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预防流感的措施
C. 刚得了感冒又痊愈的人不会再患流感
D. 在报道的这个推理中,缺少了一些关键环节,因而不严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根据核酸类型,可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2、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附着。在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A、流感病毒极易突变,表现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改变,A正确;
B、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流感病毒起到免疫作用,B正确;
C、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不止一种,且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因此,刚刚得了感冒又痊愈的人可能再患流感,C错误;
D、如果流感病毒没有发生大的变异,当这些流感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机体会通过更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流感病毒造成流感症状之前将其清除,因此不会有大规模流感暴发,D正确。
故选C。
【点睛】
19.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的分布相同
B. 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相同
C. 治疗该病的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来缓解过敏症状
D. 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往往被某些致敏细胞吸附,而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A错误;
B、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类物质,B正确;
C、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故治疗该病的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来缓解过敏症状,C正确;
D、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故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D正确。
故选A。
【点睛】
20. 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往往依靠细胞膜表面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其对该细胞的“杀伤”。下列关于细胞变化情况与它可能造成的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细胞变化情况
生理或病理过程
A
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出现PD-L1
引发细胞免疫
B
癌细胞膜表面的PD-L1增加
生成恶性肿瘤
C
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
降低免疫排斥
D
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
导致自身免疫病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出现PD-L1,会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会引发细胞免疫,A错误;
B、癌细胞膜表面的PD-L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生成恶性肿瘤,B正确;
C、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所以降低免疫排斥,C正确;
D、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T细胞活性抑制效果下降,机体免疫增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环境。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pH将略有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填至少两种物质名称)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答案】(1) ①.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②.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2) ①. 降低 ②.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3)神经-体液-免疫
(4) ①. 各种酶的催化需要事宜的温度 ②. 含氧量和血糖浓度
【解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小问1详解】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是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小问2详解】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氧气不足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血液中的pH将略有降低。
【小问3详解】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 要调节机制。
【小问4详解】
对于人体来说,体温终接近37℃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液中含氧量和血糖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节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临床症状有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和学习能力下降等。该病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而破坏神经细胞所致。
(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出失语、失认等病理特征,这说明Aβ的聚集损伤了_________中的细胞。(填“大脑皮层”或“下丘脑”或“脑干”)
(2)研究发现,雌激素能促进Aβ的前体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从而减缓AD症状。这体现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填“体液调节”或“神经一体液调节”)。
(3)阿尔茨海默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阻碍兴奋的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的______处时,刺激a处产生的兴奋不会引起d处膜电位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刺激图中e处,产生的兴奋不会引起a处膜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乙酰胆碱在学习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科学家用特定低频磁刺激来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ACh-TMS),研究其改善AD的效果。现将大鼠均分为3组,第一组注射Aβ使大鼠患AD;第二组注射Aβ使大鼠患AD后,再做ACh-TMS处理;第三组不做处理。对三组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找到隐藏在水中的平台),通过完成时间判断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强弱。另测定大鼠脑组织内相关指标,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指标
组别
乙酰胆碱(μg/mg)
乙酰胆碱酯酶(U/mg)
乙酰胆碱转移酶(U/g)
一
51.1
1.3
24.8
二
57.2
1.1
33.0
三
67.7
1.5
39.1
注:乙酰胆碱转移酶催化乙酰胆碱合成;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水解;表格中μg/mg、U/mg、U/g等单位可反映相应物质的含量。
①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三组大鼠游泳速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推测,ACh-TMS改善AD症状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
③根据以上研究,试提出一种治疗AD的思路:_____________。
【答案】(1)大脑皮层
(2)体液调节 (3) ①. b ②.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 ①. 排除游泳速度对实验结果影响 ②. 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 ③. 提高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数量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
【小问1详解】
由于认知障碍出现的失语、失认或失行等病理特征都与大脑皮层中的言语区有关,说明Aβ的聚集损伤了大脑皮层中的细胞。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雌激素能促进Aβ的前体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从而减缓老年性痴呆症状,这属于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
【小问3详解】
图中的a刺激产生的兴奋,可通过b传导到d,再经过c传导到b,只有b处神经纤维缠结才导致刺激产生的兴奋无法传导到d,不会引起d处电位的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产生的兴奋传递不到a点。
【小问4详解】
①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3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原因是排除游泳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结合表格数据可推测Ach-TMS可能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
③根据以上研究可知,通过提高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数量来达到治疗AD的目的。
【点睛】本题以神经调节为载体,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23. 剧烈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需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出现应激性调节。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部分调节
信号分子
乳酸
抗利尿激素
胰岛素、神经递质和①_______。
神经递质及②_________。
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
靶细胞(或作用物质)
缓冲物质③_______。
④_________细胞
胰岛A细胞
甲状腺细胞
肾上腺皮质细胞
调节结果或意义
维持pH稳定
维持渗透压稳定
促进⑤_______,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增加⑥_______的分泌量,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⑦_______。
【答案】 ①. 血糖 ②. 促甲状腺激素 ③. 碳酸氢钠 ④. 肾小管、集合管 ⑤. 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 ⑥. 醛固酮 ⑦.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详解】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糖调节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信号分子是胰岛素、神经递质和血糖。
②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所以甲状腺细胞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和促甲状腺激素。
③乳酸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维持pH稳定。
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⑤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促进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⑥肾上腺皮质细胞产生醛固酮,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⑦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点睛】本题以运动为素材,考查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掌握水平衡和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4. 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病原体等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起体液中多种炎症因子迅速大量产生,造成对机体自身损害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2)对于被甲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专家提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形下,康复者血浆是重要的治疗资源。使用康复者血浆能达到治疗目的,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IgM和IgG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被感染的指标。对某病毒感染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密切接触者
IgM
IgG
甲
-
-
乙
+
+
丙
-
+
丁
+
-
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
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理由是_____________。
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5)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
【答案】(1)属于 (2)血浆中含有该病毒的抗体
(3)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4) ①. 三人均已产生相应抗体 ②. 丙 ③. 可能感染时间较短,机体没有产生相应抗体
(5)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器官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联系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具体表现:
(1)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
(2)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小问1详解】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属于反馈调书,最终引起发热、水肿,甚至多器官衰蝎。
【小问2详解】
对于被甲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专家提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形下,经病毒灭活等处理后的康复者康复期血浆是重要的治疗资源。由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该病毒的抗体,所以使用康复者血浆能达到治疗目的。
【小问3详解】
由于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所以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
【小问4详解】
由图中可知:乙、丙和丁三人都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因此判断这三人已被感染。丙体内已无lgM抗体,但仍有lgG抗体,说明丙感染时间较早,此时lgM抗体已经没有了。无法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图中显示甲未产生抗体,有可能感染时间过短,还未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小问5详解】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系统异常的相关实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