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安庆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 原卷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docx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安庆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安庆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
    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
    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
    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
    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
    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
    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
    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
    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
    第 1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
    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
    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
    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六尺巷遗址位于桐城西后街,现安徽省荣康院内。巷南原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第,巷北为
    吴氏宅。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家人便拆让三尺。吴氏深
    感其义,亦后退三尺,故成此巷。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桐城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天下高文归一县”之称。有清一代,文人士子“言
    必称桐城”,历史上的桐城并不缺乏关注。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更是六尺巷文化的土壤,自古便是文章
    锦绣之地。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据《桐城县志》记载:“明初桐城地
    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当时的桐城,方圆百余里百姓家家贫不
    弃书,诚为家训。17 世纪初,桐城先后还涌现出了如“泽园”“枞川”“金山”等众多讲学会所,桐城县
    当时就形成了理学滥觞、会馆林立的局面,这种文风成了后来桐城派的渊源。
    “六尺巷”故事与桐城人张英发生亲密接触是历史造就的一段美妙文化姻缘,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不管是塞北还是江南,不管是西陲还是东隅,中华儿女都继承了祖先留下的礼让美德:早在《周易》
    的《谦》卦中,就有“谦谦君子”的爻辞(《谦·初六》),并认为“呜谦”“劳谦”者最终都会吉利。
    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与安徽文化互为交融,一脉同源。姚鼐在《赠陈伯思序》中说:“绝去矫饰,远荣利,
    第 2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安贫素,有君子之介。”这与老宰相张英的“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是相一致的。同样,作为“六尺巷”故
    事的传播地之一,安徽人时刻也在发扬“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精神。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
    种高尚的境界。礼让表面上是降低了自我,但实际上却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俗话说:宰相肚
    里能撑船,“忍”是人生必修课。站在这个角度,六尺巷精神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去珍视
    它、敬重它。
    (摘编自王智汪、韩冰洋《六尺巷故事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非常残酷的。
    B. 礼和法从行为规范的层面而言,二者并没有差异,但是它们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C.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非依赖外在权力的强制维持,而是出自于传统。
    D. 表面上看礼让会降低自我,但实际上它却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睦与凝聚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B.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非“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C.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D. 材料二善于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六尺巷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珍视敬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曾子临终易席 B. 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 孟母为儿三迁 D. 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 根据材料一,填写表格空缺内容。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礼治”的重要性。
    【答案】1. A 2. C
    3. C 4. ①礼治 ②依靠国家权力 ③教化 ④从外限制
    5. ①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礼治通过礼让等美德,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团结。
    ②传承传统文化。礼治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它还承载着文化传统,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保守,这对于
    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
    ③培养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治通过教化培养了个人对传统的敬畏,使人主动服从规范。
    【解析】
    第 3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导语】材料一讨论了礼治社会的特征与机制,强调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不同于法律的传统维系作用。礼在
    乡土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不依赖权力而依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材料二则通过六尺巷的故事展示
    了礼让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体现出礼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价值。两篇文章共
