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5讲神经调节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5讲神经调节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5讲神经调节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7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5讲神经调节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5讲神经调节含解析答案,共73页。
    1.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及分析膜电位变化的曲线,学会建立模型。
    3.通过实验膜电位的测量及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
    (2)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
    (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①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②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③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①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②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情境长句·练思维
    1.若老师现在通知你马上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这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会使人紧张。
    (1)此时,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 ,这样的意义是 。
    [选择性必修1P20:拓展应用]
    2.有些神经元的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这有什么意义呢?
    典型例题1 围绕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考查结构与功能观
    3.如下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大脑
    B.③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
    C.④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D.⑤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
    [2024·四川眉山月考]
    4.在胸外科就诊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水手”患者被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B.与手汗相比,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
    C.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
    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典型例题2 围绕反射与反射弧考查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
    2019·海南卷,T15
    5.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6.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多个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典型例题3 围绕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考查生命观念与科学探究
    7.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8.科学家记录小鼠在迷宫中的表现,完成迷宫任务后,甲组小鼠得到食物奖励,乙组不会得到奖励,结果如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的建立与非条件反射无关
    B.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C.甲组小鼠的表现说明其建立了条件反射
    D.实验说明乙组小鼠不能建立条件反射
    1.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的关系
    2.自主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的比较
    3.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或”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向中段刺激(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易错提醒]
    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认识误区
    (1)误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反射。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
    (2)误认为所有反射都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如下丘脑、脊髓等。
    (3)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刺激强度越大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就越大。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反射活动。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也基本不变。
    (4)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
    (5)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6)误认为所有的反射弧都有中间神经元,最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两个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离体状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及相关概念
    (2)突触类型(连线)
    (3)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时,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5)神经递质
    ②释放方式:一般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③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④去向: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和毒品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大多数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2)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总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3)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情境长句·练思维
    9.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原因是 。若适当增加枪乌贼神经元外溶液中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会 (填“增大”或“减小”)。
    10.若用Na+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后施加刺激,推测膜电位变化并分析原因 。
    11.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 。
    12.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迅速降解或回收的意义是 。
    典型例题1 围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特点考查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
    [2023·湖南衡阳二模]
    13.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材料。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适宜的电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记录的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时,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B.cd段K+外流,Na+内流
    C.在刺激点两侧均能检测到相同膜电位变化D.若增加神经纤维外Na+浓度,c点膜电位增大
    14.如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的膜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
    B.乙区域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
    C.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
    D.将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方法提炼]
    (1)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的判断
    ①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②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③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
    ④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2)Na+、K+与膜电位变化关系的判断
    ①细胞内K+浓
    度影响静息电位
    ②细胞外Na+浓
    度影响动作电位
    典型例题2 围绕兴奋传递过程考查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
    15.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
    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
    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
    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
    经典高考题
    16.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
    [归纳拓展] 不同因素对突触影响的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典型例题3 围绕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考查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
    2020·北京卷,T8
    17.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2020·山东第二次模考
    18.人和高等动物的小肠肠壁内分布着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黏膜下神经丛,该神经丛可以接受来自脑干的神经支配,同时也参与腺体分泌等局部反射活动,如图所示。
    (1)当来自脑干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丛时,通过神经末梢释放 ,引起神经元③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膜外电位的变化过程是 。神经元③兴奋不能引起神经元④出现电位变化,原因是 。
    (2)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可通过局部反射活动引起腺体的分泌。若图中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做出反应,但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其分泌,现已确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某突触异常,则由图可知,出现异常的突触在神经元 (填图中序号)之间。已知用电极刺激神经元可使其产生兴奋,请设计实验证明该突触异常,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
