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 高二上12月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832/0-17390802938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 高二上12月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832/0-17390802939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 高二上12月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832/0-17390802939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 高二上12月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 高二上12月第二次联考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章,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生长
B. 幼根、幼芽和成熟的种子都可以合成赤霉素
C.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但不影响芽的分化
D. 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答案】D
【分析】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细胞分裂素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分化、促进种子发育;赤霉素作用:促进细胞伸长、抑制休眠;脱落酸作用:促进器官脱落、促进叶片衰老、促进休眠、抑制种子发芽。
【详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和生长,A错误;
B、未成熟的种子可以合成赤霉素,B错误;
C、细胞分裂素可以影响芽的分化,C错误;
D、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
故选D。
2. 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Suc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KCl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KCl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B. 在调节胚芽鞘生长方面,蔗糖也属于植物激素
C. 蔗糖溶液和KCl溶液的浓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D. 提高第2组的生长素浓度,胚芽鞘的伸长率会降低
【答案】B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最低,仅加入IAA组比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升高,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仅加入IAA组,说明蔗糖对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有促进作用。
【详解】AB、实验中蔗糖溶液和KCl溶液的作用是调节细胞渗透压,蔗糖(一种二糖)不属于植物激素,KCl也不能提供能量,A正确,B错误;
C、蔗糖溶液和KCl溶液作为外界溶液,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和KCl溶液会影响实验的结果,C正确;
D、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提高第2组的生长素浓度(实验中所用的IAA已为适宜浓度),胚芽鞘的伸长率会降低,D正确。
故选B。
3.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其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有单侧光照,所以①中生长素浓度高于②
B. 虽然也有单侧光照,但③、④中的生长素浓度相等
C. 乙和丙对照能证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D. 如果①和②中能检测到生长素,则说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
【答案】A
【分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单侧光照下,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可以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详解】A、①、②胚芽鞘尖端都可以产生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至尖端下部,经扩散使得琼脂块中都有IAA,由于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①、②中生长素浓度相等,A错误;
B、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因为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又因为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所以③=④,B正确;
C、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③、④含有生长素,⑤、⑥中没有,乙和丙对照能证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C正确;
D、如果①和②中能检测到生长素,则说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4. 植物体中,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细胞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X”的含义是抑制
B. 据图可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直接促进细胞伸长
C. 若植物体不能合成赤霉素,则生长素的合成和茎秆伸长均受到影响
D. 赤霉素和生长素可在植物体的相同部位合成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前体物质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赤霉素通过促进前体物质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X)生长素的氧化过程而促进细胞伸长。
【详解】A、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并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来积累生长素,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图中“X”的含义是抑制,A正确;
B、据图可知,赤霉素并没有直接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
C、若赤霉素不能合成,则生长素的合成和分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茎秆的伸长,C正确;
D、赤霉素和生长素可在植物体的相同部位合成,例如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可在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D正确。
故选B。
5. 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所示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和根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12ppm
B. 图甲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16ppm时对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C. 图乙中的a浓度是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
D. 生长素浓度为d时图乙中曲线②对应的器官不能生长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的组别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4ppm、8ppm、12ppm的组别根的数量都增多,说明该浓度范围的生长素能促进生根;而16ppm处理则生根减少,说明该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根。乙图中曲线位于水平线以下的区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都促进生长,而位于水平线以上的区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都抑制生长,曲线与水平线交点对应的浓度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①表示的是根部,②表示的是顶芽。
【详解】A、因为图甲所示的实验浓度差太大,所以12ppm不一定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错误;
