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2/0-17393132897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2/0-17393132897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52/0-17393132898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上述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共48分。第1~16小题,每小题2分;第17~2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是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阴阳自和”的基础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阴阳自和”可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C. 健康的生活习惯可维持较好的“阴阳自和”状态
D. 感冒发高烧是内环境“阴阳失和”的一种表现
【答案】B
【分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由题意可知,“阴阳自和”是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基础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阴阳自和”可维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并非稳定不变,B错误;
C、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外界环境的波动,从而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即维持较好的“阴阳自和”状态,C正确;
D、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感冒发高烧说明内环境的温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内环境“阴阳失和”的一种表现,D正确。
故选B。
2. 适度紧张有助于考试发挥,但当机体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常会导致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但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B. 紧张时伴随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
C. 过度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加快
D. 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以及减少焦虑有利于考场发挥
【答案】C
【分析】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详解】A、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但受大脑的控制,故属于不完全自主神经,A正确;
B、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导致瞳孔括约肌放松,从而使瞳孔扩大。因而推测,紧张时伴随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B正确;
C、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变慢、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不良,导致食欲不振,C错误;
D、机体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时,常会导致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以及减少焦虑有利于考场发挥,D正确。
故选C。
3.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枝”(节选自白居易《紫藤》)所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是( )
A. 互利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
【答案】B
【分析】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起,因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因为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因为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
【详解】“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枝”,描述的现象是中间被缠绕的树,被紧紧缠束着慢慢枯死,显然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黑光诱捕法对趋光性昆虫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B.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样方法和目测估计法
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需将培养液滴满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
【答案】A
【分析】一、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二、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B错误;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5. 胆囊炎常引起右肩体表发生疼痛,而事实上右肩体表并无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相关机理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右肩体表与胆囊共用中间神经元,机体无法准确判断疼痛的来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皮肤、a、b、c和内脏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效应器是c的神经末梢和它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C. 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胆囊炎引起牵涉痛时,上图中神经元b、c兴奋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此,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顺序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a和c为传入神经,b为传往大脑的神经,因此图中皮肤、a、b、c和内脏不能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结构c为传入神经,而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B错误;
C、牵涉痛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一种感觉,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无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胆囊炎常引起右肩体表发生疼痛,而事实上右肩体表并无损伤,由于右肩体表与胆囊共用中间神经元,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因此胆囊炎引起牵涉痛时,神经元b、c兴奋,D正确。
故选D。
6.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表示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 a、b、c、d四个箭头方向都正确
C. 刺激②③任一部位均不会引起反射
D. 当②损伤,刺激④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B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结合图中神经节的部位可确定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由轴突传递到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递,c的方向是错误的,B错误;
C、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图中②③任一部位,都不能引起反射,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不能运动,但是能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B。
7. 潘展乐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百米自由泳中夺得冠军。在游泳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依赖神经系统对裁判、对手、水温等信息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参与的传出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B. 运动员听到指令迅速入水,需要大脑皮层的W区参与
C. 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速度,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低级中枢
D. 运动员熟练划水动作,可能与大脑皮层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一个应答反应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称为反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在游泳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依赖神经系统对裁判、对手、水温等信息进行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该过程参与的传出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A正确;