    典型例题4 围绕滥用兴奋剂、毒品控制考查社会责任
    19.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已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时不需要膜上蛋白质参与但需要消耗能量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C.通过注射多巴胺受体抑制剂可缓解吸毒者的不适症状
    D.毒瘾难戒原因是吸毒者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20.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近几年的主题都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长期使用毒品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可卡因(Ccaine)是一种已知的最容易上瘾的物质之一,它可以通过调控多巴胺的含量水平刺激大脑皮层,并产生兴奋和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多巴胺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
    (2)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 调节减少[ ] 的数量。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的症状,推测可能是其体内 (激素)的含量减少所致。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 。
    典型例题5 围绕神经调节中膜电位的测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及实验探究问题考查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
    [2023·山东淄博一模]
    21.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相距为S毫米),刺激神经的一端,可以记录到两个相反波形的动作电位,称为双相动作电位。用药物X处理两电极间的神经后,再刺激时测得只有一个波形的单向动作电位。两种动作电位的波形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坐骨神经静息时,此装置所记录的电位为静息电位
    B.形成电位图a支,c支的原因分别是Na+内流、K+外流
    C.兴奋在蛙坐骨神经上的传导速率为S/(t2-t1)毫米/ms
    D.药物X不能阻断兴奋在两电极间的神经传导
    [2023·江苏扬州三模]
    22.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 c 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 X=Y(指针偏转方向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 a 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Na+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B.若刺激 b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若刺激 c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不偏转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 d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发生 2 次方向相 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 A 传到 B;刺激 e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偏转 1 次,说明兴奋不能从 B 传到 A
    D.刺激 d 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一次偏转的先后顺序,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过程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1)兴奋传递过程
    (2)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特别提醒]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有的被重新运回突触小体,并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
    (2)动作电位的产生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
    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有关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
    有关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实验探究
    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①脑表面的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
    ②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即第一运动区,有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的代表区,这些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③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中间由脑干等连接。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方式是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下丘脑、脑干和大脑等。
    ②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受自主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人有意识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及各区功能障碍
    (2)学习、记忆与情绪
    ①学习和记忆不是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②记忆过程分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
    ③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④当人们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当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时会产生消极情绪。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抑郁。
    情境长句·练思维
    23.当同学在你面前挥手时,你会不自觉眨眼;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眨眼,这说明 。
    24.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请解释以上现象 。
    典型例题1 围绕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大脑高级功能考查生命观念
    25.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6.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典型例题2 围绕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考查科学探究
    2020·山东等级模考
    27.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乙组小鼠饲养于简单环境中。3个月后,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28.研究发现,人感到疲惫的原因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腺苷受体,当神经元兴奋后,会消耗大量ATP产生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咖啡能够使人减少疲倦进而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是由于其所含咖啡因的作用。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请分析咖啡因能够减少疲倦的原因: 在长期大量服用咖啡因后,细胞会表达出更多的腺苷受体,从而降低咖啡因的功效,此调节机制属于 (选填“正”或“负”)反馈。
    (2)除了咖啡因,人体产生的内啡肽能通过使人体产生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产生愉悦心情时会钟情地玩耍某一玩具,可以通过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来判断小鼠的愉悦程度。
    实验材料:健康雄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蒸馏水等。
    具体步骤:
    ①选取 ,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A组处理: ,B组处理: ;
    ②处理后,统计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A和TB。
    ③为进一步实验,B组处理: ,接着统计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C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
    实验分析:如果 (比较TA、TB、TC),则证明内啡肽能使小鼠分泌多巴胺,使之产生愉悦的心情。
    1.构建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图解
    (2024·广东·高考真题)
    29.研究发现,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发生,改善记忆功能。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的是 ( )
    A.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B.突触间信息传递增加
    C.新突触的建立增加
    D.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
    (2024·山东·高考真题)
    30.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面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①→脑干→网状脊髓束→脊髓(胸段)→传出神经②→瞳孔开大肌
    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
    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
    (2024·甘肃·高考真题)
    31.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有关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024·甘肃·高考真题)
    32.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下图)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 。
    (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 传递。
    (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 。
    (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
    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心脏A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下图)。预测心脏B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B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 。
    (2024·河北·高考真题)
