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昆虫存在三种体色,人类多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1/2B.3/4C.15/16D.1
    2.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2n)的花色受 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过程如图所示。让红花植株作亲本进行自交,得到的F₁植株中出现了红花、粉花和白花,数量分别为181、60和8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₁ 植株的粉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C.亲本红花植株测交后代中红花:粉花:白花=1:1:2
    D.F₁ 白花个体中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占1/2
    3.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不考虑基因突变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4.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分离定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孟德尔在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
    5.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
    B.浅绿色植株自由交配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n/(n+2)
    C.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
    D.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2代,后代AA∶Aa=5∶3
    6.某昆虫存在三种体色:黄色、灰色、青色。图1是某科研工作者用纯种黄色和纯种灰色昆虫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图2是与体色有关的生化反应原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F2中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有3种
    B.若F1测交,则后代表现型有3种
    C.两纯种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
    D.控制该昆虫体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7.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红细胞正常(A)对镰状细胞贫血(a)为显性,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红细胞正常,母亲手指、红细胞均正常,他们生有一个患镰状细胞贫血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父亲的基因型是AaTt,母亲的基因型是Aatt
    B.该镰状细胞贫血、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tt
    C.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手指、红细胞均正常的概率是3/8
    D.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两病兼得的概率是1/4
    8.已知控制某种生物的四对不同性状的相关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AaDd的个体,可验证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基因型BBDd的个体,可验证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基因型AaDd的个体,可验证A/a与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基因型AaEe的个体,可验证A/a与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9.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短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②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
    ③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④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⑥若F1的基因型为Dd,则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属于“演绎”内容
    A.③④⑥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⑤⑥
    10.安达卢西亚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当基因t纯合时可使雄性反转为雌性,而雄性没有该现象。一对正常亲本杂交的子代中雌、雄性比为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t可能位于Z染色体上
    B.若基因t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性最多有4种基因型
    C.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子代雌雄性比为5:3,则亲本均为杂合子
    D.无论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父本一定产生含基因T的配子
    11.某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当基因A存在时开蓝花,但若还同时存在基因B则开紫花,且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亲本紫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F1中出现蓝花、紫花及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可产生3种可育配子.
    B.F1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C.若让F1紫花植株随机授粉,则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25
    D.若让F1紫花植株测交,则所得后代中蓝花:紫花=1:1
    12.某雌雄同体异花的植物存在一种由G基因控制的“单向异交不亲和”性状,具体表现为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g的花粉结合受精,其余配子间结合方式均正常。其籽粒可分为紫粒和黄粒,由 A/a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研究人员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₁均为紫粒,F₁进行自交获得 F₂。 (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杂交时需对黄粒品系植株进行授粉并套袋处理
    B.F₁产生的可接受 g花粉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g: ag=1 : 1
    C.F₂中纯种育性正常黄粒的比例是 1/8
    D.F₂紫粒单向异交群体中双杂合基因型个体比例为 1/3
    13.栽培小豆的种皮多为红色,此外还有白色、绿色、褐色等各种类型。种皮的颜色受到R/r、G/g、B/b等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已知隐性基因均不能编码酶调控代谢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纯合红豆植株与纯合绿豆植株杂交,F1全为白豆或绿豆