    同探讨了礼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礼的内容是非常残酷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选项缺
    少了限制成分“可能”。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C.“更具有优越性”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
    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
    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只是说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未说哪个更优越。选项无中生
    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题目《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可知乡土中国维持秩序主要靠“礼治”,故本空应填“礼治”。
    ②根据第二段“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可知本空应填“依靠国家权力”。
    ③根据第五段“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是合式
    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知,礼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故本空应
    填“教化”。
    ④根据第七段“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
    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可知,法治是“得有个力
    量来控制各个人了”,即从外在进行约束,故本空应填“从外限制”。
    第 4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礼让表面上是降低了自我,但
    实际上却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可以概括为,礼让是美德,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礼
    治”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
    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第三段“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
    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
    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材料二第三段“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都继承了祖
    先留下的礼让美德”可以概括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承载着文化传统,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
    和保守,“礼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
    ③根据材料一第五段“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
    服膺”“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以概括为,礼治是从教化
    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即“礼治”能够培养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
    服从规范。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天青
    祝勇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里的天空,并不能称作天青色。那是一种幽蓝,深邃、迷离,具有梦幻特质的
    色彩。年轻画家韦羲说:“我们有一种误解,以为中国绘画里的天空就是水墨画的留白,其实古人画天空,
    也曾满满地涂上明丽的蓝色,很写实的,就像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假如说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
    宇宙整体的画家,那宋徽宗就应当是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他的许多作品,都突出着大面积的
    色体。《瑞鹤图》里,他居然以一种纯粹的蓝,为天空做大面积的平涂。那种蓝,不似他的学生王希孟《千
    里江山图》那样明媚和跳跃,让古老的群山焕然一新,而是一种更稳定、含蓄的蓝,一如他喜爱的汝窑天
    青。
    画家宋徽宗,对色彩有非凡的感受力,使用起来也格外大胆。他是绘画里的帝王,敢肆意妄为,他的
    造诣也因这份狂妄而成就。他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色谱,远比他的官僚系统更加细致和缜密。那是独属于
    他的话语体系,别人并不容易轻易介入。在他心里的青色,就不知分了多少种,以至于当他把梦里所见“雨
    过天青云破处”选作制瓷的色标时,不知道有多少烧瓷工匠被这句圣旨雷倒,因为谁也说不出,这“雨过
    天青云破处”到底是什么颜色。
    第 5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所幸在今天的故宫,存着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得见宋徽宗最爱的颜色,
    而不至于像当年的瓷工,对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御批,不知所云。
    没有什么器物比唐三彩更能代表大唐热烈、奔放的性格,也没有什么器物比汝窑瓷器更能代表北宋文
    人清丽、深邃的气质,一如这件天青釉弦纹樽,虽是仿汉代铜樽造型,但它不再像青铜器那样,以张牙舞
    爪的装饰纹样吸引眼球,而是以瓷釉作为美化器物的介质,色泽清淡含蓄,胎质细腻,造型简洁脱俗,釉
    面上分布着细密的裂纹,那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的裂纹,汝窑瓷器在烧成后,
    这样的开裂还会继续,这使汝窑瓷器一直处于细小的变化中,似乎器物也有生命,可以老出皱纹。
    唐的气质是向外的、张扬的,而宋的气质则是向内的、收敛的。与此相对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
    内敛的,不再有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唐朝的版图可以称作“天下”,但宋朝只占有中原,北宋亡后,
    连中原也丢了,变成江南小朝廷,成为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列国之一。唐是向广度走,宋则是向深度走。
    正是由于唐代有广度,使佛学发展,刺激理学兴起,才使宋有了深度。这变化反映在诗词、绘画上,也反
    映在器物上,所以,“晚唐以降,青绿山水盛极而衰,水墨山水取而代之,好比是绚烂的唐三彩隐入时间深
    处,天青色的宋瓷散发出形而上的微光”。
    唐宋两代都是充满想象力的朝代,唐人的想象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来体现,玄奘《大唐西域记》、
    段成式《酉阳杂俎》,无论纪实、述异,其经验之独特,都是空前绝后的;但唐人的想象力无论怎么膨胀,
    也抵不过宋人,因为唐人的世界再博大,也是“实”的,而宋人的世界,则是“虚”,是“空”,是“天
    青”,是“留白”,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宋人以“无色”代替“五色”,以“无象”
    容纳“万象”,因此,他们的世界,更简单也更复杂,更素朴也更高级,那留白无象中,收留着万古的光
    阴,也装得下喜马拉雅山。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宋代艺术家在构建空灵、无色、抽象的形而上世界时,并没有遗弃形而下