    33.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 。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的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 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 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 。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 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 。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 。
    (2024·安徽·高考真题)
    34.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该行为涉及机体的反射调节,其部分通路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属于 反射。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视为抢跑,该行为的兴奋传导路径是 填结构名称并用箭头相连)。
    (2)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皮层下神经元④和⑤控制神经元②和③,进而精准调控肌肉收缩,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 。中枢神经元④和⑤的兴奋均可引起b结构收缩,可以推断a结构是反射弧中的 ;若在箭头处切断神经纤维,b结构收缩强度会 。
    (3)脑机接口可用于因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临床康复治疗。原理是脑机接口获取 (填图中数字)发出的信号,运用计算机解码患者的运动意图,再将解码信息输送给患肢,实现对患肢活动的控制。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35.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2023·山东·高考真题)
    36.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2022·山东,9
    37.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2022·河北,21
    38.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2022·山东,7
    39.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2021·辽宁,16
    40.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022·辽宁,5
    4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2022·湖南,4
    42.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2020·江苏,13
    4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2020·山东,7
    44.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2021·山东,7
    45.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2020·浙江7月选考,20
    46.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2023·辽宁丹东高三模拟
    47.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的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C.神经末梢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48.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
    B.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产生a段是由于K+经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ATP
    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将下移
    49.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回收,兴奋在此类突触间双向传递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回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50.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阿尔茨海默病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阿尔茨海默病的形成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C.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
    D.阿尔茨海默病轻度患者看不懂文字、不能讲话,说明大脑V、S区受损
    2023·山东烟台高三月考
    51.在脑血管病患者群体中,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而左侧肢体偏瘫的患者语言功能大都正常,患者所出现的失语症中,最常见的是运动性失语症,其次是听觉性失语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说明人的语言中枢多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
    B.听觉性失语症常表现为可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
    C.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可单独完成各自控制的语言活动
    D.某些动物可发出不同的声响来表达情感,因此也可通过语言进行个体间交流
    52.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⑤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 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53.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因意外车祸使大脑受损,但他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说明大脑皮层的V区和H区没有受损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只有躯体运动中枢
    C.运动性言语区(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参与调节
    2023·江苏苏州高三模拟
    54.下列关于抑郁症患者成因推测及防治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繁重的学习、生活、工作负担可能是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B.内环境总是变化不定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C.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抑郁症的发生
    D.适度锻炼、合理作息、正规治疗等措施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2023·江苏南通高三质检
    55.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下列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2023·湖南株洲高三模拟
    56.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I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进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57.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脑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A.图中静息电位是以脑神经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外侧电位定义为0 mV
    B.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逐渐降低
    C.在缺氧处理15 min时,给予30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脑细胞上也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D.在含氧培养液中,有利于脑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Na+的内流
    三、非选择题
    58.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
    (1)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弧,则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 内。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几种神经元才能完成 。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B的偏转情况是 。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的偏转情况分别是 。
    (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的 (填:“Na+内流”、“K+内流”、“Na+外流”或“K+外流”)时,产生神经冲动,即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 。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 (填:“兴奋”或“抑制”)。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当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 (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2023·山东济南高三期末
    59.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图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 ,并且 ,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研究人员将光敏感的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 ,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用简洁的文字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4)科学家发现,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请推测突触后膜出现这种电位变化的可能原因: 。
    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
    60.长期饮酒会使人的神经行为能力发生变化。为研究酒精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测试了若干志愿者饮酒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和对视觉信号的反应速度、视觉保留(5秒内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分析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饮酒后,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0.5h时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 ,据图2甲信息可以推测乙醇对人体神经系统信息的传输及行为能力的具体影响是 ,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的神经中枢位于 。
    (2)科研人员为进一步研究乙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在大鼠培养场所安装直径为7cm的木棒,底部铺铜栅栏,通电时木棒转动,铜栅栏带电,为防止大鼠主动跳下,实验前24h需要对其进行训练,选取能在木棒上停留3min以上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醇灌胃组(高、低2个剂量组);②将乙醇中毒的模型鼠进行处理后进行DA(多巴胺,一种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和其分解产物DOPAC含量的测定,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①中对照组大鼠用 处理;实验中记录大鼠 ,并观察其行为变化以便获得乙醇中毒的模型。根据实验②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剂量的乙醇能促进DA的释放和分解,高剂量的乙醇 。
