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6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含解析答案,共6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社会责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析,从细胞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建立起进化与适应的观点。
    2.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3.通过个体基因型的探究与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4.社会责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遗传的问题。
    考点一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与自由组合定律
    1.假说—演绎过程
    2.自由组合定律
    (1)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2)细胞学基础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4.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1)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解释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
    (2)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它们出现的概率,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①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的优良品种。
    ②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可以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情境长句•练思维
    (1)从数学的角度分析,9∶3∶3∶1与3∶1能否建立联系,这对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启示有 。
    【答案】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
    (2)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是 。
    【答案】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③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④实验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1.明辨重组类型的内涵及常见错误
    (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表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6/16。
    ①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6/16。
    ②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
    2.理清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1)发生时期:自由组合发生于配子形成(MⅠ后期)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
    (2)组合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而不仅指“非等位基因”,因为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
    【科学思维——归纳概括 融会贯通】
    1.用分离定律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
    【对点落实】
    (2020·浙江模拟)
    1.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F1母本植株上选取一朵或几朵花,在花粉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去雄
    B.F2中出现的4种表现型,有3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
    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含双显性基因的配子数量最多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配子的结合存在16种组合方式
    (2020·金山区一模)
    [2023·广东江门模拟]
    2.豌豆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种性状分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现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中绿色皱粒豌豆所占比例为1/8,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
    B.亲本黄色圆粒豌豆产生2种配子
    C.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
    D.子代有4种表现型和6种基因型
    1. 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2020·随州模拟)
    3.某禾本科植物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花粉粒非糯性(E)对糯性(e)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棕色。现有品种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和丁(bbddee),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部分结果如下:
    请据表回答.利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亲本组合有( )
    A.甲×丁和乙×丙B.甲×乙和丙×丁
    C.乙×丙和丙×丁D.甲×丙和乙×丁
    (2020·泉州二模)
    4.番茄果形有圆形果和长形果,花序有单一花序和复状花序,分别由基因W/w、S/s控制。某兴趣小组先用纯合的复状花序圆形果植株与纯合的单一花序长形果植株杂交,F1为单一花序圆形果;再用双隐性品系与F1进行测交,甲乙同学对测交后代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如表。
    表1甲的统计数据
    表2乙的统计数据
    请回答
    (1)复状花序圆形果亲本和F1的基因型分别为 。
    (2)根据表1能否判断控制番茄果形和花序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请说明原因 。
    (3)乙同学根据表2得出结论“控制番茄果形和花序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考点二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
    题型一已知亲代求子代的“顺推型”题目
    1.适用范围: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独立遗传,并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如导致配子致死)。
    2.解题思路
    3.常见题型分析
    (1)基因型(表型)种类、概率及比例
    (2)配子种类及概率的计算
    (2020·武汉市调研)
    5.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而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题型二已知子代求亲代的“逆推型”题目
    1.解题思路:将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拆分成分离定律的分离比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定理进行逆向组合。
    2.题型示例
    (2020·全国卷Ⅱ)
    6.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 。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 、 和 。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 。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 。
    题型三 多对基因对生物性状的分析
    1.n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
    2.判断控制性状的等位基因对数的方法
    (1)若F2中显性性状的比例为,则该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
    (2)若F2中子代性状分离比之和为4n,则该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
    【对点落实】
    7.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 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 。
    题型四 用“十字交叉法”解答两病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根据序号所示进行相乘得出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8.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患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
    (1)只出现并指的可能性是 。
    (2)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
    (3)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 。
    (4)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 。
    (5)患病的可能性是 。
    考点三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特殊分离比问题
    题型一“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
    基因互作
    2.显性基因累加效应
    ①表型
    ②原因: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效果越强。
    (2020·山东模拟考改编)
    9.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性状的表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
    D.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4/49
    10.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花长为24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1/16B.2/16C.5/16D.6/16
    题型二“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致死
    遗传现象
    1.胚胎致死或个体致死
    2.配子致死或配子不育
    (2020·临朐县模拟)
    11.某种鼠中,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2:1B.6:3:1C.6:2:1:1D.4:2:1
    (2020·梅河口市校级模拟)
    12.某植物的5号和8号染色体上有与叶色性状有关的基因,基因型为E_ff的甲表现为绿叶,基因型为eeF_的乙表现为紫叶。将纯合绿叶甲(♀)与纯合紫叶乙(♂)在某一新环境中杂交,F1全为红叶,让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紫叶∶绿叶∶黄叶=7∶3∶1∶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2中绿叶植株和亲本绿叶甲的基因型相同
    B.F2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其中纯合紫叶植株∶杂合紫叶植株=2∶1
    C.F2异常比例的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致死
    D.F2中的红叶雌株与黄叶雄株杂交,后代中黄叶植株的比例为3/28
    (2024·广东·高考真题)
    13.雄性不育对遗传育种有重要价值。为获得以茎的颜色或叶片形状为标记的雄性不育番茄材料,研究者用基因型为 AaCcFf的番茄植株自交,所得子代的部分结果见图。其中,控制紫茎(A)与绿茎(a)、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雄性可育(F)与雄性不育(f)为另一对相对性状,3对性状均为完全显隐性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育种实践中缺刻叶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
    B.子代的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约为1:1
    C.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
    D.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024·湖北·高考真题)
    14.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
    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2024·全国·高考真题)
    1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
    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
    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
    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
    (2024·贵州·高考真题)
    16.已知小鼠毛皮的颜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其中某一基因纯合致死。现有甲(黄色短尾)、乙(黄色正常尾)、丙(鼠色短尾)、丁(黑色正常尾)4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若干,某研究小组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1、B2、B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了 ,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 。
    (2)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 种,其中基因型组合为 的小鼠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代毛皮颜色种类最多。
    (3)小鼠短尾(D)和正常尾(d)是一对相对性状,短尾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小鼠毛皮颜色基因和尾形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 ;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选择丁个体与其杂交,选择丁的理由是 。
    (2024·江西·高考真题)