    B.纯合红豆植株与纯合白豆植株杂交,F1为红豆、绿豆或褐豆
    C.纯合白豆植株与纯合绿豆植株杂交,F1全为绿豆或红豆
    D.等位基因均杂合的褐豆植株自交,F1不能出现四种颜色
    14.如图所示,某基因型为Dd的植株中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③)。图中的②③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④和⑤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含量降低。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会进入细胞核。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等位基因D和d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图中S蛋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
    C.端粒DNA序列在细胞分裂后会缩短,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
    D.若该变异发生在体细胞中,则由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关于D、d基因可能的基因组成最多有四种
    15.某观赏性植物花色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基因B控制黄色素合成,基因b无色素合成功能,基因D可将黄色素转变为红色素。A/a不直接控制色素合成,但基因A可抑制基因B的表达。现利用3个纯合品系红色植株甲、白色植株乙、白色植株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植株甲、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
    B.实验一中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13
    C.实验二中F2红花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花占1/9
    D.白色植株乙、丙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花
    16.烟草花冠的长度由4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当每对基因都为显性纯合时花冠最长,当每对基因都为隐性时花冠最短,每个显性基因对花冠长度的贡献相同,最长和最短花冠类型都属于“极端类型”。用花冠最长和花冠最短两个亲本杂交,再用F1自交。不考虑其他变异,理论上推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的花冠都为中等长度,若有差异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
    B.F2中花冠中等长度的植株占比最高,且基因型种类多于F1
    C.F2植株中,拥有极端类型花冠的个体约占1/256
    D.对F1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不同花冠长度个体各占1/16
    17.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两种表现型
    C.只考虑Y/y和R/r两对基因,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皱:绿皱=3:1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实验验证阶段
    18.某种植物叶片规则齿形和不规则齿形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将规则齿形叶与不规则齿形叶植株杂交,F1均为规则齿形叶,F1自交后,F2表型及比例为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15∶1。现有甲、乙、丙植株(基因型分别为BbDD、bbDD、bbdd),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对下列杂交实验相关结果的推测,正确的是( )
    A.甲、丙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8∶1
    B.乙、丙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2∶1
    C.甲、丙杂交,得到的F1与丙杂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5∶3
    D.乙、丙杂交,得到的F1与丙杂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1∶1
    19.桑蚕卵色由基因B、b控制,B基因表达产物使其发育为黑色,b基因表达产物使其发育为褐色。卵细胞质中不含等位基因,桑蚕卵细胞质内有大量B或b基因产物,直接决定后代的表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F1可能为黑色
    B.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F1相互交配,F2均为黑色
    C.若某子代桑蚕为黑色,则这只桑蚕的双亲至少有一个是黑色
    D.若两只桑蚕均为黑色,则它们杂交产生的子代也均为黑色
    20.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1/3
    B.实验1的F2中黄喙个体均为白羽,其余个体均为黑羽
    C.若实验2中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则后代会出现黄喙黑羽个体
    D.统计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可以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21.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从而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有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rr占1/8,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B.R基因会使同株水稻1/3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
    C.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D.F2中R 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 配子的比例高
    22.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长形深绿)、(圆形浅绿)和(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 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 。
    (2)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 进行杂交。若瓜皮颜色为 ,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对实验①和②的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 。若实验①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 。
    (4)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在和中SSR1长度不同,SSR2长度也不同。为了对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电泳检测实验①中浅绿瓜植株、和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据图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5号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1和SSR2序列,同时具有SSR1的根本原因是 ,同时具有SSR2的根本原因是 。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圆形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 的植株,不考虑交换,其自交后代即为目的株系。