    的日常生活,而是相反,让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长驱而入、单刀直入,甚至无孔不入。在宋代,艺术向生活
    领域大幅度推进,与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融。我们今天的许多生活品位,虽不是宋人的创造,却是在宋代
    定型的,比如花、香、茶、瓷,在这些物质中,宋人寄寓了静观沉思的精神理念,而汝窑各种器型的发展,
    正是依托于花道、香道、茶道,向生活的深处挺进。除此,宋人在衣饰、家具、房屋、庭园、金石收藏与
    研究等方面,也都达到极高的高度。那是中华文明中至为绚烂的一页。而汴京,业已成为帝国的文化中心,
    绘画、书法、音乐、百戏、文学,皆进入巅峰状态。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今
    读《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则宋之富盛,过今远矣。所以,郑骞先生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
    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中国文化自周朝以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逐步发展,到唐宋才算发展完成,告一
    段落。从南宋末年再往后,又都是从唐宋出来的。也就是说,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
    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而到了宋朝,这个湖才
    第 6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完全汇聚成功,唐时还未完备。”当然,含蓄清淡的宋代艺术,一方面辉映着宋代士人的高古清雅的精神气
    质,另一方面又孳生出宋代帝王对物质的迷恋与娇纵。
    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虽然不是同一个颜色,但它们代表宋徽宗赵佶对天空的某种
    依恋,因此,它们是自由的颜色,代表着宋徽宗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卓绝的艺术正是有赖于这样的
    自由才能完成,但对于皇帝,所有任性飞奔,都将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宋徽宗,对颜色的敏感、对物
    质的激情,反而使他对国家日渐麻木,终于,他为物欲所围困,他的艺术王国,也像这瓷器一样不堪一击。
    在金人的土地上,他手里只剩下粗糙的饭碗。雨过天青时分,不知他是否会想念些什么。
    (选自《祝勇散文精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宇宙整体的画家,宋徽宗是第一位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他的
    许多作品都突出着大面积的色体。
    B. 宋徽宗把宫廷特有的“雨过天青云破处”选作制瓷的色标,因为他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色谱,独属于他的
    话语体系,不让别人能轻易介入。
    C. 唐代具有向外、张扬的气质,宋代则具有向内、收敛的气质。与之相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内敛
    的,缺乏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
    D. 因为向往自由,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以同一个颜色来代表宋徽宗对天空的依恋,代表
    宋徽宗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
    7.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艺术家构建空灵、无色、抽象的形而上世界,但是没有遗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B. 文章将唐代与宋代的文化特点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宋代比唐代更加内敛和有深度。
    C. 作者通过对宋徽宗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主要是为表现其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D. 宋代汝窑器型依托花道、香道、茶道向生活挺进,对今天的许多生活品位造成影响。
    8.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借用郑骞先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
    个湖流出去的”的意义和作用。
    9. 文题“雨过天青”既富有诗意美又暗含哲理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郑骞先生将唐宋两朝比作一个“大湖”,强调了唐宋两朝的文化汇聚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唐宋两朝在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②作者借郑骞先生的话,对前文“唐宋两代都是充满想象力的朝代”进行延伸和总结,使得读者对唐宋文
    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 7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 诗意美:
    ①“雨过天青”,二二节奏,结构匀称,形成优美韵律,具有音韵美;
    ②“雨过天青”让读者联想到雨后天空那份清澈与明亮的蓝色,具有画面美;
    ③“雨过天青”在文中体现宋代文化艺术清丽、深邃的特质。
    哲理美:
    ①饱含着“留白”的智慧,“无象”中容纳“万象”,简单中有复杂,素朴中有高级;
    ②代表着“自由”的意蕴,暗含着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
    ③蕴涵着一切成就常常是经历了风雨之后的一种成熟和沉淀。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对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和汝窑天青釉的描绘,展现了宋代艺术的深邃和内敛特质。文
    章对比了唐宋两代的文化气质,强调唐代外向张扬的广度与宋代内敛清淡的深度。作者借用“雨过天青”
    这一色泽,探讨了宋徽宗对色彩的感悟,反映其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对现实治理的失控,表达了对历史深厚
    的文化探析和审美思考。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范宽是第一位……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说法错误。由文中“假如说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
    宇宙整体的画家,那宋徽宗就应当是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可知,原文用的是“假如…… 就应
    当……”这样带有假设性、推测性的表述,选项由假设变为事实。
    B.“宋徽宗把宫廷……,因为……”说法错误。由文中“那是独属于他的话语体系,别人并不容易轻易介
    入。在他心里的青色,就不知分了多少种,以至于……不知道有多少烧瓷工匠被这句圣旨雷倒”可知,选项
    强加因果。
    D.“以同一个颜色来代表宋徽宗对天空的依恋”说法错误。由文中“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
    天空虽然不是同一个颜色,但它们代表宋徽宗赵佶对天空的某种依恋”可知,选项曲解文意,两者不是同
    一种颜色。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是为了突出宋代比唐代更加内敛和有深度”错误。将唐代与宋代的文化特点进行对比,旨在深化读者
    对唐宋两代文化特点的认识,了解发展的脉络,并不是为了 突出宋代更胜一筹。
    故选 B。
    第 8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能力。