    17.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1(纯合体),其颖壳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初步研究表明,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榈酸转化为16-羟基棕榈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1与野生型(WT,纯合体)。据图判断,突变体Cer1中c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

    (2)将突变体Cer1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与突变体Cer1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电泳检测PCR产物,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 和泳道 (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
    (3)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发生了突变,产生了基因d1,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
    (4)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 ;完善以下表格:
    (2024·河北·高考真题)
    18.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长形深绿)、(圆形浅绿)和(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 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 。
    (2)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 进行杂交。若瓜皮颜色为 ,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对实验①和②的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 。若实验①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 。
    (4)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在和中SSR1长度不同,SSR2长度也不同。为了对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电泳检测实验①中浅绿瓜植株、和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据图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5号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1和SSR2序列,同时具有SSR1的根本原因是 ,同时具有SSR2的根本原因是 。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圆形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 的植株,不考虑交换,其自交后代即为目的株系。
    (2024·全国·高考真题)
    19.某种瓜的性型(雌性株/普通株)和瓜刺(黑刺/白刺)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株开雌花,经人工诱雄处理可开雄花,能自交;普通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回答下列问题。
    (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根据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则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及判断依据是 。
    (2)王同学将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均为黑刺雌性株,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能够验证“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
    (3)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的产量高。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的杂交实验思路是 。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20.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2023·山西·统考高考真题)
    21.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22.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花色主要是由花瓣中所含色素种类决定的,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其中酶1的合成由A基因控制,酶2的合成由B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两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某研究小组分别取甲、乙的花瓣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了甲、乙花瓣的细胞研磨液,并用这些研磨液进行不同的实验。
    实验一:探究白花性状是由A或B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
    ①取甲、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
    ②在室温下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变成红色。
    ③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颜色无变化。
    实验二: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
    将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 (答出3点即可);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 。
    (2)实验一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 。
    23.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F2的表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 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 ,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 ,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 。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 和 。
    (2022·山东,5)
    (2022·全国甲,6)
    24.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2022·山东,17)
    25.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2022·全国乙,32)
    26.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2023·江苏南京高三检测)
    27.“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过程中的“演绎”环节的是( )
    A.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F1,F1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9:3:3:1
    B.由F2出现了重组型,推测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若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则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
    D.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
    (2023·辽宁铁岭高三预测)
    28.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1 都表现为黄色圆粒,F1 自交得 F2,F2 有 4 种表现型,如果继续将 F2 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
    A.25∶15∶15∶9B.21∶5∶5∶1
    C.25∶5∶5∶1D.16∶4∶4∶1
    (2023·湖南怀化高三模拟)
    29.某研究所将拟南芥的三种耐盐基因S1、S2、S3(分别用表示)导入玉米,筛选出成功整合的耐盐植株(三种基因都存在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图表示三种基因随机整合获得的某一植株,让其自交(不考虑交叉互换等变化),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A.3/4B.9/16C.3/8D.1/2
    (2023·湖南张家界高三检测)
    30.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31.已知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 (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子代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子代中无香味抗病的植株占3/8
    C.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2
    D.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3/64
    32.兔子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在有C基因存在时,含B 的兔毛为黑色,含bb 的兔毛为棕色;当为 cc 时,全为白色。现有一只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若后代数量足够多,在 F2代中黑色∶ 棕色∶ 白色= 9∶3∶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后代分离比可推测控制毛色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若让F2黑色兔相互交配,则出现白兔的概率为 1/9
    C.让 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会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类型
    D.可通过统计F2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2023·湖南常德高三检测)
    33.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乙、丙、丁所示个体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黄皱与绿皱的比例是3∶1
    C.图甲、乙所示个体减数分裂时,都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乙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3种表型,比例为1∶2∶1
    34.某植物有两个缺刻叶的品系甲与乙,让它们分别与一纯合的正常叶植株杂交,均为正常叶植株,自交得。由品系甲与纯合正常叶植株杂交得到的中正常叶植株27株、缺刻叶植株37株,由品系乙与纯合正常叶植株杂交得到的中正常叶植株27株、缺刻叶植株21株。根据上述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形性状至少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品系甲、乙均为纯合子,其基因型均可能有多种
    C.上述中缺刻叶植株杂合子自交均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上述两个杂交,理论上后代正常叶植株中杂合子占1/18
    35.老鼠的毛色有栗色、黄棕色、黑色、棕色和白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两只纯种雌、雄鼠杂交,得到的F1自由交配,F2有栗色、黄棕色、黑色、棕色和白色共5种表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亲本的表型只能为栗色与白色
    B.F1的基因型只能是CcAaBb
    C.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9种
    D.F2中棕色雌鼠占3/128
    36.某植物花色有红色和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个体自交,F1中红花∶白花=3∶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已知亲本产生4种配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该红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中红花∶白花=3∶1
    C.从F1中随机选择一株白花植株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D.F1红花植株中,自交后子代全为红花的占1/3
    (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
    37.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红花与白花(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为一对相对性状,高茎(B)对矮茎(b)为显性性状。下表中是该植物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乙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甲组亲本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在乙组F1的红花矮茎植株中,杂合子大约有206株
    D.用甲组F1中的红花高茎植株自交,可验证含基因aB的雄配子不育
    (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检测)
    38.某昆虫体色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2:3:3: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两种性状独立遗传,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B.F2中灰身长翅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9,是因为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
    C.若对F1个体进行测交,则在得到的子代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3
    D.选择F2中的灰身长翅、灰身残翅的雌雄个体随机杂交,子代表现为黑身残翅的概率为1/9
    39.下图1表示黑小麦(2n)与白小麦(2n)的杂交实验结果,图2表示以图1中F2黑小麦为材料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技术获得纯合小麦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的黑小麦自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1的F2白小麦中纯合子的概率为3/7
    C.图2所示流程获得的小麦不都是纯合子
    D.图2的玉米和黑小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三、非选择题
    40.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是 ,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 。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 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 。