    23.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二倍体植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 。如何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 。
    (2)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状主要由(E、e)和(F、f)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可育程度与基因型有关,结果如表所示。
    通过分析表格数据,请推测基因(E、e和F、f)与雄性育性的关系: 。
    (3)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交种中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稻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①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将可育型F1与籼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部分不育:可育=1: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 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
    ②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二和实验三。
    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己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交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Mm=1: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请根据实验二的部分遗传图解分析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
    实验二:(如图2)

    实验三:将品系戊与品系己杂交,F1再与品系丁杂交,所得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均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则说明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得到的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
    由以上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结果推测控制水稻的育性的两对等位基因遗传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某两性花植物的高茎和矮茎为一对相对性状,纯种高茎植株与纯种矮茎植株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高茎,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高茎为270株,矮茎为211株。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株高性状中, 为显性性状。若该植物株高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F2矮茎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若该植物株高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2出现上述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含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的雄配子部分死亡,该种雄配子的成活比例为 。
    (2)该植物果实颜色的粉红色和红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以上且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的纯种结粉红色果实的植株,育种工作者对它们做了以下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甲与乙杂交子代(F1)全为红色,F1自交得F2,F2中红色与粉红色之比为812:630
    实验二:乙与丙杂交子代(F1)全为红色,F1自交得F2,F2中红色与粉红色之比为540:421
    相应基因依次用A/a,B/b,C/c,D/d……表示,不考虑变异。
    ①该植物果实颜色至少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当至少有 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红色。
    ②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乙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丙的基因型为 。在实验一中,让F2中的结粉红色果的植株自交,其中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25.某雌雄同株植物红色素的合成由A/a基因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其与B/b基因共同控制花色,与D/d基因共同控制茎色。科研人员为研究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判断,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已知中出现橙黄花的原因是b基因控制黄花性状且部分抑制红色素的合成,则橙黄花的基因型为 。实验二的白茎植株中纯合子占比为 。
    (2)若将实验一的和实验二的杂交,子代中橙黄花深红茎占比为3/32,则子代中深红花深红茎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占子代比例为 。
    (3)若已知该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由基因G/g控制,为判断该基因是否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Ⅱ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体细胞中缺少一条Ⅱ号染色体)和纯合的正常植株若干,应选择表型分别为 的正常植株与 单体植株杂交,若细胞中缺少一条Ⅱ号染色体的配子均可育且缺少两条Ⅱ号染色体的植株不能成活,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说明该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让继续自由交配,的表型及比例为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甲×乙
    白花
    白花:红花=13:3
    实验二:甲×丙
    白花
    白花:红花:黄花=12:3:1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实验
    杂交组合
    表型
    表型和比例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
    基因型
    EEFF
    EEff
    EeFf
    Eeff
    eeFF
    eeff
    雄性育性/%
    98
    85
    62
    21
    6
    1
    实验
    亲本
    F1
    F2

    纯合深红花深红茎×纯合黄花白茎
    深红花
    深红花:橙黄花:黄花≈9:3:4

    纯合深红花白茎×纯合黄花白茎
    粉红茎
    深红茎:粉红茎:白茎≈3:6:7
    《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 单元检测A卷》参考答案:
    1.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详解】由题意可知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或Aa或aa。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1/2AA、1/2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9/16AA、6/16AA、1/16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5/16;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1/4AA、1/2AA、1/4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3/4。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子一代植株数量分别为 181、60 和81,其比值约为9:3:4,即9: 3: 3:1的变形,故 A/a 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结合题图可知,粉花的基因型为A bb,让红花植株作亲本进行自交,得到的F₁植株中花、粉花和白花其比值约为9:3:4,故亲本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F₁ 植株的粉花个体中(1AAbb、2Aabb),纯合子(1AAbb)所占比例为1/3,B正确;
    C、亲本红花植株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Aabb、aaBb、aabb,即测交后代中红花:粉花:白花=1:1:2,C正确;
    D、F₁ 白花个体中(1aabb、1aaBB、2aaBb)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占1,D错误。
    故选D。
    3.B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酒窝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a,则有酒窝为AA和Aa,无酒窝为aa。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
    B、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
    C、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1/2,C错误;
    D、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
    故选B。
    4.B
    【分析】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一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详解】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A正确;
    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而生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数一般不相等,B错误;
    C、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一种 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这个假说就得到了验证。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C正确;
    D、孟德尔在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B。
    5.D
    【分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因此A基因对a基因不是完全显性,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不能产生后代。
    【详解】A、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因为aa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AA的概率=AA/AA+Aa或者AA/(1-aa)即(1-(1/2)n)/2÷1-(1-(1/2)n)=(2n-1)/(2n+1),A正确;
    B、浅绿色植株自交后代的成熟个体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的基因频率则为1/3,自由交配后成熟后代中AA的概率=A2/(1-a2)=1/2,再自由交配成熟后代中AA的概率=3/5,以此类推,浅绿色植株自交后代再自由传粉至n代,成熟后代中深绿色个体的概率为n/(n+2),B正确;
    C、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1:1,即AA×Aa→AA:Aa=1:1,C正确;
    D、浅绿色植株Aa自花传粉2代,子一代AA:Aa=1:2,aa幼苗阶段就死亡,AA自花授粉全为AA,即1/3AA,Aa自花授粉子代为2/3×(1/4AA,2/4Aa,1/4aa),即1/6AA,2/6Aa,1/6aa,汇总可知,AA为1/3+1/6=3/6,后代AA∶Aa=3:2,D错误。
    故选D。
    6.C
    【分析】据图分析,图1子二代中黄色∶青色∶灰色=4∶9∶3,为9∶3∶3∶1的变式,说明体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基因型为双杂合子,青色为双显性。图2中,根据基因、酶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推测,黄色的基因型为aa__,青色的基因型为A_B_,灰色的基因型为A_bb。
    【详解】AC、由图2可知不同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青色(A_B_)、灰色(A_bb)、黄色(aaB_、aabb),则P:黄色(aaBB)×灰色(AAbb)→F1:青色(AaBb)→F2:青色(A_B_)∶灰色(A_bb)∶黄色(aaB_、aabb)=9∶3∶4,F2中黄色小鼠(aaB_、aabb)基因型有3 (aaBB、aaBb、aabb)种,A正确,C错误;
    B、若F1测交,即青色(AaBb)×黄色(aabb)→F1:青色(AaBb)∶灰色(Aabb)∶黄色(aaBb、aabb)=1∶1∶2,即测交后代表现型有3种,B正确;
    D、由F2中的黄色∶青色∶灰色=4∶9∶3,为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7.D
    【分析】分离定律是对一对相对性状适用,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适用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无论多少对相对独立的性状在一起遗传,再怎么组合都会先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因为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红细胞正常(A)对镰状细胞贫血(a)为显性,根据“父亲多指,母亲手指正常,孩子手指正常”可判断父亲、母亲及孩子基因型分别是Tt、tt和tt,根据“父亲、母亲红细胞正常、孩子患镰状细胞贫血”可判断父亲、母亲及孩子基因型分别是Aa、Aa和aa,故父亲的基因型是AaTt,母亲的基因型是Aatt,A正确;
    B、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红细胞正常(A)对镰状细胞贫血(a)为显性,父亲的基因型是AaTt,母亲的基因型是Aatt,该镰状细胞贫血、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tt,B正确;
    C、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手指正常(tt)的概率是1/2,红细胞正常(A_)的概率是3/4,所以该孩子手指、红细胞均正常的概率是1/2×3/4=3/8,C正确;