    ①就意义而言,把唐宋两朝比作“大湖”,十分形象。唐宋之前,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等诸多阶段,文化
    逐步发展,犹如条条溪流汇聚,到唐宋时,各种文化元素在此交融、沉淀,像诗词、绘画、器物等方面展
    现出的独特气质皆在此汇聚,充分体现了唐宋的文化汇聚作用,也凸显出其在中国文化发展长河里关键且
    特殊的地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②就作用而言,前文着重描述了唐宋两代充满想象力,唐通过对外部世界好奇展现,宋以构建空灵抽象世
    界体现。借郑骞先生这话,是对前文相关内容的延伸与总结,将唐宋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地位以及对后
    续文化深远影响整合起来,让读者更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唐宋文化重要性,增强了文章对唐宋文化解读的
    完整性与说服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
    诗意美:
    ①“雨过天青”四个字是二二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平稳且结构匀称,给人带来一种和谐悦耳的
    听觉感受,使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音韵美感,让人从语感上感受到诗意的韵味;
    ②这四个字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雨后初晴的画面:天空经过雨水的洗礼,阴霾散
    去,呈现出清澈、明亮且透着淡雅蓝色的模样。整个画面清新而宁静,彰显了文题的画面美,富有诗意;
    ③文中提到宋代文化艺术有着清丽、深邃的气质,而“雨过天青”所代表的淡雅、含蓄的色彩感觉,恰与
    宋代文化艺术的这种特质相呼应。无论是汝窑瓷器那清淡含蓄的色泽,还是宋代诗词、绘画中所展现出的
    内敛韵味,都仿佛可以通过“雨过天青”这一意象来体现,从内涵层面赋予了文题浓厚的诗意色彩。
    哲理美:
    ①宋代文化以“无象”容纳“万象”,讲究在空灵、抽象之中蕴含丰富的意味,就如同“雨过天青”所展
    现出的那种看似简单素朴的表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它启示人们,有时候适当的留白,
    反而能在简洁之中容纳更多的内容,体现出一种简单与复杂、素朴与高级相互交融的哲理智慧;
    ②文中指出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虽颜色不同,但都代表着宋徽宗对天空的依恋,象征着
    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而“雨过天青”作为与之相关的意象,也就蕴含了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之意。它
    暗示着人们内心深处对无拘无束、追求自由境界的渴望,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③“雨过”寓意着经历了一番风雨、波折或者磨砺的过程,而“天青”则代表着经历之后所呈现出的一种
    美好的状态。这就如同人生或者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需要历经困难、挫折等风雨的洗礼,才能达到一种
    更为理想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哲理感悟。
    第 9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
    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
    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
    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
    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10. 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郡守 A 苏轼 B 时从宾佐 C 僚吏 D 往见山人 E 饮酒 F 于斯亭 G 而乐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意为“向东进发”,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 固,指“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C. 文中“之”,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的“之”用法不同。
    D. 名,文中指“命名”,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的“名”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写曹操意气飞扬与困于周瑜时的两次发问使文章跌宕起伏。
    第 10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 材料一由对生命短促的悲叹而超拔为乐观理性对待生活的随缘自适。
    C. 材料二状写景物随着季节 转换而风采各异,节奏明快、语势刚劲。
    D. 两则材料都善于将写景、抒情与述理融为一体,彰显高超写作技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4. 中国文人常借物寄寓心意,请分别写出材料中“赤壁”“放鹤亭”与《我与地坛》中“地坛”所寄寓的
    心意。
    【答案】10. BDE
    11. C 12. D
    13. (1)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2)任由它们飞到哪里,有时在山坡上的田地站立,有时在万里云海之外飞翔。
    14. 赤壁:寄寓了苏轼理性看待变化与不变、短暂与永恒、超然物外的达观之情。
    放鹤亭:寄寓了主人寄情山水、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地坛:寄寓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热爱与对母亲的缅怀、感念之情。
    【解析】
    【导语】材料一苏轼与客人面对赤壁古战场,借曹操昔日的豪情与最终的消逝,探讨了人生短暂与自然永
    恒的哲学问题,抒发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材料二则描绘了在彭城水患后的重建中,云龙山人置身
    于自然美境的生活,同时反映出一种怡乐自适的生活态度。两段文字均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和对
    自然的热爱。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助手和同僚前往拜访山人,在这座亭子里喝酒,感到非常快乐。
    “郡守苏轼”是主语,单独断开,起强调作用,故 B 处断开。
    “从”是谓语,“宾佐僚吏”作其宾语,语意完整;同时“时从宾佐僚吏”作“往见”的状语,单独断开,
    应在 D 处断开。
    “往见”是谓语,“山人”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应在 E 处断开。
    故选 BDE。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第 11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正确。均为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游泳。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并不能游泳。
    B.正确。均为“本来”。句意:本来就是一代枭雄。/他知道道理本来也比我早。
    C.错误。用法相同,均为代词。代指“清风和明月”/代词,代指“芙蓉”。句意:无限取用它而不会使用
    完。/采上芙蓉想要给谁。
    D.正确。命名/出名,闻名。句意:因此给它命名叫“放鹤亭”。/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则材料都善于将写景、抒情与述理融为一体”错误。材料一将写景、抒情与述理融为一体。材料二
    通过状写景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风采各异,展现了自然之美,但并未明显地将抒情与述理融入其中。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是”,这;“也”,表判断;“适”,享有。