    (4)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
    (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检测)
    41.某种雌雄同株异花的农作物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顶生(A)对腋生(a)为显性,种皮红色和黄色、高秆和矮秆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D和d决定,但显隐性未知。为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设计如下表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红种皮和黄种皮、高秆和矮秆中显性性状分别是 。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
    (2)有人推测F2中出现如上表所示的表现型和比例的原因是①F1植株中基因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② 基因纯合致死。请从亲本、F1或F2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来验证该推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
    (3)若(2)中推测成立,让F2的顶生红种皮矮秆植株随机交配,则子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42.已知某种植物的一个表型为红花高茎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A和a基因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B和b分别控制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已知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有以下三种可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③中,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填“是”或“否”),理由是 。
    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且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这种变化不影响配子和子代的存活率),图③细胞能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其基因型是 。
    (2)假设图①中两对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在方框内画出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另一种可能的分布状态。(画图并标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现提供表型为白花矮茎的植株若干,要通过一次交配实验来探究上述红花高茎植株的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究竟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基本思路是用上述红花高茎植株与白花矮茎植株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一代植株的表型及其比例。
    Ⅰ、若子一代植株中出现四种表型,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态如图①所示。
    Ⅱ、若子一代植株中出现两种表型,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态如图②所示。
    Ⅲ、若子一代植株中出现两种表型,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态如图③所示。
    (2023·辽宁阜新高三调研)
    43.玉米(2n=20)种子颜色与糊粉层细胞含有的色素种类有关,糊粉层是由受精极核(2个极核和1个精子结合形成)发育而来,发育成同一种子的极核和卵细胞的基因型相同,参与受精的2个精子的基因型也相同。已知玉米糊粉层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Cl、C和Bz、bz)控制,其中基因Cl对C显性,且基因Cl抑制糊粉层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基因Bz对bz显性,且基因Bz控制紫色色素合成,基因bz控制褐色色素合成。科研人员将甲(ClClBzBz)、乙(CCBzBz)玉米间行种植(如下图),并进行相关杂交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具有 等优点。玉米糊粉层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2)经分析,植株甲雌花序Ⅱ结出无色玉米,且种子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是ClClCBzBzBz,植株乙雌花序Ⅳ所结玉米种子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是 ,植株乙雌花序Ⅲ所结玉米种子糊粉层颜色有 。
    (3)将植株甲雌花序Ⅱ所结种子播种得到F1植株,让F1自交,F1植株上所结种子的糊粉层颜色及比例为 。
    (4)为确定两对基因Cl、C和Bz、bz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用基因型为CCbzbz和ClClBzBz的玉米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若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1植株所结种子颜色及比例为 。
    (5)研究发现,两对基因Cl、C和Bz、bz均位于9号染色体上。Ds基因能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并诱导染色体断裂,断裂后不含着丝粒的片段易丢失。下图是某糊粉层细胞中相关基因位置及染色体断裂结果:
    实验发现,某无色种子上出现了不同面积的褐色斑点,根据上图分析,出现褐色斑点的原因是 ,斑点面积越大,则染色体断裂发生的时期 。
    (2023·河北邢台高三模拟)
    44.杂交水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科研人员对杂交水稻的无融合生殖(不发生雌、雄配子的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繁殖过程)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水稻在抗逆性、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但杂种自交后代会发生 现象,这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分离所致。
    (2)研究表明有两个基因控制水稻无融合生殖过程: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B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都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而直接发育成胚。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B的影响。用图1所示杂交方案,可获得无融合生殖的杂种个体。
    ①某品系的基因型为 ,子代中Ⅱ号个体自交所结种子胚基因型是 。
    ②子代 号具有稳定遗传的杂种优势,其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为 。
    (3)我国科研人员还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交水稻的4个相关基因,实现了杂种的“无融合生殖”,如图2所示。
    图2中所敲除的4个基因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 。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
    45.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个体的翅形和眼色分别为直翅和红眼,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了紫红眼突变体和卷翅突变体昆虫。为研究该昆虫翅形和眼色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紫红眼突变体卷翅突变体和野生型昆虫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注:表中F1为1对亲本的杂交后代,F2为F1全部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假定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红眼基因突变为紫红眼基因属于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若要研究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还需要对杂交组合 的各代昆虫进行 鉴定。鉴定后,若该杂交组合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 ,则可判定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杂交组合丙的F1表型比例分析,卷翅基因除了控制翅形性状外,还具有纯合 效应。
    (3)若让杂交组合丙的F1和杂交组合丁的F1全部个体混合,让其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F2)表型及其比例为 。
    (4)又从野生型(灰体红眼)中诱变育种获得隐性纯合的黑体突变体,已知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灰体(黑体)和红眼(紫红眼)分别由常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欲探究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3种纯合品系昆虫:黑体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和野生型。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说明:该昆虫雄性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换;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且子代的存活率相同;实验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
    ①实验思路:
    第一步:选择 进行杂交获得F1, 。
    第二步:观察记录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Ⅰ: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Ⅱ: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
    46.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 (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 。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 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
    (5)实验三的结论是 。
    (2024春•北碚区校级期末)
    47.拟南芥表皮毛是由茎和叶上的表皮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对与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相关的基因T/t和R/r,不同类型拟南芥的表皮毛分支次数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基因T缺陷突变体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会 (填“增加”或“减少”)。
    (2)为研究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将基因T缺失突变体(ttRR)和基因R缺失突变体(TTrr)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统计F2表皮毛分支次数及对应植株所占比例,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基因T/t和基因Rr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 。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为0的植株中杂合子占比 ;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为2的植株与表皮毛分支次数为3的植株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3)现已将基因T定位在拟南芥基因组5号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确定基因T在该染色体上的位置,对5个来源于该染色体的DNA片段(A~E)进行基因T及相关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注:DNA片段A~E上的数字表示检测到的分子标记,编号相同的为同一标记。)
    根据结果分析,6个分子标记在拟南芥5号染色体上的排序为 ;仅有片段C和D检测到基因T,据此判断基因T应位于分子标记 (填数字编号)之间。
    F2
    1YY(黄)、2Yy(黄)
    1yy(绿)
    1RR(圆)、2Rr(圆)
    1YYRR、2YyRR、2YYRr、4YyRr (黄圆)
    1yyRR、2yyRr(绿圆)
    1rr(皱)
    1YYrr、2Yyrr(黄皱)
    1yyrr(绿皱)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花粉鉴定法
    F1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单倍体育种法
    取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若植株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亲本组合
    F1配子种类及比例
    甲×丁
    BDe:Bde:bDe:bde=100:1:1:100
    丙×丁
    BdE:Bde:bdE:bde=1:1:1:1
    测交子代表现型
    圆形果
    长形果
    复状花序
    单一花序
    测交子代数(株)
    107
    103
    105
    105
    测交子代表现型
    单一花序
    圆形果
    单一花序
    长形果
    复状花序
    圆形果
    复状花序
    长形果
    测交子代数(株)
    22
    83
    85
    20
    有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举例: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
    产生配子的种类数
    Aa Bb Cc↓ ↓ ↓
    2 × 2 × 2=8种
    产生某种配子的概率
    产生ABC配子的概率为1/2(A)×1/2(B)×1/2(C)=1/8
    亲本相对性状的对数
    F1配子
    F2表型
    F2基因型
    种类
    比例
    种类
    比例
    种类
    比例
    1
    2
    (1∶1)1
    2
    (3∶1)1
    3
    (1∶2∶1)1
    2
    22
    (1∶1)2
    22
    (3∶1)2
    32
    (1∶2∶1)2
    n
    2n
    (1∶1)n
    2n
    (3∶1)n
    3n
    (1∶2∶1)n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同时患两病概率
    mn

    只患甲病概率
    m(1-n)

    只患乙病概率
    n(1-m)

    不患病概率
    (1-m)(1-n)
    拓展求解
    患病概率
    ①+②+③或1-④
    只患一种病概率