    D、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两病兼得的概率是1/2(Tt)×1/4(aa)=1/8,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而可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测交,由于D和d为等位基因,因而可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a和D、d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均等,因而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9.C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
    【详解】①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所以兔的白毛与黑毛是相对性状,狗的卷毛与短毛不是相对性状,①错误;
    ②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等,所以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②正确;
    ③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均和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③错误;
    ④检测雄兔是否为纯合子,可以用测交方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一种性状,则为纯合子;若测交后代不止一种性状,则为杂合子,④正确;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而不是只含一个基因,⑤错误;
    ⑥若F1的基因型为Dd,则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属于“演绎”内容,⑥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⑥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杂交时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一致,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D、若亲本中tt作母本,Tt作父本,二者杂交,子代有1/2的tt雄性会性反转为雌性,子代雌、雄性比为3:1;若亲本为ZtW×ZTZt,子代雌、雄性比也为3:1;若亲本为ZtWT×ZTZt,子代雌、雄性比也为3:1,则基因t可能位于Z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还可能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父本一定产生含基因T的配子,AD正确;
    B、若基因t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雌性基因型有正常雌性4种,以及雄性性反转的1种(ZZ),B错误;
    C、若亲本为Tt×Tt,子代有1/2的tt雄性会性反转为雌性,子代雌、雄性比为5:3,C正确。
    故选B。
    11.C
    【分析】某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基因A存在时开蓝花,但若还同时存在基因B则开紫花,且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A-bb为蓝花,A-B-为紫花,则aa--为白花,亲本紫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F1中出现蓝花(A-bb)、紫花(A-B-)及白花(aa--)植株,则亲本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由于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故只有3种可育配子,A正确;
    B、AaBb产生的可育配子为AB、Ab、ab,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形成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
    C、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1,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2×1/2+1/2×1/4)∶(1/2×1/2+1/2×1/4)∶(1/2×1/4)∶(1/2×1/4)=3∶3∶1∶1,由于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故可育的配子为AB∶Ab∶ab=3∶3∶1,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7×1/7=1/49,C错误;
    D、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1,产生的可育配子为AB∶Ab∶ab=3∶3∶1,若让子一代紫花测交,后代AaBb∶Aabb∶aabb=3∶3∶1,表现为蓝花∶紫花∶白花=3∶3∶1,即蓝花∶紫花=1∶1,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该植物为雌雄同体异花,应该是授粉以后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即亲本杂交时需对黄粒品系植株进行授粉并套袋处理,A正确;
    BD、研究人员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1均为紫粒,说明籽粒是显性性状,故亲本基因型分别是AAGG,aagg,F1为AaGg,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F1产生雌雄配子都是1AG,1Ag,1aG,1ag,但是由于含G的卵细胞不能与g花粉受精,所以F1产生的可接受g花粉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g∶ag=1∶1,雌雄配子结合最终会产生A-G-(AAGG,2AaGG,2AaGg,AAGg)∶A-gg(1AAgg,2Aagg)∶aaG-(1aaGg、1aaGG)∶aagg=6∶3∶2∶1,即F2紫粒单向异交群体中双杂合基因型个体比例为2/6=1/3,BD正确;
    C、子二代中A-G-(AAGG,2AaGG,2AaGg,AAGg)∶A-gg(1AAgg,2Aagg)∶aaG-(1aaGg、1aaGG)∶aagg=6∶3∶2∶1,纯种育性正常黄粒(aagg)的比例是1/12,C错误。
    故选C。
    13.B
    【分析】据图可知,种皮的颜色受到R/r、G/g、B/b等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褐色基因型为R_G_B_,绿色基因型为R_G_bb,红色基因型为R_gg__,其余为白色。
    【详解】A、纯合红豆植株(RRggBB或者RRggbb)与纯合绿豆植株(RRGGbb)杂交,F1基因型为RRGgBb或者RRGgbb,全为褐豆或者绿豆,A错误,
    B、纯合红豆植株(RRggBB或者RRggbb)与纯合白豆植株(rrGGBB、rrGGbb、rrggBB、rrggbb)杂交,F1基因型为RrGgBB、RrGgBb、RrggBB、RrggBb、RrGgbb、Rrggbb,F1为红豆、绿豆或褐豆,B正确;
    C、纯合白豆植株(rrGGBB、rrGGbb、rrggBB、rrggbb)与纯合绿豆植株(RRGGbb)杂交,F1基因型及表现型为RrGGBb(褐色)、RrGGbb (绿色)、RrGgBb (褐色)、RrGgbb (绿色),即F1全为绿豆或褐豆,C错误;
    D、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自交,即RrGgBb自交,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F1小豆种皮的颜色应该是褐色,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重组,A正确;
    B、由题意知,图中的②③时期S蛋白在着丝粒区大量富集,有利于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粘连,B正确;
    C、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C正确;
    D、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故图⑤后子细胞中关于D、d基因可能的基因组成最多有三种,D错误。
    故选D。