B、与浓度是0的对照组相比,生根数多则为促进,生根数少则为抑制,所以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16ppm时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芽,所以曲线①②分别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其中a浓度是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C正确;
D、生长素浓度为d时图乙中曲线②对应的器官不是不能生长,而是该浓度的生长素对该器官的生长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6.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应记录的数量是8
B. 乙中的S₁是最佳取样面积
C. 样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样方法的调查对象只能是植物
【答案】D
【分析】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取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可知,甲中应记录的数量是8,A正确;
B、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1后,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乙中的S1是最佳取样面积,B正确;
C、样方法调查时,取样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样方法的调查适用于植物或一些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D错误。
故选D。
7. 图1、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图1中的a
B.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是图1中的b
C. 图2中的甲和乙分别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 理论上人类的丙应当接近1:1
【答案】A
【分析】图1中c是种群密度,a是性别比例,b是年龄结构。
图2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图1中的c,即种群密度,A错误;
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依据的是年龄结构,即图1中的b,B正确;
C、图2中甲直接使种群密度增加, 乙直接使种群密度减小,且丁会影响甲和乙,丙只会影响甲,则图2中的甲和乙分别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C正确;
D、丙为性别比例,人类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性染色体为 XX,产生的卵细胞只含 X 染色体,男性性染色体为 XY,产生的精子含 X 或 Y 染色体且数量大致相等,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所以理论上人类的性别比例应当接近1:1,D正确。
故选A。
8. 下列哪项不是“J”形增长模型的形成条件( )
A.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B. 气候适宜
C.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D. 个体平均寿命较长
【答案】D
【分析】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理想条件,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呈“S”型增长的条件是:空间、食物条件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详解】ABCD、“J”形增长模型的形成与气候、食物和空间条件、天敌和竞争物种有关,与个体的平均寿命无关,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的措施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A. 引进害虫的病原体,使得害虫生病死亡
B. 利用器械捕杀家鼠,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
C. 引进害虫的天敌,利用捕食关系控制害虫的数量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
【答案】B
【分析】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有些是利用种间关系,如寄生、捕食等控制害虫的数量;还有些是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缓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详解】A、利用寄生关系引进害虫的病原体,使得害虫生病死亡,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B、利用器械捕杀家鼠,属于机械防治,B错误;
C、利用捕食关系引进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进而减小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阳光、温度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B. 调查种群数量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
C.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 草原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不同
【答案】C
【分析】一、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
二、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三、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A、阳光、温度等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
B、调查种群数量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B正确;
C、某区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池塘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所以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不同的生物群落,优势种不同,所以草原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不同,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杨树林中高矮杨树错落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决定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C. 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
D. 无论是森林生物群落还是草原生物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A
【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结构的形成的原因与意义:①形成的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详解】A、高矮杨树属于一个物种,所以杨树林中高矮杨树错落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决定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所以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C正确;
D、无论是森林生物群落还是草原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温带草原
B.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往往是不变的
C.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D. 判断一个群落的种类主要看其中的优势物种
【答案】B
【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研究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的物种越丰富。热带雨林条件适宜,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物种丰富度最大。
【详解】A、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的物种越丰富。热带雨林条件适宜,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物种丰富度最大,故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温带草原,A正确;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C正确;