    ②+③或1-(①+④)
    F2部分个体基因型
    棕榈酸(填“有”或“无”)
    16-羟基棕榈酸(填“有”或“无”)
    颖壳蜡质(填“有”或“无”)
    Ccd2d2



    CCDd2



    实验
    杂交组合
    表型
    表型和比例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
    基因型
    C_A_B_
    C_A_bb
    C_aaB_
    C_aabb
    cc_ _ _ _
    表型
    栗色
    黄棕色
    黑色
    棕色
    白色
    亲本组合
    F1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红花高茎
    红花矮茎
    白花高茎
    白花矮茎

    红花高茎×白花矮茎
    200
    198
    0
    205

    红花矮茎×红花高茎
    197
    309
    0
    104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亲本表型
    F1表现型
    F1随机交配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顶生、红种皮、矮秆
    腋生、黄种皮、高秆
    顶生、红种皮、高秆
    腋生、红种皮、高秆
    顶生、红种皮、矮秆2
    顶生、红种皮、高秆4
    顶生、黄种皮、高秆2
    腋生、红种皮、矮秆3
    腋生、红种皮、高秆6
    腋生、黄种皮、高秆3
    杂交组合
    P
    F1
    F2

    紫红眼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
    直翅紫红眼
    直翅紫红眼

    紫红眼突变体、野生型
    直翅红眼
    直翅红眼∶直翅紫红眼=3∶1

    卷翅突变体、卷翅突变体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卷翅突变体、野生型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3
    类型(基因型)
    野生型(TTRR)
    单突变体(ttRR)
    单突变体(TTrr)
    双重突变体(ttrr)
    表皮毛分支次数
    2
    0
    4
    0
    表皮毛的分支次数
    0
    1
    2
    3
    4
    对应植株所占比例
    4
    6
    3
    2
    1
    《第16讲自由组合定律》参考答案:
    1.D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子一代F1是自交,不需要母本去雄,A错误;
    B、F2中出现的4种表现型,有2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是相等的,C错误;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存在4×4=16种组合方式,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设黄色、绿色分别由Y、y基因控制,圆粒、皱粒分别由R、r控制。则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R-,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F1中绿色皱粒(基因型为yyrr)豌豆所占比例为1/8,可以推知,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
    【详解】A、设黄色、绿色分别由Y、y基因控制,圆粒、皱粒分别由R、r控制。则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R-,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F1中绿色皱粒(基因型为yyrr)豌豆所占比例为1/8,后代有yy个体出现,说明亲本在Y/y这一对基因上为Yyyy,后代有rr出现,说明在R/r这一对基因上为RrRr,综合在一起考虑,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两亲本均为杂合子,A正确;
    B、亲本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且两种性状分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因此可产生四种配子,基因型分别是YR、Yr、yR、yr,B错误;
    C、亲本为YyRryyRr,则后代纯合子为yyrr和yyRR,其中共yyrr=1/21/4=1/8,yyRR=1/21/4=1/8,二者共占1/8+1/8=1/4,C正确;
    D、亲本为YyRr yyRr,考虑Y、y基因,后代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考虑R、r基因,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考虑两对基因,后代表现型数目为22=4种,基因型有23=6种,D正确。
    故选B。
    3.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详解】利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花粉有关性状的基因,二是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依据表格中亲本组合甲×丁产生的F1配子情况,丙×丁产生的F1配子情况,可知B(b)和D(d)总在一起,说明B、b与D、d这两对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则E和e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甲×丙组合,F1为BBDdEc,其中D/d与E/c均属于决定花粉粒特征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同理乙×丁组合,F1为bbDdEe也可以,D正确。
    故选D。
    4. wwSS、WwSs 不能 因为表中是单独统计这两对性状的数据,没有统计这两对性状组合类型的数据),所以不能判断它们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正确。因为F1(WwSs)与双隐性品系(wwss)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4∶4∶1(不符合1∶1∶1∶1)说明F1产生的配子WS∶wS∶Ws∶ws=1∶4∶4∶1(不符合1∶1∶1∶1),所以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纯合的复状花序圆形果植株与纯合的单一花序长形果植株杂交,F1为单一花序圆形果;再用双隐性品系(wwss)与F1进行测交,结果为圆形果∶长形果=1∶1,复状花序∶单一花序=1∶1。则F1为单一花序圆形果(WwSs)。但无法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结合表2,产生了四种后代,说明F1产生了四种配子,且WS∶Ws∶wS∶ws=1∶4∶4∶1,说明F1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且W与s连锁,w与S连锁,亲本为复状花序圆形果植株(WWss)×单一花序长形果植株(wwSS)。
    【详解】(1)复状花序圆形果亲本为WWss。F1的基因型为WwSs。
    (2)因为表中是单独统计这两对性状的数据,没有统计这两对性状组合类型的数据),所以不能判断它们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根据表1不能判断控制番茄果形和花序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正确。因为F1(WwSs)与双隐性品系(wwss)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4∶4∶1(不符合1∶1∶1∶1)说明F1产生的配子WS∶wS∶Ws∶ws=1∶4∶4∶1(不符合1∶1∶1∶1),所以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连锁定律,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结果推测出基因的位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5.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植物花瓣的大小为不完全显性,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而花瓣颜色为完全显性,R对r为完全显性,但是无花瓣时即无颜色。
    【详解】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基因型有AaRr、Aarr、aaRr、aarr 4种,表现型有3种,分别为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A正确;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3×3=9(种)基因型,而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由于aa表现为无花瓣,故aaR_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所以子代表现型共有5种,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2/3×1/2=1/3,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约为1/4,C正确;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1/2=3/8,D正确。
    故选B。
    6. 板叶、紫叶、抗病 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花叶绿叶感病、 花叶紫叶感病 AaBbd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丙为隐性纯合子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1:1:1:1,可推测三对等位基因应均为测交。
    【详解】(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
    (2)已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
    (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1,测交比为1:1,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1,则为Aa×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1,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相关分离比,并能灵活运用解题。
    7.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对 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都涉及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详解】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4,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4对等位基因。再综合杂交组合的其它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由以上分析知:该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4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能自由组合,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8.(1)3/8
    (2)1/8
    (3)1/16
    (4)1/2
    (5)5/8
    【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由题意知,男孩基因型为aabb,则该夫妇基因型应分别为妻子:Aabb,丈夫:AaBb。
    【详解】(1)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由题意知,男孩基因型为aabb,则该夫妇基因型应分别为妻子:Aabb,丈夫:AaBb,再生一个仅患并指孩子的可能性=1/2×3/4=3/8。
    (2)结合(1)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bb×AaBb,患白化病的概率=1/2×1/4=1/8。
    (3)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bb×AaBb,生一既白化又并指的男孩的概率=男孩出生率×白化率×并指率=1/2×1/4×1/2=1/16。
    (4)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只患白化+只患并指=3/8+1/8=1/2。
    (5)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1-全正常(非并指、非白化)=1−1/2×3/4=5/8。
    9.AC
    【分析】由题意可知,F2中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故推测籽粒的颜色受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设籽粒颜色相关的基因为A/a、B/b,甜与非甜相关的基因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Cc。
    【详解】A、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是9:3:3:1的变形,说明紫色与白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B/b),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甜度由一对基因控制(假设为C/c),且A和B同时存在为紫,其余均为白;C_为非甜,cc为甜,A正确;
    B、根据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则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故亲本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B错误;
    C、F1可产生ABc的配子,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AABBcc),C正确;
    D、F1为AaBbCc,F2中的白色籽粒有1/7AAbb、2/7Aabb、1/7aaBB、2/7aaBb、1/7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为:2/7Ab、3/7ab、2/7aB,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A_B_)的比例为2/7×2/7+2/7×2/7=8/49,D错误。
    故选AC。
    10.D
    【分析】已知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又因为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则隐性纯合子aabbcc的高度为12mm,显性纯合在AABBCC的高度为30mm,则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高度增加3mm。所以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有(24-12)÷3=4个显性基因。
    【详解】根据题意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有(24-12)÷3=4个显性基因,且后代有性状分离,不可能是纯合子,所以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以AaBbCC为例,其自交后代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比例为1/4×1/4×1+1/4×1/4×1+1/2×1/2×1=6/16。
    11.A
    【分析】已知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群体中致死的基因型有DDHH、DDHh、DDhh、ddhh、Ddhh。据此做答。