    15.B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黄花的基因型为aaB_dd,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D_,白花的基因型为A______、aabb__。纯合红色植株甲的基因型aaBBDD,实验一中F2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红花=13:3,由于后代无黄花的基因型,故推测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中F2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红花:黄花=12:3:1,推测丙的基因型为AABBdd,A正确;
    B、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F2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4/13AaBbDD、2/13AaBBDD、2/13AABbDD、1/13AABBDD、1/13aabbDD、2/13AabbDD、1/13AAbbDD,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有2AABbDD、1AABBDD、1aabbDD、1AAbbDD,共占5/13,B错误;
    C、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F2红花的基因型为1/3aaBBDD、2/3aaBBDd,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d:aBD=1:2,F2红花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花(aaB_dd)占1/3×1/3=1/9,C正确;
    D、白色植株乙(AAbbDD)、丙(AABB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花,D正确。
    故选B。
    16.C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设亲本中花冠最长的基因型为AABBCCDD(含有8个显性基因),花冠最短的基因型为aabbccdd(含有0个显性基因),二者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含有4个显性基因,由于每个显性基因对花冠长度的贡献相同,故F1的长度属于中等长度。依题意,不考虑其他变异,因此,若有差异则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A正确;
    B、让F1自交,中等花冠长度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Dd,在F2中占比为,在F2中占比最高,F1只有一种基因型,故F2基因型种类多于F1,B正确;
    C、F2中的极端类型的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二者所占比例为(1/4)4+(1/4)4=1/128,C错误;
    D、F1(基因型为AaBbCcDd)可以产生16种配子,对F1进行测交的后代有16种基因型,但并非每种基因型对应的花冠长度都不同(如aaBbCcDd和AabbCcDd都含有三个显性基因,花冠长度相同),故测交后代每种花冠长度个体并非都占1/16(只有花冠最长和花冠最短的各占1/16,其他长度类型都不是1/16),D错误。
    故选CD。
    17.BD
    【分析】题图分析:甲和乙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和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甲、乙、丙、丁至少含有一对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
    B、丁的基因型是YyDdrr,且y和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Y和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是ydr和YDr,则自交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可以产生YDr、Ydr、yDr和ydr四种配子,则自交后代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错误;
    C、只考虑Y/y和R/r两对基因,图丁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yr:Yr=1:1,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1:2:1,即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皱:绿皱=3:1,C正确;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观察到的现象,D错误。
    故选BD。
    18.CD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将规则齿形叶与不规则齿形叶植株杂交,F1均为规则齿形叶,F1自交后,F2表型及比例为规则齿形叶(B-D-、B-dd、bbD-):不规则齿形叶(bbdd)=15:1,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BbDD)和丙(bbdd)杂交,得到的F1(1/2BbDd、1/2bbDd)分别自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1/2×15/16+1/2×3/4):(1/2×1/16+1/2×1/4)=27:5,A错误;
    B、乙(bbDD)和丙(bbdd)杂交,得到的F1(bbDd)自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3:1,B错误;
    C、甲(BbDD)和丙(bbdd)杂交,得到的F1(1/2BbDd、1/2bbDd)与丙(bbdd)杂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1/2×3/4+1/2×1/2):(1/2×1/4+1/2×1/2)=5:3,C正确;
    D、乙(bbDD)和丙(bbdd)杂交,得到的F1(bbDd)与丙(bbdd)杂交,F2规则齿形叶:不规则齿形叶=1:1,D正确。
    故选CD。
    19.BCD
    【分析】由桑蚕卵细胞质内有大量B或b基因产物,直接决定后代的表型可知,子代桑蚕卵色由母本基因型决定。
    【详解】A、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当母本含有基因B时,F1为黑色,A正确;
    B、子代桑蚕卵色由母本基因型决定,让含基因B和含基因b的桑蚕杂交,如果含B的个体做母本,卵细胞内含有B基因表达产物则胚胎发育为黑色,F1表现黑色;如果含b的个体做母本,卵细胞内含有b基因表达产物则胚胎发育为褐色,F1表现褐色。若F1相互交配,则F2表现为黑色或褐色,B错误;
    C、若某子代桑蚕为黑色,则这只桑蚕的双亲可能为均为褐色的杂合子,C错误;
    D、若两只桑蚕均为黑色但是基因型可以是bb,此时它们杂交产生的子代为褐色,D错误。
    故选BCD。
    20.AB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喙色由M/m和T/t共同控制,实验1的F2中喙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表明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且比例相同,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故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规律;F2中花喙个体(M_tt)占3/16,期中纯合子MMtt占1/3,A正确;
    B、该家禽羽色由M/m和R/r共同控制,实验2的F2中羽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3:6:7,是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F1灰羽个体基因型为MmRr,黑羽的基因型为MMRR、MmRR,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P1的基因型为MMTTRR,P2的基因型为MMTTrr,P3的基因型为mmttRR,实验1F1的基因型为MmTtRR,则后代黄喙个体均为白羽,其余个体均为黑羽,B正确;
    C、由实验1和实验2结果可知,黄喙个体基因型为mmT_和mmtt,黑羽的基因型为M_RR,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不存在黄喙黑羽的个体,即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0,C错误;
