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49/0-17393132773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49/0-17393132774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03049/0-17393132774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2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是( )
A. 血清白蛋白B. 胰岛素C. ATP合成酶D. 抗体
【答案】C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
【详解】A、血清白蛋白是血浆组成成分,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ATP合成酶均为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D错误。
故选C。
2. 某同学玩单杠时将手掌磨出了水疱。这种水疱属于摩擦性水疱,是皮肤的外、内层间异常的组织液蓄积形成的小水袋,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疱中液体,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B. 与血浆相比,水疱中液体含有更多蛋白质
C. 水疱中液体可与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
D. 积蓄的液体进入血浆和淋巴有利于水疱消失
【答案】B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液体组成。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因此水疱中的组织液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水疱中的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更少的蛋白质,B错误;
C、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能与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C正确;
D、组织液可进入血浆和淋巴,因此水疱中的液体进入血浆和淋巴有利于水疱消失,D正确。
故选B。
3. 人们在品尝某种美味的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多,后来再次看到这种食物也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上述这些过程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上述现象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品尝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是唾液腺
C. 看到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大脑皮层中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
D. 没有吃过某种食物的人第一次看到该种食物时,唾液分泌也会增多
【答案】C
【分析】一、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二、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看到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品尝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
C、看到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因为是通过眼睛看到食物引起的,所以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C正确;
D、没有吃过某种食物的人第一次看到该种食物时,唾液分泌不会增多,D错误。
故选C。
4. 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一种致瘾性物质,会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分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分泌增加,让人产生开心、愉悦的情绪,而大量吸烟会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运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B.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C. 尼古丁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引起Na+的内流
D. 戒烟时会感到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大量吸烟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多巴胺分泌减少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运动属于一种扩散运动,不消耗能量,A正确;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B错误;
C、尼古丁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发动作电文,钠离子内流,C正确;
D、大量吸烟会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多巴胺分泌减少,因此戒烟时会感到情绪低落,D正确。
故选B。
5. 研究表明,手术创伤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以促进术后恢复。上述过程初期,可检测到血液中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分别如何变化( )
A. 下降、下降B. 上升、上升
C. 上升、下降D. 下降、上升
【答案】A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上述过程初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下降,对甲状腺的促进作用减弱,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下列有关其喝水后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
【答案】C
【分析】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BD、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ABD正确;
C、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多,应该是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且上述过程与喝水后变化无关,C错误。
故选C。
7. 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B. 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
C. 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 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甲为细胞因子,乙为抗体。
【详解】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
C、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D错误。
故选A。
8.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答案】A
【分析】免疫失调包括免疫力缺陷或不足和免疫系统过于敏感,由此导致的症状有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其中,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HIV破坏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所以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肿瘤,A正确;
B、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是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虽然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但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严重的会出现休克的现象,若不紧急处理会出现死亡的情况,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A。
9. 研究发现,植物生长与脱落酸有密切关系:在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以抵抗逆境;当逆境消除时,植物又通过调节抑制脱落酸的作用,生长加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 脱落酸能调节植物生长快慢,说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具有“促进”或“抑制”的特点
C. 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
D. 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没有关系
【答案】C
【分析】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A错误;
B、脱落酸只能抑制植物生长,不能促进植物生长,没有两重性,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有关系,D错误。
故选C。
10. 用不同浓度的2,4-D 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 浓度分别为a、b、c和0。根据该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一定小于b
B. c一定最大
C. 最适浓度一定在a与b之间
D. 不同浓度2,4-D 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分析】分析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的清水组为实验的对照组,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于清水组4,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且1组2,4-D浓度促进效果更好,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清水组4,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a浓度可能小于b,也可能大于b,A错误;
B、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一定最大,B正确;
C、最适浓度不一定位于a与b之间,C错误;
D、2,4-D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D错误。
故选B。
11. 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出生率或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为图甲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的年龄结构曲线
B. 在图甲中B点时开始捕捞该种鱼类比较合适
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 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
【答案】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A、图乙中幼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为哀退型;图甲中C点时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在图甲中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较大,即增长率较大,B点后开始捕捞、捕捞后处于B点有利于和群的快速恢复,B错误;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确定该种群的增长率,但不能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还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
D、在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时,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和时间,D正确。
故选D。
12. 生物均具有一定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影响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样方法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 种群的数量只有“J”形和“S”形两种变化形式
C. 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D. 标记重捕法中所用的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答案】B