    【详解】根据题意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D_H_、D_hh、ddH_、ddhh。但由于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DdHH、DdHh、ddHH、ddHh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DdHh占4份,DdHH占2份,ddHH占1份,ddHh占2份,故表现型为短尾黑鼠:长尾黑鼠=2: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控制该植物叶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绿叶甲(EEff)与纯合紫叶乙(eeFF)杂交,子一代红叶的基因型为EeFf,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E_F_)∶紫叶(eeF_)∶绿叶(E_ff)∶黄叶(eeff)=7∶3∶1∶1,是9∶3∶3∶1的变形,且组合数为12,说明新环境下存在配子致死现象,由于存在基因型为eeff黄色个体,因此致死的应该不是ef配子,由绿叶的比例分析最可能是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绿叶甲的基因型为EEff,子二代绿叶植株Eeff,A错误;
    B、子二代紫叶植株(eeF_)的基因型有两种,其中纯合紫叶植株∶杂合紫叶植株=1∶2,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题干中异常比例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C错误;
    D、由于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因此子二代中红叶雌株的基因型为及其比例为EEFF∶EEFf∶EeFF∶EeFf=1∶1∶2∶3,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eeff,两者杂交,后代中黄叶植株的比例=3/7×1/4×1=3/28,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亲本和子一代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子二代的特殊性状分离比分析可能致死的配子的基因型种类,进而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
    13.C
    【分析】根据绿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不育,紫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可育,可推测控制绿茎(a)和雄性不育(f)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控制紫茎(A)和雄性可育(F)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控制紫茎(A)与绿茎(a)、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控制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子代中偶见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且两者数量相等,可推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详解】A、根据绿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不育,紫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可育,可推测绿茎(a)和雄性不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紫茎(A)和雄性可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由子代雄性不育株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绿茎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A错误;
    B、控制缺刻叶(C)、马铃薯叶(c)与控制雄性可育(F)、雄性不育(f)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子代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也约为3:1,B错误;
    C、由于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C正确;
    D、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4.D
    【分析】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分离比为3∶1,则可推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5∶1。
    【详解】A、已知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说明敏感型为显性性状,F1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至少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A错误;
    B、根据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且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敏感型,因此子一代AaBb自交所得子二代中非敏感型aabb占1/4×1/4=1/16,其余均为敏感型,即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5∶1,B错误;
    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使表现敏感型的个体变为了非敏感型的个体,说明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为RNA,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其RNA仍保持完整性,因此将处理后的病毒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D正确。
    故选D。
    15.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可知,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假设A/a为上部两条带的等位基因,B/b为下部两条带的等位基因,由电泳图可知P1为AAbb,P2为aaBB,F1为AaBb,F2中①AaBB②Aabb都为杂合子,③AABb占F2的比例为,⑤AABB占F2的比例为,A正确;
    B、电泳图中的F2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未出现的基因型为aaBb,其个体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B正确;
    C、③AABb和⑦aabb杂交后代为Aabb、 AaBb,其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C正确;
    D、①AaBB自交子代为,AABB()、AaBB()、aaBB(),其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aaBB电泳结果相同的占,D错误。
    故选D。
    16.(1) 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 基因型B1B1的个体死亡 B1B2、B1B3
    (2) 5##五 B1B3和B2B3
    (3) 黄色短尾:黄色正常尾:鼠色短尾:鼠色正常尾=4:2:2:1 丁是隐性纯合子B3B3dd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根据图中杂交组合③可知,双亲均为黄色,子代表现为黄色∶鼠色=2∶1,B1对B2为显性;根据图中杂交组合①可知,B1对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故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
    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基因型B1B1的个体死亡,甲乙基因型不同,推测双亲基因型分别为B1B2、B1B3,B2对B3为显性,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B1B2、B1B3。
    (2)根据(1)可知,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有B1B2、B1B3、B2B2、B2B3、B3B3,共有5种。其中B1B3和B2B3交配后代的毛色种类最多,共有黄色、鼠色和黑色3种。
    (3)小鼠毛皮颜色基因和尾形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短尾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根据题意,存在短尾和正常尾的雌雄小鼠,则尾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存在DD个体,甲的基因型是B1B2Dd,则该基因型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正常尾:鼠色短尾:鼠色正常尾=4:2:2:1。丙为鼠色短尾,其基因型表示为B2_Dd,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丁个体与其杂交,理由是丁是隐性纯合子B3B3dd。
    17.(1)碱基对的缺失
    (2) 3 1 1:1
    (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 9:7 有 有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图示为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c基因是C基因突变而来,c基因两侧的碱基序列与C基因相同,PCR扩增也能扩增c基因,由图可知,泳道1是突变体Cer1,则扩增c基因时两引物间的长度为1100bp,泳道2是野生型(WT,纯合体),则扩增C基因时两引物间的长度为2000bp,说明c基因比C基因长度变短,是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突变。
    (2)突变体Cer1为cc,纯合野生型为CC,则F1为Cc,F1与突变体Cer1杂交后代中Cc:cc=1:1,电泳检测PCR产物,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3和泳道1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1:1;
    (3)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由题意可知,C/c、D/d2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为(CcDd2),表型为野生型,F1(CcDd2)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C-D-:(ccD-+C-d2d2+ccd2d2)=9:7;Ccd2d2含有C基因无D基因,有16-羟基棕榈酸,由于不含D基因,因为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有D基因,故无颖壳蜡质;CCDd2含有C基因和D基因,有16-羟基棕榈酸,也有颖壳蜡质。
    18.(1) 分离(或“孟德尔第一”) 浅绿
    (2) P2、P3(或“圆形浅绿亲本和圆形绿条纹亲本”或“浅绿亲本和绿条纹亲本”) 深绿
    (3) 3/8 15/64
    (4) 9号(或“SSR1所在的”) F1 形成配子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1 和控制瓜皮颜色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重组 F 1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2和控制瓜皮颜色基因自由组合
    (5)仅出现P1的SSR1条带(或“仅出现P的SSR条带”)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由实验①结果可知,只考虑瓜皮颜色,F1为深绿,F2中深绿:浅绿=3:1,说明该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浅绿为隐性。
    (2)由实验②可知,F2中深绿:绿条纹=3:1,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结合①,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假设P1为深绿BB,P2为浅绿b1b1,P3为绿条纹b2b2,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P2×P3,若F1为AaBb表现为深绿,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调查实验①和②的F1发现全为椭圆形瓜,亲本长形和圆形均为纯合子,说明椭圆形为杂合子,则F2非圆瓜中有1/3为长形,2/3为椭圆形,故椭圆深绿瓜植株占比为9/16×2/3=3/8。由题意可设瓜形基因为C/c,则P1基因型为AABBCC,P2基因型为aaBBcc,F1为AaBBCc,由实验①F2的表型和比例可知,圆形深绿瓜植株为A_BBcc。实验①中植株F2自交子代能产生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基因型有1/8AABBCc、1/4AaBBCc、1/16AABBcc、1/8AaBBcc,其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1/8×1/4+1/4×3/16+1/16×1+1/8×3/4=15/64。
    (4)电泳检测实验①F2中浅绿瓜植株、P1和P2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由电泳图谱可知,F2浅绿瓜植株中都含有P2亲本的SSR1,而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上,故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由电泳图谱可知,F2浅绿瓜植株中只有15号植株含有亲本P1的SSR1,推测根本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产生了同时含P1、P2的SSR1的配子,而包括15号植株在内的半数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2,根本原因是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随后F1产生的具有来自P111号染色体的配子与具有来自P21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F2中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稳定遗传的深绿瓜株系应是纯合子,其深绿基因最终来源于亲本P1,故应选择SSR1的扩增产物条带与P1亲本相同的植株。
    19.(1) 黑刺:白刺=1:1 从亲本或F1中选取表型相同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隐性
    (2)F2中的表型及比例为黑刺雌性株:黑刺普通株:白刺雌性株:白刺普通株=9:3:3:1。
    (3)将王同学杂交F2的白刺雌性株单独种植,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单独收获稳定遗传的白刺雌性株的后代即可得到白刺雌性株。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F1,根据F1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说明F1中性状有白刺也有黑刺,则亲本显性性状为杂合子,F1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黑刺:白刺=1:1。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F1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即从亲本或F1中选取表型相同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隐性。
    (2)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F1均为黑刺雌性株,说明在瓜刺这对相对性状中黑刺为显性,在性别这对相对性状中雌性株为显性,若控制瓜刺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性别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F2 ,若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瓜刺和性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F2中的表型及比例为黑刺雌性株:黑刺普通株:白刺雌性株:白刺普通株=9:3:3:1。