    D、实验结果能证明M/m和T/t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要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还需要统计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D正确。
    故选ABD。
    21.AC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F1中rr=1/8=1/2×1/4,由于一定比例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但对于雌配子无影响,说明亲代产生的雌配子R:r=1:1,推知雄配子中R:r=3:1,亲代产生的r花粉有2/3死亡,故可进一步推知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故产生的雌配子R=3/8+1/2×4/8=5/8,雌配子r=1/8+1/2×4/8=3/8,,即R:r=5:3,A正确;
    B、F1中rr=1/8=1/2×1/4,由于一定比例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但对于雌配子无影响,说明亲代产生的雌配子R:r=1:1,推知雄配子中R:r=3:1,亲代产生的r花粉有2/3死亡,B错误;
    C、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₁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₁自交,雌配子R=5/8,雌配子 r=3/8,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则雄配子R=5/8,雄配子r=1/8+1/3×1/2×4/8=5/24,有2/3×1/2×4/8=4/24的r死亡,因此雄配子R=3/4,雄配子r=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C正确;
    D、每一代都会有一部分含r基因的配子死亡,因此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即F2中R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配子的比例高,D正确。
    故选ACD。
    22.(1) 分离(或“孟德尔第一”) 浅绿
    (2) P2、P3(或“圆形浅绿亲本和圆形绿条纹亲本”或“浅绿亲本和绿条纹亲本”) 深绿
    (3) 3/8 15/64
    (4) 9号(或“SSR1所在的”) F1 形成配子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1 和控制瓜皮颜色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重组 F 1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2和控制瓜皮颜色基因自由组合
    (5)仅出现P1的SSR1条带(或“仅出现P的SSR条带”)
    【分析】【关键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详解】(1)由实验①结果可知,只考虑瓜皮颜色,F1为深绿,F2中深绿:浅绿=3:1,说明该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浅绿为隐性。
    (2)由实验②可知,F2中深绿:绿条纹=3:1,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结合①,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假设P1为深绿BB,P2为浅绿b1b1,P3为绿条纹b2b2,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P2×P3,若F1为AaBb表现为深绿,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调查实验①和②的F1发现全为椭圆形瓜,亲本长形和圆形均为纯合子,说明椭圆形为杂合子,则F2非圆瓜中有1/3为长形,2/3为椭圆形,故椭圆深绿瓜植株占比为9/16×2/3=3/8。由题意可设瓜形基因为C/c,则P1基因型为AABBCC,P2基因型为aaBBcc,F1为AaBBCc,由实验①F2的表型和比例可知,圆形深绿瓜植株为A_BBcc。实验①中植株F2自交子代能产生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基因型有1/8AABBCc、1/4AaBBCc、1/16AABBcc、1/8AaBBcc,其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1/8×1/4+1/4×3/16+1/16×1+1/8×3/4=15/64。
    (4)电泳检测实验①F2中浅绿瓜植株、P1和P2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由电泳图谱可知,F2浅绿瓜植株中都含有P2亲本的SSR1,而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上,故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由电泳图谱可知,F2浅绿瓜植株中只有15号植株含有亲本P1的SSR1,推测根本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产生了同时含P1、P2的SSR1的配子,而包括15号植株在内的半数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2,根本原因是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随后F1产生的具有来自P111号染色体的配子与具有来自P21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
    (5)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F2中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稳定遗传的深绿瓜株系应是纯合子,其深绿基因最终来源于亲本P1,故应选择SSR1的扩增产物条带与P1亲本相同的植株。
    23.(1) 相对性状 让某抗病水稻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2)E和F都能提高个体的可育性,但E的效果更明显,且促进作用与E和F的数量正相关
    (3) ab ABm、AbM ABm、aBM 不遵循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1)水稻的抗病与感病符合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自交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确定纯合子、杂合子的情况。
    (2)表中基因型EEFF、EEff、EeFf、Eeff、eeFF、eeff对应的可育性分别为:98%、85%、62%、21%、6%、1%可以推测E和F都能提高个体的可育性,而E的效果更明显,并且E和F数量越多可育性越高。
    (3)①通过遗传图解可知,AaBb部分不育,AABb和AaBB均为可育,故可推测出: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同时存在ab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
    ②实验二:非糯性粳稻品系丁基因型为AAbbMM,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己基因型为AABBmm,两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Mm,表现为非糯性可育,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aaBBMM)杂交获得F2,F2有两种基因型AaBBMm和AaBbMM,并且比值为1:1,前者表现为非糯性可育,后者表现为非糯性部分不育。完整的遗传图解为:

    因此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m和AbM。