B、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运动员听到指令迅速入水,需要大脑皮层的H区参与,B错误;
C、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速度,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低级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C正确;
D、运动员熟练的划水动作属于长时记忆的形成,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8. 梧桐山被称为“深圳第一高峰”,是天然的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物种资源非常丰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梧桐山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范畴
B. 梧桐山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 梧桐山群落属于森林群落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
D. 梧桐山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答案】A
【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地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研究梧桐山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A错误;
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梧桐山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梧桐山群落属于森林群落类型,群落结构复杂,因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因而表现为相对稳定,C正确;
D、梧桐山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是群落季节性的体现,D正确。
故选A。
9. 温室大棚种植番茄时,需要控制大棚中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等),或喷洒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之加快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B. 光照、温度、激素等都可作为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C. 植物激素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调节番茄的生长发育效果更稳定
D. 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C
【分析】一、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二、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着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因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A正确;
B、光照、温度、激素等都可作为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即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调控实现的,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可能是植物体内缺少分解这些物质的酶,以致于它们持续发挥作用,效果稳定,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则可能影响农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D正确。
故选C。
10. 某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部分结果如表所示,FT3表示血浆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T3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B. FT3发挥作用后没有失活
C. 该患者可能患甲亢
D. TSH减少是负反馈作用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等条件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FT3表示血浆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能够进入细胞内,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能量消耗等生理功能,因此FT3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A正确;
B、FT3在发挥作用后会被代谢失活,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以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B错误;
C、根据检测结果,FT3高于参考值上限,而TSH低于参考值下限,这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典型表现,C正确;
D、当FT3水平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垂体分泌TSH,导致TSH水平下降,D正确。
故选B。
11. 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病,也称为内淋巴积水。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发作期醛固酮增多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K+
C. 同等饮水条件下,发作期患者的尿量比正常人少
D. 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注意及时补充盐分
【答案】C
【分析】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详解】A、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因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
B、发作期醛固酮增多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同时促进K+的分泌,B错误;
C、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抗利尿激素水平高,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同等饮水条件下,患者尿量更少,C正确;
D、患者醛固酮含量更高,促进了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急性发作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降低钠盐的摄入,D错误。
故选C。
12. GM-CSF是一种细胞因子,会进一步激活炎症性单核细胞产生更大量的白细胞介素-6和其他炎症因子,从而形成炎症风暴,导致肺部和其他器官的严重损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
B. 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等信号分子的作用相同
C. 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分泌
D. 机体形成炎症风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对机体有利
【答案】A
【分析】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除了抗体,其他一些物质,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详解】A、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A正确;
B、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均可作为信号分子,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B错误;
C、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分泌,如溶菌酶,C错误;
D、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炎症风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会引起对自身正常器官的攻击,对机体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A。
13. 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针对病毒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清除,部分活动如图所示,1~5表示免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1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 细胞2表面分子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C. 细胞3形成细胞4、5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细胞4分泌的物质Y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1~5分别表示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详解】A、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和处理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病毒感染后,也会启动体液免疫,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其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息后,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会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成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正确;