    (3)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F2中白刺雌性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测交方案只能证明白刺雌性株是否为纯合子,一般的瓜类是一年生的,证明了纯合子还是得不到纯合子。 筛选方案应为:将王同学杂交F2的白刺雌性株单独种植,经诱雄处理后自交,纯合子自交子代均为纯合子,单独收获稳定遗传的白刺雌性株的后代即可得到白刺雌性株。
    20.D
    【分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
    【详解】A、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
    B、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
    C、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C正确;
    D、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21.D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
    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
    C、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
    D、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22.(1)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空间结构
    (2)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 AAbb aaBB 白色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甲、乙两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基因型是AAbb或aaBB。而根据实验一可知,两者基因型不同;根据实验二可知,甲为AAbb,乙为aaBB。
    【详解】(1)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而失去催化作用。
    (2)根据题干可知白花纯合子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而甲、乙两者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两者基因型不同,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实验二的结果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可知甲并不是提供酶2的一方,而是提供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因此基因型为AAbb,而乙则是提供酶2的一方,基因型为aaBB。
    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由于乙中的酶2失活,无法催化红色色素的形成,因此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白色。
    23.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随机结合 相等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A/a、B/b这两对等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与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AABB(抗锈病无芒)×aabb(感锈病有芒)、AAbb(抗锈病有芒)×aaBB(感锈病无芒),得F1均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必须是独立的,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才能使两组杂交的F2完全一致,同时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4.B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
    B、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
    C、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
    D、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
    故选B。
    25.BC
    【分析】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基因型为aaB_I_表现为红色,_ _ _ _ii表现为白色。杂交组合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理根据乙、丙杂交结果,也说明相关的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2中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aaBBII。
    【详解】A、当植株是白花时候,其基因型为_ _ _ _ii,与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
    B、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
    D、由于题中不能说明相关基因A/a和B/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的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花(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lI)=9:3:3:1;第二种情况,当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时,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为紫红色(A aBbII):靛蓝色花(AAbbII):红色(aaBBII)=2:1:1,D错误。
    故选BC。
    26.(1) 白色:红色:紫色=2:3:3 AAbb、Aabb 1/2
    (2)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花色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花色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
    【分析】根据题意,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表现为紫花,A_bb表现为红花,aa_ _表现为白花。
    【详解】(1)紫花植株(AaBb)与红花杂合体(Aabb)杂交,子代可产生6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红花):Aabb(红花):aabb(白花)=1:2:1:1:2:1。故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紫色=2:3:3;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aabb)占的比例为1/2。
    (2)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要检测白花纯合体植株甲的基因型,可选用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这样就可以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将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推出。
    【点睛】该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通过分析题意,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作答。
    27.C
    【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F1,F1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9:3:3:1,这是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结果,A错误;
    B、由F2出现了重组型,推测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这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
    C、若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则后代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这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C正确;
    D、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这属于实验验证,D错误。
    故选C。
    28.B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F1黄色圆粒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此F2中黄色圆粒的个体占9/16,其中纯合子(YYRR)占1/16,故F2中杂合的黄色圆粒占1/2,即YYRr占1/8、YyRR 占1/8、YyRr 占1/4;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YR_ )的概率为1/8×3/4=3/32,黄色皱粒(YYrr)的概率为 1/8×1/4=1/32;同理可以计算出 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 RR)的概率为1/8×3/4=3/32,绿色圆粒(yyRR)的概率为1/8×1/4=1/32;1/4的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R -)的概率为1/4×9/16=9/64,黄色皱粒(Y- rr)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圆粒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皱粒的概率为1/4×1/16=1/64,因此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2+3/32+9/64):(1/32+3/64):(1/32+3/64):(1/64)=21:5:5:1,故选B。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思路:先分离,后组合。
    29.B
    【分析】分析题图:三个抗盐基因整合到了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植株可产生含耐盐基因数为3(S1、S2、S3)、2(S1、S3)、1(S2)、0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
    【详解】该植株可产生含耐盐基因数为3(S1、S2、S3)、2(S1、S3)、1(S2)、0这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自交(不考虑交叉互换等变化)后代中高耐盐性状(三种基因都存在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4的“3”雌配子与各种雄配子结合的个体、1/4的“3”雄配子与各种雌配子结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1/4-1/4×1/4=7/16)、1/4的“2”雌配子与1/4的“1”雄配子结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1/4的“1”雌配子与1/4的“2”雄配子结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共计:7/16+1/16+1/16=9/16,B符合题意。
    故选B。
    30.D
    【详解】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4=1/16。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
    31.C
    【分析】分析子代的性状,可以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如单独分析抗病感病的比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分析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例,可知亲本另一对基因型。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如题中的无香味亲本。
    【详解】A、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和不抗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A正确;
    B、子代中无香味抗病(A_Bb)的植株占3/4×1/2=3/8,B正确;
    C、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其后代不可能出现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C错误;
    D、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分别去自交得到aa的概率为3/8,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1/2Bb和1/2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1/8,所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8×1/8=3/64,D正确。
    故选C。
    32.C
    【分析】根据题意,B_C_为黑色,bbC_为棕色,B_cc、bbcc为白色,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比例为9:3:4,则F1基因型为BbCc,亲本基因型为bbCC×BBcc,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子二代表现型为9:3:3:1变式,两对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黑色图基因型为1BBCC,2BbCC、2BBCc、4BbCc,出现白色兔后代基因型含有cc即可,C的基因频率为:1/9+2/9+2/9×1/2+4/9×1/2=2/3,c基因频率为1/3,后代出现cc的概率为1/3×1/3=1/9,B正确;
    C、白色兔的基因型中不含C基因,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全为白色,C错误;
    D、可以通过子二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表现型和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33.C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是当代生物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当具备两对(或大量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开展混种杂交,在子一代形成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出来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甲、乙、丙、丁均含有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DDYYrr∶DdYyrr∶ddyyrr=1∶2∶1,其中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B正确;
    C、图甲、乙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不能用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乙个体(YYRr)自交,只会出现两种表现型,黄色圆粒(YYR_)∶黄色皱粒(YYrr)=3∶1,D错误。
    故选CD。
    34.BD