    (3)DAT是一种位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能特异性识别DA,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DA摄取到突触前膜内,从而终止神经信息的传递。科研人员对经长期乙醇处理的大鼠进行研究,发现其细胞中的DAT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细胞中的。综合上述实验,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兴奋性的角度推测,乙醇成瘾的机制可能是 。
    2023·江苏无锡高三模拟预测
    6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导、传递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增大,从而产生兴奋,位于 的神经中枢会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当兴奋传到 时会产生“尿意”。
    (2)排尿条件不允许时,人可以主动抑制排尿,这表明 。
    (3)正常人排尿过程中,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会通过一系列过程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4)与排尿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医学上可通过电刺激骶神经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刺激骶神经可 ,从而降低排尿困难评分。
    (2024•昌平区二模)
    62.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者对其发病机制开展系列研究。
    (1)受到外界刺激,感觉传入神经元TG将兴奋传递到 引发痛觉。
    (2)研究者手术结扎相关神经,构建对机械性疼痛敏感的三叉神经痛模型小鼠。利用不同质量纤维丝刺激小鼠面部特定区域,检测引发小鼠逃避发应的机械痛阈值(最小纤维丝质量),结果如图1。推测神经调节肽B的受体(NMBR)参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检测TG的NMBR表达量,结果如图2。
    ①据图1可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 ,说明三叉神经痛模型小鼠构建成功。
    ②综合图1、图2结果说明 。
    (3)小鼠TG存在一种A-型钾离子通道。研究者推测神经调节肽B(NMB)激活NMBR后通过A-型钾离子通道影响小鼠机械疼痛敏感性。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者设计如下实验。
    注:电流密度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电量
    ①A-型钾离子通道受到 (促进/抑制)会降低细胞膜内外电势差,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②实验中2、5、6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 。
    ③3、4组实验结果分别为 。综合全部实验结果,证实推测合理。
    组成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干
    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
    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
    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不同点
    形成
    遗传获得,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食物等)
    条件刺激(铃声、语言等)等
    形式
    固定的,不消退
    暂时的,可消退
    中枢
    较低级中枢(脑干、脊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数量
    有限
    几乎无限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实例
    眨眼、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控制非条件反射
    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转
    错次数
    甲组
    9
    8
    7
    6
    5
    4
    3
    2
    1
    1
    乙组
    10
    9
    10
    9
    9
    8
    7
    8
    6
    5
    项目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来源
    从脊髓发出
    从脑和脊髓发出
    功能
    对瞳孔的调节
    扩张
    收缩
    对肺的调节
    使支气管扩张
    使支气管收缩
    对心脏的调节
    加快
    减慢
    对血管的调节
    收缩
    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对胃肠的调节
    抑制
    促进
    特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通常相反,均不受意识支配
    意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图示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的突起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的突起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只有感觉无效应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模型图示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模型图示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损伤)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选项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黄光、②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蓝光、④

    物质
    对照组
    低剂量组
    高剂量组
    DA含量/(ng•g-1)
    1367
    9714
    15752
    DOPAC含量/(ng•g-1)
    3552
    11455
    2990
    项目
    日排尿次数/次
    每次排尿量/mL
    残余尿量/mL
    排尿困难评分(数值越高越困难)
    治疗前
    18.3
    104.5
    188.6
    8.2
    治疗后
    11.2
    181.3
    66.7
    3.9
    组别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
    A-型钾离子通道
    的电流密度(pA/pF)
    小鼠机械
    痛阈值(g)
    1
    生理盐水
    X
    Y
    2

    低于X
    低于Y
    3
    加NMBR阻断
    剂,再加生理盐水


    4
    加A-型钾离子通道
    阻断剂,再加生理盐水


    5

    与X无显著差异
    与Y无显著差异
    6

    低于X
    低于Y
    《第25讲神经调节》参考答案:
    1.(1)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活动减弱
    (2) 相反的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略
    2.有利于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树突呈树枝状,数量较多,有利于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细胞体,轴突较长,可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肌肉、腺体或其它神经元。
    【点睛】
    3.D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外周神经系统,②是脑,③是大脑,④是神经元,⑤是突起。
    【详解】A、由题图可知,②是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A错误;
    B、③是大脑,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是脑干,B错误;
    C、④是神经元,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错误;
    D、⑤是突起,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说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支配汗腺,A正确;
    B、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是躯体运动行为,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由A项分析可知,手掌多汗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见手汗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C正确;
    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错误。
    故选D。
    5.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6.B
    【分析】图中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根据图中突触的方向可知,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由轴突传递到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递,C的方向是错误的,B错误;
    C、两个神经元接触的地方形成突触,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兴奋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效应器,因此人体不能运动,但是能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B。
    7.C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当你拿第一玫瑰时,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表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无意识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这是在拿第一枝刺扎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表现出来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8.ABD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的建立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是人或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A错误;
    B、当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必须用食物刺激强化,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B错误;
    C、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平均转错的次数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条件反射,C正确;
    D、据表中数据可见:乙组小鼠的转错次数逐渐减少,说明乙组小鼠也能建立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ABD。
    9. 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神经元外Na+内流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下降 减小
    【解析】略
    10.膜电位保持内负外正,由于Na+通道阻断剂的作用,Na+内流中断,导致神经纤维上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略
    11.胞吐运输方式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解析】略