    (2)“纵”,任凭;“如”,到;“或”,有时。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赤壁:根据材料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知,
    苏轼与客人的对话,显示客人提到曹操的辉煌与短暂,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悲叹。而苏轼的回应,则强调了
    对变化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理性看待和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放鹤亭:根据材料二“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
    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可
    知,通过介绍亭子的位置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张君放鹤的情景,体现了对自由
    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地坛:通过“我与地坛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地坛见证了我的痛苦与挣扎,也给予我力量和希
    望”“母亲的爱,如同地坛的每一寸土地,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可知,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经常到
    地坛去,地坛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地坛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史铁生对生命、母爱等情感的寄托。
    因此史铁生通过地坛,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地坛也成为了史铁生缅怀母亲、感念母
    第 12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爱的象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神情忧郁,整好衣襟端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交错环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操
    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占领江陵,顺流而下东进时,战船首尾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边捕鱼砍柴,与
    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驾着一叶小舟,举着葫芦酒杯互相劝酒。如同蜉蝣寄身于天地之间,渺小如同沧
    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但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将这种遗憾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苏轼说:“您也知道水和月亮的规律吧?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消逝;时圆时缺的就
    像那月亮,但最终并没有增减。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停留;如果从不
    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归属,如果不是
    自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它们就是声音,看到它们就
    是美景,取用它们没有禁止,享用它们不会枯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
    材料二: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洪水淹没了半扇门。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
    他把家迁到故居的东面,东山的山脚下。他登上高处眺望,发现了一处奇异的景致,于是在那里建造了一
    座亭子。彭城的山,山冈连绵起伏,隐隐约约围成一个大圈,只在西面缺了十二分之一,而山人的亭子正
    好对着这个缺口。春夏之交,草木茂盛,与天相接;秋冬时节,雪花飘飘,月光皎洁,千里一色。在风雨
    阴晴之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顺而且善于飞翔,早上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
    任由它们自由飞翔,它们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翔在云层之上,傍晚时就朝东山飞回来。因此他
    把亭子命名为“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宾客和下属去拜访山人,在这座亭子里饮酒,感到非常快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透碧霄
    宋·查荎①
    舣②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③,屡更霜秋。叹
    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④,谁传馀韵,来
    第 13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⑤。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注】①查荎(chí):北宋词人,现存词一首。②舣:停船靠岸。③久要:旧约。④粲发:启齿歌唱。
    ⑤遐洲:远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词人直言停靠在岸边的兰舟所载的都是离愁别绪,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 本词将离愁别恨付与东去的流水,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 夕阳西下,词人看着友人的小船悠悠地驶到烟雾迷离的江面处,生出不舍之感。
    D. 古人折花寄情,本词采梅意在赞美友人;《涉江采芙蓉》以采芙蓉寄思念之情。
    16. 本词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直接抒情,上片“离愁”“轻别”“深恨”等词直接点明情感;
    ②借景抒情,上片借远去的流水、被遮断的山峰等实景表达思而不得的愁绪;
    ③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离别场景,道尽人生的漂泊不定,离别的无可无奈;下片想象别后情景,采梅歌唱,
    希望老友勿忘我。虚实结合,拓宽了抒情空间。
    【解析】
    【导语】这首宋词通过描绘船只停泊、离别之情,以及意义深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离别之
    情和生活中时光易逝的感慨。开篇即以兰舟载满离愁,强调了离别的伤感。流水与远山的阻隔象征着阻断
    的往来。后段则在烟波浩渺中描绘了离去情景,并以渚梅的幽香象征美好回忆,蕴含着对故人的眷念和孤
    独之感。整体情感基调哀婉,意境清幽,让人感叹人事无常。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看着友人的小船悠悠地驶到烟雾迷离的江面处”错误。下片以“想”字起笔,可知此处并非词人
    实际看到,而是想象。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直接抒情:在词的上片,作者直接使用了“离愁”“轻别”“深恨”等词汇,这些词语直接点明了作者
    内心的情感状态。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增强了情感的
    表达力度。
    ②借景抒情:上片中,作者借用了“远去 流水”和“被遮断的山峰”等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