C、细胞3 B细胞形成细胞4浆细胞、5记忆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细胞4分泌的物质Y是抗体,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清除病毒,而是通过与病毒结合,标记病毒,促进吞噬细胞的清除作用,从而间接清除病毒,D错误。
故选D。
14. 脱落酸(ABA)可维持种子休眠,参与调节种子的萌发。水稻、小麦等种子没有休眠期,收获时如遇雨水和高温就会在植株上萌发,这种现象称为胎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种子成熟前喷施外源ABA可推迟或减少种子胎萌
B. 高温和雨水天气使种子中ABA含量升高导致胎萌
C. 脱落酸与赤霉素通过协同方式共同调节种子的萌发
D. 抑制赤霉素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会促进种子胎萌
【答案】A
【分析】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详解】A、脱落酸(ABA)可以维持种子的休眠状态,从而抑制种子的萌发。在种子成熟前喷施外源ABA,可以增加种子中ABA的含量,从而增强种子的休眠状态,推迟或减少种子胎萌的发生,A正确;
B、高温和雨水天气通常会导致种子中ABA含量降低,而不是升高,ABA含量的降低会减弱其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胎萌,B错误;
C、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通常是相互拮抗的。ABA抑制种子萌发,而GA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
D、抑制赤霉素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会减少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减弱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会减少而不是促进种子胎萌,D错误。
故选A。
15. 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中的作用,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出生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表现,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B. 发育出雌性外生殖器官未必需要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
C. 乙组手术后给予适量睾酮刺激可能发育出雄性外生殖器官
D. 家兔的外生殖器官的形成与激素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
【答案】D
【分析】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甲组性染色体组成是XX,未做手术时表现为雌性,手术后仍表现为雌性。乙组性染色体组成是XY,未做手术时表现为雄性,手术后表现为雌性。
【详解】A、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即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A正确;
B、甲组实验中,XX胚胎在手术后仍发育出雌性外生殖器官,说明发育出雌性外生殖器官不一定需要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B正确;
C、乙组实验中,XY胚胎在手术后表现为雌性,说明手术摘除睾丸组织后,缺乏睾酮的刺激导致外生殖器官发育为雌性,如果在手术后给予适量睾酮刺激,可能会使外生殖器官发育为雄性,C正确;
D、根据表格信息,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胚胎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幼兔生下来之后,外生殖器表现为雌性,说明雄性器官的发育,需要睾丸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雌性器官,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胚胎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幼兔生下来之后,外生殖器表现仍为雌性,综上所述,外生殖器的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组成有关,也与激素水平有关,D错误。
故选D。
16. 某林科院研究人员对某弃耕山地的生物类群进行研究,统计了近25年某种趋光性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无迁入、迁出),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弃耕山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0~5年期间该昆虫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 第8年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D. 10~15年λ值变小可能的原因是环境阻力增大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前5年λ不变,而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形曲线;5到10年λ减小,但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A、弃耕山地中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弃耕山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曲线中,0-5年λ不变,而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形曲线,因此0~5年期间该昆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第8年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C正确;
D、10~15年λ值变小,可能是因为环境阻力增大,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使种群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17. 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等症状,皮质酮(CORT)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 长期应激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
B. CORT作用的靶器官(细胞)包括下丘脑、垂体和胃肠道细胞
C. 长期应激引起多种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过程不属于条件反射
D. 与CORT这种激素相比,乙酰胆碱作用于靶细胞的时间较短
【答案】A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长期应激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被抑制,进而促进促炎细胞因子释放,A错误;
B、图中CORT的分泌存在分解调节机制,应该还存在相应的反馈调节机制,因而推测,其作用的靶器官(细胞)包括下丘脑、垂体和胃肠道细胞,B正确;
C、长期应激引起多种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过程涉及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因而不属于反射,C正确;
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靶细胞,与CORT这种激素相比,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较短,D正确。
故选A。
18. 南美地区是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流行区域。为了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对寨卡病毒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直接产生特异性抗体
B. 实验中b、d两组为对照组,a、c两组为实验组
C. 血清稀释度足够高时,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D. 据实验结果推知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的抗原结构相似
【答案】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病毒的作用,因而不会受到病毒刺激,但浆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A错误;
B、根据本实验目的可推测,本实验中,b、c、d三组均为对照组,a组为实验组,B错误;
C、据实验结果抗原-抗体结合后下降曲线可推测,血清稀释度足够高时,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几率下降,C错误;
D、实验结果显示,登革热康复者的血清与登革热病毒可以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同时还可看出,登革热康复者血清还可与在寨卡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因而推测,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的抗原结构相似,D正确。
故选D。
19. 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种群数量(N)叙述错误的是( )
A. 华南虎属于K对策生物,该濒危生物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
B. 东亚飞蝗属于r对策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K对策生物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比r对策生物更据有优势
D. S点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
【答案】C