    12.避免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持续发挥作用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解析】略
    13.B
    【分析】神经纤维上未兴奋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兴奋状态,细胞内Na+浓度都低于细胞外,A正确;
    B、cd段为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故在刺激点两侧均能检测到相同膜电位变化,C正确;
    D、若增加神经纤维外Na+浓度,Na+内流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加,即c点膜电位增大,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详解】A、据图可知,丁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一定是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A正确;
    B、乙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B正确;
    C、甲区域或丙区域的膜电位都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而乙为动作电位,说明甲、丙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正确;
    D、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与Na+的浓度无关,所以静息电位将不变,D错误。
    故选D。
    15.D
    【详解】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贮存,A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而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并依题意可知: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该过程如下:
    16. C 能 胞吐 突触间隙 兴奋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本题以“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示意图”为情境,考查考生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识别突触的结构,分析图示,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规律进行作答。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教材旁栏中的“相关信息”,没有记住“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属于神经递质而错答。
    17.B
    【分析】由题可知,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由题“食欲肽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
    D、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故选B。
    18.(1) 神经递质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神经元③和④形成的突触,③为突触前膜,④为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给突触后膜
    (2) ⑥和② 用电极刺激神经元⑥的轴突末梢,腺体不分泌;用电极刺激神经元②的胞体,腺体分泌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详解】(1)神经末梢的末端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胞吐,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元③兴奋,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传到④的突触前膜,④不出现电位变化。
    (2)小肠肠腔的酸度,小肠黏膜上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到神经中枢,进而引起效应器的一部分(腺体)分泌。现在脑干兴奋可从③→②→①→⑤→腺体,而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做出反应,则异常在⑥和②之间。设计实验证明该突触异常,则自变量是兴奋传递是否经过突触,分别刺激⑥的轴突末梢(经过突触)和②的胞体(不经过突触),观察腺体是否分泌,即可验证。
    【点睛】通过反射弧图,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特点,验证突触是否异常的实验设计。
    19.D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多巴胺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的正常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要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详解】A、胞吐作用是指细胞内合成的生物分子(蛋白质和脂质等)和代谢物以分泌泡的形式与质膜融合而将内含物分泌到细胞表面或细胞外的过程。细胞内的囊泡运输需要细胞骨架的参与,其中有蛋白质,转运到正确的位置释放,也需要与目标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之间发生结合,但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引起靶细胞的兴奋,但不会抑制,B错误;
    C、吸毒者多巴胺作用的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从而恶性循环,引起不适,所以不能通过注射多巴胺受体抑制剂缓解不适症状,C错误;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的正常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要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毒瘾难戒,D正确。
    故选D。
    20.(1)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2) 负反馈##反馈 ④多巴胺受体 甲状腺激素 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
    【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结构①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兴奋。
    【详解】(1)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意义: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2)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能通过减少④多巴胺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吸毒“瘾君子”末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推测与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有关;吸食可卡因的吸毒者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原因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
    21.C
    【分析】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形成原因为:膜内K+外流导致;
    动作电位表现为: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形成原因为:膜外Na+内流导致。
    【详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结合题意“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在没有给予刺激时,只能测到静息时膜外电位处处相等,测不到静息电位,A错误;
    B、形成电位图a支,意味着此处产生了动作电位,是膜外Na+内流导致的;形成c支同样意味着此处形成了动作电位,仍然是膜外Na+内流导致的,之所以a支和c支方向相反,是因为电极连接的两处先后兴奋,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相反,B错误;
    C、据题意“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相距为S毫米)”,再结合双相动作电位曲线图,t1→t2表示的是兴奋经过两电极连接的两处所用的时间,故兴奋在蛙坐骨神经上的传导速率为S/(t2-t1)毫米/ms,C正确;
    D、对比双相动作电位曲线图(两个相反波形的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曲线图(只有一个波形的单向动作电位),且单相动作电位曲线图是用药物X处理两电极间的神经后得到的,可以推测药物X会阻断兴在两电极间的神经传导,导致两电极连接的其中一处无法兴奋,无法呈现动作电位波形,D错误。
    故选C。
    22.D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在a点末受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Na+跨膜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A正确;
    B、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接线点,此时左接线点膜外为负电位,右接线点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接线点时,右接线点膜外变为负电位,左接线点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左右接线点,因此电流计①将不偏转,B正确;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则需分别刺激电流计②的左右接线点所在的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观察电流计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因该实验是验证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A传递到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B。因此,当刺激d(或a或b或c)点时,产生的兴奋先后传到左右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当刺激e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到达右接线点,不能到达左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C正确;
    D、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D错误。
    故选D。
    23.高级中枢能调控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析】略
    24.外伤或脑梗塞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皮层,致使人丧失高级中枢对排尿反射中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解析】略
    25.D
    【分析】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分布的部位,具有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感知外部世界、语言、思维、记忆、学习等功能。
    【详解】排尿中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A正确 。
    言语区的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它受损时,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B正确。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高级功能,C正确。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点睛】难点:当言语区损伤时患者表现的症状要理解。V区受损后,会产生失读症,无法理解阅读到的单词的意义;H区受损后,会产生感觉性失语症,患者听得见但听不懂别人的话;S区受损,患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W区受损,书写能力受损或丧失,患者不能以书写形式表达思想。
    26.B
    【分析】(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详解】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合理;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B不合理;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C合理;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D合理。