    【分析】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A、由品系甲与一纯合的正常叶植株杂交得F1, F1自交得到的F2中正常叶植株有27株、缺刻叶植株有37株可知,F2中正常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7÷(27+37)=27/64=(3/4)3,说明该植物的叶形性状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C/c)控制,且植株中含有每对等位基因的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正常叶,其他情况表现为缺刻叶,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cc,其与纯合的正常叶植株(AABBCC)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品系乙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其与纯合的正常叶植株(AABBCC)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品系甲、乙均为纯合子,品系甲只有一种基因型,B错误;
    C、由品系乙与正常植株杂交得F1, F1自交得到的F2中缺刻叶植株杂合子自交均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两品系得到的F1杂交,即AaBbCc ×AABbCc(或AaBbCc × AaBBCc或AaBbCc × AaBbCC),后代正常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_,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1/3×1/3=1/18,则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18=17/18,D错误。
    故选BD。
    35.BC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因为两亲本均为纯种,故F1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且F2中每对基因均出现了显性和隐性的组合,因此,F1的基因型为CcAaBb,两个纯种杂交能产生基因型为CcAaBb子代的组合有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共四种,所以两亲本的表型除栗色与白色外,还可以是黄棕色与白色、黑色与白色、棕色与白色,A错误;
    B、因为两亲本均为纯种,故F1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且F2中每对基因均出现了显性和隐性的组合,因此,F1的基因型为CcAaBb,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CcAaBb,则F2中白色个体(cc_ _ _ _)的基因型有1×3×3=9(种),C正确;
    D、F2中棕色(C_aabb)雌鼠占3/4×1/4×1/4×1/2=3/128,D正确。
    故选BCD。
    36.CD
    【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个体自交,子一代出现红花:白花=3:1,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亲本能产生4种配子,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含有某一种显性基因(如含有A)时表现红花,其它情况表现白花。
    【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个体产生4种配子,说明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设含A基因时为红花,则该红花植株(AaBb)进行测交实验,则子代的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红花:白花=1:1,B错误;
    C、设含A基因时为红花,则白花的基因型为aaB_、aabb,随机选择一株白花植株自交,则子代全为白花,C正确;
    D、设含A基因时为红花,则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个体自交,子一代中红花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其中1AABB、2AABb、1AAbb自交后代全为红花,概率为1/12+2/12+1/12=1/3,D正确。
    故选CD。
    37.ABC
    【分析】由表格可知,乙组F1中出现白花,说明白花对红花为隐性。由表格分析可知,甲组亲本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乙组亲本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由表格可知,甲组F1中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1:0:1,乙组F1中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2:3:0:1。如果不存在配子不育,甲组F1中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1:1:1,乙甲组F1中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3:3:1:1,对比可知,aB的配子不育。
    【详解】A、根据乙组的亲本都为红花,而F1中出现白花,说明白花对红花为隐性,即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
    B、甲组亲本白花矮茎的基因型为aabb,再结合表格可知,F1中出现白花和矮茎,说明甲组亲本红花高茎的基因型是AaBb,B正确;
    C、乙组F1的红花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且杂合子占2/3,大约有2/3×309=206株,C正确;
    D、用甲组F1中的红花高茎植株AaBb自交,基因aB的雄配子不育和基因aB的雌配子不育,结果都是一样的,无法验证,D错误。
    故选ABC。
    38.ACD
    【分析】题意分析,某昆虫体色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2∶3∶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在灰身长翅中存在致死现象。若为配子致死,由子代份数为2+3+3+1=9可知,雌雄配子中各有一种类型死亡,又由于后代只有双显性个体减少,所以可初步判断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此时子二代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若为合子致死则无法出现上述比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所以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aabb,只能是aaBB×AAbb,A正确;
    B、F2中灰身长翅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9,是因为F1(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没有受精能力导致的,B错误;
    C、由于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1(基因型为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1∶1∶1,分别对应灰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显然,子代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3,C正确;
    D、由于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子二代灰身长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1∶1∶1,子二代中灰身残翅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该群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b∶ab=2∶1,则二者随机杂交,子代表现为黑身残翅的概率为1/3×1/3=1/9,D正确。
    故选ACD。
    39.AB
    【分析】1、分析图1:F2的黑小麦:白小麦=9:7,是9:3:3:1的变式,因此黑小麦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则黑小麦的基因型为A_B_,白小麦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2、分析图2:受精卵中的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因此单倍体苗的染色体数目等于黑小麦配子染色体数目,其染色体数目为n,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的小麦均为纯合子,其染色体数目为2n。
    【详解】A、据题图1可知,F2中黑小麦:白小麦=9:7,推测相关性状与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有关,F1应为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A正确;
    B、题图1F2的黑小麦:白小麦=9:7,是9:3:3:1的变式,因此黑小麦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白小麦的基因型为A_bb(1AAbb、2Aabb),aaB_(1aaBB、2aaBb)和aabb(1aabb),即F2白小麦中纯合子的概率为3/7,B正确;
    C、题图2所示流程运用的育种原理为单倍体育种,因此所获得的小麦全部是纯合子,C错误;
    D、玉米和黑小麦杂交后代不可育,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B。
    40.(1) A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 7 7/13
    (3)aabb和AABb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实验思路为: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分析】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可育,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详解】(1)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
    (2)据题意可知,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A的表达,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
    (3)F2中共有7种基因型可育,若想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应满足后代必须含有A基因,同时出现不含B基因的情况,故应选择AABb和aabb杂交,产生的后代为1/2AaBb、1/2Aabb,后代雄性不育株占1/2。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丙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故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若丙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1:1,故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
    41.(1) 红种皮和高秆 AaBBdd 和aabbDD
    (2) B和d、b和D A 实验思路:让F1(或F2) 中的顶生红种皮高秆植株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植株中顶生:腋生=2:1,红种皮矮秆:红种皮高秆:黄种皮高秆=1∶2∶1,则该推测正确
    (3)2/3
    【分析】F2中顶生∶腋生=8∶12=2∶3,红种皮∶黄种皮=3∶1,高秆∶矮秆=3∶1,红种皮高秆∶红种皮矮秆∶黄种皮高秆=10∶5∶5=2∶1∶1,没有出现9∶3∶3∶1,因此种皮红色和黄色及高秆和矮秆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B、d连锁,b、D连锁。
    【详解】(1)F1均为红种皮、高秆,F1随机交配,F2出现黄种皮、矮秆,因此红种皮、高秆为显性,且F1为BbDd;亲本植株为顶生红种皮矮秆、腋生黄种皮高秆,花顶生(A)对腋生(a)为显性,且F1出现了腋生,因此亲本为顶生红种皮矮秆(AaBBdd)、腋生黄种皮高秆(aabbDD)。
    (2)据以上分析,F1植株中基因B和d、b和D连锁,导致性状没有出现自由组合;亲本为Aa、aa,F1为1/2Aa、1/2aa,F1随机交配,F2应为AA∶Aa∶aa=1∶6∶9,现在顶生∶腋生=2∶3,说明AA纯合致死;若以上推测正确,则让F1(或F2) 中的顶生红种皮高秆植株(AaBbDd)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AA纯合致死,则子代植株中顶生:腋生=2:1,若B和d、b和D连锁,则F1红种皮高秆植株产生配子为Bd、bD,后代红种皮矮秆:红种皮高秆:黄种皮高秆=1∶2∶1。
    (3)表格中F2存在6种表现型,为(2∶3)(1∶2∶1)=2∶4∶2∶3∶6∶3,说明则A/a与另一对等位基因(B/b或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自由组合,F2的顶生红种皮矮秆(AaBBdd)植株随机交配,Aa随机交配,AA致死,因此后代Aa∶aa=2∶1,BBdd随机交配后代都是BBdd,因此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比例为2/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连锁定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
    42.(1) 否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 A、aB
    (2)
    (3) 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1∶1∶1 红花高茎∶白花矮茎=1∶1 红花矮茎∶白花高茎=1∶1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图②③中,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图可知,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且含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这种变化不影响配子和子代的存活率),图③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其基因型是A、aB。
    (2)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A/a、B/b)的位置图: 。
    (3)用上述红花高茎植株(AaBb)与白花矮茎植株进行杂交,为测交,白花矮茎植株(aabb)只能产生一种配子(ab)。
    Ⅰ、若红花高茎植株基因分布如图①,该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1AB∶1Ab∶1aB∶1ab),故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即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1∶1∶1。
    Ⅱ、若红花高茎植株基因分布如图②,该植株能产生两种配子(1AB∶1ab),故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1aabb,即红花高茎∶白花矮茎=1∶1;Ⅲ、若红花高茎植株基因分布如图③,能产生两种配子(1Ab∶1aB),故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1aaBb,即红花矮茎∶白花高茎=1∶1。
    43.(1) 后代数量多,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30
    (2) ClCCBzBzBz 无色、紫色
    (3)无色:紫色=3:1
    (4)无色:紫色:褐色=12:3:1
    (5) Cl、Bz基因缺失,bz基因表达 越早
    【分析】1、选用植物为遗传实验材料主要从获取的难易、对实验周期的影响、性状是否容易区分等方面考虑。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自交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1。