【分析】一、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二、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比如一些昆虫卵的密度、蚜虫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除了“J”形和“S”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甚至灭绝等其他情况,B错误;
C、标记重捕法中如果标记物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会影响动物的再次捕获情况,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
D、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物过分醒目,会使动物更容易被天敌发现等,影响再次捕获的概率,进而影响调查结果,所以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分析】一、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二、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一个群落内的物种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14. 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四大家鱼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C. 由于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D. 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C
【分析】 由图可知,不同鱼生活的水层和食物种类有所区别,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A正确;
B、四大家鱼分布的水层有所区别,故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B正确;
C、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故、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均有共同的食物,故在混合放养时具有竞争关系,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D正确。
故选C。
15. 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 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 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 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答案】B
【分析】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详解】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会影响物种的分布,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之中,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那么处于营养级多的个体生态位会更大,因此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
C、生态位相似的生物比如草,不同的物种也会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C正确;
D、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增大或减小,D正确。
故选B。
16.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植物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在该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后来者相对较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而更有利于其生存。
【详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进而有利于其生存,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_____(填字母),促进膀胱收缩排尿时,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
(2)在大脑皮层和脊髓中,_____(填字母)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_____(填字母)损伤时,会造成尿失禁。
(3)婴儿常尿床,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_____。
【答案】(1)①. g ②. 副交感神经
(2)①. c ②. g
(3)a→b→c→d→e
(4)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分析】一、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调控。据图分析:f是上行传导束,h是下行传导束。
二、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小问1详解】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经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g大脑皮层;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从而促进膀胱排尿。
【小问2详解】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脊髓受损会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从而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中断或大脑皮层g受损,则可导致大脑皮层不能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造成尿失禁。
【小问3详解】婴儿会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对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有效的控制,故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则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
【小问4详解】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却不能,其原因是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可见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18. 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_(填名称)。
(2)人体感染病毒后,激活图中Ⅴ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Ⅴ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________,同时在d的作用下,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________(填名称),并分泌g,g和病毒结合可以抑制________。
(3)免疫系统有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因子和抗体
(2)①.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 ②. 浆细胞 ③. 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免疫防御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据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
【小问2详解】分析图可知,细胞V是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V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同时在d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g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3详解】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
19. 如图表示植物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l·L-1,该浓度对芽的作用是______,这一事实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______。
(3)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ml·L-1会抑制芽的生长,小于该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被称为______。
【答案】(1)吲哚乙酸
(2)①. 抑制 ②. 不同
(3)10-6
(4)顶端优势
【分析】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植物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
【小问1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小问2详解】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l·L-1,该浓度抑制芽和根的生长,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l·L-1时抑制芽的生长,小于10-6ml·L-1时促进芽的生长。
【小问4详解】顶端优势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出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
20.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形;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
(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_______状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S ②. N/2 ③. 增长型
(2)①. t2 ②. t2时种群数量较多,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①. 波动 ②. 种内斗争加剧 ③. 捕食者数量增加
【分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度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符合“S”型曲线规律; 在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小问1详解】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t3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t3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小问2详解】t2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2时种群数量较多且尚未达到K值,捕获后种群数量能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小问3详解】鱼在t3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21. 某森林公园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______(写出1点即可)。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
(2)该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______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措施依据的原理是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的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______。
【答案】(1)①. 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等 ②. 优势种
(2)①. 低 ②. 降低环境容纳量 ③. 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
【分析】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小问1详解】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该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物种组成等。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小问2详解】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小问3详解】S5是物种数量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因此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客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S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