    【点睛】
    27.C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或者说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
    【详解】A、甲组的环境比乙组的环境复杂,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因此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A正确;
    B、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B正确;
    C、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说明复杂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C错误;
    D、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
    28. 咖啡因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能和腺苷受体结合,阻断了腺苷的结合作用,使人体不产生疲倦的感觉 负 若干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 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 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 注射相同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 TA大于TB,且TC大于TB
    【分析】由题意可知,神经元兴奋后,ATP水解产生大量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的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咖啡因是腺苷类似物,也可与腺苷受体结合,但并不引起腺苷相应的效应,由于咖啡因与受体结合阻断了腺苷的结合作用,使腺苷不能发挥作用,让人体不产生疲倦的感觉。若要验证内啡肽能通过使人体产生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内啡肽含量不同,通过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来判断小鼠的愉悦程度,进而判断内啡肽的作用。
    【详解】(1)咖啡因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能和腺苷受体结合,阻断了腺苷的结合作用,使腺苷不能发挥作用,让人体不产生疲倦的感觉,在长期大量服用咖啡因后,会使细胞表达出更多的腺苷受体,从而降低咖啡因的功效,这是负反馈调节。
    (2)材料选取时要选生长状况相同的雄性小鼠若干只,并平均分为两组,由于内啡肽不能口服,因而实验组需要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对照组注射相同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如TA大于TB,且TC大于TB,则证明结论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实验过程应为:
    ①选取若干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A组处理: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B组处理: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
    ②处理后,统计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A和TB。
    ③为进一步实验,B组处理:注射相同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内啡肽制剂,接着统计小鼠玩耍玩具的时间TC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
    实验分析:如果TA大于TB,且TC大于TB,则证明内啡肽能使小鼠分泌多巴胺,使之产生愉悦的心情。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地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对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传递信息的理解,以及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29.A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仍然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
    【详解】A、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而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A符合题意;
    BCD、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0.C
    【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详解】A、该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由脑发出的神经为脑神经,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故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B正确;
    C、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②属于内脏运动神经,C错误;
    D、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则该反射活动不完整,该反射不能完成,D正确。
    故选C。
    31.C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高级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有关,B错误;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32.(1)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
    (2)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突触
    (3)减弱
    (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对机体的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1)减压反射的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
    (2)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
    (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故心脏B的收缩曲线如下: 。
    33.(1) 脑干 分级
    (2) Na+ 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3) 副交感 突触
    (4) 小于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分析】(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Na+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
    (3)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安静时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在反射弧中可以作为效应器,故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固有心率(即自主神经完全被阻断也就是最后一组的心率100)相比,心率90较低。如果只有交感神经作用,则应该为115(即第二组副交感被阻断的心率);如果只有副交感神经作用,则应该为50(即第三组交感神经被阻断的心率),现在为90,说明既有交感神经也有副交感神经作用,且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34.(1) 条件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
    (2) 分级调节 效应器和感受器 减弱
    (3)⑥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反应,信号的传导需要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结构,但信号传导从开始到完成需要时间,如果不超过0.1s,说明运动员在开枪之前已经起跑,属于“抢跑”,此时没有听到声音已经开始跑了,该行为的兴奋传导路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
    (2)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皮层下神经元④和⑤控制神经元②和③,进而精准调控肌肉收缩,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元④和⑤的兴奋均可引起b结构(效应器)收缩,推断可能是⑤的兴奋通过③传到b,且④的兴奋通过②传到a(此时a是效应器),然后a通过①传到③再传到b,此时a是感受器,由此推断a结构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和感受器。若在箭头处切断神经纤维,a的兴奋不能通过①传到③再传到b,因此b结构收缩强度会减弱。
    (3)根据给出的知识背景,我们知道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因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临床康复治疗。其原理是首先通过脑机接口获取⑥大脑皮层(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的信号。在这里,这些信号可以被视为大脑对运动的意图或命令,运用计算机解码患者的运动意图,再将解码信息输送给患肢,实现对患肢活动的控制。
    35.D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
    B、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
    C、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C正确;
    D、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故选D。
    36.A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故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A错误;
    B、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故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也可以自主进行,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CO2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D正确。
    故选A。
    37.B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38.(1) 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兴奋 抑制
    (3) 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分析】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等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
    【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39.A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40.AC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
    B、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CD。
    【点睛】
    41.D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听不懂讲话,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B错误;
    C、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的结果,缺少了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紧张、焦虑可能会引起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所以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正确。
    故选D。
    42.A