【分析】r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类似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华南虎属于K对策生物,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这时要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保护其栖息环境,A正确;
B、东亚飞蝗属于r对策生物,生活能力相对较弱,扩散能力强,因而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正确;
C、K对策生物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未必比r对策生物更据有优势,C错误;
D、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在该平衡点上下波动,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20.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对拟南芥侧根形成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在不含BL和含有BL(1nml/L)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IAA,培养拟南芥8天,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BL均能促进侧根的形成
B. 2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IAA均能促进侧根的形成
C. 2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BL对侧根形成的影响更显著
D. 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BL与IAA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
【答案】C
【分析】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植物激素,和其他的植物激素一样,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从图中可分析得:随IAA浓度的增加,加入BL培养拟南芥时侧根的形成率都高于不加BL时,因此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
【详解】A、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加入BL培养拟南芥时形成侧根的相对量都高于不加BL时,说明BL均能促进侧根的形成,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在不加入BL的情况下,2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IAA均能促进侧根的形成,B正确;
C、20~50nml/L IAA浓度范围内,BL对侧根形成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
D、0~50nml/L IAA浓度范围内,随IAA浓度增大,BL促进侧根形成相对量增大,1~20nml/L IAA浓度范围内,随IAA浓度的增加,加入BL培养拟南芥时侧根的形成率都高于不加BL时,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所以在0~50nml/LIAA浓度范围内,BL与IAA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1. 人体血糖平衡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的“智能”胰岛素(IA),IA是在普通胰岛素的基础上,连有一种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该抑制剂能动态地与细胞膜上部分葡萄糖转运蛋白结合。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当人体饥饿时,在_______调节下,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与_______协同作用,提高血糖含量,以维持血糖平衡。
(2)I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一方面不能促进_______(任答出1点即可);另一方面不能抑制_______。
(3)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对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对糖尿病小鼠来说,_______降糖效果好;对正常小鼠而言,IA还可以避免小鼠低血糖昏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
【答案】(1)①. 神经-体液 ②. 胰高血糖素
(2)①. 胰岛B ②. 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 ③.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①. IA ②. IA在低血糖时降低自身活性,从而防止血糖骤降
【分析】一、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二、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小问1详解】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水平下降,会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方式进行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等神经中枢来感知血糖水平的变化,并发出信号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体液调节则主要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调节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提高血糖水平。在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协同作用,共同提高血糖含量,以维持血糖平衡。
【小问2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因此I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B细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一方面不能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或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另一方面不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胰岛素和IA会将血糖降至100mg.dL-1(低血糖);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不到5小时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对正常小鼠而言,IA还可以避免小鼠低血糖昏迷,分析可能的原因可能是IA在低血糖时降低自身活性,从而防止血糖骤降,或者IA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能动态地与细胞膜上部分葡萄糖转运蛋白结合,在血糖浓度较低时,抑制剂与葡萄糖转运蛋白结合,减少葡萄糖的摄取,从而避免低血糖昏迷。
2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通过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增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从而提升机体的学习和记忆。长期高脂膳食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为了探究蔬菜中提取的物质X是否可以缓解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BDNF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有利于_______内流,促进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是_______。从突触的角度分析,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有关。
(2)据图分析,丙组实验给予小鼠饲喂_______;高脂膳食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的依据是______。
(3)物质X_______(是/否)可以降低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其原因______。
(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1)①. 钠离子##Na+ ②. 单向传递 ③. 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①. 等量的高脂膳食和适量的物质X ②. 乙组高脂膳食小鼠的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低于甲组正常膳食的
(3)①. 是 ②. 丙组小鼠的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与甲组相近,且高于乙组
(4)物质X的作用机制
【分析】分析图可知,丙组和甲组的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相近,而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高于乙组的,说明物质X可缓解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
【小问1详解】BDNF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通常会促进钠离子(Na⁺)内流,从而引发动作电位,促进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可以增强突触的连接强度,从而促进信息的长期存储。
【小问2详解】结合题干“为探究蔬菜中提取的物质X是否可以缓解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物质X的有无,实验遵循等量和对照原则,故在进行对照实验时,甲、乙两组分别给予正常膳食、高脂膳食饲喂,丙组给予等量的高脂膳食和适量的物质X。BDNF可通过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增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从而提升机体的学习和记忆,由图可知,乙组高脂膳食小鼠的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低于甲组正常膳食的,说明高脂膳食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小问3详解】丙组小鼠的BDNF mRNA及BDNF的含量与甲组相近,且高于乙组,说明物质X可以缓解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使BDNF的表达量基本恢复。
