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9052/2/1_173928443874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9052/2/2_173928443874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9052/2/3_173928443874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指南针指引航海B. 用石块修筑长城C. 甲骨上雕刻文字D. 用泥土烧制陶瓷
【答案】D
【解析】解:A、指南针指引航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石块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甲骨上雕刻文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泥土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B. 滤纸折叠C. 红磷燃烧D. 食物腐烂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A、粮食酿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滤纸折叠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食物腐烂有菌类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3.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
A. 夜晚霓虹灯B. 雨后彩虹C. 节日的焰火礼花D. 五彩色粉笔
【答案】C
【解析】解:A、夜晚霓虹灯是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A错。
B、雨后彩虹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B错。
C、节日的焰火礼花,物质燃烧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五彩色粉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晾晒纸张B. 活字印刷
C. 磁石指南D. 火药应用
【答案】D
【解析】解:A、晾晒纸张,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磁石指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火药应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B
【解析】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有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建立假设”②“交流评价”③“获得结论”④“提出问题”⑤“收集证据”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B. ④⑤①②③C. ④①⑤③②D. ①④⑤②③
【答案】C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分析题干中提到的几个环节,可以知道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
故选C。
7.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猜想与假设B. 设计实验C. 收集证据D. 解释与结论
【答案】B
【解析】解:为了区别生抽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生抽和陈醋”。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生抽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B. 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 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D. 实验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答案】B
【解析】解:A、实验A中是烧杯倒扣住蜡烛,随着氧气被消耗,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会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外焰温度最高,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是实验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实验A中是烧杯倒扣住蜡烛,进行分析判断。
B、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①苹果榨汁
②粮食酿酒
③铁水铸成锅
④植物光合作用
⑤食物腐烂
⑥风力发电
⑦纺纱织布
⑧酒精杀菌消毒
A. ②④⑤⑧B. 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③④⑧
【答案】A
【解析】解:①苹果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③铁水铸成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⑤食物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⑥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⑦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⑧酒精杀菌消毒,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空气液化,矿石粉碎B. 干冰升华,红磷燃烧
C. 食物腐烂,铁生锈D. 冰融化成水,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答案】B
【解析】解: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红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食物腐烂、铁生锈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融化成水、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这些商朝器物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刻有花纹的青铜面具B. 生锈的青铜神树
C. 褶皱的金面罩D. 雕刻的象牙饰品
【答案】B
【解析】解:A、刻有花纹的青铜面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生锈的青铜神树,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褶皱的金面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雕刻的象牙饰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刻有花纹的青铜面具、褶皱的金面罩、雕刻的象牙饰品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B
【解析】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13.实验室里取88mL水并进行加热,下列需用的化学仪器组合正确的是 ( )
①带铁圈的铁架台;
②50mL量筒;
③100mL量筒;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试管;
⑦试管夹;
⑧胶头滴管;
⑨烧杯(100mL)
A. ②④⑥⑦⑧B. ①③④⑤⑧⑨C. ①②④⑤⑧⑨D. ③④⑥⑦⑧
【答案】B
【解析】解:量取88mL水并进行加热,在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选择量筒的量程要略大于所量液体的体积,应选用100mL量筒,为准确量取需要使用胶头滴管定容,加热较多液体要用烧杯,固定烧杯用带铁圈的铁架台,加热需烧杯需垫上石棉网,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故选:B。
量取88mL水并进行加热,这一要求可分解成两个基本操作:量取88mL水和给液体加热;在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选择量筒的量程要略大于所量液体的体积,为准确量取需要使用胶头滴管,加热较多液体要用烧杯、石棉网,带铁圈的铁架台。
本题解答时抓住必须液体的量取和药品的加热,加热较少液体用试管,较多液体用烧杯。
14.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 )
A. 液体读数B. 滴加液体
C. 取用粉末固体D. 倾倒液体
【答案】C
【解析】解:A、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如果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应悬空滴加,故B错误;
C、操作方法: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故C正确;
D、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图中瓶塞正放在桌面上,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的方法考虑;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不要伸入到试管内;
C、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D、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焰心部分炭化变黑最明显
B. 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
C. 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
D. 图四中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答案】A
【解析】解:A、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外焰部分炭化变黑最明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熄灭后,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白烟具有可燃性,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四中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会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6.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10月29日在于上海开幕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表示,其团队已经通过3D建模得到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这是在原子结构上第一次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疫苗设计”。猪瘟疫情或将得到控制,“高飞”的猪肉价格有望“落地”。对此,以下认识合理的是( )
A. 化学引领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B. 粮食、能源、环境三大问题的解决与化学无关
C.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D. 化学对保障健康生活毫无作用
【答案】A
【解析】解:A、化学引领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说法正确;
B、粮食、能源、环境三大问题的解决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法错误
C、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而且能创造新物质,说法错误;
D、利用化学知识可以研制药品,治疗疾病,故化学对保障健康生活有着很大作用,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回答本题.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17.某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 用量筒量取4.30mL酒精B. 用托盘天平称量2.6g大理石