    【分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A。
    43.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44.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K+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5.C
    【分析】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点睛】
    46.B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47.C
    【分析】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 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包括轴突和树突。
    【详解】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神经细胞的细胞核一般位于细胞体中,且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DNA的复制,C错误;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
    故选C。
    48.A
    【分析】1、据图分析,a是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形成静息电位;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是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由于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未兴奋部位是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详解】A、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A正确;
    B、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c→b→a,B错误;、;
    C、a是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恢复过程,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协助扩散)和Na-K泵的作用,不是完全不消耗ATP,C错误;
    D、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D错误。
    故选A。
    49.A
    【分析】多巴胺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图中显示多巴胺起作用后会被转运分子运回细胞,而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转运分子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因为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只在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没有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因此突触间的兴奋的传递还是单向的,A错误;
    B、 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B正确;
    C、c图与a、b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多巴胺不能回收,则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
    D、从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转运分子会发挥作用,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正确。
    故选A。
    50.A
    【分析】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
    B、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人类的记忆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作用、蛋白质的合成有关,B正确;
    C、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不断的学习与记忆,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C正确;
    D、看不懂文字说明V区受损,不能讲话说明S区受损,D正确。
    故选A。
    51.A
    【分析】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对肢体运动的支配具有交叉性,右侧肢体偏瘫是由于大脑左侧半球受损引起的,而大多数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所以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常伴有失语症,A正确;
    B、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则为运动性失语症;若患者能说话,也能听到别人说话,但是却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则为听觉性失语症,B错误;
    C、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有密切的联系,C错误;
    D、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D错误。
    故选A。
    52.A
    【分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图中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⑤为脊髓。
    【详解】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大脑皮层和脊髓,A错误;
    B、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能支配①、 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故选A。
    【点睛】识记与理解不同神经中枢的分布与生理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3.BC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某人因意外车祸使大脑受损,但他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因而说明其大脑皮层的V区和H区没有受损,A正确;
    B、盲人在用手指触摸盲文时,首先要接受盲文的刺激,产生感觉,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手指的运动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B错误;
    C、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的患者不能讲话,书写性言语区(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C错误;
    D、小脑有保持平衡的功能,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活动中枢,下丘脑中有水平衡、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等,即某同学跑步过程中下丘脑和脑干均参与调节,D正确。
    故选BC。
    54.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繁重的学习、生活、工作负担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诱因,A正确;
    B、内环境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总是变化不定,B错误;
    C、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有效地控制抑郁症的重要措施,C正确;
    D、适度锻炼、合理作息、正规治疗等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ACD。
    55.BC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肢能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
    【详解】A、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向中段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
    B、剪断腹根中央处,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
    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剪断脊神经,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
    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
    故选BCD。
    56.B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鲀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膜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模式I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错误;
    C、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
    D、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说明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故选B。
    57.AB
    【分析】1、 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2、分析曲线图: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缺氧处理20min时,静息电位最低。
    3、分析柱形图:柱形图表示缺氧时间与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
    【详解】A、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外侧电位定义为0 mV,A正确;
    B、由图可知,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会降低,B正确;
    C、由柱形图可知,在缺氧处理15 min时,给予细胞30 pA强度(低于此时的阈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产生兴奋,故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错误;
    D、题中Na+的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含氧培养液中,有利于脑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但对Na+的内流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AB。
    58. 脊髓(或中枢神经系统)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A 不偏转,B 偏转一次 Na+内流 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 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 抑制 ⑥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丙图是突触结构图,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受体,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1)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弧,则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脊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如膝跳反射。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在传至效应器的过程中,兴奋会先后到达电流表B的两端,因此电流表B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传到B电流表的一端(左端),导致电流表B能发生一次偏转,而无法传到A电流表的两端,所以电流表A不会发生偏转。
    (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的K+外流时,产生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的Na+内流时产生神经冲动,产生动作电位,即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