    流水远去象征着离人的渐行渐远,山峰的遮断则暗示了离别的难以挽回。这些实景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
    第 14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画面感,还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不舍。
    ③虚实结合:上片主要描述了实际的离别场景,如停泊的兰舟、远去的流水、遮断的山峰等,这些实景共
    同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道尽了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离别的无可奈何。这种实写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身临
    其境地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下片则转向了虚写,作者开始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想象着友人在斜阳影里、寒
    烟明处双桨悠悠离去的画面,又想象着友人采掇渚梅、启齿歌唱的情景,并希望友人不要忘记自己。这种
    虚写的方式,不仅拓宽了抒情的空间,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虚实结合的
    手法,使得本词在表达离愁别绪时更加丰富多彩,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想象的拓展,共同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离别图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乡野之音淳朴自然,生动活泼。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野之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一身傲骨,狂放不羁。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
    (3)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吾师道也 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吠、巷、颠、事、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受害者,对战争有着 ① 的体验。在那 ② 的年月,杜甫一家四处逃
    亡,风餐露宿,妻离子散,有一段时间还被叛军抓获,命悬一线。但杜甫并没有沉浸在一己的苦难中不能
    自拔。他始终像新闻记者一样,忠实地记录着残酷的战争见闻,而他的着眼点,始终不离底层百姓的遭遇
    和苦难。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历,使他笔下的战争,绝没有凭空臆造的那种藐视生命的豪迈激越。那
    一缕缕 ③ 的悠远情怀,显示出诗人的高贵与仁爱。
    第 15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安史之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B. 卢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C. 他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20. 试比较文中加点的“像”与“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像”的用法有何不同。
    【答案】18. ①刻骨铭心 ②兵荒马乱 ③悲天悯人
    19. D 20. 原文中,“像”表示相似,写出了杜甫有着新闻记者的敏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像”
    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优美与舒展。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上文“直接受害者”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杜甫对于战争的体验深刻,可填“刻骨铭心”。刻骨
    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②处,根据下文“杜甫一家四处逃亡,……命悬一线。”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战争年月动荡不安,可填“兵
    荒马乱”。兵荒马乱:形容战争年代动荡不安的景象。
    ③处,根据上文“他始终像新闻记者一样,……他的着眼点,始终不离底层百姓的遭遇和苦难。……他笔下
    的战争,绝没有凭空臆造的那种藐视生命的豪迈激越”以及下文“显示出诗人的高贵与仁爱”,可知此处
    表达的是杜甫对于人民的同情,可填“悲天悯人”。悲天悯人: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
    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安史之乱”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A.突出强调。
    B.特殊含义。
    C.讽刺或否定。
    D.特定称谓。
    故选 D。
    20 题详解】
    第 16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原文中,杜甫“像”新闻记者说明两者相似,杜甫有着新闻记者的敏锐,像记者一样“忠实地记录着残酷
    的战争见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像”是比喻修辞,把叶子比作舞女的群,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
    的优美与舒展。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目前,虽然人们并不了解秸秆覆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但已将其作为一种最易
    于管理、最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法被进行推广。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对秸秆覆盖频率和秸秆覆盖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研究了高频每年连续覆盖、低频每 3 年间隔覆盖两种秸秆覆盖
    率,少量、大量两种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 ,都对土
    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增加了土壤中碳源的可利用性,土壤细菌群落以富营养菌
    为主,共生网络复杂而紧密,且潜在代谢功能多样化,增加了土壤全磷和全钾的储量并提高了玉米产量;
    而在低频率的秸秆覆盖下,土壤细菌群落以寡营养菌为主, ,且潜在功能以细胞过程为主。
    因此,高频率的秸秆覆盖可以让土壤更健康、更肥沃,该研究将指导秸秆的优化利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秸秆覆盖量无论是少量还是大量
    ②高频率的秸秆覆盖
    ③共生网络简单而松散 22. 目前,人们虽然并不了解秸秆覆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
    但已将其作为一种最易于管理、最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法进行推广。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研究了高频每年连续覆盖、低频每 3 年间隔覆盖两种秸秆覆盖频率,少量、大量两种秸
    秆覆盖量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健康的影响”可知,这是通过覆盖量的多少来验证秸秆覆盖量对土壤菌群
    的影响。而后文“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是结果,那么填入句子就是产生这一结果的条件,
    故可填入“秸秆覆盖量无论是少量还是大量”。