C. 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D. 用100mL量筒量取7.6mL酒精
【答案】B
【解析】解:A、用10mL量筒量取4.30mL酒精,不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无法量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试剂的质量,能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量2.6g大理石,故选项说法正确。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试剂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7.6mL酒精,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100mL的量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试剂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8.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了,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 ②③⑥B. ①③⑤⑥C. ②④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解: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上下移动试管,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
故选:A。
根据给试管内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9.下列仪器,都能加热的一组是( )
A. 烧杯、试管、量筒B. 试剂瓶、量筒、漏斗
C. 烧杯、蒸发皿、集气瓶D. 试管、烧杯、蒸发皿
【答案】D
【解析】解:A、量筒用来量取液体,不能加热,故A不符合题意;
B、试剂瓶、量筒、漏斗均不能加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集气瓶只可用来收集气体,不允许加热,故C不符合题意;
D、试管和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需垫陶土网可加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实验室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蒸发皿、试管、坩埚,垫陶土网可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有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等,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本题考查实验室常见仪器的用法,属于基础题,熟知常用仪器的用途即可正确作答。
20.下面是几个同学在实验中的做法,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A. 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先设计出实验方案
B. 在实验操作前要认真清点仪器、药品、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C. 实验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安全
D. 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不能记录,应以书本中的现象为准
【答案】D
【解析】解:A、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先设计出实验方案,故A正确;
B、在实验操作前要认真清点仪器、药品、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故B正确;
C、实验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安全,以防发生安全事故,故C正确;
D、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要重新进行实验继续验证,寻找出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实验室规则、实验探究的步骤、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有如图所示仪器:
请写出如图实验仪器的名称:A ______;B ______;D ______;F ______;G ______;H ______;I ______。
【答案】试管 蒸发皿 酒精灯 托盘天平 漏斗 水槽 铁架台
【解析】解:仪器A是试管;
仪器B是蒸发皿。
仪器D是酒精灯。
仪器F是托盘天平。
仪器G是漏斗。
仪器H是水槽。
仪器I是铁架台。
故答案为:
A、试管;
B、蒸发皿;
D、酒精灯;
F、托盘天平;
G、漏斗;
H、水槽;
I、铁架台。
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水,应选用 ______mL的量筒(选5mL或10mL或50mL)。
(2)实验室用烧杯加热蒸馏水,加热时烧杯的底部应垫加 ______。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该将试管口略 ______倾斜。
【答案】10 石棉网 向下
【解析】解:(1)量取8mL水,应选用10mL的量筒,5mL的量筒偏小,50mL的量筒偏大,故填10;
(2)烧杯不能用来直接加热,加热时应在烧杯底部垫加石棉网,故填:石棉网;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该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填:向下。
故答案为:(1)10;
(2)石棉网;
(3)向下。
(1)量取液体时,应选用大小适宜的量筒,据此解答;
(2)烧杯不能用来直接加热,加热时应在烧杯底部垫加石棉网,据此解答;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该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量筒的使用的掌握,难度系数低。
23.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仪器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填序号)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______ ;(填仪器名称)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______ ;(填序号)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______ ;(填序号)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______ ;(填序号)
⑥可用于收集和暂时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 ______ 。(填仪器名称)
⑦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到的反应容器是 ______ ;(填仪器名称)
⑧某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进行实验,在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______ 和 ______ 。(填仪器名称)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填序号)。
【答案】I 坩埚钳 D G B 集气瓶 试管 50mL量筒 胶头滴管 C
【解析】解:(1)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⑥可用于收集和暂时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
⑦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到的反应容器是试管。
⑧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某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进行实验,应选用50mL的量筒;先用倾倒法加液体到近刻度线处,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体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5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2)A、实验结束后,要熄灭酒精灯,盖上灯帽,避免酒精挥发,故选项错误。
B、实验结束后,砝码应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故选项错误。
C、实验结束后,应盖上瓶塞,标签朝外,将试剂瓶放回原位,方便下次取用,故选项正确。
D、用完的滴管放置时,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1)①I;②坩埚钳;③D;④G;⑤B;⑥集气瓶;⑦试管;⑧50mL量筒;胶头滴管;
(2)C。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完毕仪器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 ______ 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__ 温度最高。
(2)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 ______ ,说明 ______ ;再把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 ______ ,说明 ______ 。
(3)蜡烛燃烧是 ______ 变化,理由是 ______ ,同时还伴随有物理变化,对应物理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4)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2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______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a 外焰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蜡烛燃烧生成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熔化 D
【解析】解:(1)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故答案为:a;外焰。
(2)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再把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蜡烛燃烧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理由是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还伴随有物理变化,对应物理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熔化。
故答案为:化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熔化。
(4)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2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故答案为:D。
(1)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2)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4)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六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6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