    3、植株甲雌花序Ⅱ结出无色玉米,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是ClClCBzBzBz说明亲本甲的基因型为ClClBzBz,亲本乙的基因型为CCBzBz。
    4、其中基因Cl对C显性,且基因Cl抑制糊粉层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基因Bz对bz显性,且基因Bz控制紫色色素合成,基因bz控制褐色色素合成,则紫色的基因型为CCBz_,无色基因型为Cl_Bz_、Cl_bzbz,褐色基因型为C_bzbz。
    【详解】(1)由于玉米后代数量多,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所以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糊粉层是由受精极核(2个极核和1个精子结合形成)发育而来,所以糊粉层细胞中含有30条染色体。
    (2)据分析可知,亲本甲的基因型为ClClBzBz,亲本乙的基因型为CCBzBz,则植株乙雌花序Ⅳ所结玉米种子糊粉层细胞的基因型是ClCCBzBzBz,植株乙雌花序Ⅲ所结玉米种子既有自花传粉也有异花传粉的种子,其基因型有ClCBzBz和CCBzBz,糊粉层颜色有无色、紫色。
    (3)将植株甲雌花序Ⅱ进行人工授粉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ClCBzBz,则F1自交后代为Cl_BzBz:CCBzBz=3:1,表现型为无色:紫色=3:1。
    (4)若两对基因Cl、C和Bz、bz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Cbzbz和ClClBzBz的玉米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则F1植株所结种子颜色及比例为无色:紫色:褐色=12:3:1。
    (5)由于Cl、Bz基因缺失,bz基因表达,则无色种子上会出现不同面积的褐色斑点,若斑点面积越大,则染色体断裂发生的时期早。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特点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学会应用9:3:3:1的变式判断遵循的遗传规律,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变异出现的原因,综合解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1) 性状分离 等位基因
    (2) aabb ab、aB Ⅳ AaBb
    (3)使同源染色体分离
    【分析】1、杂种后代同时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是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无法保持其杂种优势,因此需要每年制种用于生产。
    2、题意分析,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有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即产生的雌配子与原来体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含基因B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即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的后代为单倍体。而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B的影响。
    【详解】(1)杂交水稻在抗逆性、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但杂种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所致。
    (2)①分析题意,某品系与无融合生殖品系杂交,子代产生aabb、aaBb、Aabb、AaBb四种,由于AaBb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故推测某品系母本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故某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II基因型为aaBb,由于“含基因B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都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而直接发育成胚”,故子代中Ⅱ号个体自交所结种子胚基因型是aB、ab。
    ②子代IV个体基因型为AaBb,具有稳定遗传的杂种优势;由于“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基因型中含有A和B基因,其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为AaBb,该雌配子不经过受精即可产生后代,且后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无融合结籽)。
    (3)正常情况下进行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应该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而由题图可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4个基因后,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故可推测敲除的4个基因在正常减数分裂中起的作用是使同源染色体分离。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和育种等知识,要求考生把握题干信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干获取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45.(1) 隐性 乙 性别 直翅红眼雌:直翅紫红眼雌:直翅红眼雄:直翅紫红眼雄=3:1:3:1
    (2)显性致死
    (3)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 黑体突变体和紫红眼突变体 F1随机交配得F2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
    【分析】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红眼为显性,紫红眼为隐性;据杂交组合丙分析可得卷翅为显性,直翅为隐性。
    【详解】(1)杂交组合乙分析:紫红眼突变体与野生型交配,F1全为红眼,F2红眼∶紫红眼=3∶1,可得红眼为显性,紫红眼为隐性,因此红眼基因突变为紫红眼基因属于隐性突变;若要研究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还需要对杂交组合乙的各代昆虫进行性别鉴定;若该杂交组合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直翅红眼雌:直翅紫红眼雌:直翅红眼雄:直翅紫红眼雄=3:1:3:1,子代表型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与性别无关,则可判定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杂交组合丙的F1表型比例分析,卷翅∶直翅=2∶1,不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分离比3:1,因此卷翅基因具有纯合显性致死效应。
    (3)由于卷翅基因具有纯合显性致死效应,设其基因用A表示,丙、丁两组的F1均为红眼,只看卷翅和直翅这对性状,则杂交组合丙的F1的卷翅Aa∶直翅aa=2∶1,即2Aa、1aa,杂交组合丁的F1卷翅Aa∶直翅aa=1∶1,即2Aa、2aa(考虑个体繁殖率相同),丙、丁两组的F1全部个体混合,则Aa为4/7、aa3/7,自由交配,则A的配子为2/7,a=5/7,则Aa:aa=(2×2/7×5/7):(5/7×5/7)=4:5,即理论上其子代F2中表型及其比例为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实验思路:选择黑体突变体和紫红眼突变体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交配得F2,观察F2表型及个数。
    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若统计后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6.(1)mRNA
    (2)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分析】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催熟作用。
    【详解】(1)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的产物是mRNA,mRNA也是翻译的模板,所以分析叶肉细胞中的mRNA含量可知道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2)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并且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基因A控制的蛋白质能与乙烯结合,证明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自变量是有无蛋白A,实验组是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对照组则是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分析曲线,横坐标是14C2H4浓度的相对值,纵坐标是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酵母菌是通过合成蛋白A与14C2H4结合的,故实验组的曲线上升趋势变慢,可能是因为导入了基因A的酵母菌能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本实验是推测基因A控制的蛋白质能与乙烯结合,证明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故实验结论是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47.(1)减少
    (2) 遵循 F1自交所得F2中植株表型比例,说明T/t和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8:8:1:1
    (3) 2﹣1﹣5﹣3﹣4﹣6 5、3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1)表中,野生型(TTRR)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为2,单突变体(ttRR)表皮毛分支次数为0,单突变体(TTrr)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为4,说明基因T缺陷突变体的表皮毛分支次数会减少,基因R缺陷突变体表皮毛的分支次数会增加。
    (2)因T缺失突变体(ttRR)和基因R缺失突变体(TTrr)杂交得到F1,F1基因型为TtRr,F1自交得到F2,统计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及对应植株所占比为4:6:3:2:1,F2中对应植株所占比例之和为16,符合9:3:3:1的变形,说明基因T/t和基因R/r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基因型为TtRr,F1自交得到F2,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分别为0~4的对应基因类型及比例为tt__:,TtR_:,TTR_:,Ttrr:,TTrr:,为4:6:3:2:1。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为2的植株(TTR_)中纯合子占比为;F2中表皮毛分支次数为2的植株(TTR_,即TTRR、TTRr)与表皮毛分支次数为1的植株(TtR_,即TtRR,TtRr)杂交,表皮毛分支次数为2的植株产生的配子为TR、Tr,表皮毛分支次数为1的植株产生的配子为TR:tR:Tr:tr=2:2:1:1,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分支次数为2:分支次数为1:分支次数为4:分支次数为3=8:8:1:1。
    (3)图中编号相同的为同一标记,将5个片段两两之间在相同标记处拼接起来,即可得到6个分子标记在拟南芥5号染色体上的排序为2﹣1﹣5﹣3﹣4﹣6。若基因T位于分子标记3、4或4、6之间,则在片段C、D、E均会检测到基因T,仅有片段C和D检测到基因T,说明基因T不位于分子标记3、4或4、6之间,而是位于分子标记5、3之间。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其中某一基因纯合致死
    B1B1、B2B2、B3B3致死
    不会出现上述基因型
    组合①:甲(黄色)×丁(黑色)
    子代为黄色:鼠色=1:1
    亲代无鼠色,子代出现鼠色,且子代无黑色
    鼠色(B2)较黑色(B3)为显性
    组合③甲(黄色)×乙(黄色)
    子代为黄色:鼠色=2:1
    相当于自交,亲本为杂合子,但出现了纯合致死
    黄色(B1)较鼠色(B2)为显性
    黄色纯合B1B1致死
    组合②:乙(黄色)×丁(黑色)
    子代为黄色:黑色=1:1
    相当于测交
    亲本黄色为B1B3,黄色(B1)较黑色(B3)为显性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基因突变类型判断
    基因结构中碱基对增添、缺失及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C基因碱基对数为1960pb,突变基因c碱基对数为1100pb,发生了碱基对缺失
    利用C基因两侧设计的引物扩增F1与突变体Cer1杂交的后代
    PCR的产物一般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和鉴定
    突变体(cc)与纯合野生型(CC)杂交,F1全为野生型(Cc),F1与突变体(cc)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1Cc:1cc)
    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但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的原因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不同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
    D基因突变成了d基因,但氨基酸序列未变,说明突变前后的碱基对应的mRNA上的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
    求F2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D基因与C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且C基因突变为c,使棕构酸转化为16-经基棕桐酸受阻;16-经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突受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s,据此可推断CD表现野生型,其它基因型表现突变型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基因遵循的遗传定律
    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说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
    两对基因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验证基因的位置,可用杂合子自交看后代是否是9︰3︰3︰1,也可以测交,看后代是否出现1:1:1:1
    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利用染色体序列进行位置判断,若在此染色体上,则表现连锁,只有一种染色体组合,而不在此染色体上则自由组合。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根据子代性状不能判断显隐性
    测交不能判断显隐性
    亲本显性性状对应的基因
    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双杂合自交子代会出现性状比9:3:3:1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共5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体液调节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体液调节含解析答案,共4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