【小问4详解】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 物质X对于缓解高脂膳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的作用机制,例如物质X是否通过影响BDNF的表达或活性来发挥作用。了解物质X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和优化这种物质,以更好地应用于改善学习和记忆的治疗中。
23. 研究发现,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形成的复合物会使R蛋白(一类介导多种内、外源性信号的分子,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降解,而被激活的蓝光受体也可以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相同时间后,再用蓝光或黑暗处理,分别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拟南芥幼苗中,产生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______。在拟南芥发育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据图分析,B组和C组实验对照说明蓝光被______识别后才能传递调控信息,使R蛋白的降解速度______(填“加快”或“减慢”)。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处理时间为30-90min时,B组的R蛋白含量比A组______,其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1)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②. 细胞伸长
(2)①. R蛋白的相对含量 ②. 蓝光受体 ③. 减慢
(3)①. 高 ②. 蓝光处理能抑制R蛋白的降解。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显示,野生型+黑暗组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的曲线差异不明显,R蛋白降解较快,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R蛋白的含量较高,说明R蛋白降解受阻。
【小问1详解】 赤霉素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所以在拟南芥幼苗中,产生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幼芽、幼根。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结果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为R蛋白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为,A组野生型+黑暗组和C组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的曲线差异不明显,R蛋白降解较快,而B组野生型+蓝光处理组,R蛋白的含量较高,说明R蛋白降解受阻,而C组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与B组野生型+蓝光处理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蓝光受体,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蓝光处理下,蓝光被蓝光受体识别后才能传递调控信息,进而抑制R蛋白的降解,使得R蛋白降解速度减慢。
【小问3详解】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处理时间为30-90min时,B组的R蛋白含量比A组高,两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蓝光处理,因而可判断,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蓝光处理能抑制R蛋白的降解,进而表现为R蛋白含量较高。
24.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来源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小鼠外周血MDSCs的相对含量比正常小鼠多,为了进一步探讨肿瘤小鼠MDS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肿瘤状态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研究人员体外培养获得小鼠胸腺的细胞悬液,开展了如下A、B、C三组实验,结果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注:“+”越多,表示T细胞数量越多
(1)清除肿瘤细胞主要依靠_______免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_______功能。
(2)肿瘤发生可以_______(促进/抑制)MDSCs的生成。据表分析,_______组是空白对照,肿瘤小鼠来源的MDSCs具有更强的免疫抑制能力的原因是_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适当的有氧运动会使机体内MDSCs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肿瘤的生长。请以胰腺癌模型小鼠(给健康小鼠植入胰腺癌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将胰腺癌模型小鼠若干分成两组,一组______,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培养相同时间后分别取出两组小鼠的肿瘤组织,检测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
(4)该研究给你带来的生活启示是_______。
【答案】(1)①. 细胞 ②. 免疫监视
(2)①. 促进 ②. B ③. MDSCs能抑制正常机体中T细胞的产生
(3)①. 适当的有氧运动 ②. 肿瘤体积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③. 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组)小鼠体内的肿瘤组织体积小于对照组
(4)无论健康人还是肿瘤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使机体内的MDSCs数量减少,进而增加T细胞的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进而起到缓解肿瘤的目的
【分析】一、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二、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进入人体后激起的特异性免疫必然包括体液免疫;免疫系统通过防御、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监控功能。
【小问1详解】清除肿瘤细胞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监视功能,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功能。
【小问2详解】题意显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来源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小鼠外周血MDSCs的相对含量比正常小鼠多,据此可推测,肿瘤发生可以促进MDSCs的生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肿瘤小鼠MDS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MDSCs,因变量为T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设计中B组是空白对照,结合实验数据可知,肿瘤小鼠来源的MDSCs能抑制正常机体中T细胞的产生,因而具有更强的免疫抑制能力。
【小问3详解】研究人员发现适当的有氧运动会使机体内MDSCs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肿瘤的生长。结合本实验目的可推测,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为肿瘤体积的变化,实验设计中以胰腺癌模型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相应的实验思路如下:将胰腺癌模型小鼠若干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培养相同时间后分别取出两组小鼠的肿瘤组织,检测肿瘤体积的大小并进行比较,根据验证的结论推测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应该为进行有氧运动的小鼠体内的肿瘤组织体积小于对照组。
【小问4详解】根据本题的研究结果可知,每天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使机体内的MDSCs数量减少,进而增加T细胞的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减少MDSCs数量减少,增加T细胞的数量,进而起到缓解肿瘤的目的。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FT3
7.98
3.10~6.80
Pml·L-1
TSH
0.005
0.270~4.200
mlU·L-1
组别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甲组
XX
雌性
雌性
乙组
XY
雄性
雌性
组别
处理
72h后收集并检测T细胞数量
A组
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肿瘤小鼠的MDSCs
+
B组
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
+++
C组
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正常小鼠的MDSCs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盟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盟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