D、判断一个群落种类主要看其中的优势物种,D正确。
故选B。
13. 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要历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方式为初生演替
B. 乔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灌木阶段
C. 群落演替中地衣阶段逐渐形成土壤
D. 演替到乔木阶段后,物种数量不再增加
【答案】D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方式为初生演替,A正确;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乔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灌木阶段 ,B正确;
C、群落演替到地衣阶段时,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C正确;
D、演替到乔木阶段后,乔木占优势,但乔木阶段物种数量可能会增加,D错误。
故选D。
14. 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则与进展演替相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展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
B. 人类的活动可以使逆行演替成为进展演替
C. 环境条件不断恶化往往会出现逆行演替
D. 进展演替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物种不会消失
【答案】D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故物种丰富度会增加,A正确;
B、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使逆行演替成为进展演替,B正确;
C、环境条件不断恶化,则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将变简单,群落对环境的利用不充分,会出现逆行演替,C正确;
D、进展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行,曾经出现的部分物种可能会消失,D错误。
故选D。
15. 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大于X点,则该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B. 种群数量大于S点,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影响该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 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由于种内竞争更加激烈,所以该种群走向灭绝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表示大型哺乳动物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在虚线偏上的点,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在虚线偏下的点,Nt+1<Nt,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种群数量大于X点,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该种群数量大于S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影响该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C正确;
D、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种内竞争较弱,种群走向灭绝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少,出生率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虚线表示的是被捕食者
B. 乙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每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都是有利的
C. 丙表示的是种间竞争关系,三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力是相当的
D. 图中表示的三种种间关系会存在于一个群落中
【答案】D
【分析】一、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二、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详解】A、由图可知,图甲表现为“你死我活”,属于竞争能力相差悬殊的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图乙表现为“此消彼长”,属于竞争能力相当的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图丙表现“异步增减”,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群落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图中表示的种间关系可以存在于一个群落中,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插条生根。研究人员使用不同量的生长素处理某植物枝条,每组处理的枝条数都是50个。观察90天后存活的枝条数、生根的枝条数以及首次出根所需天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化成生长素。
(2)本实验中每组生长素用量处理的枝条数都是50个,其目的是_____。
(3)分析图示可知,当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能生根,首次生根需要天数较多,其原因是_____。若要确定生长素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还需要观测的指标包括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欲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需先进行_____,其目的是_____。
【答案】(1)①. 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 色氨酸
(2)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3)①. 枝条自身可产生生长素,但含量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的时间长 ②. 每个枝 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4)①. 预实验 ②. 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或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等生理作用。生长素在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扦插的枝条生根。
【小问1详解】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化成生长素。
【小问2详解】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应等量且适宜,本实验中每组生长素用量处理的枝条数都是50个,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小问3详解】当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能生根,首次生根需要天数较多,其原因是枝条自身可产生生长素,但含量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的时间长;若要确定生长素促进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还需要观测的指标包括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等。
【小问4详解】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需先进行预实验;其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8. 黄瓜植株有雌株(仅花的雌蕊发育)、雄株(仅花的雄蕊发育)与两性植株(花的雌雄蕊均发育)之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A和B均是花芽分化过程中控制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对黄瓜的性别决定有重要作用,基因A和B的作用机制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如果基因A表达而基因B未表达,则黄瓜植株为______;如果A基因和B基因均未表达,则黄瓜植株为______;如果A基因和B基因均表达,则黄瓜植株为______。图中的“?”含义为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2)如何处理基因型为aabb的黄瓜,使之发育为雌株或两性植株?①______,则发育为雌株;②______。
【答案】(1)①. 两性植株 ②. 雄株 ③. 雌株 ④. 促进