    (4)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不能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而会抑制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突触间隙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甲图中①感受器,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而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促使神经递质的分解,而是抑制了突触后膜上受体⑥的功能,不能使通道打开,因而不产生动作电位。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评判、推理和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9.(1)神经递质
    (2) 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 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3) 抑制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 阴影刺激 未见逃跑行为 无阴影刺激 迅速逃跑躲避
    (4)单个(少量)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造成的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1)阴影刺激小鼠视网膜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对比图2中两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据表格可知,实验组二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则实验组一应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两组处理分别是蓝光刺激、黄光刺激和无阴影刺激、有阴影刺激,最终结果分别为迅速逃跑躲避、未见逃跑行为。
    (4)突触小体虽然没有受到刺激,但突触后膜依然能检测到微小电位,可能原因在于即使没有受到刺激,单个(少量)突触小泡仍能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造成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对大脑的功能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60.(1) (明显)降低 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或视保留能力) 大脑皮层
    (2) 等量生理盐水(蒸馏水)灌胃 在棒上的停留时间 能促进DDA的释放,抑制DA的分解
    (3)机体长期摄入乙醇导致DAT表达量增多,对突触间内DA的摄取量增加;当失去乙醇刺激时,DA的释放减少,使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驱动机体寻找乙醇刺激,形成乙醇依赖
    【分析】1、分析图1:该图为人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变化,饮酒1.5时乙醇浓度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
    2、分析图2:该图是人饮酒后神经行为能力变化,饮酒0.5h时视觉保留能力最低,饮酒1.5h时反应速度最低,之后都逐渐恢复。
    3、该表是科研人员为研究乙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的实验,与对照组对比发现:低剂量组的DA和其分解产物DOPAC含量都升高,高剂量组的DA的含量升高,其分解产物DOPAC含量降低。
    【详解】(1)由图1和2可知,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0.5h时反应速度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即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或视觉保留能力)。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实验①所用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醇灌胃组(高、低2个剂量组),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蒸馏水)灌胃处理,实验组用等量的乙醇灌胃。由于正常大鼠能在木棒上停留3 min以上,实验中可记录比较大鼠在棒上停留时间,并观察行为活动变化以便获得乙醇中毒的模型鼠。由表格数据可知,低剂量组的DA和其分解产物DOPAC含量都升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剂量的乙醇可以促进DA的释放和分解;高剂量组的DA的含量升高,其分解产物DOPAC含量降低,可得出结论高剂量的乙醇除了可促进DA的释放,还可抑制DA的分解。
    (3)长期乙醇处理的大鼠体内DAT表达量显著增多,而DAT是位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能特异性识别DA,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DA摄取到突触前膜内,从而终止神经信息的传导,故推测乙醇成瘾的机制是:长期的乙醇摄入导致DAT表达量增多,对突触间内DA的摄取量增加;当失去乙醇刺激时,DA释放减少,使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驱动机体寻找乙醇刺激,形成乙醇依赖。
    【点睛】本题以长期饮酒对人的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根据题图、题格和题意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
    61.(1) Na+ 脊髓 大脑皮层
    (2)人体排尿过程中,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3)(正)反馈
    (4)增加每次排尿量,减少排尿次数,降低残余尿量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1)兴奋产生的机理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即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从而产生兴奋,并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对兴奋的分析和综合,排尿反射产生,同时兴奋也可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2)排尿条件不允许时,人可主动抑制排尿,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表明人体排尿过程中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
    (3)逼尿肌收缩是系统的工作效果,该工作效果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引起逼尿肌进一步收缩,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4)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电刺激骶神经)后,日排尿次数下降,每次排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评分降低。
    【点睛】熟知兴奋的产生以及神经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62.(1)大脑皮层
    (2) 机械痛阈值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NMBR的含量升高,会降低小鼠机械痛阈值,使得小鼠三叉神经痛更敏感
    (3) 抑制 2组加NMB;5组加NMBR阻断剂,再加NMB;6组加A-型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再加NMB(2、 6组可互换) 3组与1组无显著差异,4组电流密度和机械痛阈值均低于1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受到外界刺激,感觉传入神经元TG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引发痛觉。
    (2)①据图1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手术后时间和不同组别,因变量是机械痛阈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值降低,说明三叉神经痛模型小鼠构建成功。
    ②图2是TG的NMBR表达量,据图可知,假手术组的GAPDH与模型组差别不大,但假手术组的NMBR表达量较少,综合图1、图2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内,NMBR的含量升高,会降低小鼠机械痛阈值,使得小鼠三叉神经痛更敏感。
    (3)①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有关,据此推测,A-型钾离子通道受到抑制会降低细胞膜内外电势差,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②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神经调节肽B(NMB)激活NMBR后通过A-型钾离子通道影响小鼠机械疼痛敏感性,实验的自变量是NMB及NMBR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机械疼痛敏感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据实验处理可知,2组加NMB;5组加NMBR阻断剂,再加NMB;6组加A-型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再加NMB(2、 6组可互换)。
    ③3组加NMBR阻断剂,再加生理盐水,则NMBR无法起作用,故预期结果应与对照组加生理水无明显差异;4组加A-型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再加生理盐水,由于实验预期是神经调节肽B(NMB)激活NMBR后通过A-型钾离子通道影响小鼠机械疼痛敏感性,且实验结果应与预期一致,故4组应为电流密度和机械痛阈值均低于1组。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细胞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
    大脑皮层通过低级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脑干是调节心跳、呼吸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可通过对脑干的调节实现分级调节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产生时,由于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钠离子内流了,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反射类型及反射发生时兴奋传递途径
    反射发生在反射弧上,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条件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形成,需大脑皮层参与
    抢跑时兴奋传导路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机制
    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通过控制机体各低级中枢控制相应的生命活动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通过控制脊髓控制肌肉运动
    反射与反射弧关系
    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
    连接A的①是传入神经元,②是传出神经元;在箭头处切断神经纤维,则①被切断,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无法向神经中枢传递
    神经调节的应用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收集低级中枢传递而来的信号,并产生信号返回低级中枢,从而实现分组调节
    脊髓损伤,大脑皮层产生的信号无法传递至患肢,可利用脑机接口获取该信号,再传递至患肢
    生理或病理现象
    参与(损伤)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共5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7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7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答案,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记录尿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