    第 17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空,从分号或后文“而在低频率的秸秆覆盖下”可知,填入内容与后文内容应是一个相对的情况,可
    填入“高频率的秸秆覆盖”。
    第三空,从前文“土壤细菌群落以富营养菌为主,共生网络复杂而紧密”可知,填入内容与前文内容应是
    一个相对的情况,再联系前文“土壤细菌群落以寡营养菌为主”可知,填入内容应是与“共生网络复杂而
    紧密”相反的情况,故可以填入“共生网络简单而松散”。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虽然人们……,但已将……”语序不当,“虽然……但”前后分句主语都是“人们”,主语一致,主语
    应放在关联词前面,所以应将“虽然”和“人们”互换位置。
    二、“将其作为……被进行推广”句式杂糅,应将“被”删去,或者改为:但其已作为一种最易于管理、最
    高效的作物残留物管理方法被进行推广。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外篇》中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意
    思是利用外物而不受外物的干扰。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们可以“物”的“物”
    越来越多,“物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物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善用外物而不役于物
    荀子 “善假于物也”的观点,道出了人类利用外物、成就自我的真谛。而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是对人与物关系的深刻反思,告诫我们不要被外物所奴役。如今,科技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为我们提供
    了前所未有的“物”,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物物”能力。然而,在享受这份便利的同时,“物于物”的
    风险也悄然滋生。因此,我们更应善用外物而不役于物。
    科技的发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的选择,提升了我们“物物”的能力。从智能手机到无
    人驾驶,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产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借助这
    些工具,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然而,当一些人过度沉迷于手机时,
    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和社交活动,陷入了“物于物”的困境。他们被手机这个“物”所控制,
    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第 18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那么,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物于物”的困境呢?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一颗清醒的
    头脑,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我们要利用科技的力量,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物
    物而不物于物”的智慧。
    我们要学会筛选和甄别信息。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不乏虚假、低俗、有害的内
    容。我们要保持警惕,学会辨别真伪,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还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科技虽然为我
    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也容易导致我们产生思维惰性。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
    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最后,我们要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科技虽然能满足我们的物
    质需求,但无法替代精神层面的滋养。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
    价值观。
    总之,我们应该善用外物而不役于物。“善假于物”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但“物物而不物于物”更是我
    们应有的境界。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物所干扰和奴役。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了智者善于借助外力以达成目标;
    而《庄子·外篇》中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则告诫我们要驾驭外物,而非被外物所驾驭。
    然后特别提出科技发展迅猛的情况下,人们“物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物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这表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的选择,提升了我们“物物”的能力。然而,科技的发展也
    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物于物”,即被外物所牵制、所迷惑,如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忽
    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与友情;他们盲目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精神的富足与内心的宁静。这种被外
    物所奴役的状态,不仅无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可能让我们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烦恼与
    痛苦之中。
    写作时,由材料引出观点,我们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即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干扰、所控制。然
    后论述如何去做,一是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二是加强自我约束,不被
    外界的喧嚣与诱惑所迷惑。三是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学会驾驭科技,成为科技的主人,
    而不是科技的奴隶。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借物之力而不溺于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乘风
    破浪,不断前行。
    立意:
    第 19页/共 20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既应利用外物,又应不为物所累。
    2.在用物与守己间保持平衡。
    3.去物之羁绊,得物之价值。
    4.善用外物而保持独立。
    第 20页/共 20页

    相关试卷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东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东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淮安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淮安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