    实验三:非糯性籼稻品系戊基因型为aaBBMM,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己基因型为AABBmm,两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Mm,表现为非糯性可育,F1与非糯性粳稻品系丁(AAbbMM)杂交获得F2,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均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即F2的基因型为AaBbMM、AABbMm,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m、aBM。
    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知F1只能产生ABm和AbM两种配子,推测B(b)与M(m)位于6号染色体上;根据实验三结果可知F1只能产生ABm和aBM两种配子,推测A(a)与M(m)位于6号染色体上;因此水稻的育性不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1) 高茎 遵循 F2植株中高茎:矮茎=9:7,是9:3:3:1的变式 4/7 显性 1/7
    (2) 3 2 aabbCC 0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根据题意,纯种高茎植株与纯种矮茎植株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高茎,说明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若该植物株高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F2​植株中高茎∶矮茎=270∶211≈9∶7,这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设该植物株高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由(A/a、B/b)控制,则F2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故F2矮茎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若该植物株高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a控制,且F1的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其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高茎(AA+Aa):矮茎(aa)=9:7可知,含A基因的雄配子部分死亡,雌配子为1/2A、1/2a,由于aa=7/16=1/2×7/8,故a基因的雄配子比例为7/8,则成活的A基因的雄配子比例为1/8,即含A基因的雄配子的致死率为 6/7,含A基因的雄配子的成活比例为1/7。
    (2)①由题干信息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颜色的多对基因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的纯种结粉红色果实的植株来做杂交实验,实验一中F2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812:630≈9:7,为9:3:3:1的变式,可知植物果实颜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显性植株的果实为红色;实验二中F2的表型及比例为果实红色:果实粉红色=540:421≈9:7,为9:3:3:1的变式,可知植物果实颜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显性植株的果实为红色。若植物果实颜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甲与丙的基因型相同,由于甲、乙、丙的基因型不同,推测植物果实颜色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当至少有2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存在时植物果实才表现为红色。
    ②结合①的分析可知,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乙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CC。在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中结粉红色果实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cc、A_bbcc、aabbcc,让F2中结粉红色果实的植株自交,其产生的子代的果实颜色都为粉红色,故让中结粉红色果实的植株自交,其中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0。
    25.(1) 自由组合 Aabb或AAbb 3/7
    (2) 4 9/32
    (3)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1:1 宽叶:窄叶=7:8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分离比之和为16,是9:3:3:1的变形,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由实验一可得,分离比之和为16,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已知F2中出现橙黄花的原因是b基因控制黄花性状且部分抑制红色素的合成,则橙黄花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实验二F2的白茎植株的基因型A-DD、aa--,粉红茎基因型为A-Dd,深红茎基因型为A-dd,故白茎植株中纯合子占比为3/7。
    (2)若将实验一的F1和实验二的F1杂交,子代中橙黄花深红茎A-bbdd占比为3/32=3/4×1/4×1/2,故可推知实验一:AABBdd×aabbdd→F1AaBbdd;实验二AABBDD×aabbdd→F1AaBbDd,则子代中深红花深红茎植株的基因型A-B-dd有2×2×1=4种,占子代比例为3/4×3/4×1/2=9/32。
    (3)若已知该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由基因G|g控制,为判断该基因是否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II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体细胞中缺少一条II号染色体)和纯合的正常植株若干,应选择表型分别为窄叶的正常植株与宽叶单体植株杂交,若细胞中缺少一条II号染色体的配子均可育且缺少两条Ⅱ号染色体的植株不能成活,F1的表型及比例为宽叶:窄叶=1:1,则说明该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让F1继续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为Gg:g0=1:1,配子比为G:2g:0,子代00致死,可得宽叶:窄叶=7:8。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基因遵循的遗传定律
    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说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
    两对基因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验证基因的位置,可用杂合子自交看后代是否是9︰3︰3︰1,也可以测交,看后代是否出现1:1:1:1
    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利用染色体序列进行位置判断,若在此染色体上,则表现连锁,只有一种染色体组合,而不在此染色体上则自由组合。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有一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已知豌豆的红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原卷版docx、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

    这是一份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文件包含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原卷版docx、单元检测卷05基因的传递规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