(2)①. 花芽分化过程中用乙烯处理分化的花芽 ②. 花芽分化过程中用乙烯处理一部分的花芽,另一部分花芽不作处理,则发育为两性植株
【分析】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小问1详解】依据题意和图示可知,黄瓜的花受到基因型和乙烯的共同影响,且未被抑制时,雌蕊可正常发育, A 基因存在时会合成乙烯,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 B 基因, B 基因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故可推知,如果基因A表达而基因B未表达,则黄瓜植株为两性植株;如果A基因和B基因均未表达,则黄瓜植株为雄株;如果A基因和B基因均表达,则黄瓜植株为雌株。图1中的“?”含义为促进,这种调节机制为正反馈调节,即乙烯的合成会促进B基因的作用,并进而促进乙烯对雄蕊发育的抑制作用。
【小问2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黄瓜表现为雄株,若在花芽的分化过程中用乙烯处理分化的花芽,则雌蕊发育,同时,雄蕊的发育受到抑制,则该雄株发育为雌株;若在花芽的分化过程中用乙烯处理一部分的花芽(发育成雌花),另一部分花芽不作处理(发育成雌花),则发育为两性植株则该雄株发育为两性植株。
19. 某种植大豆的农田由于鼠害严重。农民欲弃耕,研究人员建议引入肉食性猛禽,以便控制鼠害﹑保护农田,下图为研究人员调查所得。图甲表示该农田中田鼠。猛禽种群的数量变化;图乙为未引入猛禽前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该方法调查获得的数据往往大于实际数值,原因是______。
(2)图甲中的C点对应图乙中的时刻是_______,该时刻后种群增长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在t2时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
(3)图甲中从_______时刻引进猛禽,引进猛禽防治鼠灾与用鼠药防治鼠灾相比,其主要的优点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①. 标记重捕法 ②. 第一次被捕捉并标记释放的田鼠,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导致第二次捕捉的田鼠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低
(2)①. t1 ②. 食物来源减少、天敌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 ③. 稳定型
(3)①. a ②. 不污染环境;可以将田鼠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分析】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标记重捕法中,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总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第二次捕获总数。
【小问1详解】田鼠活动能力较强,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中,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总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第二次捕获总数,因为第一次被捕捉并标记释放的田鼠,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导致第二次捕捉的田鼠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低,故该方法获得的数据往往大于实际数值。
【小问2详解】图甲中的C点增殖速率最大,对应图乙中的t1时刻;该时刻后由于种群数量较大,食物来源减少、天敌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种群增长速率降低。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小问3详解】图甲中a点引入猛禽,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包括不污染环境、可以将田鼠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等。
20. 图甲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演替类型是_____,大火过后生物体贮存的能量大量减少,原因是_____。
(2)图甲所示的演替过程中。三类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在c~d段属于优势物种的是_______,且该阶段植物具有________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
(3)从阶段Ⅰ到阶段Ⅱ、阶段Ⅲ,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有人认为阶段Ⅰ中没有垂直结构,你认同该观点吗?_______。在这三个阶段中所处群落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
【答案】(1)①. 次生演替 ②. 有机物通过燃烧被氧化分解
(2)①. 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②. 乔木 ③. 分层 ④. 光照
(3)①. 增加 ②. 不认同 ③. 阶段Ⅲ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图乙中自然演替的过程中阶段Ⅰ、阶段Ⅱ和阶段Ⅲ分别代表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
【小问1详解】在遭受火灾后原有植被虽然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大火过后植被中的有机物通过燃烧被氧化分解,所以生物体贮存的能量大量减少。
【小问2详解】根据题图,在次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在c~d段属于优势物种的是乔木。在乔木阶段,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图乙中从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物种增多,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增加。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存在垂直结构。阶段Ⅲ是乔木阶段,生物物种丰富度大,群落的稳定性强。
21.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横坐标表示的是______的数量变化,纵坐标表示的是______的数量变化。①区域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变化是______,对应于图乙中a、b、c、d中的______。
(2)图乙中N和P点对应的两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______。在b时间段内(不包括与a、c的交界),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的是______(填“实线”或“虚线”)所对应的种群,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结合图甲中的N和P的数量变化,简述负反馈调节机制:______。
【答案】(1)①. 猎物 ②. 捕食者 ③. 均增加 ④. a
(2)①. 稳定型、稳定型 ②. 实线 ③. 种内竞争激烈,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死亡率变大
(3)N(猎物)数量增加导致P(捕食者)数量增加,而P数量增加后导致N数量减少
【分析】图甲分析:N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P 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
图乙分析:该图中N和P种群在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
【小问1详解】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捕食者的数量变化会随者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因此图甲中纵坐标表示捕食者的数量变化,横坐标表示被捕食者猎物的数量变化。①区域中猎物的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数量也增加,对应于图乙中的a。
【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种群N、P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说明N和P点对应的两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稳定性。在b时间段,实线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虚线数量上升,属于增长型,N(实线)属于猎物,P(虚线)属于捕食者,之所以N种群数量下降,一是由于种内竞争激烈,二是由于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死亡率变大。
【小问3详解】依据图甲可知,N(猎物)数量增加导致P(捕食者)数量增加,而P数量增加后导致N数量减少,这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